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温州第一个知识群体的生成及其贡献

2017-03-11洪振宁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瑞安温州

洪振宁

(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 温州 325009)

光绪五年(1879年),孙衣言65岁,称病致仕,回到家乡瑞安,潜心研究学术,寻找自强思想资源,以诒善祠塾为平台,“聚乡里英才而讲授之”。与其弟孙锵鸣一起,经营多年,培育了一大批经世之才,师生志同道合,凝聚一体,形成了近代温州第一个知识群体,即诒善祠塾师生群体。本文论述这一知识群体生成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土壤,主帅、主将及其他成员,主要业绩和重大贡献。

一、知识群体生成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土壤

1.时代背景

当时面临内忧外患的中国,正在进行变法自强,逐渐推进近代史上的近代化建设,或称近代化。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这可从“同治中兴”说起。曾国藩以镇压太平天国、举办洋务事业而为清政府所重用,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当时兴办洋务者也主张经世致用。曾国藩认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

从曾国藩、李鸿章到张之洞、袁世凯,兴洋务,求富强,重经世,寻变法。其进程有“新政”“新军”“新学”三个关键词。自1901年起,晚清朝廷实行“新政”,所实施的改革推进了政治革命,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传统“中学”适应社会变迁,推进文化转型,近代“新学”由此兴起,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根本。

“新政”即晚清改革,其纲领性文件是张之洞、刘坤一上奏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得到朝廷采纳,作为指导性改革方案。“为政之道,首在得人。”兴办近代学堂,鼓励出国留学,废除科举制度,编练新式军队,振兴工商实业。1906年又预备立宪,改革地方官制,推行地方自治,1908年8月27日,推出中国近代第一部宪法《钦定宪法大纲》,规定臣民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财产居住和人身等自由和诉讼权利,以及依法定资格担任文武官员和议员的权利。光绪、慈禧死后,宣统年间,改革没有中断,而是继续深化。成立谘议局,继续推进地方自治,教育改革、军事改革更加深入,实行新经济政策,加快中国铁路建设。

其间,京城清议与地方士绅的活动交织互动。地方士绅的活动主要集中于上海、温州等沿海地区。孙衣言是曾国藩的手下,也寻找自强思想资源,在家乡瑞安将行动不断深化。而后清流人士黄绍箕(1854—1908年),是张之洞幕僚之一,也是温州、瑞安与京城互动的又一位关键人物。

后来参与起草《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的黄绍箕,通过回乡和书信,不断将朝廷的新信息、新动向反馈到家乡瑞安,并进行晚清改革前的探索性实践。1895年农历三月,侍父南归,至上海,与张謇、汪康年等组织强学会上海支部,至仲秋,回到家乡,其弟黄绍第也回乡,集合众人发起,于1896年在瑞安创立学计馆,积极兴办新式学堂。1897年瑞安多人加入上海务农会,当年冬,在瑞安成立务农分会。1898年黄绍箕将《劝学篇》初版寄赠孙诒让,孙诒让阅后,“有笔记十三条”[1]。朝廷变法议兴,中枢颁发咸丰年间冯桂芬撰写的《校邠庐抗议》,令官员签注得失,军机处呈签对79件,光绪仅选中张之洞、刘坤一、黄绍箕等的8件,留备省览,余皆发还。1898年黄绍箕、黄绍第还写信给浙江藩司恽祖翼,请转浙江陈巡抚并商请两浙盐运使,在温郡盐局近年增解项下拨款,补助瑞安学计馆费用。1899年五月初九日,黄体芳逝世于瑞安。五月初十日,尚未知悉黄体芳病逝的张之洞致电黄绍箕,请偕尊大人来湖北,主讲鄂省自强学堂,或入署办笔墨,岁修均千二百金,另给零用。五月二十三日,张之洞致电黄绍箕,并汇三百金,以助丧葬。时黄绍箕已回到家乡。1902年1月10日,为推行变法新政,张之洞推荐人才伍廷芳、黄绍箕、王先谦、缪荃孙、沈曾植、陈宝琛等12人。农历正月,两江、湖广会设江楚编译局,张之洞延请黄绍箕、缪荃孙为总纂,罗振玉为副总纂。1904年7月24日,张之洞致电黄绍箕,代为请孙诒让到武昌,任存古学堂监督。1907年8月28日,再次致电请孙诒让为存古学堂总教。1905年张之洞立其父张锳墓神道碑,由黄绍箕书写。1907年1月6日,奉上谕,黄绍箕悉心筹划兴办曲阜学堂。1908年1月26日,黄绍箕病逝,张之洞题挽联:青蓝教泽留江汉,生死交情痛纪群。黄绍箕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国教育史》,对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建立有开创之功。

