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研究述评

2019-01-14雷月梅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凯瑟琳现代主义

雷月梅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北京 100089;山西农业大学 文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1888—1923)是英国享有盛誉的短篇小说家,为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和短篇小说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曼斯菲尔德短暂的一生创作88部短篇小说,一部诗集,一部评论集。自从她去世以来,国外学界对曼斯菲尔德及其创作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国外曼斯菲尔德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趋势。本文主要从传记研究、形式和主题研究、社会历史语境下的比较研究以及多元化阐释四个方面,梳理国外曼斯菲尔德研究成果①本论文只讨论专著,硕博论文和期刊不包括在内。,总结其规律,分析其不足,希望能为我国曼斯菲尔德研究提供参照。

一、传记研究:宏观和微观的结合

传记批评在国外曼斯菲尔德研究中占较大比重。曼斯菲尔德兼具新西兰和英国双重身份,学者们着力研究这位女作家的文化身份、性别身份与她的创作的关系,既有对她的生平与创作的全景研究,又有对她的人生某一阶段或某种生活状态的微观书写。

学界从曼斯菲尔德的生平入手,研究她的生活经历及其性格特征,考察她的生平与其创作的关系。安东尼·阿尔伯斯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传》翔实考察了曼斯菲尔德漂泊的一生,探究她前卫的生活方式,她在英国文坛的交往情况,从总体上分析曼斯菲尔德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创作的影响。C. A.汉金在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及其自传小说》中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解读曼斯菲尔德的生平与其创作的关系。该专著探究曼斯菲尔德多舛的命运及其复杂的性格特征,解读作品中人物的复杂的心理特征,并研究了作家的生活经历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克莱尔·托马林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秘密的一生》考察了曼斯菲尔德鲜为人知的生活方式,具体包括曼斯菲尔德前卫的生活方式、她和第二任丈夫约翰·M·莫里若即若离的关系、曼斯菲尔德善变的性格特征,分析她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中人物的关系。安杰拉·史密斯的专著《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文学生涯》将曼斯菲尔德置于英国、新西兰的文化语境中研究她的创作,考察她作为局外人在英国的生活状态,曼斯菲尔德与毛利人、新西兰白人的关系。该传记将曼斯菲尔德置于她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研究,标志着国外对曼斯菲尔德的传记研究从传统的生平研究转向文化研究。安德鲁·贝涅特在其专著《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中研究曼斯菲尔德的复杂的文化身份及其隐秘的性格特征与创作的关系,并探讨她在短篇小说形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这些传记批评考察曼斯菲尔德的生活经历,搜集她的生平材料,通过曼斯菲尔德的人生经历印证作品,重点研究曼斯菲尔德的新西兰身份对她的创作影响,作为局外人在英国文坛的处境。学者们研究曼斯菲尔德的文化身份、性别身份及其个性对她的创作的影响。

学界还从微观角度书写曼斯菲尔德的生平与创作的关系,探讨她人生的某个阶段或某种生活状态与她的创作的关系。露丝·E·曼茨和约翰·莫里合著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传》和格里·吉姆伯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早年》聚焦曼斯菲尔德的早年生活经历对她的创作的影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传》考察曼斯菲尔德从出生到1912年的生活,讲述她的童年及其创作天赋,新西兰对其创作的影响。但是该传记将曼斯菲尔德过度美化,因此饱受诟病。“荒诞,浪漫——而且不准确——歪曲了曼斯菲尔德的早年生活”。[1]1《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早年》考察了曼斯菲尔德从出生到1908年移居伦敦的生活经历,揭示她早年的生活经历对她后来的个性及其小说创作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该传记还探讨了曼斯菲尔德新西兰小说中的传记成分。“新西兰——主要是惠灵顿和桑顿的街道——最终将为她最好的作品提供灵感”。[1]255这两部传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传》是曼斯菲尔德的第一部传记,也是曼斯菲尔德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早年》是迄今最后一部传记。可见,国外学界自始至终都关注曼斯菲尔德的新西兰生活经历对她的创作的决定性影响。

