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汪氏义门补遗
2017-03-09吴兆龙
吴兆龙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宋史》汪氏义门补遗
吴兆龙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汪氏义门明确见于《宋史》,但介绍资料只寥寥数语,且有误。《汪氏义门校正世谱》中关于汪氏义门的族长姓名、形成、规模、影响及解散原因等资料,可补《宋史》关于宋代汪氏义门之遗缺。
宋史;汪氏;义门;分散原因
研究涉及宋代义门的论文及著作很多,黎小龙《义门大家庭的分布与宗族文化的区域特征》一文中统计认为宋代义门有57个[1]55;王善军《关于义门大家庭分布和发展的几个问题——与黎小龙先生商榷》一文中统计认为有54个[2]164;常建华《宗族志》统计表中有52个[3]206。这些义门中,只有江州陈氏和浦江郑氏被学者研究较多,而其余义门则鲜于提及。《宋史》中汪氏义门[4]卷四百五十六目前只有《宗族志》义门统计表中出现过一次①,其余没有见诸于任何文字之中。在学术领域内,对此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在从事徽州汪氏族谱研究时,发现《汪氏通宗世谱》[5]卷一百二十五和《义门汪氏校正世谱》[6]卷一中都有大量反映此义门情况的资料②,深感很有必要对其族长姓名、规模、影响及解散原因等进行研究,以补《宋史》汪氏义门资料之遗,故撰此文与各位方家商榷。
一、义门族长姓名
1.《宋史》汪氏义门具体资料
《宋史》卷四百五十六:
咸平后……又河阴王世及、大名李宗祜、陈州刘闰、宣州汪政、潭州李耕,或聚居至七百口,累数十百年,并所在请加旌表,诏从之,仍蠲其课调。
其中,宣州汪政是朝廷敕封的义门之一,时间是宋咸平后;原因是“或聚居至七百口,累数十百年,并所在请加旌表”;结果是得到宋真宗敕封,并免除其课调,即免除其以户为依据上交的土特产。
2.族长姓名
《宋史》汪氏义门族长说是宣州汪政,为误,应为宣州汪文政。
北宋汪晋《义门汪氏十世同居始末》卷一载:
汪氏之先,本出于黟歙,五季兵革繁兴,汪广携子渐避地来家于宣旌德之新建,……天禧四年(1020),州以其事闻于朝,诏表异之,赐以义门二字旌其闾。五年文政者,与弟文谅以里物进之朝,……文政之名遂载太史氏诸文。③
由此可知,《宋史》汪氏义门是指北宋宣州旌德新建的汪文政家族,其于天禧四年被宋真宗旌表为义门。同样的记载如北宋孙觉《义门监书阁记》:……史收其名,有献以得赐金曰文政。
《始祖渐公十世同居系图》④卷一中汪文政具体世系为:52渐——53宝——54令蔡、令昭、令规、令郢——55(令规三子)长子文政、次子文照、三子文谅——56(文政子)元旦——57继谏——58濬——59綄——60栻——61拾
后人皆把52世汪渐作为义门之始,但旌德新建之始迁祖实为汪渐之父汪广,但后人习惯为之。从唐越国公汪华到汪渐的世系,《汪氏义门校正世谱》无载,具体世系应为:
44汪华——45俊(华第八子)——46处方——47彬——48昭——49怀简——50德旻——51广——52渐。[7]卷二
二、义门规模
《义门汪氏十世同居始末》载:
景德(1004-1007)祥符(1008-1016)间宋治日益隆,汪氏之义名日益高,十一文(“文”字为辈分)之子三十有八元(“元”字为辈分),诸元又各有子若孙类,皆同寝处、共饮食,一家之间,以口计者一千三百,而群从且十世矣。浚池浙米,鸣鼓会食,时人有“三岁婴儿不辨母,环视桁上衣无数”之谣。
由此可知,景德祥符间,四海升平,经济发展很快,汪氏子孙繁衍更快。“文”字辈的兄弟共有11个,“元”字辈的共有38个。义门敕封时,人口有1300人。汪氏之人疏通到浙江的航道,从水路把浙江的大米运来,每次吃饭,鸣鼓会食,规模壮观。汪宾《始祖渐公十世同居系图》按语也曰:“盖为其自始迁祖渐,至十世同居,则亦我汪之公艺而已。……庶几同堂共室之气象而千三百指,济济熙熙,百世犹在也。”
三、义门形成原因
《义门汪氏十世同居始末》中认为主要有四条:
1.惟服田力穑以自适。“汪氏之先,本出于黟歙,五季兵革繁兴,汪广携子渐避地来,家于宣旌德之新建,惟服田力穑以自适。”