2.文化土壤

瑞安,曾经是12、13世纪之交南宋永嘉学派最为活跃的地方,后来又是19、20世纪之交永嘉学派重振复兴的中心。800年前,南宋永嘉学派在瑞安繁荣,陈傅良、蔡幼学、叶适等一批学者讲学、著述,重文兴学育才,推进学术创新,形成了温州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后来,由于晚清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的不遗余力,使得中断600年的永嘉学派得以复活重光,瑞安是复兴之地。

面对日益深重的内忧外患,孙衣言将学术视为乡邦之大事。他以重振永嘉学术为己任,在全国各地四处征访乡先生遗著,借阅抄写,恣意购求,多本互校,从南京到瑞安,与兄弟、儿子、朋友一起,坚持了10多年,整理编辑刊刻《永嘉丛书》,共15种253卷,带动了近代温州乡邦文献的整理、刊印和研究,促成了温州学术文化史上的又一个高峰[2]1-4。因此,宋恕说:“永嘉之学,陈叶其尤。人亡绪坠,七百春秋。天遣先生,崛起荒陬。表章遗书,文与之侔。”[3]237

近代瑞安,“新学”发展较快,实业得以推进,成为文明高地。100多年来,瑞安走在近代史上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前列。学界一般将晚清称为近代前期,将民国的38年称为近代后期。从文明布局看,温州北有名胜雁荡山,西有耕读楠溪江,东有人文永嘉场,南有晚清玉海楼。温瑞塘河是温州地区的中轴线,连接着两个文明高地:一头在永嘉,另一端则在瑞安。近代中国,沿海日益成为促进内陆变革的重要因素。

如晚清新式学堂,120年前首先在瑞安兴办。孙诒让认为:“学计馆之开,专治算学,以为致用之本。”所以先在瑞安创办算学书院,改名学计馆。学计馆毕业的学生后来为瑞安县志局选用,以新法测绘全县55都地图。1896年项芳兰在瑞安创办方言馆,是浙江省最早的外国语学校,瑞安籍的留学生差不多“尽出其间”。辛亥革命前温州地区外出的留学生总数中,瑞安人数最多,占近四成。《清代学者象传》收入温州地区的学者4人,都是瑞安人,如果将晚年定居瑞安城的青田人端木国瑚也算在内的话,则有5人。20世纪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三经清人注疏系列丛书》,其中有2种是瑞安人的著述。近代瑞安人,兴办实业,发展工商,在温州办报,引进石印技术,最早使用铅字排版印刷,等等。《温州市志》(1998年版)收入近现代人物中,瑞安籍人物约占1/4。2013—201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的三批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中,属温州的珍贵古籍有70多部,八成是瑞安人的著作或原藏于瑞安。近代温州地区的知识群体,第一个、第二个,乃至第三个,基本上都是由瑞安人组成。第二个知识群体是以陈虬为核心的利济医人群体,也以瑞安城为中心,向全国辐射。陈虬等创办利济医院,采用的《利济教经》被认为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自编的最早的新式教科书”[4]。《利济学堂报》是中国最早的高校科技学报,利济培养的数十位医师,成为近代温州新式医学的带头人。第三个知识群体以陈黻宸为首,他们在上海创办的《新世界学报》,是中国最早的纯学术期刊,“与其他一些多刊载译著的学术刊物不一样,《新世界学报》所刊载的几乎全是自著的、且具有相当高水平的学术论著。”[5]这一知识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后来转入北京大学,成为胡适先生眼中的“北大的温州学派”。

