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主体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17-03-11张薛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技能型主体中职

张薛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多元主体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张薛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方式,是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快更深层次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各级政府、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用人单位携手合作。文章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同主体应有的功能进行阐述,对多元主体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功能发挥状况进行探讨,提出了多元主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意在促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多元视角;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

中高职衔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诉求。中高职院校开展衔接教学是以职业发展规律为前提,为企业输送所需人才,为现代职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人才培养体系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中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联合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处于核心地位,更是学生整体素能提升的关键。目前,实践中中高职衔接有多种学制模式和结构类型,笔者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学制模式和结构类型、哪些主体共同参与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过程、参与主体都应有哪些具体的功能、多元主体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功能发挥的现状如何,多元主体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路径都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一、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同主体应有的功能分析

(一)政府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保障功能

政府倡导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要求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相互衔接。实现这些目的,需要政府的制度、资金、信息、舆论导向等多方面的支持,从而为中高职衔接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政府教育部门可通过教育政策改革、教育资金划拨拓宽人才就业渠道等手段,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对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开展起到保障作用。对此,在中高职院校人才教育阶段,政府部门要遵循职业教育育人原则,这不仅是对职业属性的判断,更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教育的战略思想。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表示:“高等院校应在教学中以产业转型为前提,利用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注重发展型、复合型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由此应设定以适应力、综合力和创新力为首的人才培养体系,将人文主义、科学主义有效结合,实现学生、院校、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共同发展[1]。

(二)高职院校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功能

在整个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高等职业院校居核心主体地位,高等职业院校要有这样清晰的认知。在中高职衔接联手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在政府各项政策支持下,人才培养链上游连接着中职院校,下游对接用人单位。在构建现代教育体系过程中,人才培养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任务,而在新时期新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将学生从中职学校手中接过来进行再培养,之后把这些人才送入用人单位手中,中高职院校进行联手培养的人才能否被用人单位所认可,用马克思的话说,这将会是一个“产品”价值的“惊险的跳跃”。所以,在进行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衔接中,高职院校应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职责与重要作用,从而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中职学校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主体功能

中职与高职同属于职业教育,但两者有着层次上的区别,有教育内容上深度和广度的区别。与高职院校相比,其培养人才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相关职业的基础知识和一般技能,高职院校是在此基础上,对人才进行进一步培养,培养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没有中职的基础性教育,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无从培养。因此中职学校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作为一个主体,其功能是基础性的。因此,对于整个中高职衔接项目中职学校也要有这样的准确认知,并且从自身的角度努力促成中职与高职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才能达到拉动中职教育的发展,提高整个职业教育质量的目的。中高职衔接办学是职业教育的历史趋势,对于中职学校来说,需要认清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自己的角色,紧跟职业教育趋势,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发展壮大中职学校自身。

(四)用人单位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人才需求深度引领功能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经营有着密切关联,即不仅是对企业需求的展现,更是对企业技术、文化与设备的有效运用。如果说中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属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供给,那么用人单位就是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方,人才需求方对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培养自然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人才需求的引领还应该更进一步,需要用人单位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深度引领,包括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具体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开发、实训课程体系建立,甚至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堂教学中去,校企深度融合培养的人才才会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要主动联系合适的院校与其结成深度合作的关系,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发挥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人才需求深度引领功能,而不是更多依赖人才市场中大海捞针式的人才获取。

二、多元主体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功能发挥状况

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内容,要求职业院校贯彻落实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衔接的作用,然而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因政府、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应有功能的发挥尚有欠缺,使得中高职衔接培养的人才整体素质提升受到较大影响。

