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独子养老”时代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研究述评

2017-03-11王金水王金元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养老家庭

王金水,王金元

(1.南京大学 社会学院,南京 210046;2.江南大学 社会学系,江苏 无锡 214122)

走进“独子养老”时代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研究述评

王金水1,王金元2

(1.南京大学 社会学院,南京 210046;2.江南大学 社会学系,江苏 无锡 214122)

随着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的父母将成为历史上一批特殊的群体,他们即将步入“独子养老”时代,相关的养老问题亟需得到重视。文章通过对现有部分文献的梳理与分析,从养老困境、养老意愿及养老方式选择、养老内容等角度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基于现有文献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的研究方法等相关问题做出展望,为缓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风险提供参考。

人口政策;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

1970年我国开始实行严格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到1980年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虽然这几十年来人口出生率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随之而来却产生了新的问题。早在1984年,世界银行经济考察团在一份报告中曾预言,中国由于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将来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将会出现较大的困难[1]44。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已经逐渐步入老年行列,中国即将进入“独子养老”的时代。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独生子女父母将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一批特殊人群,学者们的研究推算显示目前国内独生子女数在0.9亿到1.2亿之间[2]96。独生子女父母数量保守估计约有2亿。

一、独子养老时代的背景变迁研究

(一)传统的养老模式发生改变

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对传统家庭结构造成了重大影响,家庭结构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变得十分简化,而这种简化的家庭结构也意味着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一种风险家庭[3]。这种风险在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面的体现就是提前走入“空巢期”。风笑天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开始时间比同龄的非独生子女父母开始时间提前三年左右,而他们的“空巢期”长度也比同龄的非独生子女父母延长了三年左右[4]。家庭的“空巢”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缺乏必要的家庭支持,使其置身于一个更脆弱的养老基础之上。

独生子女家庭缺少了传统中国家庭养老模式“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客观基础,而这种客观基础的缺乏正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实质[5]。尽管马克思曾说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的赡养功能也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的转变而逐渐弱化。但是在当今中国由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家庭养老仍旧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家庭子女数的减少,使得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养儿防老的观念难以落实,依靠家庭养老的方式得以动摇。除此之外,这一问题在农村和城市的体现也存在较大的不同。在城乡二元化结构背景下,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在养老方式上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截然不同,可以说,农村独生子女父母所面临的养老困境比城市独生子女父母要艰难和复杂得多[6]35。尽管有学者认为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得到了较好的教育,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使得独生子女的素质普遍提高,但这种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还不能替代孩子数量的问题[7]。因此在养老的客观基础上可以看到,无论是城市独生子女父母还是农村独生子女父母都面临着养老的家庭基础变化的问题,并且在农村地区更为严重。

(二)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中心地位动摇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四二一”三代共存的家庭人口结构被认为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结构[2]95-96。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改变,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期所要面临的养老问题。因为,传统的家庭以“父权制”“家长制”为中心,父母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是家庭中的权威。以亲子关系为主的家庭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尊敬和服从[8],这种绝对的尊敬和服从也就形成了子女对父母养老的绝对义务。但是,在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年轻人对家庭经济收入的贡献大大超过老年人,并形成自己的生活基础,对父辈的依赖相对减少,老年人丧失了对年轻人传统的控制方式,不得不接受家庭中社会地位的变化[8]。这种控制的丧失也会导致子女对其养老义务认知的改变。

总之,可以看出目前关于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养老的客观基础丧失和独生子女父母地位变化两个方面。虽然我国生育政策近期做出了最新的调整,政策性独生子女家庭可能不会存在,但由于长期受低生育水平影响,“自主型”独生子女家庭还会存在,在未来针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依然是学界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二、独子养老时代面临的主要养老问题研究

这里所指的独子时代所面临的养老问题,主要是指对老年生活的心理准备和心理预期,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意愿,对老年生活及保障所具有的认识。

