贾诩拜太尉考释
2017-03-13林梦龙
林梦龙
(大连大学 人文学部,辽宁 大连 116100)
贾诩拜太尉考释
林梦龙
(大连大学 人文学部,辽宁 大连 116100)
贾诩以非曹氏旧臣之身份,于曹操时代未能得到重用。而及至曹丕即位魏王,贾诩却又转而受到极尽尊崇,被拜为太尉。贾诩在曹氏两代治下,地位具有强烈反差的原因,历来多被视为其对曹丕的拥立之功所致。笔者经考证认为贾诩并非导致曹丕“太子遂定”的关键人物,而贾诩在魏文帝朝被升格的主要原因是贾诩对势族代表身份的充任。借由曹魏开国的三公人员罗置,曹丕宣示了:已完成皇权更替的曹魏政权,对曹操时代霸府政治的原则性转变,即对士族的态度由控制、打压向和解、倾斜与重用的转变。这也预示着,接下来的曹魏历史,将是在皇权的扶植下,以势族为核心的士族,重新世族化的过程。
贾诩;三公;曹魏官制;势族
太尉一职起源于秦代,汉承秦制而因袭之[1]513。西汉武帝建元二年,省并太尉,元狩四年又设置大司马。哀帝元寿二年,大司马的地位超过司徒[2]。东汉光武建武二十七年,改大司马为旧名太尉[1]513。太尉地位始冠于三公。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再次废置太尉。延康元年,曹丕即王位复置,以太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同年魏代汉,文帝践祚改元黄初,贾诩转为魏朝太尉,其职“与后汉同”[1]506。
太尉一职于曹魏究竟拥有何等权力,学界颇有争议,本文限于篇幅不予分辨,然其地位冠于三公之首,当毋庸置疑。厘清贾诩何以于曹魏建国便首拜此职,不仅有助于把握曹魏官制的一些脉络,更可勾连出汉魏之际士族兴起的重要线索。
一
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姑臧人。《三国志》与裴松之注皆未载其先世。关于董卓入洛(贾诩时年四十三[3]202)前,即贾诩的早年政治经历仅有 “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以及“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两条记载[3]198。董卓之乱爆发后的十二年间,贾诩辗转侍奉了凉州籍的军阀董卓、李傕、郭汜、段煨、张绣等人。直至建安五年,袁、曹对峙于官渡,贾诩说服张绣归顺曹操,方始投至曹氏麾下(诩时年五十四)。
贾诩迎奉曹操之初,操便拜诩以执金吾、冀州牧(空头领受);建安九年,曹操实据冀州后,即自领冀州,转贾诩为太中大夫。投身于曹氏集团的贾诩,在曹操时代的政治生涯中虽不乏建树,但仅以参司空军事、太中大夫的身份行使谋士之职而已,未见有亲待异于常人之处。而终曹操之世,贾诩更是居任秩禄仅千石[4]的太中大夫长达18年之久,且未能在曹操被封魏公后的魏国中任职。兼之曹操在世时有所提及的,欲嘱以后事的诸位辅臣中,亦未见贾诩。可见在曹操时代,贾诩并未得到重用。
再者,遍观贾诩前半生不择善主,易主频仍,反复不常,其智虽“庶乎算无遗策”[3]202,其行则过于权宜。是故曹丕“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3]202。裴松之以荀攸与之相较,亦有“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3]202的辛辣言论。
那么这样一个非曹氏旧臣、曹操时代未得委以重任、人格操守又颇受疵议的贾诩,在曹丕即位魏王之后,为何突然受到尊崇呢?
