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咏叹与悲歌
——简论《永远的大运河》的地理空间及建构

2017-03-11许振东

关键词:廊坊大运河

许振东

(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咏叹与悲歌
——简论《永远的大运河》的地理空间及建构

许振东

(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永远的大运河》以三塘村为起点,自然地将叙事空间向外延展,有机构成三个叙事圈层,其中武宁域内层为第一圈层,也是最为核心的叙事圈层。作品注重乡情和风俗的开掘与表现,特别是对以武宁为核心的第一圈层,此令小说体现出浓郁的区域文化特色。小说对支撑大运河区域地理空间及建构的内在动因进行了持久与深入的探寻,其深层的血脉和品格得到了高度讴歌与弘扬。

《永远的大运河》;叙事空间;地理空间;地域文化;血脉和品格

廊坊本土作家刘凤起的长篇小说《永远的大运河》长达一百五十余万字,以史诗般的宏阔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发生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它是以刘光汉、刘正汉两兄弟为核心的刘氏家族一门四代的人生传奇,也是以京津冀交叉地区为中心的大运河流域人民不屈抗争的壮美足迹,更是其所描写区域深厚醇美乡情和风俗的奇异巡礼。

一、地理背景与空间格局

由作品的名字就可看出,小说是为“大运河”而谱就的一曲壮歌。作者称大运河为“父亲河”,文中多次提到“海纳百川,运河在先”。在开篇语中,他就充满深情地讴歌:“把京杭大运河称作中华民族的父亲河,绝不为过。你看,他那有力的臂膀,把黄河、长江、淮河、海河以及钱塘江五大水系——中华民族的五大摇篮紧紧地凝结在一起。那磅礴的气势,足以让一切自然的力量为之倾倒”①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1、655、489、1039、684、191、1页。。全书结尾,又写道:“刘光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率领所部,迎着朝阳,踏上了支援山西抗日前线的征程。在他们身后,那古老的大运河仍在汩汩淙淙地流淌着……”②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1、655、489、1039、684、191、1页。这里以极简省的笔墨,既交代了故事主人公的最终结局,又点明全书所要歌咏的主题,与篇首序辞遥相呼应。

对于这条“父亲河”及周边区域,作品中不乏如诗如画的描写。如作者笔下的春天:“春末的北运河边,凉风习习,令人好不舒坦。那蜿蜿蜒蜒的运河堤防,恰似一条苍龙,朝着远方伸着脖颈。柳树的嫩叶婆娑着,地上的小草儿摇曳着,都在弹拨着一首共同熟稔的春天畅想曲。”③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1、655、489、1039、684、191、1页。夏日:“东淀的荷花,竞相开放,无边无际,好像天地间已经没有了别的,就只有荷花、荷叶。”④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1、655、489、1039、684、191、1页。秋季:“北运河两岸,秋意渐浓。那漫天飞舞的落叶被飒飒秋风搅动着,很不情愿地旋落地面。”⑤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1、655、489、1039、684、191、1页。深冬:“远远看见河对面有许多人踏着冰面过来了。那冰面的积雪早已被人们踩得瓷瓷实实,牛车、马车也在上面随意奔走。运河边上成行的柳树,就像一双双大手,擎起那一轮红红的、圆圆的朝阳。”⑥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1、655、489、1039、684、191、1页。一年四时,无不有美景相生。

作者自豪地说:“世界上的运河也数他最长。全长约一千七百九十七公里,由南至北贯穿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没有哪一条运河长于他颀硕而坚挺的脊骨。”⑦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1、655、489、1039、684、191、1页。正是在如此的空间背景下,以作品主人公的活动为线索,以大运河及其流域为中轴和纽带,作者为我们展示出极为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既有我们周围熟悉的现实场景,也有遥远的空间转徙,体现出作者较强的空间叙事与想象能力。