二、知识群体的主帅、主将及其他成员

这一知识群体的主帅、主将是孙衣言和孙锵鸣。

孙衣言(1815—1894年),是连接曾国藩到张之洞与家乡瑞安互动的轴心人物。他生长在瑞安,考中举人后,又考取国子监教习,教授琉球学生,36岁时考中进士,先在朝廷任职,编书和教授惠亲王诸子读书。1858年任安徽安庆知府,战乱中,请假回乡。1863年按曾国藩之令,代理庐凤颍兵备道,次年,因母亲病逝回家守制,不久,应邀主讲于杭州紫阳书院,兼任浙江官书局总办。后来的10年中,先后担任江宁布政使、江宁盐巡道、安徽按察使、湖北布政使。65岁时,朝廷任命为太仆寺卿,他不赴任,回了瑞安老家,并把精力用于诒善祠塾培养人才上。1880年修订《诒善祠塾课约》。孙衣言的许多做法,深受曾国藩的影响。宋恕说:“当是时,孙太仆归田,提倡乡哲薛、郑、陈、叶之学,设诒善祠塾,以馆英少。”[3]4531888年在瑞安建造的玉海藏书楼,也对诒善祠塾学生开放。1893年黄体芳在为孙衣言79岁祝寿时说:“比年吾乡儒风士习胜于往时,人知向学,盖皆吾师倡导之力。”[6]他的一生,致力于从温州文化遗产中寻找自强思想资源,推进家乡文化建设和经世人才的培养,搜集乡邦文献,留存了玉海楼藏书等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其藏书和遗稿有10多种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孙锵鸣(1817—1901年),是晚清教育家、史学家、文献学家,也是温州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守护人之一。他25岁考中进士,官广西学政,48岁以言本籍事罢官。宋恕说他是“为民请命”,被朝廷“勒令休致”。以后的30多年,先后任教于苏州、南京、上海、温州各书院。他的一生,有几件事,值得一说。一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出任考试官,李鸿章、沈葆桢出其门下。二是奉命在本地办民团,与金钱会相斗,潘岱砚下祖居被焚。三是培育一大批人才。门下著录者数千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宋恕、杨晨、周珑、黄绍箕、洪炳文等。四是整理和研究地方文献,撰写《东瓯大事记》 《东嘉诗话》及周行己、陈傅良的年谱,主持整理并刊刻孙希旦著作《礼记集解》,从家谱中抄录宋代温州人著作《开禧德安守城录》和明代温州人著作《鹤泉集》,保存了一大批乡邦文献。在寻找自强思想资源的瑞安行动中,他与孙衣言是最亲密的同伴。1902年宋恕《外舅孙止庵师学行略述》对孙锵鸣的学问与品行做了简明概述。

这一知识群体的其他成员,陆续聚集的地点为瑞安县城的诒善祠塾。

1875年孙衣言营造新居于瑞安城北,号劭屿寓庐,时诒善书塾已兴办。孙衣言《诒善堂匾跋》对“诒善”二字有解释:“求其大要,不过忠厚朴俭,不专利,不倚势,安分守法,而子弟务令勤苦读书,则所以为善能自得之矣。”[2]3这一知识群体相继集聚在孙衣言、孙锵鸣兄弟周围,在孙衣言回到瑞安后的第二年便形成一定的规模。1880年孙衣言重新修订《诒善祠塾课约》,并悉心加以经营,以“务求知古如君举(陈傅良),尤喜能文似水心(叶适)”为办学理念,将叶适文集、陈傅良文集作为学生首选必读书本,还要求读薛季宣、王十朋和周行己等乡先生的文集。

诒善祠塾兴办10多年,相继培养人才颇多。除孙诒让、杨晨是自小随从孙衣言读书外,后来主要有宋恕、项芳兰、项方蒨、胡调元、周珑、周拱藻、周焕枢、周恩煦、周恩錡等,早期学生有林用霖、金鸣昌、章楷等,先后有数十人。胡珠生从清末硃卷还补充了徐定超、陈虬等多人。黄体芳也说自己从小就跟随孙衣言读书。黄绍箕、王岳崧、洪炳文也曾经师从孙锵鸣。这些人是构成这一知识群体的主要成员。师生之间有共同的志向,知识群体的凝聚力也较强。

孙诒让(1848—1908年),8岁时,其父孙衣言就以《周礼》教导他。孙衣言在南京任职时,又把孙诒让带在身边,让他结交了当时的一批著名学者,后来又指导他编撰《温州经籍志》。如果说孙衣言注重的是温州学术的传承与创新,那么孙诒让就不止于此。他随父亲走出偏于海隅的瑞安,遍结天下名士,广交海内鸿儒,卷入了清同治、光绪时期的学术核心圈,尽管他按照父亲的要求也致力于编纂《温州经籍志》,也力助戴咸弼编辑《东瓯金石志》,但并没有局限或牵拘于瑞安或温州。孙诒让治学,有家学渊源,更请益多师,没有门户之见,其经学研究以《周礼正义》为最,《墨子间诂》则集晚清墨学之大成。又由于经学研究离不开语言文字学,而撰有《契文举例》《古籀拾遗》 《名原》等著作。在其父双眼几乎失明的晚年,他继续父辈开创的事业,在家乡兴办新式学校,提倡发展实业。