二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为魏国太子。在此之前,围绕着曹丕与其同母弟曹植之间的“立储之争”已持续数年之久。在此期间,与贾诩有关的事件,史书有两条记载。其一,面对曹植向储君之位咄咄逼人的进攻,曹丕使人向贾诩咨询自固之术。贾诩答:“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曹丕“从之,深自砥砺”[3]201。其二,曹操曾屏除左右咨询贾诩对立储一事的看法。贾诩仅以袁绍、刘表父子之乱为喻,不加正面回答,曹操大笑,“于是太子遂定”[3]201。
以往阅史者于贾诩首拜太尉一事,多归因于上文所列的两条记载,并认为“曹操问策”条确实对曹丕太子地位得以最终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上观点既有可取之处,但亦有未尽之节。
史载魏文帝曹丕常以一己好恶予以赏罚,其亲爱者多有任魏国高官者;而其怨恚者则有曹洪之废[3]169、鮑勋之冤[3]235。陈寿亦以为文帝缺乏“旷大之度”“公平之诚”[3]334。而所谓“亲爱之士”,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四种人:甲、在夺嫡过程中于舆论上表示支持曹丕的人,如桓阶;乙、在夺嫡过程中以实际行动予曹丕以帮助的人,如吴质;丙、曹丕公子时代的玩伴、好友,如陈群;丁、在曹丕代汉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如辛毗。当然以上划分相互之间并非界限分明,而是有所交叉,比如吴质不仅在“立储之争”中曾于行动上给予曹丕帮助,亦是其公子时代之密友[3]365;陈群不仅是“文帝四友”之一,同时曹魏代汉,群于其中亦颇有力焉[3]379。
若依照以上“亲爱”之划定方法,鉴于贾诩在“立储之争”中的两条记载,其在舆论和行为上皆支持过曹丕,则无疑可将之归于曹丕所“亲爱”之列。如此,文帝委贾诩以要职情理皆通,但拜以三公之首的太尉则似过于尊崇了。之所以过于尊崇,出于对以下问题——贾诩与“太子遂定”关系的考察。
以往史家对于前引“曹操、贾诩问策条”,多予以极大重视,认为贾诩以袁绍、刘表为对的“不答之答”,最终使曹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太子。这种理解当源于陈寿“太祖大笑之,太子遂定”[3]201的记载。裴松之注引《魏略》曰,“文帝得诩之对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3]201说明时人鱼豢亦持此看法,那么事实是否确实如此呢?
贾诩并非以袁绍父子为喻、劝阻曹操废长立幼的唯一一人。毛玠亦有“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之语。曹操赞其“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3]229另,曹操病危,召曹彰归返,曹彰对曹植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曹植回答:“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3]333足见其时袁氏故事已深入人心,曹操不会单因贾诩讽以袁氏动乱外,又罗列刘表父子事,便使“太子遂定”。此其一。
其二,《三国志·崔琰传》记载“魏国初建,(崔琰)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候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秘访于外”,并且“唯琰露版答”[3]225。由此可知关于嗣子问题,曹操以“函令”做过调查。虽然不能确知此“函令”的覆盖情况如何,但从崔琰参与“秘访”可知,曹操霸府中的一些关键人物或倚重谋士,应都为此“函令”所“秘访”过,或应在建安二十二年曹丕位置最终确立前,被曹操以各种方式咨访过。贾诩与曹操的对话,就可视为其中一起。而贾诩事件的特殊性在于,虽然曹操与贾诩对话时刻意“摒弃左右”,但此事的细节,至少是贾诩于其中的立场还是遭到了泄露,因此被记载了下来。而除却崔琰的“露版”回答,以及桓阶、邢颙等人的借机公开表态外[3]378、233,其他“问卷对象”的态度我们是难以获知的。
因此,贾诩只是在“立储问题”上,其意见偶然被史书记载下来的少数人之一,而非导致“太子遂定”的关键人物。
三
裴松之在《三国志》的注中,对陈寿将荀彧、荀攸、贾诩的并传提出了质疑,并认为“诩不编程(昱)、郭(嘉)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3]202笔者以为,裴松之的评判应该出于两点考虑:
其一,贡献的不同。荀彧、荀攸二人虽然亦有谋谟之功,但二人对曹氏集团的贡献更多体现在政务的处理上。荀彧、荀攸曾分别担任东汉与魏国的尚书令,留守中央,总领万机,即曹操所谓“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3]197曹操又评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3]198,便是从用人的角度上,肯定二荀的核心地位。对荀彧更有“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3]192的赞誉,足见荀彧在曹氏集团中地位的重要。而反观贾诩,虽然谋略深长,能和荀攸媲美[3]202,但是却无政务上的功绩可与之匹敌。
其二,“品德”的不同。前文已述,贾诩早年跟随董卓,辗转于凉州诸军阀之间。其权宜的处事风格为人非议,如前引“孙权笑曹丕之用人”、裴松之“夜光与蒸烛”之比。与此相对,曹植谓荀彧曰:“如冰之清,如玉之絜”[5],傅玄谓彧“仁以立德,明以举显”[3]198;曹操赞誉荀攸:“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年,无毫毛可非者。”又赞曰:“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3]198足可管窥人们对贾诩与二荀看法之不同。再反观郭嘉的“负俗之讥”[3]193、董昭的“人品不足称”[6]1298、刘烨的“佞谀不忠”[3]234,则比起二荀,贾诩似并传于程、郭等人更为合理。
既然贾诩与程、郭等五人更具相似性;而与二荀差异极大,如裴松之所疑,则陈寿何以不将贾诩同程、郭等人并传,反而与二荀并传呢?
