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渔洋对《赤嵌集》的评点述略

2017-03-11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渔洋神韵诗作

盛 雪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孙元衡(约1711年前后在世),字湘南,清代宦台诗人,有《赤嵌集》传世。《赤嵌集》后记载了王渔洋共59条评点,王渔洋对此诗集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但目前学界对此现象并未给予足够关注;学界对孙元衡《赤嵌集》的相关研究虽提及王渔洋的评点,但也只是流于简单罗列,并未深究,对《赤嵌集》中王渔洋评点的研究仍付诸阙如。

台湾与大陆诗学关系密切。中国很早便出现了歌咏台湾的诗作,但数量不多且质量不佳。直至孙元衡《赤嵌集》收录360首诗歌,轰动一时。《赤嵌集》不仅为台湾诗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也扩展了同时期大陆诗歌的描摹空间。本文拟从王渔洋评点《赤嵌集》的主要内容、评点中对比手法的应用,以及王渔洋给予《赤嵌集》高度评价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以期对王渔洋评点《赤嵌集》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有学者称,海洋、原住民和台湾风物,是其时台湾文学作品的三大主题[1]。纵观《赤嵌集》360首诗歌,基本符合这种论断。

其一,《赤嵌集》中有近1/5的诗歌描绘台湾的山川形胜,其中以描摹海上险景数量为最多。《赤嵌集》卷一王渔洋留有24条评点,而对描摹海洋风貌诗歌的评点多达9条,逾总数的1/3。孙元衡穿闽粵、渡黑水、越澎湖,目睹海上惊险,心魄为之撼动,故写下多篇海洋诗歌。王渔洋对这些诗歌的评点大抵可用“奇”“险”两个字概括。在《除台湾郡丞客以海图见遗漫赋一篇寄诸同学》[2]1一诗中,瀇瀁万里的海洋带给诗人的不是初至台地的欣喜,而是远离家国的悲凉。“飓风怒有声,骇浪堆篷幅”,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冲击,直观展现了海吼的巨大声势。王渔洋评点此诗为“跌宕英奇”,甚为中肯。而在《守风厦门排闷》[2]3一诗中,“茁地残山根干黑,黏天远海色光肥”,看似缺少汹涌磅礴的大气,但于此也能窥见海洋的另一番风貌。王渔洋评其“笔墨奇恣”。对于其他诗篇,王渔洋也给予了“徐文长奇绝处”等评价。另外,《黑水沟》则是“险”的代表。《赤嵌集》序载:“色如墨,曰黑洋,广百余里,惊涛鼎沸,势若连山,险冠诸海……然自来浮去之舟,无一还者,盖亦有足信焉。”[2]5黑水沟实为台厦之间海道中最险的一个,横渡黑水沟已成为许多宦台文人九死一生的共同回忆。季麒光《台湾杂记》、郁永河《裨海纪游》均记录了黑水沟的可怖。孙元衡如此记录黑水沟的险怪:“气势不容陈茂骂,奔腾难著谢安吟”,“黔浪隐樯天在臼,神光湧櫂日当心”。王渔洋感叹其“险绝”。王渔洋对《赤嵌集》中海洋诗歌的评点较为恰当。诚如朱双一所言:“初到台湾的文人……其长期受到经典文化熏陶的老成身心,与海角天涯奇峭秀异的风土相接触,深感惊奇与震动,形之笔墨,写出奇恣险崛的诗作来……”[3]台地特殊的海洋环境成为文人笔下最典型的文化印记。《清诗别裁集》 《晚晴簃诗汇》《台湾先贤诗选》 《桐城明清诗选》等诗选类作品均选录了《赤嵌集》中描绘奇险海洋的诗篇。这也证明了这些诗歌的审美意蕴与文学价值。

其二,王渔洋对《赤嵌集》中一些记录台湾番俗及诗人于台所作闲适诗评点较多,主要集中于丙戌和丁亥两卷。《裸人丛笑》由15首诗构成组诗,是孙元衡描绘台湾番俗的代表诗作,大部分笔墨涉及台湾特有番俗,如“嚼米制酒”(“群嚼玉英粲”)等。王渔洋认为这组诗“可作裸人风土记,自为一书,与《溪蛮丛笑》并传”。《溪蛮丛笑》为南宋朱辅根据在辰州(今湖南浣陵)的见闻所撰写的风俗录,其内容涉及当地士官、风土、物产等。值得关注的是,《溪蛮丛笑》的记录者是以优越姿态看待当地风土人情,作品中多讥笑之意。孙元衡则与之不同。在《裸人丛笑》中,孙元衡对台湾番俗不作主观评价,以冷静淡然的笔触进行客观描绘,故其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是《溪蛮丛笑》所不能比肩的。《春兴》 《咏怀》 《揽镜》 《独醉》是孙元衡于台湾所作记录休闲生活的诗作。台湾屹立海上,山川多秀,气候如春,独特的地理环境给孙元衡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孙元衡宦台,实为被动之举,故其常产生生命受挫不得其用之感。幽怨悲愤的心情无法释放,便只能寄于自然。真情实感的流露使得这些诗为王渔洋所称道。“是唐人选诗,风格高妙”,“颔联似杨升庵写难状之景,何其奇丽”,“洵一代之奇作”等评语均体现王渔洋对这类诗的褒扬。

