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的构建

2017-03-09李丽鹏

黄山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评论员舆论队伍

卢 蓉,李丽鹏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230011)

论高校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的构建

卢 蓉,李丽鹏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230011)

立足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构建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现状。从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网络技术以及多元环境出发,力争打造专业化、时代性、高水平、互动型的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促进大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全面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

高校;大学生;网络评论员;价值塑造;网络思政

随着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网络工具的普及应用,网民数量特别是青年网民数量急剧攀升。大学生受自身辨别力的限制,不能对网络信息和网络快餐文化形成充分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容易形成错误舆论认识,甚至产生网络舆论危机。高校网络评论员主要承担开展网络宣传、及时批驳网络不实言论、做好在线舆论引导、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四项职责,是维护高校稳定的“润滑剂”。通过建设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及时强化正面宣传,批驳不实言论,引导网络舆论,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1]

一、充分认识高校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构建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构建是顺应时代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网络作为当代大学生活跃的第四课堂,具有多元链接、模糊身份地位等特性。在网络空间中传播主体和客体的界限逐渐消解,一些非主流社会思潮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网络生活,以特定的可视化符号或文字影响学生的所思所想。构建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学生中培养意见领袖,把主流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平台在广大青年中传播,是互联网时代风险防控的需要,也是召唤国家认同的需要。[2]170-171

(二)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构建是维护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一些现实事件经网络发酵、无限扩大以及高速传播,使其具有较大的感染性和号召力,虚拟的网络空间成为造谣、传谣、辟谣的有力场所,影响着学校的安全与稳定。与此同时,学生也热衷于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发布与记录自己的思想动态和日常生活点滴,这就使得大学生评论员队伍从来源和特性上决定了其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性。一方面,大学生网络评论员来源于学生群体,能较好地融入学生聚集的线上线下平台之中,自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传播、舆论监控以及正面引导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大学生网络评论员能更好地与时俱进,接收和内化时代性网络语言,以青年群体视角去理解广大学生发布的网络信息,对网络舆论的危机防范较为有利。

(三)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构建是大学生价值塑造的内在需要

高校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殿堂,学生现实的功利性与对未来的超越性相冲突,学生的个人诉求逐渐融入社会发展。在此转变过程中,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纷争的独立甄别与判断能力较弱,导致各类网络行为呈现出多元无序的状态。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曾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组建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贴,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大学生网络评论员第一时间占领学生言论引导的制高点,用正确的价值理念引导主流思想舆论的形成,帮助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塑造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

二、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构建的瓶颈

(一)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组建不够科学

目前,受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呈现出组建不够科学的现象。一是在人员选拔上,许多高校倾向于通过辅导员推荐或笔试的形式选拔学生网络评论员。而笔试往往侧重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容易忽略学生的网络应对技巧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入选者是否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政治敏感性以及较高的业务操作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考量,容易造成人员能力参差不齐。二是在队伍构成上,根据针对安徽省部分高校的调查问卷结果,27.6%的高校未建立专门的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舆论监管职责由学校的宣传部门承担;57.3%的高校仅仅建立了高校网络学生评论员队伍,往往由学校的某一部门分管;15.1%的高校建立了由学生为主导,专业教师指导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与学校相关部门共同承担网络评论职责。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构成不合理,知识结构不科学,无法开展针对性的实时网络舆论监管与互动,难以准确研判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职责不够明确

当前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主要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或党委学生工作部具体指导,依赖部分遴选的学生群体开展具体工作。稳定是高校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工作除涉及党委宣传部与党委学生工作部外,保卫处、团委、心理中心等部门作为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均应纳入高校网络评论员的工作职责涉及范围。但由于各部门管理缺乏统一领导,职能相互交叉,导致日常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出现问题时容易互相推诿,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难以真正发挥实效性功能。此外,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制度普遍缺乏,致使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职责不清,工作随意性较大,难以形成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应对模式。网络评论员学生队伍的流动更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网络评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3]23-24

(三)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公信力不够强

网络舆论空间的虚拟性、舆论主体的匿名性、舆论形成的快捷性、舆论信息的多样性以及舆论传播的高速性,促使网络舆论复杂多变,不好控制。在网络舆论中,培养有公信力的网络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引导和控制十分必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口口相传,经验传授”成为常见的熟悉业务的方式,致使网络评论员队伍整体理论素养较弱,对网络环境的整体把握不精准,对网络舆论的认识不够。网络评论员队伍自身素质不高导致公信力较弱,阻碍了网络评论工作的高效开展。与此同时,高校在网络舆论的应对与处理上往往重监管轻疏导,重堵塞轻沟通,在学生群体中难以引起思想共鸣。[4]141-143在涉及对高校有负面影响的网络言论时,往往倾向于采取“堵塞”与“封锁”的处理方式。[5]38这些举措看似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有一定的平复功能,但于无形中使负面言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双向沟通,容易加剧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使学生产生对学校的逆反情绪。学生内心的不信服也是导致高校网络评论员公信力缺乏的关键因素。