笔者以为陈寿的考量,或许是依家世出身划分之结果。为了方便论述,需先在此辨析几个概念:士族、世族与势族。笔者赞同张爱波在《西晋“世族”、“势族”及“士族”之考辨》一文中的划分。即世族一般指累世为官,德业相继的大家族;势族是指现实有势力的家族,即魏晋政权的当途者;士族这一阶层范围最为广泛,包括势族、世族和名望之士[7]。
前文已述,《三国志》于贾诩之出身除“少时人莫知”[3]198外,别无提及。但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考证,贾诩系西汉贾谊之十二世孙。贾诩之曾祖父秀玉为武威太守,祖父衍为兖州刺史,诩父龚为轻骑将军[8]2767。依此看来,及至贾诩时,其家族应为武威郡望,故而前文提及的“汉阳(亦凉州属,与武威接临)阎忠异之”,以及“察举孝廉为郎”皆易于理解了。
若据以上定义将武威贾氏与颍川荀氏进行归类,则贾家与荀家皆是势族,但二者侧重有所不同。贾氏累世为官,却无德(传世为官的道德标准)业(家族以“通经”作为标榜)相继;荀氏未能累世为官,却以德[9]6、1-10,业[10]597、319、749,[11]见长。而一个偶然的机会——董卓之乱,使得武威贾氏和颍川荀氏(包括陈氏),从地方势族,向中央士族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中平六年,董卓自西凉奉诏进京勤王,贾诩作为凉州势族被裹挟来到洛阳。董卓掌权后,诩初被任命为太尉掾,其后一路升迁。直至董卓死后、李傕控制献帝时,被拜为尚书、光禄大夫。而颍川势族的代表荀爽、陈纪虽在家闭门著书,亦因高名在外,被董卓威逼,被迫出仕。爽、纪二人分别拜为司空、尚书令。
由是贾氏、荀氏(陈氏)以非正常选举的方式,进入到了汉帝国的权利中心,并以此拓展交际,扬显名声。史载贾诩“典选举,多所匡济”[3]199,“诩典选举,多选旧名以为令仆,论者以此多诩。”[3]199并曾拯救公卿性命[3]199。荀爽则“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10]597。鉴于贾氏与荀氏相似的家世经历,程、郭等人的单家出身根本无法与之并论,这或许是陈寿并传贾诩与二荀的第一点考量。
史载武威贾氏自贾诩以降,四代皆有位显官者[3]202,十六国、北魏皆有显达[8]2767。此与程、郭等人往往两世以下便失载于史籍,实不可同日而语。陈寿生于蜀汉建兴十一年,少贾诩八十七岁。陈寿入晋著史,不能不受贾诩后人中当途者的影响[3]202,[8]2767。此或许为陈寿并传贾诩与二荀的第二点考量。
据上文所论,则贾诩之并传于二荀,主要是陈寿以家世划分之结果。
四
那么拜贾诩为太尉,位居曹操时代的诸多中央官僚之上,曹丕的着眼点是什么呢?笔者以为,依然是出于对贾诩家世的考虑。曹丕开国贾诩、华歆、王朗的三公序列,实际上是一个全士族的“三府”阵容。而推崇贾诩于歆、朗二人之上,又恰恰是曹丕对士族内部,势族这一群体政治态度之体现。曹丕即魏王王位后,一改曹操时期对士族的控制与打压的态度,转而试图与世族和解,并释放出信号表示出将重用势族,继续与“单家士族”合作的态度。
(一)与世族和解
两汉时期士族的领袖与代表——累世公卿、德业相继的世族,在汉魏交替之际,已相继衰落,逐渐走向了尽头。而弘农杨氏则是经历了曹操时代以后,“世族”中高门的硕果仅存者。曹丕与世族和解,便是围绕杨彪任太尉一职展开的。
建安元年,曹操奉天子都许,其后很快便与天下世族之冠冕——弘农杨氏的杨彪发生了冲突。史载“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10]524其时汉献帝数度辗转于李傕、杨奉等军阀之手的颠沛时日刚刚结束,与曹操势力之结合亦尚在初时,正处在“蜜月期”;且天下分崩,北方尚未统一,操亦未见不臣行迹。杨彪何以于此时对曹操“欲图之”?《续汉书》于此事则简括为“太祖与彪有隙”[3]227,无论此事实情如何,都表明曹操与杨氏关系不睦。
其后,曹操“托彪与(袁)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10]524并使手下酷吏满宠对杨彪进行拷掠,以期除掉杨彪。但未料素来刚直的满宠,最终亦在士族的两个代表荀彧与孔融的压力下屈服,曹操惊讶于世族影响力的同时亦不得不释放了杨彪[3]430。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杀掉杨彪之子杨修,原因虽颇为复杂,但对杨氏之态度亦应是其中之一。此为曹操与弘农杨氏结怨之始末,在曹操与世族的矛盾中颇具代表性。
曹魏代汉后,曾议使拜杨彪为首任太尉,为彪所拒绝。曹丕欲尊杨氏之理由当主要有二:其一,杨彪曾数度担任东汉三公,加之其曾祖震、祖父秉、父赐,不仅四世三公,更是四世太尉。若使其出仕曹魏三公,无疑是对禅代政权合法性的极佳阐释;其二,传达出改变曹操时期政策,与世族和解的态度。
(二)重用势族
黄初四年,贾诩卒于太尉任,曹丕以另一典型势族代表钟繇继之。钟繇,豫州颍川长社人。其曾祖父钟皓为东汉士人领袖[3]238,[9]6,颍川钟家与荀氏、陈氏婚姻相结,互为表里,在汉末士人中享有极高声誉。钟繇少贾诩四岁[3]234,[6]1219,贾诩在位四年卒官后,钟繇成为曹魏政权第二任太尉。
依照后来明帝时期三公迁转之规律,往往应向上逐次递补。即太尉出缺应使司徒华歆迁任,司空王朗再迁司徒,最后新任一司空。而贾诩过世后,曹丕使钟繇直接补任,华歆、王朗则仍居原职。如是则曹丕时代共四员三公中,太尉一职始终把持在两位势族代表手中。故而曹丕时代三公的任命,似更大程度上应该是对贾、钟二人势族代表身份之考量。