(一)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焦虑问题存在分歧

在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担心度的研究上,《婚姻家庭》杂志社曾作过一次调查,90%的独生子女父母认为 “只生一个孩子对父母未来的生活和养老不利”。他们主要担心的是当独生子女离开家庭后自己将面临的“空巢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风险也相应增大[9]。在担心度的具体表现上,目前研究主要集中讨论的内容包括独生子女父母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和独生子女的不同性别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担心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收入高低与养老的担心度成负相关。具体而言,在我国受传统的性别歧视影响以及工作的现实情况,女性的就业率要低于男性,且在薪金等方面也不及男性,并且受制于现有的社会保障体制,只有工作才会有社保,所以女性人口的养老焦虑的均值要高于男性人口。从具体的工作性质来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收入相对其他职业更稳定,有较好的社会保障,这些人对养老不会有太多的后顾之忧[10]39。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收入的影响对于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担心度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在独生子女的性别上,更多的父母会认为男孩相对于女孩对父母的养老会提供更大的帮助,这也是我国传统养老观念使然[10]40。在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比较上,虽然在常理推导的假设上独生子女父母的担心度会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但是从学者们的研究来看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别。也就是说,总体上两类父母对未来养老生活的担心状况基本相同[11]64-65。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似乎可以概括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无论是独生子女父母还是非独生子女父母为了孩子,能够放弃自己的心态和感情[11]71-72。而在农村地区,如果具备一定的养老保障条件,那么两类父母的担心度也基本相同[12]。

(二)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发生变化

养老意愿是指个人在养老过程中对养老模式的选择倾向。从养老资源的供给上看,主要存在三种基本养老方式:自我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目前学界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的研究,主要侧重对被赡养者养老意愿的量化的分析,而关于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选择的概念界定不够明晰,通常将两者等同于同一问题,这里也沿用现有的研究思路进行分析评述。

养老首先会涉及靠谁养老和在哪养老的问题。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弄清楚现在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居住方式则十分必要。宋健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独生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是非独生子女与父母同住比例的2倍[13]4-6。风笑天在农村的一项调查研究也显示,已婚独生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同龄的已婚非独生子女[14]。从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方式来看,也大致印证了王树新等人的结论:“在未来较长时间内,独生子女父母进入养老阶段后居家养老仍将是主要的养老方式。 ”[15]54-55同时,根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计算可知,60.4%的独生子女父母选择靠子女养老,并且有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更加依赖),到了2010年仍有一半以上的独生子女父母选择靠子女养老[16]。随着社会化养老条件的不断改善,也逐渐出现一些人选择机构养老。王树新的一项研究发现低收入阶层往往选择居家养老,而选择机构养老的通常是收入较高的阶层。但是性格和生活方式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通常性格外向交友广泛的人则更趋向机构养老[15]53。 除此之外,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当独生子女父母步入高龄,由于诸多客观原因完全靠子女养老的可能性不大,面临的现实选择更多的是机构养老[6]38。虽然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存在长期的影响,但独生子女父母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情况,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也出现了“去家庭化”的趋势[17]。在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意愿及养老方式的选择上主要还是依靠子女家庭养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发展,以及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父母将逐渐从“依赖养老”向“独立养老”转变,机构养老或社会化养老将越来越普遍。

三、独子养老时代的养老内容研究

养老内容是触及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中最实质的问题。根据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养老内容大致分为四类: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18]55。为了研究方便,笔者将其合并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类,因为对老年群体的生活照料,由于年龄的原因较多涉及医疗问题,所以将医疗保健纳入生活照料一并进行讨论。

(一)经济供养呈现代际互惠型

受限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的经济供养问题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城乡差异。在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较少存在经济供养问题,并且主要经济来源是自己而非子女。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孩子数量的减少,家庭对孩子的投资相对变少使得老人能有一部分积蓄[19]125;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老人的退休金越来越高,逐渐摆脱对子女的依赖,子女的经济供养有时只是表示孝心[15]57。 不仅如此,一些学者的研究还发现独生子女父母与子女的经济关系以互惠性为主,有时经济资源是由父母流向子女[2]100,并且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经济帮助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13]15。 但是,在农村却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农村居民基本没有固定的退休金,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覆盖面不够大,保障水平也远不及城市,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6]40。

(二)生活照料面临困境

在生活照料上,常理推导的假设是独生子女父母由于孩子数量的减少会面临更多的生活照料上的问题。的确,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行为也会导致对老人赡养的无替代性脱离[20]。也就是说,当独生子女外出求学、就业或结婚等情况发生时,独生子女父母将面临“空巢期”,这将会使得他们在生活照料上缺乏一定的家庭支持,并且独生子女家庭成为“空巢”家庭的概率更大[21]12。 同时,这些“空巢”家庭可能会面临更多、更大的养老难题,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死亡和伤残家庭[3]。除此之外,穆光宗认为,独生子女父母的高龄化会导致养老需求的变化,包括了病弱时的照料和孤独时的慰藉[22]。同时,风笑天的研究也表明独生子女父母中对生病照料的担心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5]84。

