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新的尺度”论的审美内涵
2017-03-11周艳艳
陈 海,周艳艳
(1.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2.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文化基础部,陕西西安710054)
麦克卢汉“新的尺度”论的审美内涵
陈 海1,周艳艳2
(1.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2.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文化基础部,陕西西安710054)
学界对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研究汗牛充栋,但仅从传播学视野无法揭示其丰富内涵,从审美角度对“媒介即信息”的核心——“新的尺度”论进行探讨十分必要。这一“尺度”既是指人生产方式的变化,也是指人际关系的变化;这一“尺度”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因为媒介本身,而不是因为媒介的“内容”;这一“尺度”强调媒介“形式”本身导致的结果是改变了人的感官比率和感知模式,创造了新的“整体场”审美范式。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新的尺度;美学
“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在其代表作《理解媒介》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学界从传播学视角已经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①李翔:《媒介是什么》,《文艺评论》2008年第1期。。在该书一开始,麦克卢汉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媒介即讯息”意味着一种“新的尺度”的确立:
我们这样的文化,长期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即讯息,我们难免会感到有点吃惊。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②Marshall 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critical edition).Corte Madera:Gingko press,2003.p.20.参见[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下面我们首先进行“新的尺度”的预备讨论,再对“新的尺度”的内涵进行揭示,以此发现作为美学家的麦克卢汉。
一、“新的尺度”问题的预备讨论
首先,我们注意到的就是“媒介即信息”的表述和翻译。何道宽将“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翻译为“媒介即讯息”而非“媒介即信息”。确实,“message”比“information”更加非正式化,麦克卢汉使用“message”而非“information”也正因前者的非正式化意味。因为他的“medium”与一般媒介不同,指向无论正式与否的所有“延伸”。这正是将“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翻译为“媒介即讯息”的理由。然而,如果强调“medium”在电子时代的巨大影响,并且突出这个时代的“信息”特征,我们更倾向将“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翻译为“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相比较“媒介即讯息”更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口号,更加切合电子语境。
其次,我们注意到,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是从文化层面考察的结果(注意开头:“我们这样的文化”),而非对具体某一媒介、某次媒介交流行为的描述。国内有学者批评麦克卢汉,认为其媒介论过于注重媒介自身,而忽略了媒介的“内容”。这是由于他们没有理解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文化语境。因为从文化层面来看,具体的某次媒介交流或传播“内容”确实无足轻重,重要的是无数人无数次反复传播所借用的媒介“形式”。麦克卢汉认为,这种媒介“形式”对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到了我们的潜意识之中,所以说它构成了对我们整体文化的一种举足轻重的作用力。
再次,我们看到,“媒介即信息”强调了电力时代的“整体性”原则。麦克卢汉的讨论始于对西方文化的批评。他认为西方文化“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那么“媒介即信息”就是对此现象的纠正,即不能因为要控制事物而将事物分裂和切割,这就是他反复强调的电力时代的“整体性”原则。而与之相对的“分裂和切割”则属于他批评的“机械化”生产、因果性生产、线性思维等,是古登堡印刷技术所导致的文化特征①这一文化特征导致了康德启蒙的困境。而“整体性”则可以挽救启蒙。参见陈海《康德启蒙的麦克卢汉延伸》,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值得指出的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虽然基于对两种不同生产文化的比较,但他又不厚此薄彼(虽然在机械化与自动化之间,他赞同后者,但这种赞同绝不是因为后者更优越,只是因为后者具有现实性),他认为任何媒介即信息,无论是整体性的电力技术,还是分裂性的机械技术。遵循这样的思路,我们才能完整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进而理解为何麦克卢汉在有些场合反对将自己视为新技术的倡导者。
此外,我们还发现麦克卢汉将“任何媒介”视为“人的任何延伸”,“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又被视为“任何一种新的技术”。这就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技术同一论。按照这一看法,麦克卢汉的“媒介(medium)即信息”其实就是“延伸(extension)即信息”和“技术(technology)即信息”。我们知道,媒介、人的延伸和技术都各有所指,不能毫无限制地相互混用。那么,麦克卢汉是在什么条件下将媒介、延伸和技术视为可以通用的概念呢?关键在于“信息”。麦克卢汉的意思是:媒介、延伸和技术都是一种“信息”,因此可以互通。我们只有在“信息”的意义上才能赞同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延伸/技术的统一性。那么什么是“信息”?“信息”就是他说的“新的尺度”。下面我们讨论其具体内涵。
二、“新的尺度”的内涵
首先,这一“尺度”既是指人生产方式的变化,也是指人际关系的变化。麦克卢汉将电力技术产生之后的自动化生产与之前的生产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自动化“为人们创造了新的角色,换言之,它使人深深卷入自己的工作和人际组合之中,而以前的机械技术却把这样的角色摧毁殆尽”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8、18、19、19、29页。。实际上,“正如机器在塑造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是分割肢解的、集中制的、肤浅的一样,自动化的实质是整体化的、非集中制的、有深度的”③[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8、18、19、19、29页。。自动化作为新“媒介”就产生了这样的人际关系新特征。因此,“媒介即信息”就意味着媒介/延伸/技术将导致生产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双重变化。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对人的组合与行为的尺度和形态,媒介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④[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8、18、19、19、29页。。