学者们还研究曼斯菲尔德的某种生活状态对她的创作的影响。由于曼斯菲尔德体弱多病,后来身患肺结核,玛丽·柏根在其《疾病、性别与创作:以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为例》中,从生理病理的角度研究曼斯菲尔德的创作,阐明她的创作是对其疾病的反映、替换和改写。该专著认为曼斯菲尔德的生平是医学病史,她的创作反映了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来对抗疾病和死亡。

曼斯菲尔德最忠实的朋友莱斯利·莫尔所著《凯瑟琳·曼斯菲尔德——LM回忆录》饱含深情地记录了曼斯菲尔德从1903年伦敦求学到她去世的点滴生活,重点讲述了她从1908年移居伦敦后的生活经历。该回忆录是对曼斯菲尔德传记的有益补充,但是该回忆录对曼斯菲尔德的评论不够客观,充满溢美之词。

纵观国外学界对曼斯菲尔德传记批评的历程,传记研究贯穿曼斯菲尔德研究的始终。学者们探讨她的复杂的身份与她的创作的关系,研究她的人生经历对她创作的重大影响。

二、形式与主题研究

曼斯菲尔德对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如伊安·戈登所言:“她在短篇小说艺术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乔伊斯在长篇小说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一样深远。”[2]因此学界探究曼斯菲尔德的现代主义创作形式和主题。

曼斯菲尔德打破传统短篇小说的创作形式,运用现代主义技巧再现人物的孤独异化,所以学界对她的创作形式和主题非常关注。西尔维娅·柏克曼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批评研究》探讨了曼斯菲尔德的现代主义的创作技巧和主题,重点分析《序曲》的创作特征,并对该作品给予高度评价:“清新、简洁、笔调得体,意味深长。”[3]该书还将曼斯菲尔德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对比研究曼斯菲尔德与安东尼·契诃夫的创作风格,曼斯菲尔德和詹姆斯·乔伊斯对顿悟的运用。在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传》中,萨拉琳·R·戴利探讨曼斯菲尔德的现代主义创作形式和主题,评价她在短篇小说史上的地位,具体分析《序曲》和《我不会讲法语》两部小说中的创作策略和主题。克莱尔·汉森和安德鲁·格尔合著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研究曼斯菲尔德的创作技巧及其美学特征,解读其作品中的象征主义美学以及现代主义创作技巧,该专著还探讨了曼斯菲尔德的女性主义创作特征。罗杰·罗宾逊主编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来自边缘的边缘人》是曼斯菲尔德百年诞辰会议上的论文集。各位作者研究了曼斯菲尔德的女性话语、创作技巧以及她在现代主义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威廉·H·纽的专著《阅读曼斯菲尔德以及形式隐喻》探究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形式策略和叙事策略,解读她的创作视角与形式的关系。格里·吉姆伯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小说艺术》分析了曼斯菲尔德的创作形式和主题。该专著探讨曼斯菲尔德的创作形式,包括叙事技巧、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手法的运用,阐释了曼斯菲尔德的创作主题,如女性主义以及婚姻关系。该专著评价了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身为女性,曼斯菲尔德从女性视角书写女性,创作关于女性的小说,因此不少学者关注曼斯菲尔德的女性观。凯特·富尔布鲁克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西德尼·J·卡普兰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现代主义小说的起源》结合曼斯菲尔德的创作形式探讨她的女性主义创作特征。富尔布鲁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曼斯菲尔德的人生历程,阐释她对独立、自由以及自我的追求,探讨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女性主义特征。“曼斯菲尔德的女性主义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她没有将女性主义作为政治原则加以讨论,但女性主义在她的创作中无处不在。”[4]卡普兰从现代主义的角度研究了曼斯菲尔德的女性主义思想,探讨她对现代主义小说的贡献与她作为女作家的处境之间的关系。该专著指出,“曼斯菲尔德虽然没有提出女性主义理论,但是她的奋斗历程及其对女性生活的体察反映了她正在崛起的女性意识。”[5]这两部专著认为,曼斯菲尔德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表明她是女性主义者。帕米拉·邓巴的专著《激进的曼斯菲尔德: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双重话语》从激进和双重话语两个维度研究了曼斯菲尔德的女性主义特征。该书认为,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挑战父权社会的权威,再现女性的受害处境,解构传统的性别角色和传统的性取向。该书指出,“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的抒情和颠覆是一体两面:表面上是具有抒情特征,实则具有颠覆性。”[6]