全书故事的原点与核心点为武宁县,其地理原型为今天的天津市武清区,含现在廊坊市广阳区的一部分,也就是原河北省武清县,为大运河穿境而过之地。小说中的此地包括武宁镇、玉凤镇、青龙镇、孟庄镇等十镇、八乡。作品主人公刘光汉家族居于武宁镇三塘村,对其地的位置与环境,作品写道:

这孟庄镇,是个大村镇,居于杨柳青至通州中间,是运河边上著名的水旱码头。从这里转个弯,折而向西,沿玉凤河再走上十几里,就是武宁县城。从武宁县城再往西七八里,就是三塘村——刘云天、刘玉汉他们的家。①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第3、38、4、159、250、21、56页。

原来,三塘村有东、西、北共三个池塘,三塘相连,是由玉凤河派出的。玉凤河水由西北而来,在村西部形成一个圆形的池塘,这就是西塘。刘氏西大门的三十几户人家就分布在这西塘的正西、西南到正南,再转至东面的大半个西塘的周边。西塘的南面还有一个小塘叫南塘,是西塘的附塘。②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第3、38、4、159、250、21、56页。

尽管此处包括武宁镇在内主要村镇名多为虚构,但明眼人一见即知三塘村即为作者的家乡,玉凤河即为其家乡附近的凤河。此河为武宁县境内与大运河相交错的三条主要河流之一,也是编织小说叙事空间的重要纬线,如作品叙述:

玉凤河蜿蜿蜒蜒,从三塘村北流过,而后转向东南;再从武宁城边画了个弧线后,又转向东北。站在武宁高高的北城头——镇朔楼上眺望,这玉凤河恰似一条玉带,从西北而来,向东南而去,下游河道愈加宽阔,就像一只将欲展翅的凤凰,玉凤河名称即由此而来。③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第3、38、4、159、250、21、56页。

玉凤镇东南有一片大树林,东西有二里半,南北有四五里。因为在镇区东部,人们就把它称为东林子。林子北面就是玉凤河,树林与河岸之间有一条西北朝东南的大道,是奔武宁县城去的。树林里,大青杨、小叶杨等乔木密密实实混杂在—起,还夹杂一些灌木荆棘。④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第3、38、4、159、250、21、56页。

另一编织小说叙事空间的重要地理纬线为青龙河,此河当为作者家乡附近的龙河,作品写道:

从大运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上溯十八里就是青龙镇,紧挨着青龙镇的一个小村庄叫红豆庄,这个村就是出产最好红豆的地方。不过,这村子虽然每年都有几万斤红豆入囤,可极品红豆不过就那么三几百斤。⑤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第3、38、4、159、250、21、56页

这青龙镇在南边,距三塘村二十来里,是青龙河畔的一个大镇子,青龙镇及周边一带,土肥水美。青龙河从青龙镇再向下游不远处,就与大运河交汇。⑥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第3、38、4、159、250、21、56页

以三塘村为起点,随书中人物的脚步,作品的叙事空间向外无限延展,从而构成三个叙事圈层。其中武宁域内层为第一圈层,也是最为核心的叙事层面。故事主要在包括武宁镇、玉凤镇、青龙镇、孟庄镇在内的武宁县的十镇、八乡展开,各种人物的复杂经历、深厚醇美的乡情和风俗等内容主要集中于此。如作品的一个重要的故事发生地(仁兴堂所在地)即位于三塘村外的孟庄,作者写道:“九月初九,重阳节到了,一个阳光灿烂的好日子,仁兴堂正式开张。孟庄的大集,好长时间没这么热闹了。秋天的收成,让人们有了劲头,精神一下就不一样了。仁兴堂位于运河岸边的主街口,直通武宁城的把角处。”刘光汉对大家说:“今儿个,是咱孟庄老百姓自己个儿的日子——好日子。”刘光汉转身,指着牌匾说:“这仁兴堂,是为大家伙儿办的!孟庄的每位父老乡亲,都是这儿的主人。”⑦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第3、38、4、159、250、21、56页此后,便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魂的故事。

