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球村”:媒介化进程中的新型空间

2017-03-11高慧芳

关键词:卢汉麦克进程

高慧芳

(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地球村”:媒介化进程中的新型空间

高慧芳

(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作为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村”从其提出之日起,便因其独特的表述方式而快速地进入公众视野,而后又因被引入各种理论语境中而成为众人谙熟于心的词汇,但却又非议丛生。为了澄清误识,我们既需要回顾其理论发展过程,又需要根据当下媒介现状对其进行必要的重新阐发。因此,有必要从当下欧美关于媒介化进程的理论研究视角,从媒介与其它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入手来审视“地球村”,并从中发现其所代表的空间结构的变化。

地球村;媒介化进程;空间

一、源于电子媒介的“地球村”

关于“地球村”,国内学术界主要通过《理解媒介》和《古登堡星汉璀璨》中充满诗意的描述而将其视为电子媒介的产物,并认为“电磁波的发现已经重新塑造了所有人类事物的‘同步场’,从而使人类大家庭存在于‘地球村’的状态下”①[加]麦克卢汉:《古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杨晨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7、97页。。于是“地球村”被置于电子媒介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下。而这也代表了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起点,即对诸如电报、电话等即时通讯技术的关注。

随着1830年代电报的出现,原本存在于电磁学中的电子即时通讯技术日渐在社会中得以普及。这种通讯技术通过电子在线路中的流动而实现了信息的即刻传输,从而突破了原有的时间和空间局限,使得人们可以在当下获得来自不同时空的信息,加速了彼此的精神融合,加强了全球范围内国家间或种族间的联系,将地球转变成了一个可以凭借信息即时发送和接受而形成的部落式村庄。

在这种背景之下,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成为沉浸在整体关联中的个体,并且使得他们的栖居地成为众多中心之一,这使中心—边缘结构转变为多元中心结构,也就是说“任何道路旁的小餐馆只要拥有电视、报纸或杂志,那么它们都将成为如同纽约或巴黎这样的大都市”②Mcluhan,Marshall,Counterblast1954,California:Ginko Press,2011,p.13.。基于这种思考,麦克卢汉认为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世界将会被重新整合为一个新世界,并在1954年尚未公开发行的《反风暴》中提出了“地球城市”的设想。在这种城市中所生存的人们不再面对单向关系,而是同时应对多种维度的关系,并彼此介入,共同构成一个共时性场域,也就是所谓的电子部落。

此外,随着20世纪50年代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麦克卢汉进一步发现,它将地球作为一种人工环境而包裹起来,从而使其成为众人参与的剧场。所以说,电子技术通过“全新的、电子的相互依存关系将整个世界重新构建为一个‘地球村’”③[加]麦克卢汉:《古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杨晨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7、97页。。这预示着这将是一个与之前机械时代完全不同的时代。它不仅使人们长期以来不断向外拓展的习惯和态度屈服于电子技术所带来的内爆压力,而且将原有的社会分裂模式逆转为内向聚集模式,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多元中心之间的对话而实现彼此的参与和介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重新返回到部落化时代的口语传播状态之下。这种传播状态意味着事物之间不再是割裂式存在,而是处于一种有机关联之中。因此,人类社会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机械模式转变为有机模式,即机械式的世界图景正在退出舞台,而有机整体观变得愈加重要,生态意识不断萌发。

在这种思想背景下,麦克卢汉借助其在20世纪50年代所组建的福特基金研讨小组,通过与来自城市规划领域杰奎琳·蒂里特的对话而将城市生态思想融入到电子媒介研究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将城市环境和建筑作为媒介效果的分析视角。他将“城市理解为公共感觉,即一种共有的文化空间”,并认为这种空间“可以培育出感觉之间长期存在的同步互动的文化环境”①Darroch,Michael,“Bridging urbanand mediastudies:Jaqueline Tyrwhitt and the Explorations Group,1951-1957”,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iton,2008,Vol33,p.166.。还认为在电力出现之前,城市对于那些技术也已延伸的感觉而言是公共感觉,可以通过不同感觉之间的转换而构成一种整合性图像。但随着电子技术的应用,任何边缘都可以成为中心,任何中心又都具有一种边缘感,所以“我们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中,并且任务是创造一个地球城市,使其成为不同村落边缘的中心”②Mcluhan,Marshall,Letters of Marshall Mcluhan,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7,p.277-288.。

