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书”中的经济思想探析

2017-03-11柴冬霞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四书孟子论语

柴冬霞

(华东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南昌 330013)

“四书”中的经济思想探析

柴冬霞

(华东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南昌 330013)

儒家思想坚持经世致用的原则,有较为完善的经济思想,在经济行为方面影响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四书”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如经济伦理论、生态经济论、人力资源论、社会保障论等。对“四书”中的经济思想进行探析能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先秦儒家经济思想,也为解决当前各种经济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四书;经济伦理论;生态经济论;人力资源论;社会保障论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人必读之书。尤其是在朱熹编撰的《四书章句集注》一书面世后,“四书”在传统学术和儒家经学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成为历朝历代士人学习的官方教材。

儒家思想坚持经世致用的原则,有较为完善的经济思想,并在经济行为方面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长期以来,研究儒家经济思想的文章浩如烟海,蔚为大观。然而现有研究多以一部经典或儒家代表人物为研究对象,如温冠英、朱琳研究孔子的经济伦理[1],丁全忠、刘月霞研究中庸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作用[2],王静峰对孟子经济思想的研究[3]等,但却鲜有学者以儒家经典“四书”为对象,系统研究其中的经济思想。因此,本文以“四书”为研究对象,从经济伦理论、生态经济论、人力资源论、社会保障论四个方面探析其中的经济思想。

一、经济伦理论

“经济伦理”这一概念是由马克斯·韦伯于20世纪初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经济与伦理不可分割,经济伦理指导经济活动的发展。当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诸如拜金主义、诚信危机、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等经济伦理问题相继出现,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探讨两千多年前儒家经典“四书”中的经济伦理思想,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本财末论

儒家所谓的德,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的多方面内涵。“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4]8这是《大学》对德财关系的阐述,也是儒家关于德财关系的典型论述。与此说法如出一辙的《中庸》有关阐述:“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4]19还有“贱货而贵德”[4]24等。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4]39、“子帅以正,孰敢不正”[4]10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109。并从“足食、足兵、民信”[4]102三者冲突的状况下,强调须以立民信为首,也就是以德为本。“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5]27由这段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可知,孟子认为一国之君应实行王道,而经济王道就是“与百姓同之”,而非一人独享。

因此,在儒家理论中,德财关系应是德为先、为本、为重、为贵;财为后、为末、为轻、为贱。

(二)义利之辨

虽然孔子“罕言利”,但“四书”中却有不少义利对举的章句,如《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5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4]117等;《大学》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4]11;《孟子》中“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5]1。 因此,义利之辨为儒家经济思想的一大论点。

儒家关于义利之辩主要有两方面内涵:一是承认并明确求利是人人皆有的需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并非主张要过贫穷的生活,而且孔子鼓励世人把生活过好。“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4]77《论语·泰伯》另外,《论语·乡党》中有大量的资料可证明孔子本人对生活和品质也颇为讲究。虽然求利是人之所求,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不能也不应仅仅着眼于利。二是利与义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互通的关系。从“四书”的脉络看,利是人客观的需要,但必须要保证追求利的手段是正当的,正当性就是合乎道或义的要求。若合道义,便可心安理得地享用富贵,如《论语·宪问》中阐述“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4]118。 在《中庸》中虽未鲜明地表达义利关系,但“义者,宜也”[4]22,也表示要以正当的手段获取所需,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论语·述而》阐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4]69就是鼓励大家以道义为标尺,大胆地追求富贵;若不合道义,那么即使身处贫贱之中,也不可动摇。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有一段陈臻与孟子的对话,陈臻质疑孟子为什么接受宋国和薛国赠送的兼金,而没有接受齐国给予的数量更多的兼金。孟子表示在宋国和薛国时,这笔钱都有名义的,但是在齐国没有任何名目,不符合道义,若接受,便是被收买。

二、生态经济论

生态理念是生态经济运行的核心。儒家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其生态经济理念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体的。《中庸》记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4]32第二,由己及人,由人及物。《孟子·尽心上》中陈述的“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5]233。 这样在“亲亲-仁民-爱物”的视角下,孟子从一人对其父母兄弟的家庭伦理延伸至爱他人的社会伦理,最后落脚于泽被万物的普遍伦理,与《论语·宪问》中阐述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4]124、《大学》中“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4]1的含义都是一致的。第三,明确不尊重自然规律的后果。孟子讲述了牛山的植被从茂盛到近乎灭绝的经过,阐述了不尊重自然规律、过度砍伐使用的后果。

