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绩溪徽戏童子班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03-09叶佳佳

黄山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绩溪童子学校

叶佳佳,王 夔

(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绩溪徽戏童子班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叶佳佳,王 夔

(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运用SWOT分析法对徽戏童子班传承模式进行研究,指出现今童子班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的完善对策,试图使徽戏的传承真正做到后继有人。

绩溪徽戏童子班;徽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绩溪徽戏童子班的概况

(一)背景介绍

伏岭村地处绩溪县东部,“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的地理环境迫使该地区十三四岁的少年就外出谋生。此村有一个流传至今的古老风俗,即每年正当30岁值年的男丁要组织“舞回”①,连唱三天的徽戏,在外的男子回乡时看到家乡孩童到祠堂学戏觉得是件好事,便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剧中所需要的服装、道具、把子等物品都由30岁的男丁出资购买。伏岭的徽戏流传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伏岭徽班,建于道光年间,班址在绩溪县伏岭。从道光末年开始,该村村民学演徽戏”[1]200。随着传统民俗的延续,童子班逐渐形成。到民国时期,由于徽商的资助,伏岭徽班的演出增多,在1926年绩溪登源庙会上,以出色的表演力压歙县新阳春职业徽班,轰动一时。至建国初期,童子班又多次应邀至县城表演并屡获佳绩。文革期间多演样板戏,之后的数十年童子班日渐沉寂。直到21世纪初,随着非遗热潮的兴起,静默已久的徽戏重新回到广大群众的视野中。2008年,绩溪徽戏童子班作为徽剧的拓展项目被录为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戏童子班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诠释了“活态传承”[2]40-42戏曲的重要意义,鲜活、灵活、动态、完整地传承了流传于绩溪境内散发着淳朴山野味的徽戏。徽戏即外地和本地戏班以徽调为主要唱腔流传于徽州的戏曲,徽戏也被称为徽调,建国后被定名为徽剧,而由于徽戏一词已被广大民众所长久接受,故本文仍沿用此词。

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起点,徽戏童子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才刚刚开始。绩溪县相继开设了伏岭小学、实验小学和上庄小学童子班,将传统戏剧这一客体和学校这一主体相结合,凭借学校的良好平台寻找传统戏剧“活”下去的契机。古代有科班,是采用以班代班的方式培养童伶,规范化系统化的科班取代混杂散乱的戏班,有组织、高效地培养出一批批职业戏曲演员。时过境迁,如今的徽戏童子班已不同于明清时期的科班,大抵是作为兴趣班在学校中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陶冶艺术情操。若单纯是传播和弘扬徽剧文化的初衷,此种方式无可厚非,但若是将传承徽戏的重大责任置于童子班中,则我们必须要审慎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地完成这一使命。

(二)现状概述

徽戏作为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深刻影响着徽州人民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分别走访了这三所不同学校的童子班,深切感受到乡村与城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伏岭小学童子班与上庄小学童子班可归为乡村童子班,而实验小学地处县城,可归其为城镇童子班。由于伏岭童子班开设的历史最久,且乡村童子班存在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特以其为例,详细介绍徽戏童子班的开设状况,并在分析中展开与其他两所学校的比较。

1.班级生源

该校三年级的班级总人数是33人,参加徽戏童子班的人数是8人,参加徽戏童子班的人数与班级总人数的百分比是33%;四年级、五年级的总人数分别是27人、23人,参加徽戏童子班的人数分别是8人、5人,所占比例分别为30%和22%;六年级有两个班,每个班的总人数和参加的人数分别是23人、3人和24人、1人,所占比例为13%和4%。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得出以下信息:(1)童子班的学员主要从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中挑选;(2)学戏的人数随年级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比例也逐渐变小;(3)乡村小学的学生人数较少,生源紧张。另外,该校徽戏童子班的总人数为28人,上庄小学童子班目前只有5人,实验小学童子班约有40余人。伏岭和上庄小学各年级几乎只有一个班,而实验小学三年级就有6个班,四年级有5个班。县城童子班在生源上的优势显而易见,徽戏传播和弘扬的辐射面也更为宽泛。