作品的第二个叙事圈层,为武宁县外,包括现京、津、廊三地在内的广大区域,即清末民初的直隶地区。此区域与第一圈层地域相连,乡情和风俗接近,作品中的人物于此来往频繁,乡情和风俗的展示亦较多,是作品叙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叙事圈层作者多用真实的地名,甚至有意将其或相关地理标志嵌入篇目或正文中,以增强叙事空间的地域特征。如中卷第三十四章名“古北口驰援”、下卷第六十八章名“永定河之战”、第七十章名“北平之行”、第八十四章名“在芦台”、第九十四章名“盘山上下”等,此外还有“夜闯廊坊站”、“血战安次”等不少小的节目,都明显体现出相应的地域特识。

人物活动是将不同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活跃因素,京津冀的广大区域又为书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第四十二章,刘光汉为军队筹粮,作品叙述潮白河、泃河之水漫溢,三河、香河严重歉收,而从密云及就近的蓟县、通县、平谷、顺义筹集的粮食可达十六七万斤。又如刘光汉的家族五叔刘云石曾自我吹嘘“那年在武宁城把一个算命先生给问倒了”,在“玉凤镇”、在“青龙镇”、在“廊坊”、在“通州”、在“北京”也都有类似业绩。刘光汉的江湖朋友张洪建议扩大仁兴堂的规模,提出“要把仁兴堂的牌子挂到京东、京南十几个县甚至北平、天津和保定城里”。在武宁人眼中,整个京津冀区域与他们的家乡自然地连在一起,且是随便即可想到的生存与创业空间。

袁五和柱子称自己是“京东武宁人”,反映出大多数武宁人是将他们的家乡与北京连在一起的。书中写到北京的地方很多,如大运河码头张家湾、古玩市场琉璃厂、京外小镇宋庄等。武宁游走于京城的人员更是不少,刘光汉的祖父刘豹自小随父亲在皇城附近做木工活,其兄刘鹰则带一拨人在西城开棚铺;他的族叔刘云武的独生子长柏在北京给人家站柜台,常年不在家;亲叔刘云太先是在北京谋生,后又到通州,再后就下了天津卫。在京城,刘豹、刘鹰还遇到了寻事的贝子,扬言“咱把他交到公公那儿去!让太后跟皇上办他”,硬是逼得那无良贝子乖乖服软。这开口公公,闭口太后、皇上的,非天子脚下未能有。

天津也是小说故事发生的重要地理空间,前文已述刘光汉家乡武宁的地理原型即是原河北省武清县。后来他在天津富元纱厂做木工活,并在那里结交了好友李进。刘光汉的妻子马桂花亦与天津关系密切,作品介绍她的家世时说:“她原是宝坻人,七岁时,家里的几亩薄田被地主抢去,她父亲马骏就带着全家去了天津”①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第185页。。每年的腊月二十四,刘光汉都要带着桂花娘儿仨去河西务走一趟看望程叔,这河西务正是现属天津武清区的一个重要村镇。刘光汉在古北口打仗时遇到的袁五,那袁五的祖上本是做年画的世家,到他祖父四十来岁时,就成了杨柳青镇上数一数二的画匠,还因两幅名画——《连年有余》和《春牛图》,惹得慈禧太后大怒,招来杀身之祸。第九十四章,以《盘山上下》为题,写刘光汉、刘正汉兄弟在吕司令和成政委的率领下,不断与日伪武装周旋,顽强抗日,将三河、香河、通县等地理空间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廊坊现为京津之间的重要城市,但其仅是在近代才因铁路而逐步兴起的一个小镇,就是这样一个小镇在作品中却也得到比较突出的描写。如书内有专设的“夜闯廊坊站”和“血战安次”等章节。刘光汉娘信佛笃深,每年四月初八佛祖诞辰日都要到廊坊的隆福寺上香。第七十一章《中秋之战》,关冲等人趴伏火车袭击日军,他们控制机车一过万庄,就立刻减速,至安定车站南面的树林区即将最后车厢的挂钩摘下,瞬间把车厢内108个鬼子全部杀掉,此精彩故事主要发生在廊坊市区附近。廊坊域内各县写及的亦不少。第四十章《蛤蟆不长毛》一节,刘光汉说占德柏对固安、永清、武宁一带熟悉,是将其三者视为一体。作品开始写三塘村的人害怕顾会雄强掠他们过年的肥猪,即透露顾的军队驻扎在固安附近,离村子百十里地,是固安到作者家乡的大致距离。此外,作品还写及同是霸州人的曹祥、曹瑞;用非常多的笔墨写到荷芳,以暗指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胜芳,并写到其地的王、薛两大家族故事。一些章节,还写到了永清的韩村、三河的段家(甲)岭、香河的安平、钳湾(屯)等地,廊坊的中北部地域,几乎均入作者笔端。