“四书”中关于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做法包括四方面:一是不违农时。“时”在儒家思想中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孟子赞叹孔子为集大成的“圣之时者”[5]164。《孟子·万章下》“时”的重要性,无论是《论语》 所言 “使民以时”[4]36、“四时行焉”[4]142,《中庸》记载“上律天时”[4]31,还是《孟子·梁惠王上》阐述的“不违农时”[5]4、“无失其时”[5]5,都足以体现儒家对“时”的重视。为政者若使百姓顺时令而为,则可“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老者足以无失肉矣”;反之,则“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二是促进生产。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5]78《孟子·滕文公上》春秋之前实行的井田制按照人口多少及土地肥沃程度进行分配,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此外,孟子还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改良的方法。(1)要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如《孟子·告子上》所述“地有肥硗,雨露之不养”[5]187。 (2)要深耕细作,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所述“深耕易耨”[5]7。(3)要关注外在环境,如《孟子·告子上》中所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5]190。 三是以消费促生产,而非生产刺激消费,如《大学》记载的“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4]10。 “生之为之”属于生产,“食之用之”属于消费,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因此,相对而言“食之用之”理应少于“生之为之”。于是生产“众而疾”,消费“寡而舒”,这是古今中外不可改变的真理[8]103。 毕竟,社会的财富极其有限,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因而仅有的财富并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为此,儒家在消费方面的主张是既不赞成奢侈浪费,也反对墨家的过于苛俭,而应该按照身份的尊卑和礼制进行消费,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述“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5]78-79。 再者,他们认为在不违礼的前提下,应尚俭,如《论语·八佾》所述的“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4]44。 四是先富而后教。 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的局面,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先河。孔子的教化不仅仅停留在伦理教化,在为政、生活等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有一次,冉有跟随孔子到了人口众多的卫国,冉有请教老师,“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4]109《论语·子路》从这师生的对话可知,“庶、富、教”三者是递进的关系,而人口增长、财富增加后应该是接受教育。反过来说,老百姓受到教化之后,才能化民成俗,又会反哺社会经济发展。诸如“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5]190等主张才容易被接受并内化,生态环境才会真正被爱护,社会生产才不会以乱砍滥伐为代价,自然资源才能更好地被合理利用。

三、人力资源论

人是发展生产的第一要素,儒家早已意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从孔子厩焚,不问马而问人,到《大学》记载“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4]8-9;再到《孟子·尽心下》提出“民为贵,社被次之,君为轻”[5]238、《孟子·公孙丑下》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57,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一个下人的价值远低于一匹马的价值,孔子非不爱马,人更贵也。这些都足以体现儒家对人力资本的重视。

从“四书”分析儒家思想中的人力资源论,可以归纳出四个方面:第一,儒家认为选贤才对治国理政很重要。《中庸》记载的“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4]22。 孔子认为大舜有贤臣五人,而能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并通过阐述舜时期的第一大贤臣皋陶和汤朝的良相伊尹,凸显举贤才的重要性,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反之,则“则民不服”[4]106。 《论语》中还提出“不以言举人”[4]129《论语·卫灵公》、“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4]41《论语·为政》、“听其言观其行”[4]56《论语·八佾》等手段对人才进行全面考察。第二,儒家强调对人才要给予绝对的尊重。君王如何对待臣子,那么臣民也会相应地给予回应。若君待臣如自己的手足,臣待君就会如自己的腹心;君待臣如犬马,臣待君就会如同路人;君待臣如土芥,那么君就是臣的仇人。第三,儒家认为生产需要分工。《论语·宪问》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4]121;《孟子·滕文公上》中“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5]85。 儒家反对不加区分人的禀赋,全民加入农业生产,应该有所分工。《孟子·滕文公下》提到陈相陶醉于农家学者许行学说,与孟子辩论,认为贤者应该“并耕而食,饔飧而治”[5]83,孟子慷慨激昂地与之几番辩论,使陈相说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5]84一语,后大发感慨“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5]85。这与《论语·子路》中“樊迟请学稼”[4]108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第四,儒家主张“来民”。 “近者悦,远者来”[4]111《论语·子路》、“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4]133《论语·季氏》、“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4]109《论语·子路》、“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5]52《公孙丑上》,《中庸》将“来百工”[4]23作为治国的“九经”之一提出,儒家“来民”对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来百工”与“财用足”直接联系,并列呈现“来百工”与“子庶民”,认为“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4]23-24。远来之民除了农民之外还有手工业者、商人。政府鼓励他们迁移,认为这对国家发展工商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先秦时期农业是国家财用的主要源泉,重农主义思潮严重,在此背景下,《中庸》提出手工业也是国家财用的重要源泉的主张,正视了手工业的经济地位。基于这种理论,《中庸》还提出将考核与报酬挂钩,以鼓励手工业者发展。 “日省月试,既凛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4]24