2.开课时间和师资力量

学校定于利用每周五下午的两节课时间来固定教唱,另有寒暑假班。去调研时碰巧是周五,亲身旁听了两节徽剧教唱课,感受颇多。学校聘请的固定老师有5个,他们都是伏岭镇本地的徽剧老艺人,分别是邵名钦、邵新溪、邵满娟、邵千峰和邵灶模。其中邵名钦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戏童子班的传承人,其5人的年龄都在古稀之年上下,年纪最大者已有75岁。在师资力量上,三所学校的共同点是都专门聘请了非遗传承人、民间老艺人以及文化馆的专业人士担任徽戏教学工作,区别在于实验小学的童子班会不时地邀请安徽省徽剧团和安徽省戏剧协会的老师前来指导教学,相对于乡村童子班而言,城镇童子班具备更雄厚的师资力量,更强硬的专业支撑。

3.学习剧目

伏岭小学童子班学习的剧目大多为历史上流传至今的经典徽戏剧目,主要包括《水淹七军》《贵妃醉酒》《万花献瑞》《龙虎斗》《美女引凤》《骏马林云》《芦花荡》等传统剧目,其他两所学校在此基础上也有一些补充,比如《井台会》《乌盆记》《磨坊相会》《马嵬情》《计收姜维》等,实验小学童子班还有自己的创新剧《徽州新苗》。

4.学习排练场所

伏岭小学童子班学习徽戏的场所是学校的一间多媒体教室,只配备了一台电脑和投影屏幕,其排练场地是毗邻学校的伏岭村戏台。上庄小学童子班与之类似,学习场地设在会议室,排练场地也是村里戏台。而实验小学则专门为童子班设立了徽剧学习排练厅和服装道具陈列室,排练厅空间宽敞,设有小型舞台,基础设施更为完善。这方面乡村与城镇的徽戏童子班形成了鲜明的强弱对比。

5.演出实践机会

伏岭小学徽戏童子班一般参加的表演是由本村组织的相关民俗活动,例如伏岭的舞回、秋千台阁等,也参加县、市的民俗活动及文艺晚会,但走出市,去省内外实践演出的机会并不多。同属于乡村童子班的上庄小学亦然。而城镇童子班除了参加过众多的县、市级活动,还参加了全国性的儿童戏曲比赛以及省内外戏曲综艺节目的录制,演出机会之频繁和所获荣誉之多都使得其他两所童子班难以望其项背。

二、绩溪徽戏童子班的SWOT分析

(一)优势与劣势

1.优势

学校开设以传承徽戏为主要目的的童子班,其广阔的平台可辐射到的群体面较广,有利于传承人的选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核心的一项措施便是培养传承人,童子班的开设,面向全校低年级的学生,挖掘对徽剧感兴趣并热衷于表演的可塑性人才,为传承徽戏提供了后备力量保障。

学校作为童子班的开设主体,有利于集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学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项培养,例如规定固定的时间开班教学,提供专门学习演练的场地,并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添置服装道具等。学校所具备的优势资源不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还承担了光荣且艰巨的优秀文化传承的任务。

徽剧童子班的定位与历史上的科班定位大相径庭,并非只专注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而是文化素养与技能素养并重,更侧重以科学文化知识为主、以徽剧为辅的教学方案,注重培养双向人才,在办好学校教育的同时努力做好徽戏传承工作,实现教育传承上的双赢。

2.劣势

徽戏童子班日前传承徽戏的前景并不明朗,一批批新旧学员之间的更新换代,致使徽戏实质性意义上的传承难以落实。另外,据了解,到了六年级,学员一般专心投入文化课程的学习,几乎不再参加童子班的日常学习。笔者走访了伏岭和上庄的中学,询问了几名初中学生,得知一些曾在小学学过徽戏的学生升至初中后便不再继续学习,更鲜有人会回顾这项精粹文化。传承新苗的不确定性及培养的无目标性是童子班现今存在的最大问题。

没有系统的徽戏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也相对随意。在徽戏童子班的教学中,对于各个年级的学员没有制定出清晰的教学计划,而且普遍缺少徽戏教材,绩溪县三所童子班的授课都依据老艺人手里的一些剧本,并无配套的教学资料,由于没有系统的上课教材,导致教学内容有些杂乱无章,老师教什么,学员就学什么,整个教学过程略显粗泛松散。

缺乏一套严格具体的期末考核标准。各学校所定位的徽戏童子班虽然是兴趣班,但若没有一系列如定期汇演或是期末的考核,不利于激起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员的学习结果,更不利于发现教学弊端和提高教学水平。另外,缺少一些有力的奖惩措施,应多注重对学员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嘉奖。