一言以蔽之,曼斯菲尔德通过现代主义叙事策略再现人类的孤独异化;身为女作家,她的创作关注女性的生存境况。学者们在研究曼斯菲尔德的创作时,聚焦她的现代主义创作形式,探讨她如何通过现代主义叙事策略再现女性的生活状态。

三、比较研究:横向与纵向相辅相成

国外学界将曼斯菲尔德与其同时代的作家进行比较,并将她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研究。通过横向纵向研究,研究者们关注曼斯菲尔德的身份与她的创作的关系,研究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不少学者对曼斯菲尔德与她同时代的现代主义作家进行比较。在其专著《现代主义短篇小说》中,多米尼克·海德通过考察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曼斯菲尔德的创作阐释短篇小说理论,研究曼斯菲尔德的非个人化的创作风格以及人物的内心冲突。安吉拉·史密斯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弗吉尼亚·伍尔夫》探讨曼斯菲尔德和伍尔夫的人生经历,分析她们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克莱尔·德里威利的专著《阈限实体:凯瑟琳·斯菲尔德、多萝西·理查逊、梅·辛克莱及弗吉尼亚·伍尔夫短篇小说中的过渡与“居间”》研究了短篇小说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该书探讨了作家们对虚构世界的越界、心理越界,并分析这些作家借助短篇小说来书写“阈限”,从而深入考察对社会规约构成挑战的“居间”。通过与同时期的作家进行比较,学者们研究曼斯菲尔德的创作特征以及她的复杂的身份对其创作的影响。

学者们还把曼斯菲尔德置于社会历史的长河中考察这位女作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弗兰克·奥康诺在其《孤独的声音》中研究契诃夫、莫泊桑、乔伊斯、曼斯菲尔德等作家的短篇小说创作。该专著从曼斯菲尔德的生活经历的角度分析她的创作,探究契诃夫对她的影响,她的作品中虚假人格与理想人格之间的冲突。该书高度评价了曼斯菲尔德的创作,她是“短篇小说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7]安德鲁·格尔的《流放作家: 现代文学中的家园身份》从身份角度研究了曼斯菲尔德和V. S. 奈保尔等作家,探讨曼斯菲尔德在英国的生活,分析她的英国小说和欧洲小说和她作为流放者身份之间的关系,她的身份和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她的作品中的体现。该专著指出,由于曼斯菲尔德英年早逝,没有像奈保尔那样在创作家园小说后迎接更大的挑战。

总之,国外学界将曼斯菲尔德置于她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对她进行横向研究,将她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纵向研究,关注曼斯菲尔德的多重文化身份与其创作的关系,强调她在英国现代主义短篇小说发展中的贡献。

四、多元化阐释

为了纪念曼斯菲尔德诞辰百年,国外学界于1988年举办了以曼斯菲尔德为议题的国际会议,掀起了曼斯菲尔德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学界于2008年再次举办国际会议,以纪念曼斯菲尔德到英国定居一百周年,并于2009年成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研究会”。研究会出版了曼斯菲尔德系列研究,这些研究标志着国外曼斯菲尔德研究迈上新的台阶。曼斯菲尔德系列研究以论文集为主,从新的视角对曼斯菲尔德及其作品进行重新阐释,拓展了曼斯菲尔德的研究空间。

学者们从理论视角对曼斯菲尔德进行解读。克莱尔·汉森等主编的论文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心理学》研究了曼斯菲尔德的创作与心理学的关系。各位作者运用弗洛伊德、詹姆斯、伯格森、拉康等心理学家的理论分析曼斯菲尔德的创作,探究其作品中人物的复杂心理。该论文集既有传统理论视角下对曼斯菲尔德的创作形式的研究,又有后现代视角下的探究。珍妮特·威尔逊等主编的论文集《曼斯菲尔德与(后)殖民》中,各位作者研究曼斯菲尔德与她的殖民身份之间的关系,阐释她作为殖民作家和后殖民作家与她作为欧洲现代主义作家之间的关系。总之,研究者们不仅从传统的理论视角而且从后现代视角研究曼斯菲尔德的创作。

