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路径探索

2017-03-10董怡泊

艺海 2017年2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董怡泊

〔摘 要〕为了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路径方面,应当注重开设史学类课程,建立将艺术设计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交叉学科,不断深化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改革,重视各种非课程的教育形式,为社会发展培养适应现实需求的实用型设计人才。

〔关键词〕 艺术设计专业 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结合路径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是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业教育有别。” [1] 从性质上来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的来看,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建立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而非课程的教育形式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内容来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明显差别,通识教育是一种宽泛的、非专业性的教育,也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教育,因此其知识体系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

二、艺术设计专业亟需开展通识教育

艺术类专业的不少学生都是通过短时间的专业培训后参加高考,其学习艺术的目的就是升学,对专业的认识非常肤浅甚至功利。“艺术专业学生创造力与人文情怀的低下不仅将制约其个人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1.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艺术设计是一门服务于大众的学科,正確的人生观、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是学习艺术设计这一服务社会的视觉语言的基础。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设计师需要在自身职业的规划发展和社会的自然和谐进步之间找到平衡。因此,需要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合通识教育的内容,学习关于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相关知识,形成对世界的正确的认知。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拥有理性思维的人能够针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理性思考能力体现的是对设计活动本质及规律的把握,对于个人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影响。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单靠专业课程的教育难以真正实现,需要通过通识教育获得各个领域的知识,并将之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在专业教育中,注重通识教育,尤其是学习关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现代科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于艺术及社会的发展脉络、发展特点、趋势走向等方面有全方位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长期以来,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过分强调培养“工匠式”人才,划分过细的专业设置和相对单一的知识结构形成的专业隔阂阻碍了学生对其他领域知识的涉猎。因此一旦离开了本专业便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要转变这一局面就必须把通识教育理念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相融合,丰富学生的知识构架,培养一专多能的新设计人才,使学生既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规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3] 学生在毕业后就可以较快进入职业角色,较快适应新环境,较好完成各种职业活动,实现自己职业上的发展目标。

4、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设计灵感

设计灵感是认识的一种飞跃,但是这种飞跃的实现不能单靠单纯的冥思。艺术设计的灵感培养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坚实的人文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并创造美,才能提高自身设计作品的质感,使之成为真正被大众所接受的作品。成熟的思维体系是由设计者通过生活的感悟由内心激发出的创造力。文学、艺术、哲学、音乐等科目是我们修炼心灵感受快乐的重要手段。[4]从通识教育中获得的多领域中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成熟的设计思维体系。

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路径

艺术学科的独立为我国设计教育界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契机。然而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基本延续了美国和欧洲的教育模式,虽有所成效但也饱受争议。因此,需要结合现实情况重新探索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结合路径。

1、开设社会史学类课程

千百年来的文学、宗教、哲学是通识教育的载体,通过通识教育获得的对人生问题、伦理问题的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的内涵。设计这一人类活动发展千年,然而设计的创造性本质却没有随着时代变迁发生改变,创造性的体现则需要以设计内涵的充分理解作为基础。 [5] 因此,应当开设中西方文明史、思想史等社会史学类课程,让学生将艺术、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联系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就能弥补设计专业学生一味注重单纯的专业技巧技能训练的缺陷,使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助于他们深入认识东西方人文思维,帮助其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系统完善设计史类课程

读史可以明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可以从设计史学的相关课程知识中了解设计发展的历史脉络,形成对艺术设计的客观认识,有利于其洞察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系统完善设计史类课程,可以开设诸如现代设计史、中国服装设计史、现代平面设计史等课程。此外,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去选择跨专业的课程。例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可以研读建筑设计史,从建筑的空间构造上汲取灵感,避免不注重设计发展脉络所造成的设计肤浅。

3、建立将艺术设计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交叉学科

建立将艺术设计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交叉学科,弥补传统设计教学的单一知识结构。设计的受众是人、市场和社会,其重要本质是处理人与物的和谐关系。以服装设计为例,需要设计师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服装市场的发展规律、产品的定位等。这其中包含着服装营销学、设计心理学、经济管理类等课程,因此需要结合设计市场的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尤其是形成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各种社会性问题的正确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和规划做相应准备和指导。

4、促进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的目标。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融合是一个融会贯通的复杂系统,其中包括了社会人文学科和其他多种艺术门类等相关课程,它们看似相对独立,但又是彼此关联的一个整体。融合的课程体系首先需要不同专业的教师承担不同的科目,各专业的教师要做到齐心协力和精心规划。此外,应当突破传统封闭式教学,实现一生多师,体现不同学科师生交叉互动,充分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再有,打破传统教学中先从技能和基础学起,再重组应用的设计专业教学方法,转向以设计创新思维出发、集成式的训练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与“识”。最后,教学手段更应多样化,運用生动灵活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5、注重非课程的教育形式

要实现通识教育的效果,除了要重视课程的设置,还要重视发挥课程以外的教育形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6] 首先,学校应当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帮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争取更多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例如青年创意大赛、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此外,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各种校园活动的开展(例如大学生艺术节、多种类跨学科的讲座、知识竞赛)都会对通识教育知识的宣传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师生的认识。再有,形式多样的校园社团组织,也会对学生形成积极影响,通过社团活动的举办,培养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更有利于达到通识教育的效果和目的。最后,充分利用校园网的资源共享优势,加大对专业以外的知识传播。还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学校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发现学生需求。

结语

将通识教育与设计专业相结合,以“通识+设计”的模式帮助学生建立完善、合理的知识体系,弥补设计教育教学中“深而不广”的弊端。在艺术设计专业大量招生的今天,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深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完备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专业设计能力的提升,拓宽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为社会的发展培养适应现实需求的实用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555.

[2] 寇焱.中国现代漆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

[3] 陈高明. 设计专业引入通识教育的现实性探讨[J].艺术百家,2015 (4):70.

[4] 武湛.物性--材料与作品意义的生成[N].美术报,2009-12-19(8).

[5]叶筠筠.艺术设计专业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与课程构建[J].艺术百家,2013 (s1):334-335.

[6] 刘菊青. 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J].教育探索,2015,(10):64-67.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专业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全人教育理念下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当前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应用型理念下创意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