(二)机遇与挑战

1.机遇

2008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绩溪县是其中的保护区域之一。当年11月,绩溪县徽戏童子班被评定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指出“对于具备活态传承客观条件的项目,实施扶持性保护,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徽戏童子班作为传承徽剧新形式的创新模式,以活态传承为核心的方式得到了省市政府的重视,“徽州文化实验保护区的设立为徽戏童子班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3]25-28

此外近年来,绩溪县的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呈现强劲增长的态势。有数据表明,“春节长假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76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599万元,同比增长34%。”旅游业的兴盛为徽戏童子班演出带来了市场,可以将徽剧文化创新融入文化旅游的项目中,这不仅可以丰富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乐趣,而且还不失为一个宣传传统戏剧文化的好机会;其次还能为徽戏童子班创造更多的演出实践机会,在检验班级教学质量、提升学员演艺水平的同时,可借机将徽剧打造成本县极具影响力、竞争力、创造力的特色旅游招牌。

2.挑战

徽戏童子班的开设也面临着一些可预见性与未知性的威胁。

家长的观念是重要的因素。在调研过程中采访了一名上庄小学徽戏童子班六年级的学生,该生学习徽戏已有4年的时间,参加过多次大小演出活动,且在表演中担任主角。当询问到升初中以后是否会继续学习徽戏,她表示有继续学习的欲望,但是其父母似乎并不支持,希望她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②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从实验小学的校长口中得知,去年有一名十分优秀的学员获得了省艺校的免考资格,另外还免学杂费等,但家长考虑到其文化课也品学兼优而放弃了戏曲的专业学习。③在徽州重视教育的传统下,读书、从政、经商也成为绩溪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冲破禁锢并非易事,需要各界多重的努力。

艺人的老龄化问题是不可抗拒的因素。绩溪县三所学校童子班的授课老艺人年纪均在70上下,其中两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年纪分别是69、71岁,这着实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传承人消失,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不复存在。”[4]114-123师资力量的薄弱与衰老已成为童子班建设中的重大挑战。

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给徽戏童子班的传承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各种新鲜事物充斥于日常生活中,难以集中学生对传统戏剧的兴趣,未来生源的缩水可能也是童子班所面对的巨大挑战之一。克服问题,迎接挑战,亟待思考出完善徽戏童子班传承模式的对策。

三、完善徽戏童子班传承模式的对策

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分析调查结果,总结思考出一套童子班建设中的可行方案,让“传承”不再是书面上毫无气力的文字,而是化成行动力,让人能真切地看到未来。

(一)开展分阶段教学

一至三年级主要学习徽戏的基本功。一年级侧重对徽戏常识的初级了解:观看徽戏经典剧目,了解戏中人物的形象;欣赏徽戏脸谱、服装和道具;认识文武场面使用的不同乐器等,于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员对徽剧的兴趣。二年级侧重学习徽剧的主要唱腔与念白,例如青阳腔、吹腔、拨子、二簧等,将乐谱教唱与歌词学习相结合,尤其需要生动活泼的讲解剧目词意,让小学员们知晓所唱之意。三年级则注重徽戏身段动作的学习,分别传授手眼身步法的动作要求及标准,并将做打与唱念相结合进行组合训练。四至六年级的教学主要是对徽剧剧目的排练以及表演。四年级着重对之前所学知识的综合,着重舞台上的剧目排练,展现舞台效果;五、六年级除了补充一些新剧目的排练之外,更倾向于实践演出,可参加学校、县、市以及省内外各种异彩纷呈的活动。

(二)提出硬性要求

在基本功学习之后,教师根据每个学员的自身特点和条件并考虑学员对角色的兴趣,对徽剧主要的生旦净末丑行当进行选择和分配,这样各学员便能专攻自己的角色,追求技艺的精湛。此外,在学校六年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发现一些具有天赋和潜力的好苗子。对表现优异热爱戏曲行业并致力于从事此行业的学员,学校为其开通去专业戏曲院校的直通车并提供一切学杂费用,条件是学成归来后继续从事徽戏童子班的传承复兴事业。另外,针对一些不愿放弃普通素质教育的优秀学员,要求其承诺今后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也不放弃徽剧的学习,并签订相关的协议,把徽剧培养变成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来工作后抽取时间为徽戏童子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项具有强制性选定徽剧小传承人的要求需要学校、家长以及学员三方面共同协商决定,通过此种方式确定部分小传承人后,教师可对其进行更为专业的指导,沿袭从前的师承关系。切实做到徽剧有人可传,同时也提供强有力的后备人才保障,创造徽剧欣欣向荣充满希冀的美好景象。