(一)政府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方面作用不够

在政府教育质量保障中,保障机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对保障体系是否正常运转负有首要责任。在对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体系进行落实中,政府教育部门尚未认识到保障机制重要性,仅依据自身想法,对学生教育工作实施强制化与理论化管理,使保障机制无法真正发挥自身价值。另外,政府教育经费不足,也是影响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导致该项工作的开展仍处于萌芽时期。对此,我国政府教育部门需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全面认知,深入中高职院校和相关行业市场,通过分析学生发展现状,制定中高职院校教学纲要,同时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利用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共同办学的方式,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主体地位不明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体系核心主体地位不明,是影响学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从宏观的角度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质量保障主体分为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家长、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等。从微观角度看,质量保障主体仅包含高职院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针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衔接工作,高职院校管理阶层应注重衔接操作流程与方案、衔接评价制度与效果等环节,通过对自身职责的定位,实现各个主体协调运行,凝聚主体力量,以此做好人才培养的衔接工作。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衔接中,对于质量保障主体意识缺失,使其无法对核心主体地位进行明确,忽视学生能力、企业需求对自身发展的意义,从而造成衔接工作失误以及就业质量不高。

(三)中职学校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主观意识欠缺

由于相关政策实效性与操作性不足以及政策导向分布不均等客观原因,中职学校主观上还没有认识到学校长远发展中,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而使中职学校并未将中高职衔接工作落到实处,没有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纳入到实际教学范畴中去,仅仅通对学生规模拓展与学费控制等方式,对中职学生的教学质量进行管理。长远来看,中职学校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意识的缺失,必将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甚至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这必将使中高职衔接项目无法顺利开展,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无法得到有效完善,影响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更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四)用人单位联合高职院校对人才进行培养的作用有限

改革开放促使国内众多产业结构逐渐向加速发展、深化发展与提升发展的阶段转变,在当前形势下,国内产业结构实现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更在经济追求中由盲目演变转为可持续发展,致使以低端产业为核心的企业逐渐走向衰落,以高端技能型人才竞争的现代企业繁荣发展。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是当前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技术性人才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而技能型人才能够实现知识与经验的融合,从而在协调组织、技术管理中发挥着相应的优势。在传统企业人才选择中,技能型与技术型人才是企业用人的基本要求,如在生产型企业中,技术型员工占据企业总员工数量一半以上,若企业采用半自动或手工作业模式,则对于技术型人才的运用明显低于技能型人才。但目前我国各类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满足更多的仍然依赖到人才市场中去寻找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缺少对所需人才的前瞻性培养,缺少对人才需求的长远整体规划。在目前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用人单位发挥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多元主体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政府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1.政府的相关部门要主动与中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直接指导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政府参与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质在于:引导中高职院校加入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中高职院校专业培养能力,注重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对此,政府可通过课题委托和产学研基地构建的方式,鼓励中高职院校做好支柱产业、新型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并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专业发展潜力,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从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

2.政府需要给予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适当的政策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内容,指出要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样层面的政策保障还没有完全落地,还需要各级政府教育、财政、税务等部门给予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国家制定大政方针,财政部门适当拨款,增加院校、企业间的沟通,结合“订单式”等培养模式,聘请优秀企业员工,对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税务部门对积极加入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3]。

3.政府还需要重视“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的编制,为中高职院校提供信息支持。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可为中高职院校办学、就业建议等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如在预测报告中详细分析当前局势下各区域就业状况、失业率与失业趋势等。该报告的存在,可为学生就业选择做出精准评估,针对需求量过少的岗位,及时发出预警,可以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结合自身发展对就业范围进行适当更改。

(二)高职院校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1.高职院校首先需要商定具体的学制模式和中高职衔接结构类型。实践中中高职衔接有不同的学制模式和结构类型,从已有的实践经验看,目前国内中高职衔接有 “3+2”“3+3”“2+3”“4+2”“4+3”等分段培养多种学制模式,从衔接结构上又有“一体化”结构类型与“独立性”结构类型的区别。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择优招收中职学生的方式称为“独立型”结构类型,中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所形成的衔接模式称为“一体化”结构类型。中高职衔接在组织实施之前必须商定学制模式和中高职衔接结构类型。

