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和七下西洋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伟绩同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对比

2017-03-13刘明翰陈月清

大连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哥伦布郑和西洋

刘明翰,陈月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089)

郑和七下西洋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伟绩同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对比

刘明翰,陈月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089)

从郑和与达·伽马和哥伦布的远航对比中,说明因不同的背景、目的和影响,其结果与性质则迥异。明成祖的中国的天下观与中国传统的协和万邦对外思想,引领郑和作为和平使者,扩大了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促进了彼此之间互通有无的经济文化交流,而在西方殖民扩张的世界秩序论指导下达·伽马和哥伦布的远航,则给亚非拉的人民带去了一个整整持续了三、四百年的殖民主义暴力侵略、掠夺的时代。郑和下西洋对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充分贯彻和体现了华夏文明天下观的伟绩,是永载世界史册的。新时代的中外交往是我国历史上中外交流的继续和发展。“一带一路”是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大的战略决策,也是中国寻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积极的国际战略思想。

郑和下西洋;天下观;郑和与达·伽马、哥伦布远航的比较;一带一路

15世纪对于人类发展的历史而言是属于海洋的。在这一世纪中,东西方先后出现了三次历史上空前的航海活动。1405—1433年,我国郑和七次下西洋,跨南海、渡印度,远航西亚直至东非海岸。1415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于1498年抵印度。1492年哥伦布横越大西洋,直航美洲。这三次大航海,都极大地扩大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但因不同的背景、目的和影响,其交往的结果与性质则迥异。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郑和作为和平使者,扩大了古代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促进了彼此之间互通有无的经济文化交流,标志着明朝对自古以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达·伽马和哥伦布的远航,在给欧洲殖民强国带来数以万计的黄金白银之外,也给亚非拉的人民带去了一个整整持续了300多年的殖民主义暴力侵略、掠夺的时代。

现对此作一些对比,以说明中国的天下观及其对外政策的理念与西方殖民侵略的世界秩序论之截然不同。

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与华夏文明形成过程的天下观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是十五世纪初,中国明朝建国早期,在明成祖朱棣执政时,开辟了世界性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显示出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彪炳寰宇、震烁九州天下观的宏伟篇章。

(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及直接原因

1.历史背景

首先,当时中国具有在全世界领先开辟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实力和条件。

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辉煌灿烂从未中断的伟大文明,明成祖时中华文明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是一个稳定的农业文明的国家,但由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拥有漫长的滨海地带,始终有着数量巨大的滨海居民,因而有着很强的航海方面的遗产。公元前221年中国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开始形成,而西欧的法、德、意、英等国直到九世纪后,才建立起封建割据的早期国家。十四世纪前,大量史实证明中国的科技水平在世界是领先的[1]。中国早在商代已开始用铁,纺织业中手摇纺车等的使用早于欧洲。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四大发明,对人类有过重大贡献①刘明翰主编:《欧洲文艺复兴史》,总论卷第二节《14世纪前,中华文明居于世界前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2页。《落日的辉煌》,原载于《光明日报》2000年6月19日A3版。。迄十四世纪时,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和科技成就约300项,其中出自中国的约175项,占57%以上[2]。十四世纪前,中国的造船术和航海水平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

其次,中国明朝早期永乐年间在国内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的局面及业绩,是成就郑和下西洋创举的基本条件。

永乐帝谨遵明太祖朱元璋的决策,以“民之贫富,为治国的根本方针”。他经常感慨道:应“使四海皆给足”,自己进餐时,即使无美食,“也未尝不乐”。明朝永乐时期朱棣力斥并制止王亲国戚扩建王府私邸。他指出:“天下初定,劳困未苏,兼旱蝗相仍,民苦寒馁,安养休息,方在此时”[3]。明朝永乐年代,大力发展经济,明令减轻百姓捐税等负担,使国内农、工、商业发展走向繁荣。“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4]朱棣继续在政治上巩固中央集权和维护祖国统一,曾五次亲自远征蒙古鞑靼余部的分裂破坏活动。在文教领域,兴学校、大办教育,特别是定决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永乐大典》的编辑纂修工程(1407年编成,共22937卷),此乃鼎足世界杰出文献的巨著之一。

再次,明成祖时强大的国力导致封建皇权对其威德远扬的强烈追求。从根本上说,推动郑和航海的力量,正是来自皇权对外力求威望与声誉的要求。其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5]。达到“帝王居中,抚驭万国”和“四夷慕圣德而率来”的局面[6]。

