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巧的安排 深刻的诘问
——《帕克大妈的一生》评析

2017-03-11王文渊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莱尼曼斯菲尔德文学家

王文渊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商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文史哲研究】

精巧的安排 深刻的诘问
——《帕克大妈的一生》评析

王文渊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商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帕克大妈的一生》采用意识流创作手法,在对人物活动的短暂叙述中插入人物的心理活动片段,通过人物的回忆和内心独白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逆来顺受的贫困妇女的形象。小说揭示了社会上的贫富不均现象,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同时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技巧,在短篇小说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帕克大妈的一生;回忆;内心独白;诘问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年10月出生于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十三岁时,父亲送她到伦敦皇后学院求学,三年后回到新西兰。后来因对新西兰蝙狭闭塞的文化氛围感到不满,在父亲的资助下返回伦敦,一边求学一边从事文学创作,余生再也没有踏上故土新西兰。她结束了并不幸福的第一次婚姻后,与从事文学编辑和文艺批评的约翰·米特尔顿·莫雷(1889-1957)共同生活,继而结为连理。莫雷曾担任《韵律》(Rhythm)杂志的编辑,为曼斯菲尔德发表作品提供了便利。该杂志后来改名为《蓝色评论》(Blue Review)。曼斯菲尔德主要作品是两个短篇小说集《幸福集》和《园会集》。这两部作品代表她文学创作的成就,也使她在现代英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因为她的“短篇小说创作体现出现代主义的文学特征,摒弃传统小说创作手法, 具有独树一帜的实验性”[2]223。遗憾的是,曼斯菲尔德长期遭受肺病的困扰。1923年,曼斯菲尔德的肺病终告不治,在法国枫丹白露去世,年仅三十五岁。她死后,莫雷潜心为她编辑整理了遗稿,先后出版了《鸽巢集》《幼稚集》《集锦》。 《帕克大妈的一生》收录在《园会集》中。

一、帕克大妈的悲惨遭遇

《帕克大妈的一生》写的是一个在伦敦帮佣妇女悲惨的身世。帕克大妈十六岁离开家乡斯特拉福德到伦敦帮厨。她干活的第一家简直像个地牢,雇主也糟透了,从不许她出门。除了晨祷和晚祷之外,连楼也不许上。厨娘又是个凶婆子,经常把她来不及看的家信抢去扔掉,以防那些信弄得她心神不宁,不能好好干活。房间里还有她来伦敦之前从没有见过的黑甲虫。后来,她到一个医生家里帮佣,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面包师,生了十三个孩子,七个不幸夭亡,六个孩子尚未成年,丈夫就因尘肺病离开了人世。丈夫去世后,帕克大妈继续依靠给人帮工谋生,含辛茹苦地抚养孩子。孩子们到了入学年龄时,他们的姑姑来帮忙料理家务,但不到两个月就跌倒在台阶上摔伤了脊椎,帕克大妈不得不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她五年。六个孩子中,涉世未深的女儿莫迪误入歧途,还带走了妹妹爱丽丝,两个儿子移民国外,另一个儿子吉姆参军去了印度。最后,只留下最小的女儿艾瑟尔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艾瑟尔嫁给一个平庸的服务生,生下了小外孙莱尼。然而天不假年,这个服务生在儿子出生那年死于溃疡病。小莱尼从小体弱多病,艾瑟尔和帕克大妈为了使他健康强壮起来,费尽了心思。到了垂暮之年,帕克大妈身边只有小外孙莱尼一人为伴。然而,不幸的是,病魔无情地夺走了小莱尼的生命。这沉重的打击使得帕克大妈如痴如呆,痛不欲生。她在心底一次次地洁问:“为什么这一切都要降临到我的头上?我究竟做错了什么?我究竟做错了什么?”[4]239在小说的最后,帕克大妈一边回想自己困苦的一生,一边继续收拾文学家的公寓。一想到孙儿的惨死,她的悲苦之情达到了极点,终于变得无法忍受了,扔掉手里的刷子,走出公寓,想找个地方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却发现自己实际上无处可去。