(三)制定考核标准

徽戏童子班虽定位为兴趣班在学校里开设,但既然赋予了其传承徽剧的使命,对班级学员的期末考核就应该有相应严格的考核标准。例如对不同年级的学员进行针对性的考核,通过徽剧知识性试卷以及演唱、台步身段等来考察低年级的学员,而高年级的学员则主要通过表演剧目或是折子戏进行综合考评,对于准毕业学员则要求必须会完整剧目的表演,且表演应达到教师所期许的水平。考核的成绩作为对童子班学员表现的参考,对成绩优异的学员进行褒奖。例如设立一些“优秀学员”“最佳表演者”的奖项,或是在物质上给以鼓励,适当的经济补贴会增强小学员学习徽戏的推动力。

(四)加快教材编订,巩固师资力量

书本教材能够引起学生的直观感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也便于老师的系统教学。徽戏教材的编订要充分考虑接受的群体,文字要尽量简单生动,图片插入要丰富,图文并茂才能吸引小学员们的注意。而且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编订上可适当穿插一些戏曲人物的趣闻轶事。另外,应积极邀请老艺人与其他专业人士参与教材的编订,学校及政府通力合作,给与出版经费上的支持。在师资配备上,除了聘请老艺人负责日常的教学之外,学校还应该与黄山市徽剧团及安徽省徽京剧院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时常邀请更多的徽剧专业人员对童子班的教学进行指导,形成以民间艺人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授课方式,在专业素质培养上更进一步。

(五)整合徽戏资料,加强交流宣传

要汇聚学校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对流传至今的古老珍贵剧本进行整理并予以细致的保护,这些是徽剧在绩溪流传的重要印迹。整理历史上记载徽戏童子班的一些重要史料以及服装、道具等。抢救和保护一些老艺人的拿手戏,应通过文字记录、视频拍摄和图片整理存档。同时要对现今童子班外出表演的各种大小活动作图片、视频的资料。还要引进各类有关徽州戏曲的书籍文献,供学员们阅读学习。另外,加强校际之间交流与宣传也很重要。徽戏童子班作为学校一张精美的名片,可以展示给县内外众多友校。学校可以组织童子班去其他小学、中学或是高校进行展演,借助交流的契机宣传和弘扬徽戏,让更多的人从认识到了解,再到喜爱徽戏。

四、结 语

就目前而言,绩溪童子班对徽戏的传承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童子班的建设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徽戏传承的希望如雾中的远山般隐约朦胧。若想切实解决好徽戏传承难的问题,改变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明确可行的对策尤为重要。传承徽戏这块“活化石”的工作非一朝一夕即能完成,我们需要明确的方向和不懈的探索才能重现“日出复斜阳,关山阵阵苍”的景象。

注释:

①“舞回”:伏岭早前经常受到石狮火虎的困扰,后来创造出“回”这种异兽来驱凶赶兽。随着传承和延续,“舞回”成为伏岭辟邪祈福的民俗传统。

②采访时间:2016年4月11日;采访对象:上庄小学六年级学生叶欢;采访地点:上庄小学教学楼前。

③采访时间:2016年4月12日;采访对象:实验小学校长黄勇;采访地点:校长办公室。

[1]朱万曙.徽州戏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2]祁庆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在于“活态传承”[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

[3]胡翠莉.绩溪徽戏童子班的活态传承[J].黄山学院学报,2016(1).

[4]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

责任编辑:曲晓红

The SWOT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Jixi Children’s Group of Hui Opera Performing

Ye Jiajia,Wang Kui
(School of Art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The article,using the SWOT analysis,studies the inheritance model of Jixi children’s group of Hui opera performing,and points out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group.The article also suggests some workable and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in an effort to make sure Hui opera has qualified successors.

Jixi children’s group of Hui opera performing;Hui opera;inheri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825

A

1672-447X(2017)02-0007-005

2016-08-28

安徽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AHSKY2014D121)

叶佳佳(1993—),安徽绩溪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间戏剧与地域文化;王 夔(1980—),安徽潜山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间戏剧与地方戏、当代戏曲理论。

猜你喜欢

绩溪童子学校
All in a Day’s Wok
ALL IN A DAY'S WOK
熊童子
山童子和一串红
小白菜
微风古韵·文化上庄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