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古代山地水利工程砩考略

2017-03-11邹赜韬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新昌浙东山地

邹赜韬

(宁波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2)

小微水利工程是浙江古代水利文明的重要基石,也是众彩纷呈的山地人居的必备条件[1]。浙江古代山地水利工程中最显奇葩者莫过步堰、砩。其中砩是重要的农业水利设施,是浙江古代特有的山地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浙东地区。现存史料证明砩大致出现在唐末五代,宋代得到发展。

现存典籍中,最早收入“砩”字的是唐末五代徐锴《说文解字篆韵谱》卷四:“砩,遏水石。”[2]将砩这一诠释对比后世砩的具体功用,可见其作为意义原点,是相对狭义的开端。宋代沿袭了唐末五代对砩的定义,均将砩视作一种石头。《重修广韵》卷四称“以石遏水曰砩”[3]。《重修玉篇》卷二十二则言“砩扶勿切,石名”[4]。由此可知,发源期的砩是与后世相仿的石质水利工程构建相似,用于阻遏汹涌水势。以时序线索梳理砩在浙江古代的发展进路及工程状貌、社会互动,才能更好地了解浙东山地水利文化。

一、浙江古代山地水利工程砩

1.宋代砩

宋代修志浪潮崛兴,地方志中也开始出现有关砩的词条。《嘉定赤城志》 《嘉定剡录》中均有当地普及建设砩的史料。其中,《嘉定剡录》卷二值得特别垂注:“剡田厥上依溪作砩,厥中陂池为利,厥下者以云雨为丰。兄其得陂砩者十不能二三,故田事硗薄,农人艰难。他州丰,剡不能全熟。”[5]这个史料直观地反映了宋代浙东代表性地段剡的修砩、用砩样态:一是砩是一种建在山地溪流上游的小微水利设施;二是宋代及其之前,浙东地区的砩覆盖面十分有限,受惠土地面积均值不到20%;三是宋代剡地的砩除了字书中所谓的“以石遏水”效用外,还具备一定的灌溉辅助意义。这即是为何这个史料将砩与陂池、云雨并述的缘故。与之形成共时参照的是《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九中有关湖山砩的记述:“湖山砩,溉田二千余亩。”[6]将这亩数折算为今制,湖山砩的灌溉能力可惠及当下130余hm2田地。形象地认识,这一数据约等于38 000台100千瓦功率的水泵同时抽水1小时而达到的灌溉水准。由于《咸淳临安志》所提及的如此巨大的效力在宋代仅是个案,因而更可能是以上游砩为引导,多维工程协力而形成的山水灌溉系统。但无论如何,上述证据都很好地说明了南宋是砩功能泛化,走向防洪与灌溉并举的开端。

2.元代砩

存世文献中元代砩资料并不多见。比较有标志性的是《六书故》中已把砩视为“堤”。这一转捩承认了砩是专门的水利设施,而不是单一自然物简单改造的“石”,同时也间接指明了元代砩开始由元件走向组合体:水中一个个石墩被链接为一道中间可过水的堤坝型阻水设备。