杨晨(1845—1922年),字定旉,又为定孚,黄岩路桥人。孙诒让从妹夫、孙锵鸣女婿,曾两度师从孙衣言。光绪三年(1877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编修。升御史,历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工部给事中、刑部掌印执事中等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母卒,辞官归乡。创办越东轮船公司,开创台州航运业,以永宁号轮船航行于台甬间,1908年兼航温州。著有《崇雅堂文稿》四卷、《崇雅堂诗稿》二卷、《三国会要》等,编辑《台州丛书乙集》等多种。1914年杨晨《湖墅倡和集》由瑞安广明印书局石印。

宋恕(1862—1910年),平阳人,孙衣言、孙锵鸣的学生,后来成为孙锵鸣的女婿,移居瑞安并去世于此。在诒善祠塾读书中成长,现存宋恕早年就读于诒善祠塾的多册课作有老师孙衣言、孙锵鸣的许多圈点和批语。他主张设议院、行西律、办西学,易西服,批评“夫为妻纲”,宣传妇女解放,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十分值得研究的思想家。

项芳兰(1859—1909年),又名崧,字申甫,瑞安南堤人。在诒善祠塾学习期间,孙衣言赞其文“详整有体要”。他在家乡兴办新式学堂,1896年创办的方言馆,是近代浙江最早的外国语学校。他曾任瑞安公立县中学堂副总理,1908年孙诒让去世后由他接任浙江教育会会长。

项方蒨(生卒年不详),号葱畦,项霁的长孙,项骧的大伯。光绪十六年(1890年)岁贡。师从孙衣言学桐城文章义法,著有《葱畦文稿》一卷(温州市图书馆存有玉海楼抄本)和《七政四馀命学》(宣统元年刊刻本)。

胡调元(1858—1927年),字蓉村,又为榕村,瑞安人,胡玠从子。光绪十七年(1891年)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考中进士,曾任金坛、宝山知县,著有《补学斋诗钞、文钞》(1913年刊刻发行),另有《补学斋梓馀吟草》二卷、《补学斋联语》二卷(今存钞本)。

周珑(1859—1895年),字伯龙,瑞安人。宋恕的三连襟,善书法,尤以篆书扬名。出使英国随员,病逝于英国伦敦使馆,时年37岁。宋恕、孙诒让等题有挽联。

周拱藻(生卒年不详),字仲龙,周珑弟,瑞安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考中举人,曾任山东学务处文案,善篆籀。

周焕枢(?—1899年),字丽辰,号欠泉,后改名观,泰顺人。约1883年在诒善祠塾,师从孙衣言,与宋恕同学。1893年他致宋恕函曾回忆说:“焕枢十年前游于瑞安孙太仆师之门,于时同学多翩翩英才。”宋恕写成《六斋卑议》初稿六十四章,1893年曾给周焕枢阅读。周焕枢回复说:“大著《卑议》六十四章,伟然经世之儒,可师也。”

周恩煦(?—1902年),字晓芙,泰顺人。师从孙衣言、孙锵鸣、黄体芳,光绪十一年(1885年)拔贡,官江苏直州州判。后隐居南京冶山八年,撰《九经通义》,稿未成而病逝。其弟周恩湛、周恩錡与其子周绍徽辑编遗留的诗文为《晚华居遗集》七卷,影印收入《清代诗文集汇编》。

周恩錡(1875—1934年),字季兰,泰顺人。周恩煦弟,诒善祠塾学生,光绪年间副贡。精通文史,曾受聘为浙江省考官。

王岳崧(1847—1924年),号啸牧,瑞安人。孙锵鸣的学生,同治十二年(1873年)考中举人,光绪六年(1880年)以大挑二等授开化训导。曾乡居授徒。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进士,初摄安徽潜山,后历署望江、蒙城、霍丘知县。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鼓励各地商人组织商会发展商业,继瑞安商会八月开办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月,王岳崧被推举为温州府商务分会首任总理,次年正月二十二日获得农工商部批准。