其次,“新的尺度”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因为媒介本身,而不是因为媒介的“内容”。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内容对塑造人际组合的形态也是无能为力的。实际上,任何媒介的‘内容’都使我们对媒介的性质熟视无睹”⑤[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8、18、19、19、29页。。在麦克卢汉看来,以往的媒介研究主要是对媒介的“内容”进行分析,麦克卢汉对此一直反对(他的《机器新娘》正是要使读者从流行媒介的“内容”导致的“麻木”状态下惊醒)。这正是新批评对麦克卢汉研究方法的影响。我们知道,新批评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路线,将文学批评重点放在文本本身,将文本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麦克卢汉将新批评对文学文本的重视移植到对媒介本身。只不过前者是将文学文本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进行研究,要去除外在要素对文本的干扰;后者是将媒介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进行研究,也声称要去除媒介“内容”对自身的干扰,这就是麦克卢汉排除媒介“内容”的思想源头。在文学批评领域,我们反对不顾外部要素而仅仅将目光聚焦于文本本身的批评方法,但在媒介批判领域,我们却能认同麦克卢汉只关注媒介“形式”而不顾媒介“内容”的媒介研究方法。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比方:“我们对所有媒介的传统反应是:如何使用媒介至关重要。这就是技术白痴的麻木态度。因为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吸引看门狗的注意力”⑥[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8、18、19、19、29页。。我们能理解麦克卢汉,因为确实是由于媒介的“内容”分散了受众的注意,使他们无视媒介“形式”本身对受众的塑造。
再次,强调媒介“形式”本身导致的结果是“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官比率和感知模式”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第18、18、19、19、29页。。媒介的“内容”既然是无足轻重的,那么媒介发生作用就在于媒介“形式”本身。这个“形式”不是靠我们的理性去把握(如同所谓媒介“内容”那样),而是靠它自身对我们感知的影响。也就是说,媒介/延伸/技术将在我们的感性层面对我们施加影响,它将改变我们的感官比率和感知模式,导致人的感知能力的变化。麦克卢汉多次谈到因为谷登堡印刷术的出现,欧洲从口语文化向书面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感知方式的变化。而他讨论更多的则是机械化时期和自动化时期的不同,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差异,后者被麦克卢汉概括为“整体场”论。“整体场”其实就是“场”,因为“场”就不可能是破碎的。麦克卢汉采用“场”这一物理学词汇曾引起批评,批评者认为他哗众取宠,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故作此惊人之语。然而,我们发现麦克卢汉在作品中反复恰到好处地引用量子力学的原理,事实上将量子力学引入了传播学,建立了描绘新时代传播的新图景。通过使用这一词语,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延伸/技术对人的影响从来都不是一个破碎的、片段的,而是全方位的、立体的、整体的。
在反对戴维·萨尔诺夫的技术中立观时,麦克卢汉认为,“机械化自身有一个矛盾:虽然它是最大限度增长和变革的动因,可是机械化的原则既排除了增长的可能性,又排除了理解变革的可能性。因为机械化的实现,靠的是将过程切分,并把切分出的各部分排成一个序列”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第18、18、19、19、29页。。而电能则不同,“电能打破了事物的序列,它使事物倏忽而来,转瞬即去”③[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第18、18、19、19、29页。。麦克卢汉深入到生产方式对人思维的影响这一层面来看这个问题,发现机械化是因果性的、线性的,而电能在他看来是并列的、同时性的。电能虽然无形,但却在迅速地起作用,这就如同物理学中的“场”——虽然不在感官之内,却真实存在。在上述表述外,麦克卢汉对立体派艺术的评论也值得关注。他认为,立体派艺术“放弃了透视的幻觉,偏好整体上对事物的迅疾的感性知觉。它抓住迅疾的整体知觉,猛然宣告:媒介即讯息(此处为黑体)”④[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第18、18、19、19、29页。。他还强调,立体派艺术将“对专门片段的注意转移到了对整体场(total field)的注意。现在可以非常自然地说:媒介即讯息”⑤[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第18、18、19、19、29页。。麦克卢汉上述对立体派艺术的看法,清楚地表明了他对“媒介即信息”所具有的“整体场”内涵的确定。
综上所述,“新的尺度”指出了生产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双重变化,并且将其归结于媒介“形式”本身。这一形式又扩散到各领域,改变了人的感官比率和感知模式,指向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创造了新的“整体场”审美范式。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McLuhan's"New Dimension"
CHEN Hai1,ZHOU Yan-yan2
(1.School of Literatur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127,China;2.Shaan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Culture Foundation,Xi'an Shaanxi 710054,China)
There are voluminous studies about McLuhan's idea of"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but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is far from enough to reveal its rich connotation.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his core topic,a"new dimension",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Firstly,this"dimension"refers to changes in both production and relationship.Its function is not because of the media"content"but because of the media itself.It emphasizes the media"form"that changes in people's sense ratio and perception mode and creates a new aesthetic paradigm of"overall field".
McLuhan;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new dimension;aesthetics
I01
A
1674-3210(2017)01-0038-03
2017-01-02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网络文艺发展研究”(16AA00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美国《文心雕龙》研究史料整理与翻译研究(1951-2010)”(15BZW024);中国文艺评论(西北大学)基地之阶段性成果。
陈海(1978—),男,陕西西安人,文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美学与当代文化理论;周艳艳(1984—),女,陕西宝鸡人,文学硕士,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文化基础部助教,主要研究当代文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