2.直接原因

直接导致郑和统帅下远航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原因主要有下列各点。

首先,明成祖即位后,蒙元残存的分裂势力“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7],当时存有“北虏南倭”不断骚扰,以及建文帝的敌对势力。朱棣为避免南北同时受敌,乃选中出身伊斯兰世家,本人又信佛教的干将郑和,去当时佛教、伊斯兰教徒众多的东南亚各地,贯彻明成祖的中华天下主义战略。

其次,明朝太祖朱元璋于1398年逝,其长孙朱允炆继位为建文帝,他鉴于诸亲王拥重兵,决定削藩。朱元璋第四子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帝位后,改元“永乐”。他为扩大和巩固皇权,经认真筹组后,委亲信精明干将三宝太监郑和率船舰出使“西洋”,“颁正朔”,广招徕,力促周围各地诸国“执圭捧帛而来朝”“祯祥毕集”[8]序,实行开放,扩大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再次,因建文帝生死不明,传言纵火出逃,谜团久悬,永乐帝派心腹胡濙隐察未果,乃委郑和趁下西洋侦寻建文帝本人,亦乃顺便之举②“宫中曾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明史·恭闵帝本纪》。。

最后,永乐年间是明朝对外友好联系活跃时期,众多官员、使臣,力促国际间和平互惠交往,如李达、陈诚频往西域,侯显往返尼八剌(尼泊尔),孟加拉和沼纳朴儿(印度中部)等[9]。明朝在海外从未驻一兵一卒,未侵占外国外地寸土,德化广宣,明朝对外活跃多受赞誉。郑和下西洋时昭显了富强和国力。

(二)明成祖推行的是中国的天下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对外思想

明朝朱棣任皇帝,经济渐繁荣、政治稳定后,鉴于海域辽阔,乃定沟通四夷。但他信奉和推行的是中国的天下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对外思想。

中国的天下主义,就是中国古代的世界秩序观,其最高理想是世界大同,要向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来过渡,这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包容非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向心力。天下主义是古代中国人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天下”在古代中国内涵极其丰富,它是中国思想家建构出的最大的空间,既可指中国与四方合一的世界,也可指人文与自然交汇的空间;更是与“家”“国”一起构成谱系的价值体,是“国”之合法性的最后依据。

中国传统的对外思想原则化的理论是“一”与“和”,古代儒家的“天下观”,虽认为“华夷有别”,但却又更主张“天下一家”“王者无外”“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所谓“王者无外”“定于一”“一统华夷”“和而不同”“和为贵”,都表达了这“一”与“和”的原则化理念。封贡体系中的天朝与朝贡国不是现代国际关系意义上平等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但也绝非殖民体系下的殖民关系。这一秩序在近代以前数千年中主要特征是和平互利的。封贡体系中的等级性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天下观与华夏中心意识有关。这种华夏中心意识的存在是由对自身文化的优越感而产生的。外交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国家利益。中国古代对外思想中的“守在四夷”,便体现了维护天朝安全的一种方法,物质上“厚往薄来”所換来的不仅仅是属国对天朝地位的承认,更重要的是国防意义上安定的周边环境。“协和万邦”也是旨在形成一种对万邦进行协和的国际关系体系。可见,天下观对外部世界的影响,主要不是依靠武力来维系,更多的是依靠思想和道德自身的力量,依靠华夏一整套德教礼治。因此,该秩序具有明显的非强制性。

明朝朱棣遵洪武方针,“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6]卷34对海外诸番国,大力开展和平外交,以德服人,以理相感召,“锐意通四夷”。按《礼记》所述,应“怀诸侯”“柔远人”,以便“厚往而薄来”“嘉善而矜不能”[10]。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时,曾敕瑜告海外诸王,应“顺天道,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③《郑和家谱》“敕海外诸番条”。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上册,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99页。明太祖、明成祖,然后到宣德皇帝,四代三个皇帝给各国的诏书、敕令里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是“共享太平之福”。这实际就是中国两千年来,在外交往中的一个非常根深蒂固的指导性的理念。 这充分表明中国明初的对外政策充满了华夏文明的天下主义内容。

1409年(永乐七年)3月时,明成祖朱棣交给郑和一封敕书,决定让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时,向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各地首领头目等,宣布明朝决定同各地“共享太平之福”华夏文明的天下主义、王道思想。敕书的内容是:

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今特遣郑和赍敕,普瑜朕意: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故出敕瑜,悉使闻知④按:为了鼓励天下各国纳入这种“天朝礼制体系”之中,对前来朝见的“诸番王及头目”天子都要给予赏赐。这是儒家天下为公的治国理想,向更大范围、向全世界推行的一种尝试。天下各国,“华夷无间”,不分彼此,都是明天子的赤子。大明天子对其“抚字如一”。在经济上,中央帝国对各国多予少取、“厚往薄来”;在文化上,中央帝国对各国推行“声教”;在各国关系上,中央帝国要求各国“不可凌寡,不可欺弱”,最终使全天下的人,“遂其生业,不至失所”共享太平之福。敕书说明,按儒家政治理想建天下秩序是郑和下西洋的核心使命。。