四、社会保障论

儒家的终极目标是大同社会。《礼记·大同篇》提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就是儒家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与《论语》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60、《大学》中“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4]7、《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5]13的理念都是一脉相承的。归纳“四书”中的社会保障思想,可以发现主要集中体现在养老和社会救助两个方面。后期孟子在孔子的思路下提出了实行井田制、反对垄断、发挥政府作用等措施。

《论语》中“博施於民而能济众”[4]66、《孟子》中“敬老慈幼”“养老尊贤”“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5]208-223的章句大量存在,这都是儒家重视养老的印证。孟子根据当时的生活条件还进一步提出了相关要求,强调养老不是所谓的不饿死、不冻死,而是在生活质量上要有所提高,“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5]224。

孟子认为提供社会救助是政府责任和义务,为政者如果不能在紧要关头为老百姓提供社会救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那么就不配为民父母。社会救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照顾弱势群体,孟子认为鳏、寡、孤、独四大弱势群体是政府需要优先救助的;其二,孟子还主张援助那些遭受天灾或其他灾难而无法生存的群体。如果为政者“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涂有饿莩而不知发”[5]5-6《孟子·梁惠王上》,则与驱兽以食人、刺人而杀之所差无几。俗话说,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内在和外在的不利环境而举步维艰,政府理应对他们施以援助之手。

孟子针对社会保障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一,建立井田制,确保田地均等分配。《孟子》中提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5]81,作为经济社会的井田制是不考虑任何血缘关系的,而是以地域为基础的集体制度。在田地中,由八个家庭构成一井;里是以一个村子为划分单位,由八十个家庭构成[8]280。 以井田制这样一个制度,以达到“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5]81的和谐局面。第二,反垄断。孟子对商业垄断是极其反对的。“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5]70防止垄断最重要的是禁止官员经商。诚如《大学》中阐述的“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4]11,畜马乘即开始初仕为官之人,伐冰之家指的是卿大夫之类 。总而言之,禁止官员从事商业活动[6]301-302。因为官商勾结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普遍现象。第三,发挥政府的作用。《大学》记载的“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由此提出政府不能“争民施夺”[4]9,否则离亡国不远了。 无论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中提到的政府为农民在播种前与收割后提供帮助,还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5]5提及的政府要发挥调节谷物供需的作用,政府应为鳏、寡、孤、独弱势群体提供必需的帮助;或是《中庸》提到的政府要遵循治理天下的九条原则、处理好修身的八种社会关系。凡此种种,都是希望政府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障百姓生活。

五、结语

由上可知,儒家“四书”虽然算不上是经济学专著,但是每一本经典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思想,深刻而广泛地探讨了经济与伦理、经济与生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问题,为解决当前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1]温冠英,朱琳.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0(3):5-9.

[2]丁全忠,刘月霞.中庸思想与当代经济管理实践[J].河北学刊,2015(2):96.

[3]王静峰.论孟子的经济思想 [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143-145.

[4]王财贵.学庸论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5]王财贵.孟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6]陈焕章.孔门理财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On the Economic Thoughts Embodied in The Four Books

CHAI Dong-xia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China)

Confucianism,adhering to statecraft ideology,has a system of economic thoughts,which has ever since influenced Chinese people’s economic life and behaviors.As the important classics of Confucianism,The Four Books (Great Learning,Doctrine of the Mean,Analects,Mencius) contain a wealth of economic thoughts,such as theories of economic ethics,eco-economy,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Researches on these thoughts not only help u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economic thoughts,but also can be reference for dealing with today’s economic problems.

The Four Books;economic ethics;eco-economic theory;human resources theory;social security theory

K 207

A

:1671-4806(2017)05-0109-04

2017-08-20

柴冬霞(1993-),女,江西乐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动就业理论。

(编辑:徐永生)

猜你喜欢

四书孟子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从万木草堂到时务学堂的《四书》教学*
如何读懂《论语》?
当代人如何读“四书”
《四书辑释》在朝鲜王朝的传播与影响*
磨刀不误砍柴工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朱熹的《四书》与“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