洪炳文(1848—1918年),在其师孙锵鸣七十、八十寿辰时,都有庆贺诗文,载《花信楼文选》(浙江图书馆藏有稿本)。

林用霖(1816—1886年),字亨父,泰顺人。林鹗之子,曾官霞浦典史,著有《望山草堂诗续》,继续父亲编纂未完的泰顺地方志书《分疆录》十三卷。

金鸣昌(1849—1913年),号稚莲,后易名金晦,号遯斋,瑞安林垟人。诒善祠塾学生,入县学科考,常居榜首,与黄绍箕、孙诒燕同时考中秀才,被誉为“庠中三君”。好读戴望《颜氏学记》。参加求志社,尝著《治平述略》。光绪十四年应杨镜清之邀,受聘往平阳江南白沙乡授徒,后掌教于金乡狮山书院,刘绍宽、黄庆澄、鲍铭书等是他的学生。在林垟,奖掖后进,提携金嵘轩、金慎之等。光绪十七年后,移居平阳县城东门,与人合资创办叔和酱园,“以卖浆自晦”。金鸣昌是将诒善祠塾学风南传至平阳江南的主要人物。

章楷(1842—1918年),号质敷,青田人。同治九年(1870年)考中举人,历任山东省府秘书、青田县教谕等职。光绪元年(1875年)受聘编纂《青田县志》,为主要编纂人之一。

三、知识群体作出的重大贡献

1.复活振兴永嘉学派,编辑刊刻《永嘉丛书》

孙衣言模仿其师曾国藩,寻找自强之策,把永嘉学派看作自强思想资源之一。他在后半生的40年中,校勘刊刻了薛季宣《浪语集》、陈傅良《止斋集》、叶适《水心集》等10部宋代温州著作。如把黄体芳按照他老师孙衣言的意思刊刻叶适的著作《习学记言》算在内的话,共计16种300多卷。又历经18年,他编辑《瓯海轶闻》,成近百万字的巨著,梳理永嘉学术主线,又编成《永嘉集》内外编74卷。孙锵鸣、孙诒让等也一起努力,他们做了大量的乡邦文献的保存和整理工作。孙锵鸣撰写或保存、整理的地方文献,已被列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的三批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中的有《止庵日记》等10部①注: ① 10部古籍分别为《止庵日记》 《孙氏世系表》 《温州氏族韵编》 《吕氏春秋注补正》 《礼记集解》 《陈文节公年谱》 《东瓯郡县建置沿革考》 《海日廔札记》 《月泉诗派》 《鹤阳谢氏家集》。。诒善祠塾师生群体的相当部分人,都重视并参与乡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近代瑞安家庭藏书的风气自此形成。

时宋恕以此举为“天荒首破,曙光乃来”[3]467,“于是温人始复知有永嘉之学”[3]325。这一努力,使得区域遗产转变为活的文化,也导引了民国时期温州地区的三次乡邦文献的整理、刊印与研究,为后永嘉学派的生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近代中国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客观上说,他们是在近代的新时期,重估旧文明,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发掘现代性,发现新文化,寻找现代性的本土基因,寻找自强思想资源,以振兴永嘉学派而进行现代性建构。

2.参与设计晚清改革方案

参与设计晚清改革方案,除黄绍箕外,还有陈虬、宋恕、黄庆澄、洪炳文,稍后则有孙诒让。他们寻找自强思想资源,讨论变法改制,设计达到富强的途径。

陈虬于1893年刊刻《治平通议》。该书共八卷,包括《经世博议》四卷,《救时要议》《 东游条议》《 治平三议》《 蛰庐文略》各一卷。其书名“治平”,即“治国平天下”的略语。该书是最早明确主张全面变法的一部论著。他认为欲图自强首必变法,主张变法维新是该书的主题。他提出变法改制的各项对策,如“开新埠”“广商务”“兴地利”等“富策”14项,“开铁路”“并督抚”“弛女足”等“强策”16项,“开议院”“广言路”“培人才”等“治策”16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改革方案。他在政治上提出“以西卫中”,主张借用西方议院模式;在经济上采用西方专利制度鼓励发明创造,仿效西方成立股份公司;在教育文化上主张废科举,改考艺学、西学、国学、史学、古学等,主张创办新学,以培育人才。该书还对传统法律的改革发表意见,见解独到,尤其是废除死刑的议论,为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所首见。10年后,乐清刘之屏认为,《治平通议》熔铸今古,贯穿中外,开中国变法之先河[7]。