2.高职院校需要在企业参与、行业协会指导下,主动联合中职学校对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体系进行合理制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的人才考核体系,可对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技能水平进行系统化分析,遵循“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原则,以此提高企业满意度。在制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中,结合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3.高职院校积极寻找专业对口企业,与相关企业合作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学生学习期间开展实训指导工作,具体可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方式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可使高职衔接更加顺利,有效地实现中高职院校基础理论、教学实践的结合。经费上通过自筹、财政拨款、企业融资的方式,创建仿真模拟车间、生产车间与处理车间等多个实训基地,并与当地企业建立长期关系,用于人才输出工作。

4.梳理研究各类职业教育政策文件,积极同各级政府的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联系。要求高职院校深入梳理研究各类关于教育政策的文件,特别是关于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方面的政策文件,以期顺应职业教育时代潮流。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抓住各种机会,争取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促进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校园基础设施等建设[4]。

(三)中职学校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1.中职院校需要在企业参与、行业协会指导下,主动对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体系进行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而且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关键,其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即课程教学环节层面和专业标准层面。而中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应该真正落实专业标准。基于此,中职院校需要在企业参与、行业协会指导下,根据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式等,对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体系进行合理制定。在该体系中,应该对衔接过程、人才培养标准进行明确。

2.中职学校还应加强和高职院校、用人单位、政府间的协调沟通,以此实现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优化。中职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应与高中培养制度存在不同,因为中职院校生源理论基础差,仍选用高中教学模式,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对学业的厌烦心理,不利于中职院校后期教学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在中职院校中,主要通过单独编班开展文化课教学,促进教学计划的施行。

3.中职院校在进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关注学生心理变化。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普遍在16岁左右,对于社会认知相对较差,使其无法依据市场需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长此以往,使学生学习动力呈现下滑的趋势。对此,中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工作中,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变化,采用“能力为本、就业为首”办学理念,将市场需求、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结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获取学习成就感。

(四)用人单位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1.积极主动地与对口职业院校联系,准确地向职业院校传递人才需求信息。关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中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而以发展型、创新型与复合型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在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衔接的前提下,通过高职院校来培养。发展型、创新型与复合型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相对笼统的说法,用人单位主动与相关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向学校反馈具体人才需求信息,从而培养出契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5]。

2.联手职业院校,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所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联合培养。“订单式”与“现代学徒制”是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人才的常见的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采用“人才订制”的思想。近年来,“订单式”培养在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实施和推广,“订单式”培养中校企合作比较规范,教育资源共享,培养目标有针对性,毕业生就业定向。“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订单式”与“现代学徒制”是目前企校合作效果较好的模式。

3.积极全面参与职业院校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选择了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后,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需要参与职业需求标准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课程的建设,甚至直接采用“送教上门”的方式参与课程的教学活动,让企业优秀人员致力于人才培养工作,这样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企业的需求完全一致。

[1]刘志国,刘志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7):99-102.

[2]胡艳.中高职衔接视角下的高职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94-96.

[3]周艳.中高职教育衔接视角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实施[J].商业会计,2014(12):115-117.

[4]闫娟.中高职衔接视角下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166-167.

[5]胡翔云,郭和伟.中高职人才培养边界及课程体系衔接研究:以湖北省中职机械加工技术、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 [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7-12.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lntegr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 Perspective of Multi-parties

ZHANG Xue-mei
(School of Economic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00,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Wuxi 214153,China)

It is a general trend and a significant change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o integrate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change will speed up in-depth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which guarantees to train more technical and skilled professionals but calls for the involvement of several parties including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and employers.This paper first elaborates on the functions and roles of the parties involved,and then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system of the integration.

pluralistic perspectives;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G 710

A

:1671-4806(2017)05-0092-05

2017-06-27

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课题“多元主体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张薛梅(1976-),女,江苏盯眙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经济理论与实践。

(编辑:张雪梅)

猜你喜欢

技能型主体中职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