在此格局之下:

1.得到天命的天子君主天下,有责任向全天下的人“施恩布德”。

2.天子有责任使同天下的人“遂其生业,不至失所”。

3.全天下的人都应该“祗顺天道”“循礼安分,毋得违越”。

4.在天子的监督之下,天下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不可欺寡,不可凌弱”。

5.天子要达到目的是全天下“共享太平之福”。

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舰队远航,虽然有强大的武装,但中国的理念是一个和平的理念,郑和是这个理念的执行者。郑和在近三十年的航海生涯中,曾到过几十个国家,他和当地都是和平交往。

二、郑和下西洋的三个阶段及所过地区、国家的古今名称

十五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共历28载,创下世界伟绩,拙文对当时“西洋”的含意,拟简述之:对统帅人郑和亦略介如次。

有关“西洋”初无严格的明文界定,大体指今东南亚、南海与印度洋及其沿岸的国家和地区。明人张燮在《东西洋考》中曾写道:“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⑤明人张燮在《东西洋考》卷五,曾写道: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东、西洋大体以今之加里门曼丹岛为界。《明史三》东、西洋大体以今之加里曼丹岛为界。明中叶后,随着西方殖民者之东侵,曾习称葡萄牙人在印度殖民地果阿为小西洋,而称欧洲永乐大陆为大西洋。清代,大西洋专指确定之水域,对“西洋”一语,渐成为西部欧洲之代称。明人张燮在《东西洋考》中,曾用此说。

三百二十三卷中曾用此说。

郑和青少年时曾为燕王内侍,与朱棣气质接近,勤奋好学,少有大志,本人军事、外交、航海才能卓越,其姿貌才华突出,在“靖难之役”中战功超众,而终被钦差授总兵太监显要军职。他在下西洋过程中创下了惊天伟绩。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之壮举。第一次出航便有宝船和舰队共62艘之多。装载的官员、翻译、医生、技术人员、工匠及水手、卫兵等共27800人之多。其规模之大,航海技术之高超,乃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初亚欧及阿拉伯各地区、国家中空前未有过的。

从公元1405年—1433年(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郑和率船舰先后七次下西洋,远达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其航程可分三个阶段。

(一)前期(1405年—1411年,永乐三年—九年,共去三次)

郑和在1405年6月第一次受命出使西洋,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出长江口泛海至福建,由虎门等候季风,南下的第一站是占城(越南中南部)。因当时船舶多需顺风行驶,故郑和历次出航多在冬春季,回航主要在夏秋季。

各次主要历经地区如下:

第一次(1405年冬—1407年10月),占城—暹罗(泰国)—旧港(印尼苏门答腊的巨港)—满剌加(马六甲)—爪哇(印尼爪哇)—锡兰(斯里兰卡)—古里(印度卡里库特)返航回国。

第二次(1407年冬—1409年夏末),占城—暹罗—渤泥(加里曼旦岛文莱)—爪哇—满刺加—锡兰—加异勒(印度南端)—柯枝(印度科钦)—古里返航回国。

第三次(1409年冬—1411年7月)占城—暹罗—爪哇—满刺加—阿鲁(印尼苏门答腊岛勿拉湾)—苏门答腊—锡兰—小葛兰(印度奎隆)—柯枝—阿拨巴丹(印度阿默达巴德)—甘把里(印度南端科摩林角)—溜山(马尔代夫)—古里返航回国。

(二)后期(1413年冬—1422年9月,永乐十一年—三十年,共三次)

第四次(1413年冬—1415年8月)占城—爪哇—满刺加—苏门答腊—锡兰—柯枝—阿丹(也门古和国亚丁)—彭亨(马来西亚南岸)—急兰丹(马来西亚东岸)—剌撒(红海东岸)—木骨都束(索马里摩加迪沙)—麻林(坦桑尼亚基尔瓦基)—天方(阿拉伯麦加)—急鲁谟斯(伊朗霍尔木茲海峡)。

第五次(1417年冬—1419年8月)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柯枝—古里—阿丹—彭亨—剌撒—木骨都束—麻林—卜剌哇(索马里布拉瓦)—急鲁谟斯—苏禄—沙里湾尼。

第六次(1421年冬—1422年9月)占城—暹罗—满剌加—榜葛刺(孟加拉及印度西孟加拉邦)—锡兰—溜山—古里—阿丹—祖法尔(阿曼祖法尔地区)—剌撒—阿丹—柯枝—木骨都束—卜剌哇。