因生活和书中人物的活动需要,本书的叙事还常超出第一、二圈层,并形成更为广阔的叙事空间,即第三圈层,为武宁县和京、津、廊之外的无限界域。此圈层从空间上来说距以三塘村为核心的武宁较远,乡情风俗差异较大,也表现较少,发生的故事也较少。这个圈层的空间拓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为呈环状自然地向外围区域延展。向西南会沿白洋淀、大清河,逐步外延至雄县、安新、安国、洛阳;向东北会延至秦皇岛、东北等处。如张洪怀在安国所购之药在白洋淀被劫,刘光汉曾受困于白洋淀,并结识了名医安道权。东北方向,在全书的开始,刘光汉、刘正汉兄弟俩正是从那个方位返回家乡的。与刘光汉青梅竹马的万松枝在奉天境内的大孤山自立光汉大寨,曾使袁五、柱子、正汉、光汉等先后深陷其中。其地虽远,亦在第三圈层外延的环线之中。这个圈层空间拓展的另一种方式是沿大运河的走向,向南纵向延展。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本部书的下卷,刘光汉被抬上送骨灰的鬼子军舰,从天津港出发,到威海、青岛、上海等港,后来从舟山岛逃回后又沿南运河到了杭州、苏州、扬州等地,从而将全书的叙事空间大大拓展。

二、乡情和风俗的开掘与表现

在外在地理空间构建的同时,作者还十分注重乡情和风俗的开掘与表现,尤其是对以武宁为核心的第一圈层,从而使作品对大运河叙事场景的空间定位更显厚重而深实,令小说体现出更为浓郁的区域文化特色。

对于武宁人的院落和居室布局,作品曾这样写道:

刘家院子分里外两重,是庄园式四合房子,很特别,与北京城里的四合院大有不同。先说内院。最里边是五间正房,正房两边挂着耳房;前边是东西各三间厢房,两侧厢房的南面山墙相互勾连处,是门楼,这门楼子是内外两重院落的分界。外院从北开始是东西各三间盝顶。盝顶,从长到宽再到高,都略逊于厢房的尺寸。除尺寸外,更有三处异于厢房。其一,都是里屋两间,外屋一间,而且外屋都在最北这一间;其二,屋顶最中间的部分为一长条形的平台,平台四周有一圈外檐,具晾晒、防卫功能;其三,它的前脸都是窗户,窗棂都为木质,而内院,无论厢房还是正房,除屋门和每间的五尺窗户之外,都是砖墙,以增加私密性。盝顶再向南,东为车棚,西为马棚。最南面的倒坐,与正房隔着门楼遥遥相对,距离有十丈。桂花所说的木柴棚就贴着西面倒坐的北墙,居于倒坐和马棚之间,贴着东面倒坐的是厨房。①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第32、16、112、13页。

这云武家是个大院子,院门在偏西的位置。东西一拉溜儿十间正房,没有东厢房,只有三间西厢房,西厢房南边紧贴着是一座猪圈,一白一花两头大肥猪盘卧在那里互相取暖,白的嘴对着花的屁股,屁股挨着花的嘴。因为大门敞开,所以光汉直接就站在了门里侧,把这一切看在了眼里。②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第32、16、112、13页。

