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遇仙河综合治理规划中的运用
2017-06-30王晶
王 晶
(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65)
遇仙河系渭南市东部南山支流,位于华州区,是渭河右岸一级支流,河道长41.1公里,流域面积14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 3742万立方米,由南向北流经大明、赤水、辛庄三镇注入渭河,片区拥有纯净质朴的自然景观。
1 设计思路及定位
以山为脊,水为脉,文为魂,建设“山环水绕、水景相依、人水和谐”的集高新技术产业、旅游,渡假和养居为一体的华夏山河文化脉络上的一颗耀眼明珠。以生态修复、水系连通、营造水景观为基础,打造“一路一景观,一街一风情”特色鲜明的绿化景观,景观设计将华夏山河文化贯穿于其中,立体与平面相结合、历史与现代相结合,打造全国生态高新技术产业的公园式园区,为规划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对地块进行概念性片区设计方案研究,指导下一步地块开发。
2 设计理念
蓝脉环绕,演绎遇仙河之传说,绿脉贯通,书写山水林城之情怀,山水纵横,传承华夏龙之精神。
3 文化元素的运用
3.1 山水文化的运用
渭南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山河圣地的美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渭南市山水格局明显,北部有渭北山区作为生态安全的屏障,南部有秦岭生态功能区;渭南还有黄河、渭河和北洛河三条河流为主形成的生态廊道,结合区内重要的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大型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渭南山水格局明显,发展正朝着国际知名山水文化旅游城市迈进。
华州区在区域格局中具有明显的“山—城—水”空间格局。北部渭河南部秦岭,城区位于山水之间,又有 6条南山支流连接秦岭—城区—渭河,使得华州区拥有纵横相连山水格局,作为重要的蓝色生态廊道,将是渭南城市中部生态格局的重要支撑。
“山为脊梁、水为魂”来体现一个城市的品质与环境,新区在山水之间,遇仙河则贯通了山水城,在大山水格局中起到纽带与点睛的作用。秦岭是华夏龙脉,渭河是关中水魂。
二龙戏珠舞山河:西部遇仙河——来自秦岭的一条龙脉,一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河,是园区的文化根基。东部水系——来自秦岭的新生龙脉,蔓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其注入新的血液。二龙交织,融合,孕育了水景相依、人水和谐的智慧园区,成就华夏山河文化之耀眼明珠。 传承龙文化,打造水生态高新技术产业公园式龙头园区。
3.2 民俗文化的运用
充分融入华州区的文化元素以竹编灯笼为元素,环绕以剪纸形式展示皮影、陶鹰鼎、玫瑰花彩陶等华州瑰宝,通过空间的变化,采用中国红为主色调,呈现华州印象景观。以传统舞龙为原型,设计龙舞空中步行街,打造天上街市的水岸景观走廊。
3.3 仰韶文化的运用
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 ,成为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基础 ,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华夏文明之渊远流长。尖底瓶,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典型陶器之一。关于尖底瓶的讨论也进行了许多年了,目前有汲水器、酒器、祭器或礼器、攲器、魂瓶、葬具诸多说法,其中以汲水器一说影响最大。体现水与文化的关系,古人取水的智慧,借鉴尖底瓶形式,进行水景观小品设计。
[1] 黄卫剑,汤培源等.创建制一供给侧改革在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实践[J]特色小镇研究.2016,3(3):31-53.
[2] 孟斌.城市文明的细节之美[J].城市建设,2017,3(1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