(三)末期(1432年1月—1433年8月,宣德六年十二月—八年七月)

明成祖逝后,继位的明仁宗,对下西洋事业曾停滞十年。明宣宗时在郑和主持下又进行了第七次下西洋。远达非洲东岸木骨都束(索马里)、麻林(肯尼亚境内)、天方(麦加)、阿丹(亚丁)等地。

三、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影响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航海主要是促进文明交流,海洋是一个文明交流的桥梁,航海是一个文明交流的载体。十五世纪郑和同他所率领的数万中华子弟,七下西洋宏伟的大航海事业,在航海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影响上,中国有着自己的特点。郑和充分贯彻执行了中国明朝早期对外友好的方针政策,致力于发展中国同亚非各国、各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和平友好互惠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功绩是永载史册的。

(一)郑和七下西洋,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最早窗口之一,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足迹,也是联结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丝绸之路是一个交通网络,绵亘数千里,纵横交错,联结旧大陆各文明地区各个国家和民族,成为中西交通的大动脉。丝绸之路从内涵和外延上,都远远超越了其本身,而成为一个不仅仅是丝绸贸易,而且也是标志着东西文明互相交往的词语。它不仅是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文明对话之路,还是和平、发展和友谊之路。它对促进古代世界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使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代文明联系在一起。它联络东西、通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华文化、吸纳世界文明精华、促进沿途各国经济繁荣和增进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亲善往来。“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11]。中国自古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则为古代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海陆并存的丝绸之路曾经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创造出辉煌的经济成就和灿烂的文化,对世界各地的联系与交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兴隆产生过巨大的推动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天下覌的具体表现和成就。

明朝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鼎盛的时期。1405—1433年,我国郑和七次下西洋,跨南海、渡印度,远航西亚直至东非海岸,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标志着明朝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贡献。郑和及其团队的活动确实是作为中国的和平使者,扩大和丰富了古代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促进了彼此之间互通有无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近三十年的航海生涯和业绩可充分证明之。

(二)明初展开亲善的外交活动

以中国明朝中央帝王的名义“封赠”“赏赐”邻国王室或各地的政权,开展亲善的外交活动。1405年,郑和以正使太监名义代表明朝敕封古里国王并赐诰命银印;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又敕封满剌加国王以“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域,建满剌加国”等[8]。此外还向外国寺院进行赏赐,通过宗教活动联系感情……。对爪哇西王杀死郑和的官兵170人之事的处理更彰显了明成祖宽大为怀的怀柔的政策。此事的经过是:永乐四年六月郑和船队来到爪哇,正遇到爪哇西王与东王相攻杀,郑和船队经过东王治所,郑和的官兵“登岸市易,为西王兵所杀者一百七十人。”郑和准备兴师问罪,西王惧怕,遣使谢罪。明成祖认为其已悔过,决定不出兵,只罚其交黄金6万两。后西王只交了1万两黄金,朱棣免除了其所余的5万两罚金。此后爪哇对中国怀德畏威,心悦诚服。爪哇问题的解决,对提高中国在南洋国家中的威信,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了使节往来,扩大使节间的迎送

郑和远航出、返国时,诸国使节常随中国团迎送。中国同各国交往中,一贯坚持“厚往薄来”的原则,向国外赠送的多系珍贵价昂的丝锦瓷等礼品,各国赠我国的多属珍奇动物。郑和下西洋几次后,中外友谊倍增,郑和第五次从西洋回国时,随船带回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贡使;随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船来华访问的十六国使节,超过1200人之多。有些国王及王妃、陪臣筹人甚至来华访问达八次之多。苏禄王回国途中病逝于我国德州,明朝政府以王礼规格将其厚葬,建菲王苏禄王墓于德州,长期成为中菲友好的历史见证。

(四)承担大国责任,促进了亚非国际和平局面的逐渐建立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尽力调解了各国各地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不懈的努力,促进了亚非国际和平局面的逐渐建立。此前,东南亚某些地区的小国之间时有纠纷,郑和团队抵南洋后,坚持和平共处,“厚往薄来”等规定,并号召东南亚各地不可欺寡凌弱[12],要抑止强暴,做到循礼互助等,通过艰苦活动后,各地局面有明显改观。当时满剌加同暹罗两国矛盾交恶较久,满剌加专门遣使来华,祈朝廷遣专人谕暹罗力除欺凌……。明朝通过郑和正式谕暹罗,果有效。此外,各类事例较多,明廷出面细心调解后臻効明显。