这两段分别是刘云天和其族弟刘云武两家的宅院房舍,很典型地反映了北京周边地区民居的结构样式,并体现出农家特有的整洁安闲。王存是乡村医生,其居室与诊所合建在一起,书中这样描写其院落布局:

朝南的一排门脸房,东边两间为连屋,是药房和诊室,西边的两间是住屋,中间是一间由外面进院子的门道,这门道有两扇厚重的大木门。东边药房并诊室有个小后门,这小后门正对着顾会雄所住的那间北屋。西边两间屋,也有个小门,可这小门是朝向门道的。东厢房的位置,是敞开式的马棚和车棚,车棚在南,马棚在北。北面只有两间矮屋子,就是王存贴着外甥澡堂子建的暖屋。张洪住的那间在东,顾会雄那屋在西。再往西就是和北面那家分隔的院墙,这院墙有七尺高,底下三尺是砖垒的,上面是土坯码的,院墙顶子是用青砖封盖的。西面是两间一出水的西厢房,只是这“一出水”与别家不同,里面放的是杂物。厢房北面是柴棚,南面是茅厕。③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第32、16、112、13页。

文内药房、诊室、卧室、马棚、车棚、澡堂、柴棚、茅厕等一应俱全,为读者描绘出昔日宅院的一个全景图像。

作品十分重视对风俗习惯的展示,尤其是上卷几乎就是以年底的习俗来作为叙事线索的。故事从1931年年底的隆冬时节揭开序幕,先写腊八节喝粥、祭祖、初九给马棚“祛瘟气”,又写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磨豆腐、正月十五晚上“走灯”等等;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磨豆腐”还以章标题的形式出现,显示出较强的叙事意义。在众多的民俗叙写中,有两件用笔多而重。一为狮子会、一为扎风筝。作品写道:

每到腊八,祭完祖,有两件大事是他必须抓紧安顿好的。一个是狮子会应该开练了,这是三塘全村的公事;二是扎风筝的事,他刘家祖辈传下来扎风筝的技艺,到他这辈儿也不能断。正月里,武宁这地界儿爱放风筝的有上千家,其中至少有三四成是放刘家扎的,就连运河东几十里的大善一带,也有许多人正月初六、初八、十一、十三专程来武宁大集买刘家风筝。当年的刘家风筝,在北京城里也很有名气。④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第32、16、112、13页。

这两项传统的民俗延续的时间长:一般要从年前闹到正月十五之后,其中放风筝的时间更长;影响的地域广:京津等外地人要到当地来买风筝,北地人要到北京等外地去舞狮子;关联的人物与事件多:因扎风筝刘姓与常姓两个家族几代间有着除不去的仇隙,第六十章刘光汉带领三塘狮子会,在前门、王府井等北京城最繁华的地段,连续表演了十来天,牵动出很多精彩情节。每当叙述起这些民俗,除去介绍参加的人、使用的器具和材料,作者还写及高超的技艺与效果,使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叙事环节,同时也成为展示其地风俗乡情的重要窗口。

民以食为天,作品还写了不少当地的美食与饮食习惯。“二八席”是环京地区旧时流传很久的一种传统席面,作品对当地的“二八席”及“二八半”席这样介绍:

所谓的“二八席”,是由八个盘菜和八个碗菜组成,故称二八席。八盘,包括四个凉菜四个热炒,荤索搭配,以素为主。梁绍君他们定的四个凉菜是:猪头肉、灌肠、卤花生米和拌白菜心。四个热菜是:炒葱头、炒黄豆芽、木须肉和葱爆羊肉。八碗,是固定的,从老辈子传下来的,包括四肉四素。四肉是:红、白两条子(梳子背)和红、白两剪子。四素是:索丸子、豆腐白菜、粉条和假菜。以上这叫“二八席”,跟“三八席”之间还有个中间层次的,叫作“二八半”,也就是在“二八”的基础上再加四个蒸菜。今儿个梁镇长安排的就是“二八半”。梁绍君安排的另外四个蒸菜是:孟庄蒸鸡、玉凤蒸鸭、青龙蒸鲤和武宁蒸肉。这四个蒸菜是武宁县城及其东、西、南周边三大镇最好吃、最地道的名菜。①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第146、1、262页。