3.明代砩

(1)砩的工程特色。由元入明后,浙东山地水利工程系统也悄然酝酿着继承后的变革。这主要得益于山地人口增长、山田作物开发而促发的山水治理诉求[7]。明代浙东砩多为宋元时期的建筑加以维护升级而来。当时用砩最盛的有两处,即赤城(今台州地区)和新昌(今绍兴地区)。赤城是传统的砩密集分布区,比照宋、明两代方志可见,其沿用性大于变革性。新昌则表现出某些细腻的用砩变化,特别是砩功能的横向扩展,但依旧保持了山地水利工程的本色:“砩会稽亦有,而嵊、新昌在万山中,尤多用砩。”[8]新昌的砩在细节层面上发生了三个显著变化:一是砩“由点及线”,成为引水工程的代指,表现这一变迁的是孝行砩。孝行砩“在县南一里。宋知县林安宅所开,发源自柘溪。诸水西流,曲折入县郭,出光鼓潭,下流入三溪。溉田一万三千亩,民赖其利,林公之惠侈矣。”[9]二是砩兼备了一定的蓄水功能。广溪砩“在曹洲村,蓄水甚盛,溉田千余亩,居民利之”[9]。这一现象可能是当时新昌的砩渠在引水路径中添设了某些陂塘,或将天然面状水域与砩渠串联。如此,通过操纵砩渠,特别是砩头,即可控驭水流截面达到蓄水效果。三是将砩治水的规律运用于农事生产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作砩”农田管理技术。“田在平土,与溪不远者谓之砩田,起科至重。每年种田后,用石并带草泥、槐树木等物横截溪流,于溪上边平地开沟,名曰甽。激壅溪水归甽,引至四内灌禾。”[8]这种用植物枝条制成的砩显然是对水利工程石砩的精巧复制,不仅节约了成本,用临时便砩完成了季节性的农田养护,还避免了山地洪峰来临时固定砩可能对低洼农田造成的危害放大。

(2)砩与地方社会。明代绍兴地区修砩、用砩存在两个社会特质:一是砩的成功运作仰赖更高一级的水利整治;二是成功运作的砩对局域地价有明显改善。上述两个结论的依据来自长桥溪。《万历绍兴府志》卷十七称其“延袤十里许,达千江。昔年为林樾土石所淤,居民郑镡赀䟽之,自是舟楫可通。而沿溪之田因为砩碛引流入洫,旱不害苗,其田价倍于昔矣。”[8]倘若没有郑镡组织疏浚杂物淤塞的河道,那么“沿溪之田因为砩碛”也就无从谈起。正因为水源稳定的砩足以抵御大旱,其地价竟然两倍于从前,足见砩之功劳。新昌用砩的地方问题也很突出,存在较大的私利冲突及集中管理困难等问题。《万历绍兴府志》卷十七对此有专门的批判:“砩渠引水,旧置一长领之。水利官亲董其事,农隙时督田戸通力修濬,灌溉赖焉。迩来砩颇坏,水道多淤,而豪强之徒率曲防,装碓以专利焉。”[8]碓是利用水动势推动磨、锤工作的水动力装置,地方霸权势力将原本用于修砩的地块强占,从而导致地方农业水利的瘫痪,足可见新昌用砩中的“人事”艰难。值得注意的是,福州葛大梁“令新昌,行顺庄法捐修孝义砩,溉田千余亩”[10]。为何闽地同样多山,山水条件与浙江山地基本相仿,历史上却未见有修砩的案例?这背后显然有其社会性的因素。

二、砩的维护及地名化

1.砩的维护

由于山水激荡,正面引流、阻水的砩是典型的易损耗水利工程,日常保养及阶段性专业维护不可或缺。通过明末新昌孝行砩一例,可比较全面地了解当时砩的维护细节。“明正德嘉靖中,水决虎队长渠,或淤或坏。知县凃相、宋贤相继修之,然水利不均,民莫肯修筑,砩口就崩颓,农夫惟仰赖雨泽。万历三年,岁旱。知县田琯乃论民协力修濬,且为之均分其利。五年,复相度砩源溪水比砩为低,因教民采木石,筑长堰溪水八砩。又沿砩加土坚筑,甃以石板。于大佛桥泄水之处,设巨闸建窦瓴,立流水牌以时旱潦、均灌漑,由是水利溥矣。”[11]可见,明清时期,浙东山地水利工程砩的整治主要由地方官引领沿砩田主(农民)完成。当时重点治理段位是砩与长渠相衔接的砩口部位。明清浙东修砩的工程设计中也存在两类特殊处理方法:一是为改良砩的导水性能,治理者对砩头水源进行人工加高,使之与取水口相对适应;二是为防止飞流而下的山水过度冲刷砩岸,引发垮塌、渗漏,对堤岸进行固土、改土为石的修葺。