(五)坚持与扩大贸易,促进亚非国家与地区间的经济交流

郑和统率的庞大船队中,设有专责贸易的官员,交流各地珍宝特产、工艺品以及与药材等。在交易中坚持平等、互利、无欺诈并照顾个别落后贫困地区。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时,曾带有大量丝绸、瓷器、农业和手工业重要特产品,各地名贵的茶叶,还载有众多金银、名贵铁器、农具等,在东南亚、南海、非洲換回的多是各地的土特产。各种交易活动都是在友好、公平的气氛下进行的。此间各国贡使也频频来华,互相往来贸易。

中国的铜钱在东南亚曾广为流通,如在爪哇,“行市交易曾用中国的铜钱及布帛之类”[13]有些国家也采用中国的度量衡,例如在苏门答腊,国中一应买卖交易,当时皆以十六两为一斤[14]。在满剌加建造房屋所用的砖瓦,主要是由郑和所率船队从中国运去的。在暹罗、满剌加所建的一些寺庙、宝塔等,所用的琉璃瓦也都是郑和统率的下西洋的船队运去提供的。郑和的部下还从海外带了一些烧制玻璃的技工来中国。这些均属中外的技术交流。

(六)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加强了文化交流

中国明朝在十五世纪上半叶对东南亚进行和平友好的交流,留下了大量历史的典故和轶闻佳语。通过郑和长达28年下西洋的活动,二三万中华各界人员广泛到东南亚各地的交往,中国的儒家、佛教文化及伊斯兰教对东南亚各界人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郑和下西洋的著名人员曾有著作记载和介绍当时各国、各地的概况,记述了各国、各地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这些名著是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陆采著《冶城客论》等。在郑和所到各地留下众多纪念郑和航海的文物、古迹,很有价值。例如,在爪哇有三宝垅、三宝洞、三宝公庙等,在泰国有三宝寺,在斯里兰卡等地还留存有郑和所立的石碑等。

郑和下西洋期间及此后,华侨在东南亚势力逐渐扩大,各地相继出现由侨民建立的政权。有些侨领还曾领导了各地人民反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如在印尼苏门答腊有侨领广东人梁道明,施进卿及其女施二姐(晚年成为爪哇华裔领袖);在马来半岛有开辟柔佛槟榔屿的侨领广东人叶来;在泰国有暹罗国王广东人郑昭;在加里曼丹有侨领福建人林道乾等。华侨中许多杰出人士对当地的进步事业,曾有过众多贡献[15]。

在15世纪,郑和同他所率领的数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的航海活动创造了人类征服海洋历史上的空前壮举,极大地丰富了人类航海知识的宝库;他们的事业,扩大了古代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促进了彼此之间互通有无的经济文化交流。

上述这些,都是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所留传统友谊的明证。可见中国的天下主义及其影响下的对外关系和政策,即开展和平外交,以德服人,以仁义相感召,“锐意通四夷”及“厚往薄来”的外交理念有着极强的感召力和历史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不但是亚非各国人民和西方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将是今后各国人民交流的通途。这条友好交往之路在历史上曾造福于各国人民,它在将来必定会变得更宽广、更通达。今天我们在中国谈航海,是在谈一种开放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而这个复兴和崛起的事业是离不开航海事业的。我们纪念和研究郑和都是和这些息息相关的。

四、葡萄牙、西班牙十五世纪的航海与殖民侵略直接相联系

十五世纪初世界东西方开始的大航海时代,广泛地扩大了世界各地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但东西方之间在航海活动的性质和影响方面却是迥然互异的。西方的大航海活动,是在西欧需求黄金和扩大疆土与工商业的时期出现的。最早关心开辟新航路和殖民扩张的是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它们在十五世纪末已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化过程。专制王朝把开辟新航路同开疆拓土、扩张版图结合起来,将航海作为扩大收入来源的良机。

(一)亨利亲王和达·伽马的航海与殖民掠夺

西欧各国最先向外探寻不经地中海而直接通往东方航路的是葡萄牙人。十五世纪时,最早企图向东方殖民扩张的是葡萄牙的亨利亲王和葡国擅长航海的船长迪亚士等侵略者。1415年,葡萄牙通过战争占领了北非西北海岸摩尔人的休达城,葡王的次王子亨利亲王(1394年—1460年)被任命为休达总督,此城成为葡萄牙探寻航路和对外殖民侵略的据点,在此从事贩奴、筹措远侵、护航、欺诈性商贸活动等。