其三,王渔洋也较为关注《赤嵌集》中描写台湾风物的诗作。台湾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多种多样的奇异风物。《赤嵌集》中有大量描绘花木、蔬果和禽鱼的诗作,其中王渔洋对《咏佛桑花》 《蝴蝶花树》 《翠蟹》诗作给予高度评价。《咏佛桑花》的确描绘出花开似火的雄奇景态,即“烧空处处佛桑燃,寒暖花魂总放颠”[2]12。王渔洋称:“余使东粤欲作佛桑诗未果,只得二句云‘怀人二月小寒食,照眼一枝红佛桑’,见湘南诗,令我爽然自失!”客观来说,王渔洋此句确是谦虚之语。如果说“佛桑花下酒,应已北归人”[4]1351“佛桑花下小回廊,曲院深深牡蛎墙”[4]1332等句并不惊人,那么“灼灼佛桑花,红艳惊珊瑚”[4]1326等句则足以令人咀嚼回味了。王渔洋评点《蝴蝶花树》只一“妙”字,评点《视事三林出门辄雨》只一“好”字,评点《筱岫饮所寄红毛酒尽复以诗来索答之》只一“趣”字。对于《翠蟹》,王渔洋认为其胜过杨慎《异鱼图赞》。杨慎《异鱼图赞》是一部考订博物的名作,文辞渊雅,文风古隽。可见,《翠蟹》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王渔洋评点《赤嵌集》喜用对比手法。

其一,将孙元衡与他人相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王渔洋对《除台湾郡丞客以海图见遗漫赋一篇寄诸同学》一诗的点评是“跌宕英奇,造物将以湘南此行补张融木华所不逮,非偶然也”[2]1。张融为南朝齐文学家,木华为西晋辞赋家,两人都作有同题赋文《海赋》。王渔洋认为,孙元衡诗作比这两篇《海赋》更胜一筹。孙元衡诗作在刻画海怒场景时将自身情感熔入其中,字里行间能真真切切体会到湘南初赴台地时内心惊恐不安的情绪。同时,王渔洋还将《飓风歌》与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作比较,认为孙元衡此诗为“陆浑山火之亚”等。《飓风歌》极尽夸张之能事,用艰涩诡异的笔触刻画了海上飓风骤发倏止、吞吐万千等一系列宏大景象。此外,王渔洋还将《裸人丛笑》与《溪蛮丛笑》及《翠蟹》与《异鱼图赞》等作比较。

其二,王渔洋评点善于将孙元衡与其他文学大家进行比较。郑方坤《清名家诗人小传》称王渔洋“其为诗笼盖百世,囊括千古,而尤浸淫于陶、孟、韦、柳诸家”[5]。可见,王渔洋本人深谙唐宋诸家诗论。50余则评点中,王渔洋提到韩愈的有4则。王渔洋认为孙元衡诗作得韩愈诗作的气力与笔力。宋人张戒称韩愈诗作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收之则藏行匿影。《赤嵌集》中一些诗的风格的确与韩愈诗作相似,偏诡异狂怪一类,如《祷雨篇》 《吼尾溪》 《飓风歌》等。同时,王渔洋还认为《赤嵌集》中一些诗比苏轼诗作更胜一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提出反对意见,其认为《赤嵌集》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与苏轼诗作却是无法相提并论的[6]。“恨坡公不及见之”“兴会笔墨都不减坡”“恨不令坡老见之”等句均体现王渔洋对孙元衡诗作的赞赏。事实上,《赤嵌集》中有不少诗是化用甚至直接使用苏轼诗句的。如“非仙非鬼照青荧”(《海波夜动焰如流火天黑弥漫亦奇观也》)便是化用了苏轼《夜泛西湖五绝》一诗中“湖光非鬼亦非仙”[7]333之句。而在《抵台湾》一诗中,孙元衡则直接运用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泛海》一诗中“兹游奇绝冠平生”[7]2218之句。孙元衡诗作的艺术魅力是否超越苏轼诗作,这的确需要斟酌考虑。笔者认为,王渔洋对孙元衡诗作的高度评价虽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免夸大其词了。苏轼诗作已然成为经典,孙元衡诗作的价值还有待时间检验。此外,王渔洋对《赤嵌集》的评点中还提及王维(“第六句亦不减右丞”)、杜甫(“悉从杜出”)、白居易(“似白传”)、柳宗元(“只觉其笔酣墨饱之乐,不似柳子厚群峰剑铓但畏其苦也”)等唐宋诗文大家。就此看来,《赤嵌集》之诗似是多样风格的,集各家之长,故能深谙王渔洋之心。