2.兄弟以义相尚,不肯析财以居。“宝卒,兄弟以义相尚,不肯析财以居。四令之子十有一文,遵先志惟谨。”
3.宋治日益隆,汪氏之义名日益高。汪氏义门是随着宋朝天下安定、四海升平而广为发展的。“景德祥符间宋治日益隆,汪氏之义名日益高,十一文之子三十有八元,诸元又各有子若孙类,皆同寝处、共饮食。”
4.当地政府把其树为榜样而上报朝廷。“天禧四年,州以其事闻于朝,诏表异之,赐以义门二字旌其闾。”
《义门汪氏世书序》也认为汪氏被封义门是因为“不肯析财而同居者且十世”:唐张公艺九世同居,世悉以为美谈,今义门汪氏自五季避地于宣之旌德,为我朝民臣,不肯析财而同居者且十世矣。
《义门监书阁记》认为:“景德祥符之间,天下既平无事,人益繁息;粟米丝絮器皿百用之给,益以有余;乡县小民以袒免疏属,久相聚合为宗。朝廷因别异之以风,示四海归于兹顺,又揭于史,令来者得以览焉。于是天子表闾,复其家者多至不可胜数。”即宋真宗以来,天下太平,人口繁衍快。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人们所用生活之物往往有剩余,相互之间都很坦诚,疏远的亲戚相认后往往又相聚一块,时间久了即形成宗族。当地政府和朝廷认为这样的风气能让四海归顺,从而对大宗族的形成持鼓励赞赏甚至旌表的态度。
由此可知,唐末五季之时,天下大乱,汪广携子汪渐避地旌德之新建,远离烽火,注重农业生产,自给自足;各代子孙都以义相尚,从不分家;入宋以来,天下太平,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快,汪氏人口发展更快,终形成十世同居、千三百口的规模;又由于汪氏在当地道德形象很好,由当地政府上报朝廷,故天禧四年被赐义门。
四、义门的影响
《义门文谅公行述》记曰:……五年,文谅与兄文政以里物献之朝,诏赐金。文政文谅与兄弟谋曰:“吾世家本业耕,今上厚我若此,不可不教吾子孙使之明习诗书礼乐,万一获用于朝,则奔走后先,或可以报上恩。”可见,义门被赐之时,文政文谅等兄弟都想上报君恩,并准备由开始的务农而转型为业儒。
类似的话《义门监书阁记》有:汪氏谋曰:“吾世治农而居避远,天子幸抚其家,赐之甚厚,吾其以货还乡耶?今朝廷士大夫多自献亩,吾家之食口千而无士一人,以应求上,必率子弟于学,万一几有可仕者。”
可见在汪文政汪文谅之前,十世之始祖汪渐之下,汪氏皆世务农,没有一人有功名。天禧四年被封义门后,文政文谅与众兄弟商量,决心习儒,万一考取进士,则可以报答皇上的厚恩。
《义门汪氏十世同居始末》认为:汪氏被封义门后,汪文政和其弟汪文谅到朝廷谢恩,真宗赐金为汪氏家族换国子监藏书提供了可能,由此“汪氏儒风自此发轫”:天禧四年,州以其事闻于朝,诏表异之,赐以义门二字旌其闾。五年文政者,与弟文谅以里物进之朝,帝善其来,诏赐白金倍所献,文政兄弟益感上赐,请监书归,淑其子孙,而汪氏儒风自此发轫,安定胡先生诗所谓“宗枝冠南州,儒风亦优优”者是也。文政之名遂载太史氏诸文。《义门文谅公行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帝嘉之,得赐全监书,以归阁藏之,又建义学于东山,延名士教子孙,四方英才皆来受教育于此,新建汪氏遂以儒显,具见孙中丞《监书阁记》。《义门监书阁记》认为:
(监书)阁成,迄今未十四年,以进士明经起而仕者五人;学而未仕进,且不止者又数十人,盖其寖盛如此。……汪氏能以家闻于朝廷,名附之史,后世赖其藏书,继踵得仕,可谓荣矣。
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汪氏树人压根就不用百年。汪氏被赐义门后,用真宗所赐之金换得朝廷的大批藏书,回去后建成监书阁专门藏此所换之书,又“建义学于东山,延名士教子孙,四方英才皆来受教育于此”。结果不到14年,“以进士明经起而仕者五人”,可谓立竿见影。
义门成立后,有功名的具体多少人,汪湘《始祖渐公十世同居系图》按语曰:
文谅兄弟以里物献于朝,因以赐金不受,而愿易全监之书。以归,倡兴文学。至尚书齐、少师懈湫肇起,勋庸而登进士者一十一人;以祖父荫仕者二十二人;恩赠者一十四人;太学入仕者一十三人;乡贡者三十三人;明经入仕者三人;功武入仕者四人;进纳入仕者八人;中特科者一十五人;因荐举得官者三人。其家世由来如此,何莫非越国公遗泽之远也哉?