二、小说结构的精巧安排

受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影响,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很少描绘戏剧化的场面和强烈的矛盾冲突,也很少堆叠复杂的情节。她并不刻意编造故事或者虚构理想的人物类型,而是截取生活中的若干片段,把它们如实地叙述出来。在曼斯菲尔德看来,真正能够震撼读者心灵的,并非都是波澜壮阔、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有时候反倒是那些看起来极其平淡的生活经历。所以她常常采用自然的笔触来描绘、展示平淡而又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人生片段。正是因为这一点,她的小说显得笔法细腻,对人和物的细致描述都好像工笔画一样,给人一丝不苟、丝毫不乱的感觉;同时,她的描述又不是呆板的、纯粹的景物写生,而是有血有肉,有充分的心理活动,使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总之,她的短篇小说“摆脱了情节的束缚,使读者进入人的心灵的无限空间”[1]61;评论界也普遍认为曼斯菲尔德的创作推进了英国短篇小说艺术的发展历程,因为她的作品“使短篇小说的体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61。曼斯菲尔德对短篇小说艺术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她在小说创作中并不注重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和情节结构的跌宕起伏以及逻辑的严密性。事实上,她的作品几乎没有完整的情节、连贯的叙述,也不遵照传统的模式。她更倾向于截取人物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或者某一瞬间,通过对这一片段或瞬间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一生,透视其生活的本质特征。相应地,她的短篇小说作品常常把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颠覆了一般人的认知。其次,曼斯菲尔德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注重对人物心理感受的表现。她的作品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竭力捕捉人物心灵深处对自我以及人生产生感悟的那个关键时刻,而“她展现给读者的带有启示性的瞬间的一瞥有时是很残酷的”[3]748。实际上,她对生活真实的追求十分执着。在她的眼里,一个短篇故事就像是一块只包含生活真实的璞玉,通篇都是白璧无瑕的,不应该有丝毫的虚假感情掺杂其中。

曼斯菲尔德是以高超的意识流艺术技巧来表现帕克大妈艰难困苦的一生的。小说只是选取了帕克大妈在小外孙不幸病亡后一个上午的经历来加以叙述,中间不断插入片段性回忆,展示帕克大妈的心理感受。每逢星期二,帕克大妈到一位文学家家里去帮他收拾房间。从她进入文学家的公寓到最后像一个梦游者一样走到大街上,她的主要活动包括:(1)和文学家打招呼;(2)打扫前的准备过程;(3)打扫厨房;(4)清洗杯盘、餐桌和水槽等;(5)中止铺床,和文学家告别;(6)走出公寓。然而,这些活动总括起来只占整个小说篇幅的一小半,大量的内容是帕克大妈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及其他心理活动。帕克大妈准备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脱掉靴子。为缓解脱靴子引起的关节疼痛,她坐在那里揉搓膝盖,一边陷入了沉思。疼痛和劳动并不能使她抑制自己的思绪,小外孙昔日生活的各种场景真切地浮现在她的眼前。此处作者插入了第一段描写和对话,来表现帕克大妈对小外孙的无限疼爱和祖孙俩之间的亲密关系。小外孙穿着靴子就蹬上了奶奶的膝盖,小脸蛋贴在她的脸上蹭来蹭去,粘在她身上不下来,撒着娇想要一枚钱。这个 “蹭”字把小外孙的娇憨之态勾勒得活灵活现。帕克大妈一边嘴里反复说着不给,一边却又开始在旧钱夹里摸索着。她一生贫困,不得不精打细算,恨不得一分钱当两分花。在这里,压皱的旧钱夹充分展示了一枚钱在帕克大妈眼里是何等的珍贵,显示了她对小外孙的深情宠爱。这样的描写也反衬了帕克大妈失去外孙之后难以抑制的悲痛心情。

帕克大妈从沉思中醒过神来,猛然站起,把烧开的茶壶放到水槽里,然后开始收拾厨房、扫地。但同时,她的思绪并没有停止流动。此处作者插入了她的第二段心理活动,向读者展示帕克大妈一生的困苦。对故乡斯特拉福德和童年生活的零星记忆;十六岁离开家乡到伦敦帮工;在第一个雇主家遭遇的非人待遇;她在医生家的忙碌操劳;出嫁、家庭生活和丧子之痛;丈夫的病情和早逝;独自一人含辛茹苦抚养六个孩子;小姑子的意外受伤和死亡;孩子们长大后一个个离家谋生;唯一留给她的病弱的小外孙不幸病死……至此,帕克大妈一生的不幸遭遇已经被和盘托出。收拾完厨房,帕克大妈开始清洗杯盘、餐桌和水槽等。同时,她又陷入了沉思。此处作者插入了她的第三段心理活动,展示帕克大妈对小外孙的无尽思念。她清楚地记得,小外孙自出生起就身体孱弱,使她和艾瑟尔吃尽了苦头。为了让他长得健壮,她们尽了自己的全力,甚至不惜花钱邮购报纸上做广告的偏方和保健品。为了莱尼,她们还讲迷信,带他到公墓去散步,以期给他的脸上增添健康的颜色;带他去乘汽车,期望汽车的颠簸能增强他的食欲。但不管怎样,在帕克大妈的心里,他从生下来开始就是“奶奶的宝贝疙瘩!”他的存在,都能给帕克大妈带来幸福感,使她忘却一切烦忧和操劳之苦。