纵观王渔洋对《赤嵌集》的50余则评点可发现,称誉之语不一而足,却鲜有批评否定之言。究其原因有多个方面。

其一,《赤嵌集》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赤嵌集》是中国第一部歌咏台湾的传世诗集,它对台湾民俗民情有着深刻反映,艺术性极高,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台湾省通志稿》中称台湾宦台之士虽颇多能诗,但就作品而言,孙元衡《赤嵌集》最有价值。早在唐朝,施吾肩便有歌咏台湾的诗作。但这一说法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并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之后,诗坛上便鲜有涉及台湾的诗出现,台湾诗坛一度成为榛莽林荒之地。至明代,大批遗民赴台,留有一定诗作,但一方面诗作数量很少,难以成集;另一方面,这些文人沉浸在家国悲痛中,无心流连台湾风景,诗作多凄凉之语,流于平淡。而《赤嵌集》为大陆人认识台湾提供了一个窗口,人们可通过《赤嵌集》了解康熙四十年间台湾地区的生活情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赤嵌集》中无一字赞咏朝廷,这与多数表面描写台湾风土,实则借机歌功颂德的内地诗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孙元衡性格刚正不阿、不屈权势;另一方面,孙元衡赴台,内心多有谪遣投荒、绝域栖迟之感,便在诗作中倾吐苦闷。其诗作感情真挚,读来干净而纯粹。姚永森认为,如果杜甫诗作被称为唐代的“诗史”,那么《赤嵌集》可被称为清代的“诗志”[8]。的确,《赤嵌集》为研究台湾土著居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同时也为台湾植物动物志的修撰提供了无比珍贵的参考资料,其绝非单纯描山绘水、流连光景之作。《台湾通志》 《诸罗县志》等台湾方志,均引用《赤嵌集》诗作为根据。

其二,王渔洋对孙元衡诗作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内兄张实居的影响。张实居(1634—1713年),字萧亭,一字宾公。他为王渔洋原配夫人之兄。张实居作为清代新城遗民的代表人物,性格清高脱俗,悠然寡淡。入清不仕,因不愿在宦海中沦为世俗,故隐居山林,成为“不食人间烟火者”。张实居擅作诗,其诗多描绘隐逸生活,抒发恬静闲远的意趣。“萧然之阴,其东面曰大谷(俗称峪),谷中有二十四村,皆良田沃壤,土厚而水甘,桑柘交荫,鸡犬之声相闻,古于兹仙人白兔之遗迹皆在其处,盖隐逸之奥区也。”(《王渔洋遗书本》)这是王渔洋对张实居隐居环境的描绘。在生活中,王渔洋与张实居为亲密友人的关系。同时,他给予张实居诗作高度评价:“乐府古体,出入于汉魏之间,得古风之遗;律诗则仿佛元白之旨趣而涵濡从王孟之气韵,盖合唐宋诸家为经纬焉。”在《渔洋诗话》中,王渔洋更是直接称赞张实居“擅邱壑之趣”,并选录其《桃花谷》一诗。张实居诗作“卷中多述怀感叹之作,绝少唱酬泛爱之篇,知其所托,别有高人一等者也”[9],于是成功赢得了王渔洋的肯定与认同。据史料记载,张实居和孙元衡在文学上惺惺相惜,两人曾互为彼此的诗集作序。孙元衡为《萧亭诗集》作序:“先生属贵胄,性泊然寡营,屏居长白山,烟霞杳霭,泉石清晖映带左右,一瓢一卷,啸咏乎其中,虽处困顿抑郁而心常晏如,若将终身焉。”孙元衡对张实居其人其诗均表现出仰慕之情。《赤嵌集》共有两篇前序,一篇为蒋陈锡所作,另一篇则出自张实居之手。张实居对孙元衡宦台经历感同身受,认为孙元衡诗作“咏山川则指示要害,咏风俗则意在移易,咏民物则志弘胞与,诗歌而通于政事矣”[2]1,并对其诗风给予“清寒奇峭”四字总结。可见,王渔洋对其内兄有仰慕之情,而张实居对《赤嵌集》又有高度的认同感,故王渔洋认可孙元衡诗作,并对《赤嵌集》给予高度评价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此外,史料中亦有记载,王渔洋曾取张实居40余首诗,与徐夜诗集合并为“二高士集”,而时任邹平县令的孙元衡出资刊刻。王渔洋和孙元衡两人的合作促使张实居诗集的面世与传播。