亨利亲王多次组织由船员、商人和传教士组成的“海上远征队”,专门从事掠夺、贩卖奴隶、寻找与夺占黄金、象牙等。亨利亲王特别奖励发现新土地、探险及擅长航海、精于殖民侵略的人,他本人兼任航海校长多年,还吸引意大利等各地航海者、地理学家、探险者们为他服务。亨利亲王通过捕捉和贩卖奴隶获得了大宗暴利。他依靠贵族、大商人支持下的“海上远征队”沿非洲西海岸向南的航行及侵略活动,先后占领亚速尔群岛(1432年)、保哈尔角(1434年)、抵达佛得角(绿角,1445年),后又侵占几内亚(1471年),并在“黄金海岸”建立了军事据点。亨利亲王口头上经常标榜他本人反对奴隶贸易,故曾有过“航海家”绰号,但实际他是葡萄牙劫掠奴隶、欺诈贸易、向外殖民扩张的直接指挥者。十五世纪八十年代,葡萄牙抵占刚果和安哥拉,又扩建新殖民据点,继续不断将掠来的奴隶、金砂和象牙等运回里斯本。

继亨利亲王之后掌握对外殖民大权的是著名葡萄牙船长迪亚士及王族的宫廷亲信达·伽马。迄1498年5月,达·伽马抵达印度的西海岸卡利库特城(古里)。1502年,葡王任命达·伽马为海军上将、“印度提督”等要职全权处理对东方的殖民事务。当时葡萄牙虽是约150万人的小国,但达·伽马以殖民统治者身份,率20艘舰队及大炮与步兵队,远侵印度。他们沿途肆意劫掠烧杀,在莫桑比克等城广建商站与兵站。有一次在印度洋上遇到一艘从麦加开往非洲去的并无武装的商船,船中载有700多摩尔人。达·伽马公然命令部下将船上货物全部抢光后,严令船上所有人不准下船,然后放大火将船(包括在船上的所有人)全部烧掉。达·伽马抵印度的卡利库特后,立即用炮火将该城摧毁,另在印度西南海岸构筑城堡,建立了葡萄牙的殖民据点。葡萄牙在1506年和1509年先后侵占了亚丁湾入口的索科特检岛和波斯湾入口处的忽鲁谟斯岛及印度西北岸的第乌港,完全控制了联接红海与亚洲南部的海路,垄断东方的贸易。1509年,葡军在第乌港外,击溃了土耳其、阿拉伯和印度的联合舰队,进而侵占了印度的西海岸和东海岸的一部分。

葡萄牙驻印度的总督阿尔布奎克极其残暴反动。1510年,侵占印度果阿时,他公然下令屠城三天,杀得尸骸遍城。1511年,葡军攻占马六甲城后,又下令对该城中的男女老少一律格杀勿论。从此,葡殖民军在果阿、马六甲等地,建堡垒、置重炮和战船,成为葡扩大对东南亚殖民侵略的主要根据地。接着,葡萄牙又侵占科伦坡、印尼的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摩鹿加群岛等地。葡萄牙终于侵占了多年来图谋的“香料之国”。

据统计,从1493年至1600年,葡萄牙在非洲共劫掠走276000公斤黄金。他们抢劫时经常把被劫的船和乘客全部沉入海底,或将被俘的亚非各地居民割掉耳鼻后逐走,肆意扩大恐怖气氛,残酷之极。

1519年,达·伽马受封为伯爵并辖印度舰队,1524年他又当上印度的“东方总督”。达·伽马凭借其早期到东方殖民侵略起家,在葡萄牙国内长期远比许多贵族达官更显赫。

(二)哥伦布的远航美洲与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的侵略

当葡萄牙从非洲海岸向印度探航并垄断通往非洲的航路时,西班牙决定从另一个方向一直向西,他们曾认为按地圆学说也可以从西班牙直航到达东方。

哥伦布(1451年—1506年)本是意大利热那亚的水手,出身于手工业者家庭。他本人看过《马可·波罗游记》,认为欧亚隔海相对,西航可达印度或遍地“有黄金”的中国。他曾企图求得葡萄牙或威尼斯的资助远航,未能实现。他便奔向西班牙。正巧西班牙女王伊萨伯拉(1474年—1504年在位)完成了国内的统一,决定批准并赞助哥伦布西航的计划,并在1492年4月17日同哥伦布签订了“圣大非协定”。其中有“五条协议”,即:第一,哥伦布“发现”的所有岛屿和陆地均为西班牙领土、哥伦布及其继承人永远享有该地区的特权,并任元帅。第二,先任命哥伦布为海军上将、并任各岛及陆地的总督和省长,他还有权对下属官职提出三个候选人,然后由西班牙国王选任其中一人。第三,哥伦布将获得“发现”各地中的黄金、白银、珍珠、宝石及其他财物的1/10,并全部免税。第四,各地涉及财物和各类诉讼,哥伦布及其代表握有审判权。第五,哥伦布有权向开抵各“新领土”的船只投入资本总额的1/6,取得利润的1/6。在另一份协议上,再次肯定了哥伦布的任元帅、总督、省长的职衔及拥有相应的一切权利。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水手88人,分乘三艘帆船,从巴罗斯港出发,经过69天的航行,于10月12日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瓦特林岛)。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乃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印度人),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哥伦布向他们查询黄金产地,然后继续向南航行,到达古巴(10月28日)和海地(12月6日)后,在海地北部建立了第一个西班牙殖民地,留下39人驻守。翌年3月15日哥伦布返抵西班牙。