文学家向帕克大妈告别,说他要出去一趟,同时告诉她工钱放在墨水瓶架的托盘里。门关上之后,帕克大妈开始铺床,但对小外孙莱尼的思念变得无法忍受。此处,作者先使用自由间接引语来表达帕克大妈难以排遣的悲痛心情。“为什么他就得如此受罪?……为什么一个天使般的小孩就不得不为喘一口气而苦苦挣扎?让一个小孩子受这种罪是没有道理的。 ”[4]238紧接着,作者插入第四段心理活动,帕克大妈回忆了小莱尼得病时痛苦挣扎的样子以及她自己的无能为力。病魔使小莱尼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对于奶奶的安慰也无动于衷,甚至充满敌意。小莱尼的反常举动显示了当时病魔对他的折磨,而目睹了这一切的帕克大妈一直深感痛苦。

至此,作者通过插入四段回忆,把帕克大妈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帕克大妈虽然心底苦不堪言,却尽量表现得刚强,也不曾向别人诉说自己的苦楚。如今小外孙莱尼死了,她什么都没有了。当回忆的潮水不断涌上心头时,她彻底崩溃了。从这里到小说结束,作者将叙述、自由间接引语和帕克大妈的心理活动糅合在一起。

从结构上来看,在小说的开头部分,帕克大妈的活动和对小外孙死亡的反应交织在一起;紧接着,帕克大妈的心理活动穿插在对她行为的叙述中,通过四段回忆把帕克大妈的困苦一生展示了出来;到了小说的尾部,她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又交织在了一起。这样的安排,既便于读者从时序上理清思路,又便于作者通过穿插回忆来向读者展示帕克大妈的困苦一生,进而凸显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样的时序安排与传统小说经常采用的倒叙法是两回事。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主人公帕克大妈的回忆录,而是在叙述帕克大妈一上午的具体活动过程中多次穿插她的思想活动。作者这样的安排使帕克大妈生活的过去和现在完整地显示在读者面前。

三、深刻的反讽与诘问

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主要通过对中产阶级生活的细致描述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帕克大妈的一生》中,她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文学家荒唐的生活、无聊的追求和空虚的精神世界,揭露了他的伪善与浅薄,对他的虚荣与骄傲、自私与造作给予了有力的讽刺。难能可贵的是,曼斯菲尔德虽然自幼生活富足,但因长期在欧洲闯荡,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体验了人情的冷暖,所以也有一些作品触及了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苦难遭遇。她认识到了贫富不均的存在,在某些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贫困潦倒者的同情与怜悯和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恨。然而,面对这些她也无可奈何。她的作品中总是笼罩着一抹忧郁和暗淡,就是她这种矛盾心情的一种写照。