其三,《赤嵌集》中大部分诗均符合王渔洋论诗标准。王渔洋诗学理念“经历了由‘博综该恰,兼采众长’转变为‘重唐音,韵胜于才’,继而转变为‘越三唐而事两宋,唐宋兼取’的过程”[10],最后在司空图、严羽等诗论基础上提出“神韵说”。“神韵”始为画论,而作为诗论,是明代胡应麟首创,其以神韵标榜盛唐气象。直至王渔洋,诗论“神韵说”才得以大兴。王渔洋《池北偶谈》提及神韵:“‘神韵’二字,予向论诗,首为学人拈出。”[11]并将其作为自己进行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于是“以诗古文词宗盟海内五十余年,海内公卿大夫文学学士,无远近贵贱,识公之面,闻公之名者,莫不尊之以为泰山北斗”[12]。可见,“神韵说”带给王渔洋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功。《赤嵌集》中绝大多数诗与“神韵说”创作理论相契合。一是“神韵说”重意境创造。对王渔洋影响较深的是南宗文人画派,代表人物是王维。汪钝翁曾问王渔洋王孟齐名的问题,为何孟不及王的问题,王渔洋的回答是孟诗未能免俗。《赤嵌集》中一些诗句构筑意境含蓄深远,如“春潮到处晓天青”(《即事》)等。二是“神韵说”求深远余韵。王渔洋认为作诗应达到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的至美境界。追求余韵效果,实际做法便是落实到结句上。“一篇全在结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13]《赤嵌集》的诗符合此要求,如《红夷剑歌》等。三是“神韵说”崇经典妙语。严羽认为借禅喻诗应归于妙语。王渔洋作为严羽的追随者,对于这样的认识也是极力推崇的。 《渔洋诗话》中对“潮势汨三韩”中的“汨”字、“吴楚东南坼”中的“坼”字称赞有加。妙语的出现需要一定外部环境的催化,并不是心中所想,便能出现于笔端的。王渔洋评点《晚眺》一诗为“‘落日镕天海’,百炼之句,正以偶然得之”[2]8。可见,“落日镕天海”是王渔洋所认可的妙语。

孙元衡作为清初宦台诗人,其创作的《赤嵌集》的确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不仅对大陆诗歌起到了补充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代的台湾诗歌提供了示范作用。但孙元衡作为大陆文人,对台湾的认识与感知是不全面的,故《赤嵌集》也并非是无可挑剔、完美无瑕的。王渔洋对《赤嵌集》的有些评点虽赞誉过度,但总体还是中肯的。想要更全面地评价《赤嵌集》,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时代环境中,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加以审视。

[1] 施懿琳.台闽文化概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100.

[2] 孔昭明.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10册[M].台北:大通书局,1984.

[3] 朱双一.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8.

[4] 王士祯.渔洋精华录集注:下册[M].惠栋,金荣,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

[5] 王渔洋研究论集[M].孔繁信,邱少华,主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14.

[6]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永瑢,纪昀,主编.海南:海南出版社,1999:1000.

[7] 苏轼.苏轼诗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 姚永森.从《赤嵌集》看清初的台湾风貌[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3)85-89.

[9]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61.

[10] 刘宝强.从诗学实践看王渔洋诗学理念的转变[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73-76,88.

[11] 王士祯.池北偶谈[M].文益人,校点.济南:齐鲁书社,2007:351.

[12] 王士祯.王士祯年谱[M].孙言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99.

[13] 王士祯.渔洋诗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25.

猜你喜欢

渔洋神韵诗作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王士禛“渔洋说部”研究综述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渔洋山人的三大癖好
——成功男士必备
墨舞神韵
石榴:秀美东方神韵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瓦子街,读不完的神韵
渔洋河畔的铭记——湖北省财政厅倾情帮扶五峰老区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