因此,麦克卢汉在1963年接受C.A道萨迪斯的邀请参加爱琴海漫游时提出:“电子技术是一种具有生物性的有机系统,并且对于人类产生特定的效果……传播网络和任何技术一样,都是人类身体的义肢延伸。他们是新的身体组成部分,并且构成了一个新的有机体,一种新空间关系和一种新建筑”③Richard,Cavell,“In-corporating the global village”,in Mcluhan’sglobal villagetoday:transatlanticperspectives,London:Pickering&Chatto,2014,p.10.。所以在电子技术通过即时通讯和共时关联所构成的统一场域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仅发生了变化,而且又将这种变化反映到其所居住的空间之中,并形成了一种新需求。与此同时,勒·柯布西耶也提出,应该用“人类聚落”来替代通常所使用的村庄、城市、大都市。因为当时的人类栖息地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城市,这意味着“目前出现的栖息地不可能成为自给自足的聚落,无定形的蔓延可能代之此次会议所定名的‘城市星座’”④[美]希格弗莱德·吉迪恩:《空间·时间·建筑:一个新传统的成长》,王锦堂、孙全文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87页。。

基于对任何媒介都将会引发力量或速度的改变,并对社会组织结构形成一种破坏力的思考,麦克卢汉将口语词、书面词、道路、住宅、服装均视为人的延伸,其中城市则被视为可以满足群体需要的器官延伸。当某一新技术引起群体成员的感官变化时,为了实现感知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平衡,作为人体器官延伸的住宅与城市也会随之发生转变。这就意味着群体所存在的空间也将发生变化。并且他从轮子、道路和莎草纸出发,梳理出由村落、城邦、城市社区、帝国、工业城镇到都市空间的空间演变历史。而后又预言电子媒介的出现实现了社会的全方位加速,因此可以带来空间及其功能的融合,从而使得“我们专门化的、分割肢解的中心—边缘结构的文明,突然又将其机械化的碎片重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这一重组又是在瞬间完成的。这是一个地球村的新世界”⑤[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第114页。。

从这种空间演变历史来看,麦克卢汉将媒介演变与空间变化联系起来。因为麦克卢汉将空间视为一种人工建构物,所以当一种新媒介被引入某一文化环境之后,不仅会带来人们感知比率的变化,而且还会导致个体心理和社会组织的转变。其中“地球村”所代表的便是电子媒介在社会组织结构尤其是空间领域的效果。可以说,这种观点是在英尼斯的媒介分析、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吉迪恩的空间理论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新洞察,主要关注空间变化背后的媒介动因。但这种洞察将空间演变视为媒介效果,将其从厚重的历史和社会关系中抽离出来,并且置于个体感知系统之中,从而将媒介的作用机制归结于其对感知层面的影响,因此忽略了媒介与其它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从这种角度来看,麦克卢汉视野中的“地球村”无法摆脱技术决定论的质疑,仅代表了对未来的一种预言。直到近年来,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这一预言才被日渐变为对当下社会的白描。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该预言被转变为现实。因此,我们需要跳出麦克卢汉原有的理论视角,从一种更为宏观的媒介研究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地球村”。

二、关于媒介化进程(mediatization)的研究

如果说麦克卢汉在20世纪50年代所提出的“地球村”仅被视为一种天才式描述和预言,那么主要是因为当时媒介与传播领域的视域还相对狭窄,局限在对媒介效果的关注之中;同时还由于麦克卢汉自身媒介探索是基于文学和社会学两个领域的对话之上,而且又无法跨越二者之间所存在的鸿沟。随着媒介的发展,一种以“媒介化进程”为核心概念的更为宏观的研究视角日渐兴起,这使得学界可以通过将媒介置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的中心,着力考虑媒介、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于是便带来了一种媒介研究范式的转变,使麦克卢汉的这一理论从媒介效果的桎梏中脱离了出来,促成了一种具有多学科属性的研究格局。