不少研究者还从后现代视角探讨曼斯菲尔德的影响问题及其作品的接受情况。萨拉·艾尔伍德等主编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文学影响》通过考察曼斯菲尔德与文坛的广泛交往为文学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考。该论文集从矛盾心理、交流以及遗产等方面爬梳曼斯菲尔德文学影响的社会生态,突破现代主义和后殖民语境以及文化和语言学界限,重新阐释曼斯菲尔德与其他作家的关系,并探究她与之前没有联系过的作家的关系。该论文集呈现出跨学科的研究特征。克莱尔·戴维森等主编的《曼斯菲尔德与翻译》从“翻译”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探究曼斯菲尔德的创作及其接受情况。作者们分别探讨曼斯菲尔德发表诗歌时所用的笔名的社会语境,她的作品在被翻译过程中所受的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情况。这些学者从新的角度研究曼斯菲尔德的影响问题及其作品的译介情况。

曼斯菲尔德系列研究还将作家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对曼斯菲尔德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如,迪莉娅·科雷亚等主编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欧陆》和加尔亚·帝蒙等主编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俄国》。《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欧陆》探讨曼斯菲尔德与欧陆的关系。各位作者研究了曼斯菲尔德在欧陆的接受情况,她对法国文学和思想的兴趣,对亨利·伯格森思想的接受情况,研究她和马歇尔·普鲁斯特的关系,曼斯菲尔德去世后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接受情况,探讨她的生活和创作的世界性特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俄国》探究曼斯菲尔德与俄国的关系。作者们阐明曼斯菲尔德垂青俄国作家的原因,阐释契诃夫等俄国作家对她的影响,考察她的疾病如何影响她对俄国作家的看法。这些研究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角度全面研究曼斯菲尔德。

“曼斯菲尔德研究会”的系列成果对曼斯菲尔德进行全面研究,推动了学界对曼斯菲尔德的研究热情。珍妮·麦克唐纳尔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现代主义市场》探讨曼斯菲尔德与当时英国期刊和出版界的关系,分析她作为职业作家的创作生涯。但该书作者过分强调曼斯菲尔德在文学市场中的焦虑。毛里齐奥·阿斯卡里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电影与想象》从电影角度探讨曼斯菲尔德的创作,阐明跨艺术交流对她的想象力的影响。该专著将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与当时发表的语境结合起来分析她的作品。托德·马丁主编的论文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布鲁姆兹伯里集团》探究曼斯菲尔德和布鲁姆兹伯里集团成员的交往情况,尤其她与伍尔夫的关系,阐明曼斯菲尔德在与集团成员的交往过程中所处的边缘地位。

五、结语

通过简要评述国外曼斯菲尔德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可以看出,国外曼斯菲尔德研究既全面又系统,成果丰硕。传记研究、形式与主题研究在曼斯菲尔德研究中占主导地位,21世纪以来,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趋势。这些批评方法从不同角度形成向前的合力,推动了曼斯菲尔德研究的兴起。近年来,我国学界从性别、身份、形式和主题等角度对曼斯菲尔德进行了研究。本论文认为,国内学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曼斯菲尔德研究。1.加强曼斯菲尔德的翻译研究工作。曼斯菲尔德的有些作品还没有中译本,如,她的重要作品《我不会讲法语》,她的书信日记也没有中文译本。2.文本细读。关注文本本身,并将作品还原到作家所处的时代语境,对文本做出客观的阐释。3.与国际接轨。把握国外曼斯菲尔德研究脉络及其最新研究态势,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国情,争取发出属于中国学者的强音。

猜你喜欢

曼斯菲尔德凯瑟琳现代主义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声 明
《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探析
讽刺艺术赏析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系列小说中的自恋人物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现代主义复兴
伦敦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