平实的介绍之中,包含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此外,作品还用不少文字写到了当地及附近地区的名吃,如香河肉饼、廊坊南营一品仙涮羊肉,还写到了烩豆腐、菜团子、红豆沙等的制作流程与方法,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地域情味。

除去上面谈到的居、食和习俗,作品还写到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细小生活场景,非常富有意趣。如作者写屠户阔老窦“喝猪”时的两个步骤与“号猪”的小窍门、写袁叔杀猪时的一个个小细节,均非未经历者所能言,令人有重回旧时岁月之感。

为了增强地域情味,作者还注意大量地运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土语,如“淘换”“腻歪”“窝巴”“闹圈子”“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实话实说,必定挨捋”“十天四个集,没有不碰见亲家的”等。作品两次写到通过乡音辨人:一次见于第十八章,一位老者问话是用“咋”还是“怎么”断定马刚是武宁人;一次是在第三十七章,本不相识的曹瑞、曹祥两人竟因同说“霸州话”而弄清他们本是同一曾祖父的堂兄弟。语言这一无形而又潜在难移的特殊材料,常常是最容易体现一个人地域特征的显在因素。

三、血脉与品格的重生和高扬

作品的地理空间及建构,绝不仅仅停留在对地理空间与乡情民俗的表面叙述和描绘上,文内作者始终在不懈地探寻与表现那更为潜在的血脉与品格,这是支撑起大运河区域地理空间及建构的内在力量,是我们整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与不断奋进的生命之源。

作者讴歌大运河,是把他看作是“自然之根与人文之魂”,他以为大运河“永远在他的眉宇间闪烁着灵光;他用自己博大的胸襟,永远慰藉炎黄子孙以新的梦想。每当一个历史新节点来临,他都不断振奋精神,激励亿万华夏儿女乘风破浪,奔向更遥远、更辉煌的未来”②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第146、1、262页。。武宁及周边地区,曾经燃起义和团的熊熊圣火,这里的儿女世代有报国为民的情怀。从刘豹到刘云天再到刘光汉,以至更下一代的虎子等都是这样的典型。当然,其他别姓的乡亲中也有这样的典型,如作品的第三章写道:

原来八国联军两千多名兵士在英国海军提督西摩尔率领下,乘火车从天津向北京进攻,在廊坊东南遭义和团奋力阻击,不得不从廊坊败回。而把他们打回去的义和团拳众里,就有云天作为三师兄率领的百十来号弟兄。他们在廊坊站东南扒了十来里的铁路,截住了敌人的火车,而后用大刀、长矛等传统兵器,跟手持快枪的洋鬼子力拼,战斗之惨烈前所未有。云天他们这拨子人连死带伤有将近一半。大师兄刘云文战死,二师兄朱德成重伤,云天被洋鬼子的枪弹打折了胳膊,领头的师兄弟四人中只有四师弟孟传勇还算个囫囵人。③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第146、1、262页。

文内所写就是刘光汉的父辈等义和团英雄在廊坊火车站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史事,后来他们的子孙们,纷纷承继下如此的精神。如一直与刘光汉携手抗争的义士朱正明的父亲朱德成即是义和团的二师兄,他在北运河两岸享有很高威望,庚子年在廊坊跟洋毛子的那场战事中受了伤,后来被朝廷捉杀。师部侦察连的倪连副不愿意随国民党军队南撤,誓死要为师长报仇,如此雄风侠骨的他正是廊坊义和团最大的倪首领的后代。全书情节最为壮烈而鼓舞人心的段落在第十六章“睡狮渐醒”与第六十一章“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在这两个部分,那些义和团的后代们集结起来,与宋哲元、赵登禹所率领的二十九军联合在一起,共同在长城脚下、喜峰口边举起昔日的大刀,抗击日军的侵略。其时,刘光汉不无自豪地对宋哲元说:“当年,义和团留下的血脉,而今更壮大了十倍!”此话,正集中说明了义和团精神在其地的重生与高扬。