三、构建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对策

(一)优化组织结构,促进专业化发展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依赖于专业化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问题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概念是即景性的,领导不是事先被指定或决定的,而是在问题出现时临时挑选的。在高校网络舆论管理中,将“即景性的领导理论”加以运用,用精细化的管理打造专业化的网络评论员队伍。首先,在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的组成上,以学生意见领袖为主导,与有影响力的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形成合力,建立“学校学生网络评论员—学院学生网络评论员—年级学生网络评论员—班级学生网络评论员”四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网络评论员专项系统培训。其次,在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的组成上,将评论的内容根据实际功能进行划分,建立学业指导、班团建设、心灵沟通、社团风采、价值塑造、就业导航等网络评论小组,培养网络评论员小组意见领袖。再次,在大学生网络评论员机构设置上,建立网络文化工作室,将网络评论员工作纳入其中,设置网络新闻发言人、网络特约评论员、网络引导志愿者等专职岗位,主动出击,正面引导,以理服人。此外,以网络舆论问题为导向,以机构网络评论员为主导,招募临时网络评论员,动态增添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评论员。例如,在学业指导上,选取年度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代表作为临时网络评论员,撰写网络评论员文章,阶段性开展思想政治引领工作。[6]170-172

(二)健全管理机制,形成规范化保障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制养优、以评促优、以优带优”的制度化建设有利于激发网络评论员的积极性,固化网络评论员之间的优质传承。首先是以制养优,建立和完善网络舆论引导、网络安全管理、舆论危机管理等制度,以明确的职责促使各级网络评论员各司其职,通过优良的制度促进高校学生网络评论员的培养、管理与认证。其次是以评促优。在学生网络评论员的考核上,抛弃传统的单一考核或量化考核方式,将网络评论员的评论行为纳入学生实践能力认定,将网络评论员网络舆论研讨项目纳入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将网络评论员年度影响力等级评定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与此同时,在量化的基准上将有影响力的优质网络评论作为酬金发放的根本依据,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同步推进,促进网络评论员创优争优。再次是以优带优,形成高校学生网络评论员联动机制。网络评论员队伍传承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稳定。在以制度化模式加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实体网络文化工作室,定期开展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专业化培训,阶段性进行网络舆论研讨,开展网络评论与思政研究,固化网络文化成果,全面提升网络评论员的网络舆论引导力、研发力与辐射力。[7]70-72

(三)规范网络管理,提升信息化技能

网络是“术”,它是技术,是一种工具;网络是“道”,它是思维,是聚合的意识。熟练掌握各类网络工具是高校网络评论员开展育人工作的前提。在网络归口管理上,按照国家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动态登记、备案校园各类网络平台,严格实施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切实做到“平台有归属,管理有责任”。按照IP地址合理分配网络评论员的工作范围,区域性监测网络行为。在网络平台监管上,在网络评论员队伍内部建立专业的技术服务队,不断完善基础维护,建立校园网安全防御、信息过滤、监测跟踪、路径控制等系统,跟踪学生行为,捕捉学生兴趣,为高校网络评论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在网络工具使用上,大学生网络评论员应与校内团学组织紧密联合,实现“一条龙集成服务”,建立“online to office”学生事务在线办公平台,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导向型的评论转载与创新型创作评论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声文图”功能,提高网络评论的吸引力,研判网上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网络信息服务上,大学生网络评论员要充分融入网络用户群体,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在网络话语系统中融入马克思主义话语系统、传统文化话语系统、老百姓话语系统,促使网络语言更加多元生动,网络评论更具有深度和力度。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上,要依托大学生推送具有学校底蕴的网络文化产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凝聚、吸引与育人功能,为大学生网络评论员的作用发挥拓展空间。

(四)创造多元环境,营造互动型氛围

网络评论员队伍是网络育人阵地的主导者,只有不断提升网络评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充分运用网络舆论网状式非线性交互特点,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评论员队伍的价值塑造功能。首先要加强服务。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建设初期,应秉承“服务育人”的理念,以事务性服务为主,融学业性、文化性服务为一体,坚持将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条目掌上化,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赢得学生的广泛关注。其次要主动出击,设置议题拓人脉。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功能,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的判断。大学生网络评论员应结合校内外的各类热点,结合不同的时间点,关注网络舆论中朋辈感兴趣的话题,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从幸福观、诚信观、恋爱观、学业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话题入手,了解他们对人生价值导向的看法,并通过积极的网络互动引导理性的价值形成。再次是转变方式,多元表达集人心。在大学生创新型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特质膨胀的时代,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要主导话语权,就要突破传统的文字论述,针对不同的评论内容,采用事例表(如价值观教育)、系列图(如感恩教育)、中外声音对比(如国内外大事件)、趣味表达(如以漫画形式论“国家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等视听结合的方式,以全新的视角、生动形象的表达使价值引领深入人心。

[1]中国互联网络.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4-07-2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 201407/t20140721_47437.htm.

[2]张九海,喻洁.高校网络评论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4).

[3]张颖.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5).

[4]张芳.浅论新疆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及工作机制[J].教育传播,2013(12).

[5]姚鹏.加强高校BBS引导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红色马甲”,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J].文教资料,2007(2).

[6]张九海.高校网络评论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4).

[7]葛晨光.试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教学研究,2009(12).

责任编辑:吴 夜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eam of Network Commentator

Lu Rong,Li Lipeng
(School of Marxism,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230011,China)

The author,ba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commentator team,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team construction,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management system,network technology and multi-environment,and strives to build a professional,epochal,high-level and interactive student network commentator team to promote university students’value shaping ability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level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llege students;network commentator;value shaping;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7

A

1672-447X(2017)01-0122-04

2016-09-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5JDSZ2080);合肥工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JS2015HGXJ0047)

卢 蓉(1982—),江西九江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评论员舆论队伍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