(三)精神慰藉亟需得到补充

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三方面的问题中,经济供养问题在城市不再是养老的主要问题,在农村地区亦可通过制度完善得以改观。生活照料问题与经济供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相关制度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两方面的问题将进一步得到解决。反而非经济养老问题从内容上来说更丰富,难度也更大[21]15-16。正如乐章等人认为部分老人在经济上可能不存在一定的困难,独生子女“反哺”的重点更多的是精神层面,老年人在精神层面可能面临更多的需要[1]45-46。从现有研究来看,独生子面临父母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较高的“空巢率”决定了独生子女与其父母之间处于疏离的状态,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将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23],而亲子关系作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虽然现在的老人不会对其子女“常回家看看”有过多的要求,但是这一状况不利于他们的精神保障[24]。另一方面主要是指独生子女父母在“空巢期”闲暇时间的安排是否恰当。如果在闲暇时间他们多数忍受着孤独和寂寞,这显然也不利于他们的精神保障。

在对解决精神慰藉问题的策略研究上,穆光宗较早提出了“精神赡养”概念。他认为,精神赡养是一举两得的过程,既可以满足年轻人尽孝道的需求又可以满足老年人亟需的精神需求,他主张应从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等三个维度来全面把握精神赡养的内涵。穆光宗同时借用“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理念,将“积极的精神赡养”理解为晚辈精神上的自足和祖辈精神上的自强[19]124。在如何借用这两个理念上,穆光宗曾在他的另外一篇文章上提出精神赡养需要社区支持和“精神自养”两个对策[3],但总体可操作性不强。也有其他学者提出了一些对策,如“居家养老+社会助老”的城市养老模式;又如让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充实起来,鼓励老年人互助和社区内助老尊老,减轻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精神赡养压力[2]101,但受限于当前经济社会的大变革,其可行性令人怀疑[25]。

在精神慰藉上,目前学界普遍达成共识,即在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内容上精神慰藉有着重要地位,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一定难度,并缺乏相关研究。笔者认为,解决精神慰藉问题必须遵循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指导实践这样一个过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解决问题的途经,并通过扎实的实证研究总结过往经验,提出新理论。

四、对现有研究的评价及展望

(一)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由于国外不存在类似的生育政策,因此相关研究只集中在国内。纵观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由于独生子女相关问题较多地涉及人口学方面的内容,因此在人口学领域研究较多,受其影响在社会学的研究上也多为量化研究。目前研究多数针对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较少涉及农村地区。从总体上看,关于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的研究视域较为广阔,涉及各个方面,但是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量化研究中的数据问题。目前人口学方面关于独生子女父母的研究主要引用的数据多为人口普查或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由于人口普查存在数据设置、采集等问题,因此可能会使数据本身信度不高,加之一些研究分析技术的不精准可能会导致出现较多的偏误。除此之外,一些社会调查研究设计不规范,也会出现抽样误差等问题。

2.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脱节。目前的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存在着较严重的脱节现象。现有的理论过于抽象难以指导实证研究或应用于实证分析。另外缺乏高水平的范围更广的实证研究,现有文献多为定量研究,抽样调查对象主要在我国东部地区,且集中于城市,这样的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遍性,难以形成一般性的理论。

3.现有研究成果分歧较多。现有的一些研究之间缺乏比较和讨论,在一些问题上如果无法达成共识便另起炉灶,导致观点难以统一。比如在独生子女概念界定、独生子女数量以及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等问题上有不同的概念和解释,反映了目前的研究者在一些基础性的概念上还存在分歧。

(二)值得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展望

1.关于研究方法的展望。在研究方法的展望上,主要有关于比较研究方法的展望以及定性研究方法的展望。在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比较研究方面,不仅要独生子女父母与非独父母,“双独”与“单独”,城乡、区域和年龄等不同维度的比较,更需要独生子女父母与非独生子女父母之间的比较。在定性研究方面,前文曾经提到目前的实证研究多为定量研究,这些冷冰冰的数据有时难以展现在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尤其是在养老担心度、养老意愿以及精神慰藉等一些主观问题上,因为在这些问题上定量研究中的变量测量本身可能就存在问题,因此定性研究是一个良好的弥补措施,并且通过高质量的定性研究也能弥补理论和实证研究脱节的不足。