宋恕于1892年撰写初稿、1897年刊刻《六斋卑议》①注: ①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六斋卑议》由上海千顷堂活字排版印行。。该书四篇,前两篇“指病”,抨击当时社会、制度和学术的弊病;后两篇“拟方”,提出变法的建议主张和分析变法的基础条件。宋恕主张改变教育制度,“取法日本”,开办新式学校,倡导社会教育;先振兴古学,强调民间开办报馆、办学会;改革政治制度,并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在法律改革方面,废除一切刑讯逼供,解放妇女,婚姻双方当事人应亲自签署婚书。宋恕认为变法先要“更律”,更改法律是维新变法的前提条件,并提出具体的法律改革内容。其目的是要变君主与官吏的天下为人民百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的天下。宋恕对政治改革的建议具有理论深度,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尤为激烈。该书对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黄庆澄是金晦的学生,1889年任教于上海梅溪书院,1891年在安徽潜山县任幕僚,1893年到日本考察,第二年刊刻《东游日记》。他认为要学习吸收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以彼之长补吾之短”,“但师彼之法,而不师彼之意”。他于1895年刊刻《湖上答问》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湖上答问》有温州咏古斋刊刻本。,提出“救时之法”,阐明“理财之法”。

洪炳文于1896年对变法自强有设计。《花信楼文选》卷三有《富国强兵论》,又有《自强之道以何者为先论》 《正人心储人材策》 《温郡土产如何兴办》 《温州海防议》等。洪炳文讨论变法自强,能结合温州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探讨,难能可贵。惜该书的刊刻传播情况未获悉。

1901年1月29日,朝廷下诏,将变法自强,广求众议,限两个月内。盛宣怀托费念慈,请孙诒让撰写条陈。孙诒让以《周礼》为纲,西政为目,旬日之间,草成《变法条议》四十篇,提出改革主张。第二年,该文稿由瑞安普通学堂刊行,名《周礼政要》。该稿本今藏在南京图书馆,列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为01338。该书认为,“数十年来,中外交涉之事,首在通商”,而要振兴中国商务,应“立商部,以执商务之总”,并“于各行省及商埠,广开商务学堂”,“更广开商务报馆,译西国商务有用之书,究西国商人习用之语言文字,以开其智而精其术”。实行新政的朝廷,也在两年后(1903年4月)宣称“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以“阜民财而培邦本”,命令尽快制定商律,并于当年9月宣布设立商部,并将商部作为朝廷振兴实业的总机关,还鼓励和支持国内商人设立商会组织。在温州地区,瑞安最早(1905年8月)成立商会,孙诒让出任总理。雪克在《大戴礼记斠补·点校说明》中指出,在书中,无论作者扩大民权、限制君权、改变君主臣奴的主张,还是对照西制,一再赞扬西国“其制极精密”“工艺之巧冠绝五洲”,进而要求“极宜仿西法”,莫不表明作者崇尚西方新政和新政所带来的科学技术的成就。在孙诒让看来,新政虽出西方,但证以《周礼》一经,“吾二千年前之旧政已发其端”了。在这里,崇尚西方新政与发扬光大周制之精粹统一起来,这正是孙诒让托古改制思想的一种体现。由于书中所陈,皆当时国人所关注的变革社会富国强民的施政大事,又能切中时弊,瑞安初刻刊成后,上海各书局亦争相刊布,风行一时,影响深远,多获时人好评。[8]

一个县城,居然会有这么多的人,时间又是这么早,就开始参与设计、积极讨论变法自强、改革发展的方案,这在中国十分罕见。其中原由之一不能不归因于诒善祠塾的教育。

3.积极倡导兴办新式学校

孙诒让于1897年写给梁启超的信中说:“富强之原,在于兴学,其事深远,非一蹴所能几。”1899年又说“自强之原,莫先于兴学”。1896年这一知识群体发起创办瑞安学计馆和方言馆。1902年瑞安学计馆与方言馆合并为瑞安普通学堂,也即今瑞安中学的前身。1896年创办温州城区第一所小学堂。1896年传教士苏慧廉在温州城区创办艺文书院,1901年举行艺文新校舍建成后的开学典礼,新合并的瑞安学计馆和方言馆两馆师生远道前来参加。孙诒让认为,艺文学堂是用西洋文明开发温州地方的民智。1897年永嘉蚕学馆开办。1899年孙诒让、金晦等集资,在温州城区创办瑞平化学学堂,改诒善试馆为校舍,1902年成立温州府学堂。