此后,哥伦布还有三次西航,到过牙买加、波多蒙各、多米尼加等岛⑥多米尼加乃西班牙语“星期日”之意。。这些地区分别于1493年和1496年相继沦为西班牙对美洲侵略的据点。1511年西班牙在塞维利亚专设了“印度事务部”总管对殖民地的统治事务。1513年,西班牙殖民者到达南美海岸和中美的洪都拉斯及巴拿马附近。他们公然宣布(太平洋)“南海”中一切大岛屿全部归西班牙所有。1514年,西班牙殖民军又相继侵占了巴拿马和古巴。

早在哥伦布等人根据西班牙政府授意、安排下,在开辟通往美洲航路之前,西班牙便决定通过殖民侵略占领美洲土地,获得众多权益并筹建雇佣殖民军和发动远航。而且哥伦布远航之前和航行的同时,罪恶的侵略和掠夺等活动从未停止过。哥伦布尽一切可能地寻找黄金和香料,并将岛屿上的居民掠回西班牙当奴隶。哥伦布第一次踏上西印度群岛时,就用暴力捕捉了几个印第安人,以获得岛上情报[16]。在哥伦布第二次航美期间,海地印第安人苦于殖民主义者无穷的需索和侵杀、揭竿而起准备反抗时,哥伦布立即实行野蛮镇压,他还把战争中俘获的印第安人变为奴隶,并将其中500名运往欧洲[17]。

在拉丁美洲,西班牙广泛推行反动的殖民政策,对殖民地实行“分地”和“监护”制,迫使广大印第安人沦为奴隶,任意用抓“加勒比人”的名义⑦加勒比人,即意为“食人生番”的野蛮人,是对当他印第安人的污蔑。,逼印第安人为奴隶,去矿井、种植园服苦役。十六世纪上半叶,印第安人历年被屠杀1200至1500万人;西班牙入侵时海地人口约6万人,迄1548年时仅剩600人。西班牙殖民者在1545—1560年间平均每年从美洲运到西班牙的黄金5500公斤、白银达246000公斤⑧据统计,十六世纪末,贵金属的开产量中有78.6%来自美洲各矿山。。殖民者还利用天主教和所谓的“异端法庭”来奴役、压迫印第安人。

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侵略罪行是罄竹难书的。

五、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航行的比较

根据从十五世纪初开始的世界大航海时代看来,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和影响确实具有空前卓绝的世界历史意义。通过大量确切的史实论析中可以明显看出,同欧洲人相对比,郑和的大航海在许多方面的遥遥领先。

从时间上来计算,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时间最早也是持续最长的。具体说来,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创举比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等人的航行,在时间分别早几十年或百多年。十五世纪初,地中海周围的航海家们主要在周边沿海地区航行。西班牙、葡萄牙人从非洲西海岸缓缓南行探寻神秘的海洋时,在亚洲,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早已扬帆启航,连续进行了多次远洋的航海活动。与西欧人的洲际航海活动相比,郑和下西洋始于1405年,比哥伦布1492年抵达美洲要早87年;比达·伽马抵达印度卡利库特(昔称古里)港早93年;比麦哲伦1519年开始环球航行要早114年。郑和下西洋前后延续28年,是欧洲任何航海家所难相比的。概括说来,郑和七下西洋航程之远与繁复,在十五世纪上半叶时的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的航海史上展示了一个新时代,对世界文明的新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从规模上说,郑和船舰之大、船型之巨、船体结构之精、船海技术之先进、航海累积里程之多和时间之久、人数之众多,都是当时欧洲许多著名航海家们的事迹和贡献无法比拟的[18]。郑和航海有27800人左右的船员,船长44丈、宽18丈的大中宝船有62艘,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而达·伽马只有不到100人的船员和三艘船。哥伦布几次航行美洲过程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乘员只有1700人。