围绕“媒介化进程”这一概念,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的文章、著作、会议集,并且部分学者已经着手进行媒介化进程的具体经验研究,涉及政治、宗教、家庭、音乐、戏剧、教育等领域。“仅在2002年至2012年期间欧美14种主流媒介和传播期刊中,涉及该关键概念的文章便有93篇,文内至少提及该术语一次……大多数文章属于经验研究并且倾向于社会建构主义而非机制主义传统。”①David Deacon,James Stanyer,“mediatization:key concept or conceptual bandwagon?”,Media,Culture&Society,2014,p.3.尽管作为一个日渐兴起的研究视角,其在理论支撑方面尚有不足,通过实证分析而得出的有力结论也还需进一步推敲,而且在部分语境下,它看似更像一个标语而缺乏更为扎实有力的理论建构,但是这一概念的出现本身便已经意味着研究范式的转变,并代表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首先,这一视角基于对社会和文化领域中各种相关因素的总体把握,而将媒介视为其变化的动因,并强调媒介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媒介化进程呈现出广泛的适用性,可以被用来分析涉及媒介——传播——文化——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问题领域,从而促成一种由多种理论学科支撑的媒介研究,并催生出一种关于中介化传播(mediation)及其媒介化进程(mediatization)的研究。

其次,这一视角通过检验媒介如何塑造社会互动和传播结构以及机构制度来强调媒介所发挥的作用,并由此进一步设计细化为社会建构层面、机制层面、物质层面的多层次研究。这样一来,媒介化进程便可以从以下三种层面考量。其中第一个层面着重分析媒介变化与日常生活转变之间的关联,并将之与通过传播而构成的现实联系起来。第二层面强调媒介发展与其它机制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分析社会组织如何利用媒介资源来实现自身目的。第三个层面关注各种媒介形态所具有的技术和物质属性,并发掘这种属性与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这种新型研究视角强调从日常生活、社会机制、物质属性三个层面来分析媒介在社会文化变动中的作用。与此同时,媒介也受到经济、技术、法律、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媒介化进程中,社会文化领域对媒介的作用过程也不容忽视。因此,“媒介化进程并不是一种零和游戏,由媒介和其它因素(例如政治)中的任何一方来决定另一方……并且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增长,我们相信将会发现媒介与其它社会领域之间所存在的更为详实的相互作用”②Andreas Hepp,Stig Hjarvard,Knut Lundby,“Mediatization:theoriz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media”,Media,Culture&Society,2015,Vol.37(2),p.318.。

再次,这种视角所强调的是媒介与社会文化领域之间的长期关联,因此要重视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审视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历史性转变。也就是说,通过日常所存在的中介化传播过程将媒介化进程置于一种历史框架中。但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关注近期的媒介化进程,因为相对于以前的媒介使用而言,最近三四十年是媒介高度渗透时期,也是媒介应用与社会文化转变关系更密切的时期。

最后,媒介化进程的研究并不等同于媒介效果研究,因为它所关注的一方面是媒介与传播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社会文化领域的变化。也就是说,除了媒介之外,还存在其它的推动力量,并且这些力量也可以引发媒介和传播领域的变动。当媒介成为转变的动力时,它所面对的就是特定领域中所蕴含的秩序和机制。所以说,媒介化进程所关注的并不是线性效果,而是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之,通过对媒介化进程的关注,上述理论视角有助于实现媒介与传播研究范式的转变,强调在当下社会中,对于诸如政治、经济、教育等等多个社会领域而言,媒介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构成因素。而对于媒介和传播问题的研究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某种媒介形态及其传播效果的关注上,而应该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分析媒介化进程,尤其是媒介及其传播与特定社会文化形式变革之间的关系。而这恰好成为我们当下重新诠释“地球村”的基点和视角。

三、作为一种新型空间的“地球村”

从媒介化进程的角度来看,“地球村”的出现是与电子媒介所引发的媒介环境变化息息相关的。因为电子媒介通过电磁技术和电子传输实现了事物的信息化,使得信息成为主要的流通品,人则成为信息采集者并变成了“无形无象之人”,人们的意识得以电子化延伸,在电子场域中出现了源自其它时空的信息或者他人的意识延伸物。这样一来,人们就实现了自身意识的外化和模拟,并通过电子网络构成了全球性集体意识的延伸,形成了一种全球文化。

