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2017-03-12刘月

辽宁高职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船舶校企院校

刘月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 125105)

创新创业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刘月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 125105)

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因此,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舶工程系为例,详细论述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从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五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以形成校企合作长效育人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10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明确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1]。面向一线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高技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担负的艰巨使命,伴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日趋成熟,创新与创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创业是一种创新性活动,本质是独立地开创并经营一种事业并使该事业得以稳健发展、快速成长的活动。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创新型人才作为保障,而创新型人才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敏锐的决策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有效载体,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掌握创新创业技能,使高职学生能够从职位的谋求者变成岗位的创造者。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不到2%。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以简单的创业活动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是在于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现最终就业。

笔者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舶工程系为例,该系本着“双赢互惠”的原则,借助学院与渤船重工“前校后厂”的办学优势,结合专业特色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从高职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对创新创业知识需求出发,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案设计、制度安排上,完善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形成利益相关方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打造特色鲜明的高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校企共同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创业导师团队、促进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互相渗透及协同发展,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丰富有效载体,打造高职学生创业实践支撑平台等方式,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势在必行。

一、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刻苦专研的创新精神,勇于吃苦、务实进取的创业品质,与人合作、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创造价值、回馈社会的责任感,等等。这些优良品质都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开展创新教育解决区域经济和地方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规格与质量问题,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高尚的道德素养、永不放弃的执着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理想抱负[3]。这些优良品质与高职院校所倡导的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是高度契合的。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流于粗放,缺乏合理、有序的创新创业系统。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始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研究,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譬如机制体制不完善、理论基础不扎实、实施方案不系统,等等。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形成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

二、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与国外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仍处在探索阶段,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及服务所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它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都是以带动学生就业为最直接目的。然而现今多数高职学生毕业后的期望是就业而非创业,同时存在学生毕业就待业或者频繁更换工作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高职学生自身和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行业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进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笔者认为应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展开充分广泛的市场调查

调研内容包括市场需求的专业岗位群、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各岗位对知识结构及职业能力结构的要求,通过对省内造船企业进行实地走访,与企业领导、车间负责人及毕业生进行深入了解,掌握企业岗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经过汇总分析,最终形成具有船舶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市场需求调查报告。

(二)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在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调查结果,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依托于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优秀成果,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内容。

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在掌握行业企业对船舶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需求的基础上,依托“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渠道,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架构、开发课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积极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学院专业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针对上述情况,船舶工程系制定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面向辽宁省、环渤海及其他地区的船舶制造企业,培养具有与所从事岗位相适应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够从事船体构件加工、船体装配焊接、造船生产设计、船舶建造质量检验、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4]。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优化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的体系构建。根据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培养,构建理实融合、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相一致的课程体系,将行业新标准与新趋势、企业新技术与新工艺引入进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此,船舶工程系在加强专业课程技术性与针对性的同时,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强化专业技能的提高。在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并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做”合一。船舶工程系根据上述要求,最终确定了公共基础课程9门、专业技术课程14门、拓展课程5门、选修课程10门。

3.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优化包括对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适合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融入教学、岗位培训及社会服务等功能,建成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具有一定社会生产服务能力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积极探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实现实训基地建设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对接[5]。船舶工程系在充分进行企业调研的同时,基于船舶生产工作岗位,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并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所支撑的职业岗位及岗位具体要求、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确定课程能力目标,制定项目化课程标准,选择制定学习内容。同时船舶工程系新建了船舶设计工作站、教师工作站,扩建了1个校内实训车间和4个校内实训室,新增了3个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在原有9家顶岗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又新增了8家,搭建了校企共建、共同育人的教育平台。

4.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优化包括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兼职教师的引进。积极培养“领军型”专业带头人,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建立专业教师能力培养机制,完善专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实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行业企业职业能力对接,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校企共享”[6]。船舶工程系通过引进和招聘使本专业专任教师由原来的11人增至20人,其中博士2人,高级职称5人,占25%;通过专业教师进站培训和挂职锻炼等形式,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达19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5%;聘请52名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5.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平台的建立和教学手段的丰富。建立校园满足专业教学及实训需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平台,为广大师生及企业人员提供资源检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通过微课教学模式的大力引入,丰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手段。船舶工程系建立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网站和船舶工程技术中心网站。专业网站的主要功能是对专业信息进行介绍,包括专业简介、课程介绍、教师队伍、实训基地概况、科研服务、学生文化活动与就业情况、公告通知、行业信息、专业论坛、职业技能鉴定及技能大赛专栏等,是对外展示专业教学能力与学生培养情况的窗口;中心网站的主要功能是对行业企业宣传、介绍中心的社会服务能力,将中心的服务资源展示出来,使其能够为系(部)提供与行业企业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机会。同时,船舶工程系大力提高教师微课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参加微课培训并参加微课大赛,在提高教师教学方法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运用“以校为本”的研究模式,从我院实际及学生实际出发,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进行全方位研究,对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科学的探讨,形成适合市场需求的具有船舶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依托校企合作董事会、葫芦岛区域政校企合作理事会和环渤海船舶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校企合作办学,实现校企互惠共赢,以合作办学为基本途径,以合作育人为根本任务,以合作就业为导向,以合作发展为宗旨,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育人机制。

[1]吴玉刚.新常态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2):70-71.

[2]苏志满.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4):86-87.

[3]晋浩天.课堂上能教会创新创业吗?创业课重在培养能力[EB/OL].[2016-02-17].http://www.aqzyzx.co.

[4]刘月,郑力.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学理论,2014(24):228-229.

[5]王志刚,梁艳波.对接产业集群开展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3(12):75-77.

[6]王振国,李萌,陆旸,等.基于管理方格理论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11):76-79.

[责任编辑,渤海船院:刘明伟]

On Talent Training Mod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IU Yue
(Bohai Ship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Xingcheng 125105,China)

Innovative spirit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manifestation of the skilled talents traine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refore,taking the ship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n Bohai Ship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it discusses in detail talent training mod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including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optimization,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 optimization, teaching content optim ization,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ethod optim ization,and establishes the long-term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alent training mode

G710

A

1009—7600(2017)01—0081—03

2016-12-09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高教研究重点课题(GHZD160037);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6—2018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交教研1602-87)

刘月(1981—),女,辽宁葫芦岛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船舶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船舶!请加速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