清代浙东地区的修砩还存在跨县界的用砩争端。《同治嵊县志》卷三载有当时嵊县、新昌边民围绕湖塍新砩产生的纠纷:“旧在嵊、新交界五都邨上里许,嵊人筑。以国朝嘉庆十七年洪水冲淤,民苦无水灌溉,欲另开新砩,致与新民上控委员,累勘不决。二十年,邑侯方秉禀请府宪赵秉初亲勘,与新令力争于旧砩迤北十九弓低洼处开新砩。阔一丈,深六尺,斜长三百零二弓,接引溪水。新人灌田三百亩,嵊人灌田一千六百余亩。每新人灌一日,嵊人灌五日,详宪立碑,案遂定。嵊人感方侯之德,为建生祠于砩侧。”[12]利用明文规定的田亩勘定、灌溉周期轮回来均衡两县共用一砩源的水资源矛盾,从而化解地方危机,这足见赵秉初等的执政智慧。同时也说明砩在清代浙东山地水利问题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修砩表象之下的深刻地方权力角逐。

2.砩的地名化

清中叶以降,浙东地区的砩开始渗透入地名中,以砩名地者颇多。《同治嵊县志》卷三将砩整合入基层地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在砩的节点性段落边修筑公共建筑,比如亭,“二十三都裘服膺建石砩头路亭”[12]。出现这类情况的根源在于砩头多为山地与洪积扇(河流平原)交汇处,具备一定的交通标志可能。二是借助砩稳定水流的功效,在周边选址建设渡口、桥梁,当时嵊县就存有小砩桥、小砩渡。三是将沿砩的农耕自然聚落以砩代名。刘炳辉、郭万年、俞孙招、赵含章等分居于石砩、俞家砩、小砩,即是这一定名的注脚。时至今日,在浙东地区仍可见官方定名中遗存的砩,如丽水市青田县有小砩村、温州市乐清市有砩头村等。比照古今,砩的聚落地理表示范畴基本还是局限在村一级,变化不大。

砩作为浙东地区特有的古代水利遗产,是浙东古代山民栖居山地的重要保障,也是浙东山地水利文化的核心。然而,甚为可惜的是,诸如砩、石步等山地水利文化遗产,在当下的水利遗产保护及综合化利用事业中未得到关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全力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构想,浙江省“五水共治”战略也势必要深入山区的每一角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度发掘浙江山地水利文化遗产,不仅契合多山的省地理实情,亦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指导、文化支撑意义。浙江山地水利遗产、水利文化遗产得到全面研究、科学保护,才能更好地造福水美人和的“两浙”大地。

[1] 周琼.清代云南内地化后果初探—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考察[J].江汉论坛,2008(3):75-82.

[2] 徐锴.说文解字篆韵谱:卷四[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269.

[3] 陈彭年.重修广韵:卷四[M].四部丛刊景宋本.

[4] 陈彭年.重修玉篇:卷二十二[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13.

[5] 高似孙.嘉定剡録:卷二[M].刻本,1828(道光八年).

[6]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九[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07.

[7] 邹赜韬.明清浙南山人关系的营力与历程—以丽水、衢州片区为中心[J].丽水学院学报,2017(6):29-37.

[8] 萧良榦.万历绍兴府志:卷十七[M].万历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1587(万历十年).

[9] 莫旦.成化新昌县志:卷三[M].刻本.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1519(正德十四年).

[10] 郝玉麟.乾隆福建通志:卷四十一[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220.

[11] 李亨特.乾隆绍兴府志:卷十六[M].刊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1792(乾隆五十七年).

[12] 严思忠.同治嵊县志:卷三[M].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1870(同治九年).

猜你喜欢

新昌浙东山地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山地草甸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绍兴新昌科技创新现状及路径分析
一个涉及2个三角形的不等式猜想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