当我们通过电子媒介进入这种新型文化空间之中时,自身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脱离身体所在的时空局限,并可以与全球不同人群进行沟通,彼此介入。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原有的电子媒介已经被卷入一种新型电子网络之中,并被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送系统,渗透到大多数人的生活之中,从而使人们进入了新的信息时代。同时随着计算机与因特网的连接,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终端尤其是移动终端进行多维度的关联,并构成一个包含众多节点的社会网络。

互联网所形成的空间不同于传统社会中的物理空间,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共鸣空间,并通过不同节点之间的间歇和共鸣向内聚集为一个整体。其中不同节点之间通过信息的流动和分享而建立关联,与此同时,每一个节点又依然存在于各自的物理环境中,受到本地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这就意味着,每一个节点既可以通过信息分享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融合和介入,并从中孕育出一种新型文化,使得彼此在思想和观念上更为接近,又依然受到本土环境的塑造,并遵循不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理念。在这种全球意识和本土意识的双重影响之下,每一个节点都始终处于由全球文化和本土文化所构成的互动关系之中,这样便使得其所栖居的空间成为一种共时性的动态场域。

这种场域既不是具体的物理空间,也不是静态的信息空间,而是一种由二者之间的互动而构成的动态空间,且其边界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成为无限制的蔓延之维。在这种空间中,人们一方面重回部落式口头传播,另一方面又不断分化为不同的群体,更加多元化,就好像“与同一城市中的无数家庭相比,同一屋檐下的家庭将更加多元化,更少同质化。也就是说,当你创造出越来越充分的村落条件时,你将会获得更多的非持续性、多样性和分化。地球村完全保证了全方位并且最大程度的争议”①Marshall Mcluhan,“the hot and cool interview”,in Essays by Marshall Mcluhan,Saul Ostrow,eds,CA:Ginko Press,2005,p.57-58.。所以这种空间所造成的人的卷入和组织问题已经远超出都市空间的控制能力,随着信息流动的加强,它不断使都市空间日益显得过时并发生逆转,从而转变为一种新型空间,这即所谓的“地球村”。

但与此同时,在媒介化进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媒介之外的其它社会因素,尤其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当一种新媒介引入到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中时,其所蕴藏的塑造力量将与该背景之中的其它社会因素进行互动,并造成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变化。这也就意味着,一种新媒介将会引发原有社会环境的生态式反应,并在不同因素的互动中构成一种新环境。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关注媒介转变给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同时还要关注媒介化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的转变及其对媒介应用所造成的影响。

通过对媒介化进程的关注,我们可以意识到“地球村”的出现代表了媒介与其它社会因素之间的博弈,并且随着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状态。这就意味着“地球村”并非一种同质化空间,而是更加多元化。所以我们在面对它时,需要更加谨慎地审视我国所特有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当下的文化语境以及人们的媒介素养,还有传媒组织的经营现状。只有认清我国当下的现状,才能在平衡多种社会力量的基础上推进媒介化进程,从而使我们生存在更多元并且更吻合本土背景的“地球村”中,而不至于盲目抄袭国外媒介应用模式,不加批判地引入新媒介而造成不良效应。

"Global Village":The New Space in Mediatization

GAO Hui-fang
(School of Humanity and Law,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an Shandong 250353,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cLuhan's thought,"global village"has been quickly acknowledged in the public from the beginning because of its unique way of expression,and then was applied in the various theoretical context so that it has became an familiar term with rich meanings.However,there are many criticisms about i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misunderstanding,we need to review the process of theory development,and to reinterpret it according to the new status of the medium.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term based on mediatization perspectives of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media research,and according to interaction between media and other social factors in order to discover its spatial transformation.

global village;mediatization;space

I01

A

1674-3210(2017)01-0034-04

2017-01-02

山东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山东省广告人才需求调查及开发模式研究”(J12WF63)的阶段性成果。

高慧芳(1982—),女,河南濮阳人,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麦克卢汉媒介思想。

猜你喜欢

卢汉麦克进程
生活很艰难,但你被爱着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解放昆明:起义义举中有憾事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是捍卫还是曲解?
卢汉与云南起义
2017年西麦克展览公司展览计划
对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思想的再审视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