2.关于独生子女数量的问题。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独生子女的具体数量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引起争议的原因,一方面是使用的数据问题,另一方面是独生子女还处在一个动态的增长过程。我国生育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后,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废除,按理说独生子女的数量成为静态指标,便于测量,但是覆盖全国的抽样调查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各地区应该协同合作,建立独生子女数量化研究数据库,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独生子女数量。

(三)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研究的展望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开始实施 “全面二孩”政策,政策性独生子女家庭将不再增加,但是30年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近1亿的独生子女家庭,而这庞大数量的独生子父母即将进入老年期。如何更好地做到社会养老,实现目前所倡导的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辅助、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养老模式,已成为国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为此学者的研究重心应放在家庭养老缺失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此外,在我国长期的低生育水平影响下,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抚养成本的提高,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独生子女家庭都会存在,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这个时代。

总之,目前关于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的研究虽然成果较多,但也存在种种缺憾。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研究方法、数据使用和概念界定等方面进行统一和规范;学者之间应该多交流,避免在同一问题上存在过多的争议与分歧,以便更好地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群政策性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力求化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风险。

[1]乐章,陈璇,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2):44-46.

[2]丁杰,郑小瑛.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及其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人口与发展,2010(5):95-102.

[3]穆光宗.独生 家庭本 质上是风险 家庭[J].中 国企业 家,2014(9):26.

[4]风笑天.独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何时开始?会有多长?[J].社会科学,2009(1):51-61.

[5]风笑天.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J].河北学刊,2006(3):83-87.

[6]唐利平,风笑天.第一代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实证分析:兼论农村养老保险的效用[J].人口学刊,2010(1):35-40.

[7]王金营,李建民.中国农村家庭老年人来自孩子的经济收入分析[J].人口学刊,2004(3):11-15.

[8]夏辛萍,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困境分析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4494-4496.

[9]王树新,张戈.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担心度研究[J].人口研究,2008(4):79-85.

[10]张戈.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焦虑[J].人口与经济(增刊),2008(4):39-41.

[11]风笑天.面临养老: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心态与认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6):64-72.

[12]风笑天.共处与分离: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形式调查[J].人口与经济,1993(2):60-64.

[13]宋健,黄菲.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互动: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11(5):3-16.

[14]风笑天.农村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居住方式及相关因素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0(4):54-62.

[15]王树新,赵志伟.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与支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7(4):52-58.

[16]纪竞垚.只有一孩,靠谁养老: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5(8):35-44.

[17]丁志宏.我国农村中年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研究[J].人口研究,2014(4):101-111.

[18]徐俊,风笑天.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5):55-62.

[19]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人学学报,2004(4):124-129.

[20]段世江,张岭泉.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分析[J].西北人口,2007(3):108-111.

[21]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 风险及其保障[J].浙江学刊,2007(3):10-16.

[22]穆光宗.中国老龄政策反思[J].人口与发展,2004(S1):24-32.

[23]风笑天.共处与分离: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形式调查[J].人口与经济,1993(2):60-63.

[24]刘曦.独生子女家庭关系现状分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118.

[25]熊汉富.独生子女家庭老人精神赡养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6):91-95.

The lssue of Old-age Care for One-child Parents:A Review of Researches

WANG Jin-shui1,WANG Jin-Yuan2
(1.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2.Department of Sociology,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child policy,one-child parents,a special group in China’s history,will step into the one-child-supporting-the-aged era,therefore,the issue of old-age care for one-child parents should deserve public attention.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s concerning the issue from three aspects:aged care problems,service choices of the elderly,and the content of elderly care.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it discusses research methods to the matter,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ducing the risk of old-age care for one-child parents.

population policy;one-child parents;issue of old-age care

D 691.9

A

:1671-4806(2017)05-0029-05

2017-06-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研究”(14YJA840014)

王金水(1994-),男,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王金元(1971-),男,江苏泰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老龄化问题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与社区社会工作实务。

因此,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是继续传统的养老模式还是另辟蹊径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界对于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的研究日趋深入。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试图把握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编辑:林钢)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养老家庭
家庭“煮”夫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恋练有词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