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校教材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2017-03-11方鑫
方 鑫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
1 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教材更新较慢,难以跟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我们周围每时每刻都可能诞生很多新的技术、新的发明。然而将这些新技术、新发明转换成知识纳入教材之中却需要很长的时间。一本成熟的教材从使用到改版,动辄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翻阅教材仍然可以看到很多陈旧的或是价值不大的知识保留其中,成熟教材使用周期较长,教材内容更新较慢。教材是教师授课的蓝本,是学生上课和自习的主要工具,陈旧的教材不仅意义不大,也无法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可以汲取知识的来源越来越丰富,倘若学生可以从其它渠道习得的知识已经超越课本,那么就很难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难让学生对课堂,对书本产生敬畏之心。
1.2 新教材选择缺乏科学的学术论证
在高校之中不乏许多专业过硬 ,思维敏捷,着力于传播新知识、新技能的教师。在本人的工作中可以发现,每学期的教材征订,大多数教师倾向于选择成熟的教材,但也出现部分教师渴望新的尝试。在选择及使用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些尴尬。
一是新教材容纳了很多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但可能和原有教学大纲不符,教师在授课时会出现遵循教学大纲亦或追寻新知识的两难的局面。
二是新教材的选择过程缺乏严谨的学术团队对各种教材进行科学的比较、评价、筛选和论证,尤其是一些专业课程,在任课教师数量不多的情况下,仅凭任课教师个人把握也许会出现一些偏颇。大多学校在征订教材时尊重课程组和任课教师意见,审核过程大多以签字盖章这样形式化的流程进行,这样一来,几乎就是何人上课何人决定,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管理环节。
1.3 自编教材缺乏过程监督管理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可能萌生自编教材的想法。很多学校会根据教学情况鼓励教师自编讲义或是习题。教师自编教材从编写、审核、印刷、缺乏严格的过程监督管理。很多学校用科研项目激励教师自编教材,对自编教材有天然的亲切感,编写、审核、校对、印刷过程一路绿灯放行,往往在使用之后才会发现诸多问题。与此同时,自编教材往往出自于本校的教学团队,并在本校学生中使用, 很难接受广泛的教学实践的检验。有一些教师因为自己出书,尽力在自己的学校推荐使用自编教材,笔者认为这样并非不可,但应该有严格的过程监督,确保教材的质量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自学的需要。
1.4 教材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由于经费、人员编制等各方面原因,教材管理队伍力量薄弱,教材管理的基本职能仍然停留在教材的选择、征订、发放这些最基本的事务当中。缺乏一个科学的团队对教材征订、采购、发放、建设等各个环节实施科学化管理和研究。教材管理不仅需要向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应的书籍、资料,更应该将科学规范使用教材和推动新教材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实施精细化的管理。从目前看来,这样的目标很难达成,教材管理的老师每天处理繁琐的基础工作已应接不暇,更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教材管理的研究。
2 对高校教材工作的些许建议
2.1 成立教材管理委员会,科学指导教材管理工作
成立教材管理委员会,对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实施科学化管理。教材管理委员会可以由主管教学的院长牵头,由教务处主管教材的教师及各教学单位的学科带头人组成。教材委员会负责对全校教材的选择、征订、使用、反馈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尤其应该严把教材选择的质量关,由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组成教材评审小组,坚持科学性、系统性、行业准入性相结合综合评价的原则,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和课程实际需要、学生实际水平对每学期使用的教材进行评估,淘汰过于陈旧的,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的教材,对首次使用的新教材进行可行性论证,教师自编教材进行质量把控。
教材管理委员会应引领教材管理和教材建设的研究,将教材管理工作提升至科学的高度,而不是仅仅停留于订书、发书的机械劳动。教材管理委员会组织教师对教材建设进行研究、规划及年度立项;负责教材建设经费的使用及管理;负责评定校级优秀教材、推荐国家或省(部)级优秀教材;负责教材评估等工作,鼓励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自编教师,因材施教,同时也要需兼顾自编教材的普及性。
教材管理委员会应对教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实施过程化监控,确保教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均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
2.2 完善教材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教材管理的流程
不断完善和修订教材管理制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市场的高速发展,法制体系的不断成熟,教材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学校的教材选用和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选择。传统的教材管理制度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时的需要。因此,应不断对已有的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和细化。明确教材选用的原则和要求、优化教材选用的程序,科学管理教材的领用与发放过程,对教材质量进行评价。力争将教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规范在制度的框架内,使教材管理人员的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2.3 推进教材建设、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协同发展
教材建设应与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协同进行。一般来说,教材应该满足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随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改变而改变。但本人认为这两者之间实际可以齐头并进,有时甚至可以有些超越,返过来促进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更新。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许多知识被收入书中,这些书本承载学科前沿发展的最新动态,致力于研究教材建设的老师和各学科的带头人可以从中择取部分适合充当教材的书籍,书籍中一些对教学和学生有所助益的知识可以经过论证充实教学的内容,也可以对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一些思路。
2.4 应建立教材使用的反馈机制
应建立教材使用的反馈机制,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够经历教学的检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教材,对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反馈显得十分重要。应建立必要的教材使用反馈机制,从学科带头人、任课教师、学生、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等各个主体出发,对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质量评估。搜集有效的反馈数据,对评价较好的教材坚持使用,对反应问题较大的教材应由教材管理委员会进行重新论证,对自编教材中口碑较好的教材应着力予以推广。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材管理和教材建设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建立健全教材管理的师资队伍,将更多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人员纳入到教材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教材管理委员会的指导、管理、监督职能,与此同时应该建立健全适合时代发展的教材管理制度,并着力加强教材管理和教材建设的方面的研究,力争使教材管理和建设工作科学、有序的进行。
[1] 田伟 陈雷.高校教材选用管理机制的合理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2:260-261.
[2] 覃绍娇. 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模式探讨[J]. 亚太教育,2016,3:78.
[3] 封韵.高校教材管理刍议[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02: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