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教学设计

2017-03-10谢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

谢萍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教学设计

谢萍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医学一直被公认为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正因如此,医学学习被贴上了“枯燥”“难记”等标签。护理学作为医学的分支,自然也跟着“沾光”,被网友热评为“最枯燥无聊的十大专业”之一。这虽只是玩笑,但作为护理专业教师的我们,难道不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非官方的统计数据体现出的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主要评论者的无奈?正是因为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要摆脱护理专业“枯燥无聊”的负面形象,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而合理的教学设计恰恰是有效改善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关键。近年来,笔者不断探索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把握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发现,教师课前认真进行教学设计的确能提高学生学习幸福感。现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为例,详细介绍其教学设计及过程。

1 教学分析

1.1 教学内容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与护理,旨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学科,是临床护理学的专业基础课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儿科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也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儿科四大疾病之一,理论学习4课时。

1.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佝偻病的病因;(2)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3)佝偻病患儿的护理。该部分知识点较多,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教学难点是佝偻病发病机制,需要学生在回顾以往所学医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和推理,对学生学习基础与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要求。

1.3 教学目标

根据目前课程标准和护士岗位要求,将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技能、情感3个维度。知识目标:掌握佝偻病患儿身体状况评估,掌握对佝偻病患儿的护理措施,熟悉佝偻病的发病机制及对患儿的健康指导。技能目标:能正确指导患儿家属为患儿补充维生素D,能对佝偻病患儿进行全面的健康指导。情感目标:通过角色扮演法,使学生体会患儿家属的心情,感悟护患沟通的重要性;通过游戏、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1.4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中职五年制护理专业四年级学生。他们已全面学习了医学基础课程(解剖、生理、病理等)和过渡课程(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护、外护这些临床课程也已学习了一两个学期,初步掌握疾病护理流程,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利用以往所学生理、病理知识分析和推导疾病发病机制,能进行简单的病史采集。

1.5 教学资源

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添加图片,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利用PPT的动画功能,制作佝偻病发病机制流程图,结合Flash短片进行讲解,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思考、分析和推导的能力。利用简单病例及时检测反馈;采用典型病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全面思考临床问题能力。借助班级QQ群布置任务、适时答疑,实时跟踪学生学习行为,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解决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无法自由拓展知识的矛盾。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通过班级QQ群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课前进行知识准备,既方便教学过程中的推理、减少课上复习时间,又能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其学习积极性的长时间保持。

讲解法: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识记内容,通过详略得当的讲解让学生初步掌握。

问题引导法:利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之在得出结论的同时领会如何利用已有知识对未知内容进行佐证分析。

病例分析、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逐步形成临床思维能力。

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法: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护患沟通能力,促进情感目标的实现。

2.2 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按“课前任务布置→相关知识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小结→课后任务布置→效果检测”流程展开。

2.2.1 课前任务布置利用班级QQ群给学生布置任务:第一次课前:(1)复习生理学内分泌章节中“甲状旁腺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部分内容;(2)要求学生自发分组(每组10~12人),上网搜索佝偻病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每组挑选4~6张图片和一个视频课前通过QQ传给教师。第二次课前:(1)对所给病例进行自主分析和小组讨论;(2)每组自编自导自演关于佝偻病患儿入院就医的情景剧。

2.2.2 相关知识复习利用夏日晚上出现的恐怖“鬼火现象”抛出连环问题:骨骼是如何形成和生长的?哪些激素可以调节钙、磷浓度?甲状旁腺激素有什么作用?以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引导其对与骨骼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回顾,总结归纳与本课相关的基础理论,引入本次课的内容。

2.2.3 讲授新课(1)展示图片、绘制简单示意图,讲解维生素D的来源和代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佝偻病的病因。利用视频和流程图讲述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机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维生素D缺乏时机体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

(2)围绕机制展开讲述,引导学生通过发病机制推导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并用图片进行辅助说明。利用简单病例,以提问方式进一步探讨辅助检查、治疗要点及预防措施。

(3)抛出完整病例资料,要求学生课下自主思考、分组讨论。第二次课上先让学生代表进行分析,教师简单点评后引导学生按“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流程进行思考。

2.2.4 巩固小结(1)轮答淘汰游戏:各组派代表参加游戏(分组较多时每组选一名,较少时每组选两名,控制游戏总人数在7~12人),按抽签数字站成U字形(以便首尾呼应)。教师课前准备了许多学生已学过的不同疾病的某种表现或体征图片,将图片做成幻灯片,要求学生按排队顺序说出图片中的表现,佝偻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是否可见。教师以每页展示5秒的速度放映,要求学生在5秒内作答,回答错误或不能作答者淘汰出局,留到最后者胜出。

(2)演情景剧:学生推选2~4名学生与教师一起表演佝偻病护患沟通情景剧。教师扮演患儿家长,学生扮演护士,1~2名“护士”负责搜集病史、对“患儿”进行护理,利用课堂时间表演2~3场。教师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尽量逼真地演出“家长”的焦急、忧虑和知识缺乏,同时设置一些如刻意隐瞒病史或故意刁难护士之类的情节,考查学生应变能力。表演后,教师对学生表现及时进行点评。

(3)习题巩固:精选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测,简单分析总结。

2.2.5 课后任务布置布置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预习任务,要求在佝偻病与手足搐搦症之间找出联系,并绘制关系图。

3 教学效果评价

根据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知识随堂掌握情况、在游戏和情景剧中的表现、习题检测情况及课堂学习积极性制作“教学效果评价表”,进行“学生自己—组长—班委会—教师”四级评价,评价结果分为好、较好、一般、差4个等级,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又有利于学生自我提高。

4 教学反思

学生在教师创建的任务、游戏、情景剧等学习情境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学着解决临床问题。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具体、全面的认识,提高了应用知识能力,有助于临床思维的形成与提高。学生能力的提高恰恰又成为教师教学的动力,达到教学相长,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由于课时较少,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得很紧凑,没有过多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消化,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互动实效性并不明显。因此,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时必须强调其重要性,并通过网络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所有学生课前对教学任务有充分准备。

1671-1246(2017)13-0059-02

G424.2

B

猜你喜欢

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
维生素:到底该不该补?
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一家系报告并文献复习
维生素B与眼
神奇的维生素C
补充多种维生素根本没用
血清2 5羟维生素D水平和超声骨密度在诊断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中的价值分析
抗佝偻病的维生素D(下)
BALP活性测定对亚临床性佝偻病诊断意义
浅析政府投资项目超概(预)算成因及对策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