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系统构成及增强路径

2017-03-11曾学龙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向心力凝聚力民众

曾学龙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州 510550)

从系统的角度看,国家凝聚力是一个由国家聚合力与民众向心力两个子系统合力构成的系统。聚合力与向心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实质是国家制度对人民群众的聚合力及人民群众对国家制度的向心力。因此,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应从系统维护入手,在国家聚合力与民众向心力两个子系统的要素增强上着力。

一、学界对国家凝聚力构成要素的分析

目前,学界对国家凝聚力构成要素的看法主要有“三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

“三要素说”最早由国际著名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原院长小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国家凝聚力包括国家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与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及国际事务影响力三个要素[1]。我国学者白文娟等认为,结合当代中国实际,认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主要由三种力量结合形成合力,即中国共产党的聚合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力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2];同时还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聚合力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坚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力则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基础[3]。“三要素说”总体上抓住了国家凝聚力构成要素的主体方面,但美国学者没有涉及客体的反作用,而我国学者虽然看到了作为客体的各族人民的团结力,但还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且内容也不够全面。

“五要素说”的代表是中国学者刘学谦,他把国家凝聚力分成国家物质凝聚力、国家精神凝聚力、国家政治凝聚力、国家文化凝聚力和国家安全凝聚力五大类[4]。这种分类的特点是总体对应了当代中国“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布局,找到了增强国家凝聚力的具体途径。正如刘学谦所言,这是保障国家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但这种分类没有涉及社会建设,且精神凝聚力与文化凝聚力本质上是一回事,从实际操作看,仍需进一步细化。

“六要素说”由笔者于2009年提出,认为国家凝聚力包括国家整体实力、政府公信力、执政党的主导力、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突发事件的爆发力、民族利益的聚合力等六个方面[5]。“六要素说”虽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但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仍需进一步深化。

二、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系统构成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及主流文化对人民群众产生的聚合力,以及人民群众对其产生的价值认同而形成的合力。从系统构成看,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包括国家聚合力和民众向心力两个子系统。

1.国家聚合力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制度及主流文化对人民群众形成的吸引力系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民群众的吸引与聚合系统,主要包括综合国力的延续力、国家制度的保障力、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治国理政的感召力四个要素。

综合国力的延续力是在国家综合国力基础上形成的不断发展的延续力,包括GDP总量、人均GDP及CPI、经济增长速度等指标。经济发展的延续力是国家聚合力也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其作用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当经济停滞不前、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时,就容易消解国家凝聚力,如前苏联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国家制度的保障力是当代中国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制度基础上形成的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与尊严需求的制度保障力,包括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尊严感、幸福感等指标。其作用在于让人民群众享有安全保障、利益保护、平等尊严的权利,让人民有当家做主的感觉。这是国家聚合力也是国家凝聚力形成与增强的制度基础。正是有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与利益才能得到保护,人民群众的尊严也才能得到维护,而这恰恰是新中国与旧中国的根本区别。

先进文化的影响力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革命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对国内外民众产生的影响力,包括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影响因子、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等指标。其作用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与发展需求。先进文化的影响力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它是国家聚合力形成的价值支撑,也是国家凝聚力形成的心理基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要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制度及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

治国理政的感召力是国家领导集团包括执政党的各级组织治国理政的能力与作为而产生的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就是指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与作为而产生的感召力,具体包括形势运筹力、政策感染力和干部公信力。形势运筹力是执政者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把握得当并能及时推出顺应形势且符合实际的大政方针的能力;政策感染力是大政方针顺应民意、符合实际,对民众产生的感染力;干部公信力是党员干部的德行得到群众公认而产生的信服力等。其作用在于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健康运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不受干扰。由于执政者的作用好比航船的掌舵人,因而既是国家聚合力也是国家凝聚力形成的关键因素。

2.民众向心力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制度及主流文化产生强烈认同与自信而形成的向心力系统。或者说,是人民群众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及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认同与自信的基础上形成的向心力,主要包括民众认同力、民众维护力和民众践行力三个要素。

民众认同力是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及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强烈认同。它是民众向心力产生的认知条件,通常以公民的国家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表现出来,体现为国家认同度、文化认同度和政治认同度三个指标。国家认同度主要体现为民众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程度;政治认同度体现为民众对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认同程度;文化认同度则是民众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程度。

民众维护力是人民群众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制度及主流文化产生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尊严的行为与力量。它是民众向心力产生的情感基础,通常以公民对国家的自豪感与责任感为基础,体现为自信心、自豪感的增强,以及对党和政府提出的大政方针的支持度和信赖度提高。

民众践行力是人民群众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制度及主流文化认同与维护的基础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产生的自信而形成的力量。它是民众向心力产生的归宿,是国家凝聚力增强的标志,通常表现为国民素养的提高及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增强。

三、国家聚合力和民众向心力的辩证统一关系

国家聚合力和民众向心力两个子系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有机结合,不可分离

从国家凝聚力的大系统构成看,国家聚合力和民众向心力两个子系统各自作为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有机组合在一起,二者不可分离。 没有国家聚合力,就不可能有民众向心力;而没有民众向心力,国家聚合力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互相依赖,互为前提