从范围上看,郑和航海比西方航海的范围大得多。郑和船队遍访亚洲、非洲的二十几个国家、地区和城邦,交往面积很广。达·伽马的葡萄牙舰队到达的只是东非的城邦和印度西海岸。哥伦布航海美洲,主要在加勒比群岛和这一带的美洲大陆,同当地处在原始社会的印第安人有所交往。

从社会政治、经济情况来考察:郑和的远航是根植于封建帝国国势鼎盛与皇权膨胀需要的土壤,资本主义萌芽作为一种明显的社会现象尚未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就当时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因素只能居次要地位的。这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时代的局限。而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航海活动主要根植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壤上,是在西欧需求黄金和扩大疆土与工商业的时期出现的。

从目的来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皇权对外寻求威望与声誉的要求,展开的是和平友好的外交活动,执行明成祖“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理念。郑和28年的下西洋全过程中,虽带有近3万人的部下,但从未抢掠任何财物、未侵占各地的一寸土地,在外也未驻有一兵一卒。而西方的航海目的就是对外掠夺、侵略、扩张和殖民。

从其性质和结果来看,必然是迥然有别的。航海者抵达目的地时,中国送去的是丝、瓷和友谊,西方殖民者带来的是火和剑,进行的是抢劫、残杀和殖民。这就是郑和下西洋与西方殖民者远航不同性质的鲜明对照。

今天我们祖国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将使我国在全球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也会对他国人民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一带一路”是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大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也是中国寻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载体,致力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积极的国际战略思想。

“一带一路”的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近睦远交,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⑨新时代的中外交往是我国历史上中外交流的继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最基本的原则和出发点。为实现中国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必须要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协调与合作,以协调代替对立和对抗,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在合作中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构想给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将开启21世纪丝路精神,挖掘、展示和开创中国全球经济治理智慧,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和“天下为公”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的构想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规划了美好蓝图,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为亚欧区域合作注入新活力,为世界经济发展繁荣提供了新路径。共建“一带一路”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1]刘明翰.14世纪前中华文明居世界之首[M]//2000年环球回顾.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1-37.

[2](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M].汉译本.第二分册.中国科学出版社,1975:475-479.

[3]明成祖实录19[M].卷15,卷19.

[4]明史·食货志[M].卷78.

[5]明史·郑和传[M].

[6]明成祖实录[M].

[7]通史纪事本末·故元遗兵[M].

[8]费信.星槎胜览[M].

[9]明史·侯显传[M].卷340.

[10]礼记·中庸[M].

[11]季羡林.《中外文化交流史丛书》序[M]//中外美术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2]敕谕海外诸条[M]//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中册(下).齐鲁书社,1983:851.

[13]巩珍.西洋番国志·爪哇国[M].

[14]马欢.瀛涯胜览·苏门答腊[M].

[15]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M].海洋出版社,2005:438-439.

[16]The Spanish Of Columbus to sant Anget[M].London,1893:13.

[17]G..R.Potter.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M].Cambridge,1957.

[18]郑一钧.大航海家郑和丛书·郑和全传[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458.

Contributions of Zhenghe’s 7 Voyages down the Western Seas to Maritime Silk Road——Comparison between Contributions of Zhenghe’s Voyages down the Western Seas and West Europe’s Early Colonialisation and Expansion

LIU Ming-han,CHEN Yue-qing
(China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tudies,Beijing 100089)

The comparison between voyages of Zhenghe and of Da Gama’s and Columbus shows a sharp contrast in the outcome and nature of the voyages due to differences in backgrounds,purposes and in fl uences.It was Emperor Yongle’s world view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idea of cooperating harmoniously with other countries that helps the successful voyages of Zhenghe as a peace messenger.The voyages promote communications,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Asian and African countries; while with the world order concept of the western colonial expansion,Da Gama’s and Columbus’ voyages brought people in Asian,African and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a period of 300 to 400 years’ violent colonial invasion and exploitation.Zhenghe’s contribution to Maritime Silk Road has gone down in history,which best exempli fi es the world view of Chinese nation.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re the continu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ur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n history.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ed by Xi Jinping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licy outlining an overall plan of domestic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up to the world,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China to seek constructing a new win-win cooperativ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representing Chinese active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idea in the new epoch.

Zhenghe’s voyages down the Western Seas; world view; comparison between voyages of Zhenghe and of Da Gama’s and Columbus; The Belt and Road

K248.1

A

1008-2395(2017)05-0001-10

2017-08-20

刘明翰(1932-),男,教授,主要从事世界中世纪史与中外关系史研究。陈月清(1932-),女,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猜你喜欢

哥伦布郑和西洋
哥伦布与明朝灭亡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哥伦布后裔》中的历史改写与杂糅叙事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哥伦布与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