1904年刘绍宽到日本考察学务,瑞安籍留日学生许燊在座谈会上提议温州、处州两府当会办学务。1905年温州、处州两府合设学务分处。1896—1905年温州、处州两府合作办学共85所,1906—1908年三年中办学达224所,居于浙江省前列。晚清温州创办新式学校,民间办学的积极性高于省内其他地区。仅1908年上半年平阳县就创办新式学堂50所,其中官立学堂仅1所。据《浙江教育官报》1911年第64期记载,以1910年浙江各县设立简易识字学塾情况看,当时要求大县办10所,中县办8所,小县办6所,全省各县应设立620所,实际设立1 057所,多设70%,其中温州所属永嘉、瑞安、乐清、平阳、泰顺最为先进,应设44所,实际设立126所,多出186%[9]。温州地区兴办新式学校,走在了整个浙江省的前列。

4.推进新农业和工商实业的发展

这一知识群体的主要骨干于1897年积极实验和研究农学,1898年成立务农会瑞安支会,购买洋式农具,采用西法,试种湖桑、瓯柑等,开展试验,走在当时我国的前列。

1896年务农总会(也称上海农学会)在上海成立。1897年《农学报》创刊。从早期《农学报》可知,早期陆续加入上海农学会的有黄绍箕、洪炳文、伍恭寅、黄士芬、金启商、黄绍第、陈虬、刘秉彝等。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黄绍箕集合瑞安同仁,集资合力,集80股,1股银洋10元,订立章程52条,组织50多人,成立瑞安务农支会,系上海农学会的分会,会址在卓忠毅公祠内[10]。《农学报》第29册刊登黄绍箕《瑞安务农支会叙》,第33册刊登《瑞安务农支会请官立案禀》。他们集资千元作为股本,购地四十亩,托上海农学会代购湖桑八千株,种植栽培。黄绍箕任会长,黄绍第为副会长,洪炳文为试验部部长兼主采访,孙诒让为研究部部长,项芳兰、周拱藻为总司收支,许黻宸、陈范、王镜澄、林向藜为总司账务。他们制定章程,并认为,“农学为富强之本,其于本邑尤为急务”,欲“摭西学之精微,培中华之地宝”,“欲求富强,必以广兴农业为首务”,“成此美举,以惠地方”。其中,孙锵鸣的学生洪炳文根据采访所得资料,编写《瑞安农事述》 《瑞安土产表》 《瓯越茶述》 《瓯浆志略》等,刊登在《农学报》1897年、1898年。周拱藻对瑞安蔬菜瓜果也有所记述。

他们还支持和参与兴办矿务,尤其是倡议和推动新式轮船航行南北。1904年项湘藻、项崧等租用“湖广号”客货轮,行驶于瑞安与宁波之间。半年后,改为自购小轮航行于温州至瑞安的内河。1915年购汽船以航行,公司改名“通济”,进而创办瑞平内河汽轮运输公司及经营飞云江轮渡。1926年始,又经营平阳至瑞安、鳌江往返客运航线。

近代以来,由于瑞安人的努力奋斗,由此在温州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积极兴办新式学校、乐于接受外来先进思潮、提倡和崇尚实业的社会风气,积淀为一种创业创新、致力于民生改善的区域文化。

[1] 孙延钊.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M].徐和雍,周立人,整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87.

[2] 洪振宁. “温州学”研究的先驱—纪念孙衣言先生诞辰200周年[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3] 宋恕.宋恕集[M].胡珠生,编.北京:中华书局,1993.

[4]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66.

[5] 汪林茂.从传统到近代:晚清浙江学术的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54.

[6] 黄体芳.黄体芳集[M].俞天舒,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77.

[7] 刘之屏.盗天庐集[M].袁国唐,校注.北京:线装书局,2012:7-8.

[8] 孙诒让.孙诒让全集·大戴礼记斠补:外四种[M].许嘉璐,主编,雪克,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0:8.

[9] 浙江教育史[M].张彬,主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374-375.

[10] 孙延钊.孙延钊集[M].周立人,徐和雍,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290-291.

猜你喜欢

瑞安温州
书法一江清水润京城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A student and his Socktober 袜子少年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风筝
快乐农场
荡秋千
难忘九二温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