曼斯菲尔德不仅善于从第三者的叙述很自然地转为某个角色的内心独白,还善于通过视角的频繁转换写出不同人物的观点和感受。这种视角的转移能够在读者浑然不知的情况下把他们带到另一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在《帕克大妈的一生》中,作者对文学家的讽刺和对帕克大妈一生困苦的展示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尤其是小说中出现的问句,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都耐人寻味,值得深入探究。小说一开始,帕克大妈刚进公寓,文学家就问及她的外孙。得知帕克大妈的外孙已经下葬,他只是机械地说了一句:“哦,天哪!我感到很难过! ”[4]232就准备继续吃早餐,又觉着这种情况下再不说点什么不合适,于是就补了一句:“但愿葬礼进行得顺利。 ”[4]232紧接着是他的内心独白:“可怜的老太婆! 她真是伤心透顶了。 ”[4]232文学家一边继续吃早餐,一边大声说帕克大妈是忧伤过度了。文学家的话语和内心独白从他的角度反衬了帕克大妈的悲伤与痛苦,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他的虚伪和自私。实际上,他对帕克大妈的丧孙之痛并不感到同情,而只是想挽回自己的唐突问话所导致的尴尬局面,自己好继续吃早餐。文学家与帕克大妈曾经聊起过嫁给一个面包师的妙处。在他看来,这是个干净的行业,把面包片递给顾客时一定会有强烈的幸福感。当帕克大妈回应说自己那时没有在面包店里帮忙,而是忙着照看孩子时,他还责备说她应该去的。这个对话说明,他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一点也不了解,当然就无所谓同情了。文学家出门之前和帕克大妈的对话,表面上是告别,其实也透露着虚伪和狡诈,因为他顺便问帕克大妈是否扔掉了他放在一个罐子里的一勺可可粉,并且指示她以后扔什么东西都得先告诉他。他这样做是在暗示帕克大妈他虽然表面上马马虎虎,实则比女人还仔细。实际上,帕克大妈正沉浸在悲痛之中,根本就不可能把他的所谓“警告”放在心上。

帕克大妈的内心独白,除了回忆之外,还有两次洁问,连同叙述者的两次洁问一起,来抗议生活和命运对她的不公。帕克大妈的第一次洁问是关于小外孙莱尼的悲惨命运的。文学家出去了,帕克大妈开始铺床,但她对小外孙莱尼的思念变得无法忍受,连发两声洁问:“为什么他就得如此受罪?为什么一个天使般的小孩就不得不为喘一口气而苦苦挣扎? ”[4]238第二次是帕克大妈准备大哭一场时,发出了关于自己悲惨命运的洁问:“为什么这一切都要降临到我的头上?我究竟做错了什么?我究竟做错了什么? ”[4]239另外,在小说的最后部分,叙述者代她发出了两次洁问,“可如今,莱尼走了---她还有什么呢? ”[4]239“她不能再推了;她不能再等了……她能去哪儿呢? ”[4]240这四次洁问,用的都是短句,营造出一种急促的氛围,不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也增加了小说的感染力。

四、结语

《帕克大妈的一生》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逆来顺受的贫困妇女的形象。帕克大妈勤劳一生,最后却落得悲苦无助,哭告无门,四顾茫然,在凄风苦雨中踯躅街头。通过帕克大妈这一形象,作者将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读者面前。曼斯菲尔德在给伍尔夫的一封信中曾经说过:“作家的任务主要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出问题。必须有一个问题被提出来。在我看来,那是真假作家的分界线。”[5]72就写作手法与技巧而言,作者采用意识流创作手法,在对人物活动的短暂叙述中插入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的回忆和内心独白来展示人物的悲惨命运。小说虽然是用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的,但作者却独具匠心,从不以叙述者的身份出场,而是将自己完全融入角色的内心深处,用角色特有的方式进行思考。作者不仅在叙述中插入内心独白,拉近读者和人物的距离,直接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给读者,还借人物和叙述者之口不断发出有力的洁问来凸显主题思想,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就短篇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而言,这是一大突破,具有开拓性意义。

[1]常耀信.英国文学通史:第三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2]李维屏等.英国短篇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王佐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英国短篇小说选读:下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5]Hunter A.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the Short Story in English[M].Cambridge:CUP,2007.

On Katherine Mansfield’s Life of Ma Parker

WANG Wen-yu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Wuxi 214153,China)

As a stream-of-consciousness short story,Life of Ma Parker inserts the character’s mental activities into the brief narration of her actions.It portrays an industrious,kind and poor old lady who takes the bitter with the sweet through her memories and interior monologue.This short story not only discloses the social inequality between the poor and the rich but also expresses the writer’s deep sympathy for the working poor.It demonstrates the writer’s superb craftsmanship and constitute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hort story writing.

Life of Ma Parker;memory;interior monologue;rhetorical question

I 106.4

A

:1671-4806(2017)05-00102-04

2017-07-25

王文渊(1969-),男,甘肃崇信人,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和文学翻译。

(编辑:徐永生)

猜你喜欢

莱尼曼斯菲尔德文学家
Lenny the Flying Inventor1 飞行发明家莱尼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国外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研究述评
讽刺艺术赏析
食蟹狐想要包鱼塘
黑白的空间对峙:《莱尼大妈的黑臀舞》中的社会空间
古代邢地文学家述略——邢襄文学论之二
不为五斗米折腰
挽衣留谏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