国家聚合力和民众向心力两个子系统在国家凝聚力的系统构成中相互依赖,互为前提。一方面,国家聚合力是民众向心力产生的前提条件,国家聚合力的形成与增强为民众向心力的形成与增强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与文化基础。没有国家聚合力的形成与增强,就不可能有民众向心力的形成与增强。另一方面,民众向心力是国家聚合力形成与增强的归宿和落脚点。没有民众向心力的形成与增强,国家聚合力的形成与增强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3.互相制约,相互矛盾

国家聚合力和民众向心力两个子系统在国家凝聚力的系统构成中各要素之间互相制约,相互矛盾。一方面,由于国家聚合力主要解决国家对民众的需求满足感与获得感的问题,一旦国家综合国力不强或经济发展的延续力不强,导致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受挫,就会动摇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认同。同样,民众的安全与尊严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民众的公平感缺失,也会影响民众对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认同;而社会风气不好,腐败现象太严重,就会让民众失去安全感与希望感,最终动摇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信心,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很显然,在这对矛盾中,国家聚合力的增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增强国家凝聚力需要下功夫的主导方面。另一方面,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民众向心力也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当代中国,民众向心力主要解决民众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问题,而民众向心力的形成与增强固然要以国家聚合力的形成与增强为基础,但科学理论需要灌输,不会自发转化为民众的观念与行为,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培育与引导。同样,民众向心力的增强也需要通过民众认同力、民众维护力和民众践行力三个要素的培育才能实现。如果不重视对民众进行国家意识、国家情感、国家责任和国家义务的宣传教育,也会动摇国家聚合力的根基,最终使国家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落不到实处。这就要努力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意识,强化民众的国家意识、爱国情感,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增强民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四、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增强路径

1.综合国力的延续力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增强的前提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综合国力不断增强,GDP总量已排名世界第二,这大大振奋了人民群众的信心,不仅增强了国家对民众的聚合力,也增强了民众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但在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今天,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增强也面临新的问题。一方面,人均GDP还不高,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而民众对党和政府的期待更高;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成本提升,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面临转型,能否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还有待观察。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会动摇民众对发展的信心。因此,只有通过创新驱动,实施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不断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增强,为民众的生存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使民众看到“中国梦”实现的希望,才能不断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物质基础。

2.国家制度的保障力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增强的基本路径

当代中国在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既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又不能违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中国必须处理好精英群体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即党和政府的政策必须在二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执政党始终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宗旨,首先要维护好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尤其要关心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平民百姓的利益,但在具体操作中,又要发挥社会精英群体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路径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改革,对外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外交实力及反干涉实力;对内进一步完善国家的经济、政治等各项制度,增强国家制度的保障力,逐步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个方面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通过法治,努力建设公平有序、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为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机遇与平台,使民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尊严感、幸福感得到提升,从而为增强国家凝聚力夯实民众的心理基础。

3.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感召力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增强的关键路径

推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当代中国,这个领导核心只能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全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但作为执政党,总是会有一些想捞取执政好处的人千方百计混入党内,还有一些意志薄弱的人经不起市场的诱惑。虽然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整治腐败,清除蛀虫,也在不断健全自身的防腐机制,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不断加大,这大大增强了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但腐败问题的彻底解决仍需要时日。只要社会滋生腐败的条件还存在,党的各级组织就始终面临着执政的考验,面临着自身滋生腐败的风险,也面临着被混入党内的蛀虫改造、腐蚀的危险。由于这些蛀虫的能量大且行为恶劣,造成的影响相当坏,因而是民众最痛恨的。正是他们的作为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动摇了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群众基础,因而是对国家凝聚力最大的挑战,是最易动摇民众向心力的危险因素。因此,必须继续加大从严治党的力度,打好反腐败持久战的长期努力。当前,要从增强形势运筹力、政策感染力和干部公信力着手,进一步增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感召力。尤其要认真整治少数党政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整治滥用权力中饱私囊、贪占挪用挥霍集体财物,以及暴力执法、随意执法、“关系”执法等不良行为,切实把党的优良作风恢复起来,让广大民众不仅看到党整治腐败的决心和希望,而且主动参与到帮助党纯洁组织的实践中,共同把党建设成人民期待、真心拥护的无产阶级政党,进一步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群众基础。

4.先进文化的影响力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增强的重要路径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是人民共建共享的事业。因而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发动民众共同参与,而且十分重视对民众进行科学理论的宣传教育,其实质就是通过民众向心力的培育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今天,就是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从民众认同力的培育着眼,不断增强广大民众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意识[6];从民众维护力的培育入手,不断增强民众的国家意识与国家情感;从民众践行力的培育着力,不断强化民众的国家责任与国家义务意识。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扭转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偏移的现象,同时加大文化产业建设,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出新时代崭新的先进文化,从而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增强国家凝聚

力的价值支撑。

[1] NYE J S,OWENS. W A.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J].Foreign Affairs,1996(5):31-33.

[2] 白文娟,朝克.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三维构成[J].学术探索,2014(9):25-29.

[3] 白文娟,朝克.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的现状分析和趋向展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97-102.

[4] 刘学谦.如何增强当代中国的国家凝聚力[N].光明日报,2004-01-22(16).

[5] 曾学龙.国家凝聚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探讨[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13-15,12.

[6] 林伟健.国家凝聚力: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5-7.

猜你喜欢

向心力凝聚力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马向明:双“星”交汇,打造湾区最强向心力!
为谱写新篇章提供强大“向心力”——党的十九大以来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