曹丕即王位,此中的权力交接,并非平稳过渡[12]2。内有其弟曹彰对其继承地位的挑战,“时鄢陵侯(曹)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贾)逵先王玺绶所在”[3]290;外有“(臧)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3]323在此危亡之际,甚至有人提出“可易诸城守,用谯、沛人。”[3]386曹丕在稳定政权的过程中,除了重用“谯、沛人”外,地方势族的代表贾逵、司马懿等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3]290,[12]2。因此在曹魏霸府向皇权转化后,曹丕将士族中的这一中坚势力——势族摆在了极高的位置。
贾诩、钟繇二人拜授太尉时,分别处于七十四、七十三的高龄,在势族中可谓德高望重;又前文已述贾氏、钟氏皆为汉末大乱期间,进入中央权力的地方势族,在天下势族中极具声望。鉴于此,则曹丕任用贾诩为太尉彰显了曹魏政权与势族合作,重用势族的态度。
若联系曹丕任命贾诩、华歆、王朗为首任三公,以及贾诩死后,使钟繇继任,则魏文帝曹丕无疑宣示了:将一改曹操时代的政治态度,政权全面向士族倾斜并将对士族中的中坚力量——势族以格外优待和倚仗。
五
本文试图从曹魏首任太尉贾诩入手,对曹丕时代的政治以及曹魏官制脉络略加勾连,以期达到管窥之效。综合以上论述,笔者以为,贾诩在侍奉曹氏长达二十余年的政治生涯中,以其在曹操时期的屡进奇策、“立储之争”中对曹丕的支持、地方郡望的家世背景以及曹魏开国时对曹丕所亟需的势族代表角色的充任,因缘际会,最终成为了曹魏王朝的首任太尉。而以此为节点,曹丕宣示了:已完成皇权更替的曹魏政权,对曹操时代霸府政治的原则性转变,即对士族的态度由控制、打压向和解、倾斜与重用的转变。这也预示着,接下来的曹魏历史,将是在皇权的扶植下,以势族为核心的士族,重新世族化的过程。
[1]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612.
[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洪饴孙.三国职官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5:69.
[5]严可均.全上古三代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1154.
[6]卢弼.三国志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张爱波.西晋“世族”、“势族”及“士族”之考辨[J].北方论丛,2006(5):83.
[8]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9]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0]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荀悦.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2:438.
[12]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that Jia Xu was Appointed Top Military Minister
LIN Meng-lo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100,China)
Jia Xu was not a senior of fi cial of Cao Cao times but was much respected and made the top army minister When Cao Pi took the throne.The sharp difference between Cao Cao and his son was largely considered as JIa Xu’s support to Cao Pi.The author does not agree to that.The real reason for Jia Xu’s being respected was that he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obility.Cao Pi declared Cao regime with the support of Luo Zhi with the change by pressing down and uproots them to reconciliation indicating that Cao regime,with the support of the imperial power,starts to revive the nobility.
Jia Xv; San Gong; the of fi cial system of Cao Wei Dynasity; Powerful family group
K236.1
A
1008-2395(2017)05-0074-05
2017-02-16
林梦龙(1989-),男,研究生,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