作者对如此血脉与品格的探寻及展示是广泛的。武宁及周边地区还是北宋初年抗辽名将杨家将征战过的地方,作品写到位于古北口的杨令公庙,国民党军事将领无心抗战、贪生怕死,与杨家将形成鲜明对照。作品虚构的很多正面形象,从他们的名字中就能看到与中华民族血脉与品格的内在连接。如勇于支持抗日事业的杨令功,手下也有“七郎八虎”,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宋代的那位抗辽名将;二十九军少尉排长赵栋年轻帅气,自称是“赵云赵子龙的赵,国家栋梁的栋!”刘光汉也说他是“赵子龙转世”。有与刘光汉一起并肩作战、出生入死的两个人物,一名关冲、一名张洪。前者为人厚道、仗义,红扑扑的脸膛,身躯高大,使一柄四尺半长、二十八斤重的大刀,被人称之为“关公”;后者虽性格和外貌均与《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不同,但其生于桃园坊张家,十分勇猛善战,很容易令人联想起三国时的那位猛将。一次,关冲负伤来到乌木庄,巧遇著名抗金将领岳飞的第二十八代后人岳朝天,两人互相欣赏,不仅使关冲的身体得以很快恢复,而且也影响岳朝天的两个后辈邦振、邦兴一起投身抗日。

作者是有意识地与中华民族的“人文之魂”有机相连的。作品曾多次提到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几部著名长篇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巧妙化用曹祯(真)、安道权(全)等古代名著中的人名,述及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典故,以及对的卢、赤电、黄骠马等名马的不断渲染和描写,这些都有效缩短了古今的时代距离和不同区域间的空间差距,进一步增进了与中华民族“人文之魂”的亲切感和融入度,从而使作品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地理空间建构更为一体并且稳固坚实。作品第九章写名医王存为糊弄顾会雄,随口道出“三英粹”的药名,此名正来自《三国演义》刘关张三雄的姓氏,同时他又解释“我这‘三英粹’,用的是长白松、泰山竹,还有运河的梅!”如此一个简单的药名,竟集中了民间通俗文化、传统人文品格以及地方区域特色三个方面,可谓意蕴深厚。

综上所述,刘凤起的长篇小说《永远的大运河》通过对三个叙事层面地理空间的构建和展示,既有对真实地理环境的吸纳与采撷,也有对大运河流域以及整个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和品格的凝聚与灌注,从而使这部书既是一部大运河区域人民不屈反抗的史诗,又是一幅大运河纵贯地区多角度的风情画卷,同时还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一段精神追求史。尽管全书在艺术上仍有可待完善之处,其在大运河题材文学创作与文化探寻领域的价值和意义却无疑是值得高度肯定的。

A Song of Lament: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Geographical Spac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ternal Grand Canal

XU Zhen-dong
(School of Literature,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Langfang Hebei 065000,China)

The Eternal Grand Canal starts with Santang village naturally expanding the narrative space to three organic circles,among which Wuning is the internal core.The novel focuses on excav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both nostalgia and customs.Hence,the novel is especially characteristic of rich regional culture.The novel relentlessly explores the internal power that supports regional geospatial constru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and eulogizes in-depth tradition and character.

The Eternal Grand Canal;narrative space;geographic space;regional culture;blood and character

I206.7

A

1674-3210(2017)01-0018-06

2017-01-06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京畿文学与文化研究”(ZD201427)的阶段性成果。

许振东(1966—),男,河北固安人,文学博士,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与京畿学研究。

猜你喜欢

廊坊大运河
让法治之光闪耀在大运河畔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廊坊分行
大运河,行走山东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廊坊分行
廊坊专场(二)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蒸蒸日上的廊坊百冠
今夜我们与廊坊相爱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