这些有功名的人之中,《旌德义门谱序》中罗列了如下的突出代表:
文政文谅兄弟贡献里物,请监书、置义学,立监书阁、植桂子亭、延师讲道。科甲云神仍,秘书而持正不阿;折新法而毅然乞判者都官齐也;登嘉神佑第而名擅一时、辞婚蔡 破隺而屡荐弗起者司理汾也;台辅词臣、执经启沃、立朝三十年者,大司成湫懈也;汝则公三典郡章、注名御屏而以政绩著,两举榜第宏词博学而以文章显,再疏兴复直声,震动面以气节彰;又如思问之正大;湫允之忠清;熙之明达;爆之宏毅;昌寿之严重;而明经特科为令、为丞、武功恩荫为尉、为簿者,一百三十余人。孙中丞有记、胡安定苏东坡有诗、宗人学士藻暨道昆有志有铭,先后显耀蔚然为一代之盛。
《汪氏义门校正世谱》并没有介绍关于义门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只介绍义门成立前,本新建之族还没一人有功名;义门成立后,儒风自此发轫,不到14年,中进士者就有5人,汪云仍神、汪齐、汪汾、汪湫懈等皆先后入朝为官,从此便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五、义门解散原因
《义门汪氏十世同居始末》详细介绍了义门解散的过程:
(文政)既卒,诸元之子忽有起斗粟之忿者,遂攘臂争之,而义风败矣。元斡干子舜元,即其人也,方其始争;元简若长者辈,涕泣以道之,喻之以理而弗获从。于是(元简)合其子弟若侄聚火于炉,使之既燃,复析而三十八之。因曰:“天下之理,聚则其气盛,散则消长不能齐。汝视若兹火,昔之合于一者,炎炎固如彼;今吾离而析之,或幸而赫烈不止,或不幸而渐入于衰微,又不幸而遽至于熄绝,而不复振其利害,盖甚相远尔,曷不念而祖而父之艰难以起厥家,乃携手足以坠其绪尔,独忍于兹乎?”舜元卒不听。刑部公齐,时守韶州,闻义居之析,公乃作诗悼之曰:“祖祢阴功未有涯,奈何群小好奢华。几年义聚千余口,一旦星分数百家。造孽未除心下火,贪财惟爱眼前花。更无击鼓升堂饭,自取饥寒莫怨嗟。”刻之韶州壁柱间,以寄其不满。
由此可知,汪晋认为义门之所以解散,是因为汪舜 元的一人所为。因为汪文政死后,元 幹之子汪舜元忽然因为分米粟的多少或不均而明目张胆起来争斗,而义风由此遂败。汪舜元并不听汪元简的劝诫,义门被迫解散。分散时间为“刑部公齐,时守韶州”之时,查《汪齐小传》⑤,“五十七代齐,西庄文政派也,登庆历六年进士第,……嘉神佑七年知韶州……。”嘉神佑七年即1062年。
汪宾《始祖渐公十世同居系图》按语曰:“奈何有舜元者出,而祖宗之元气索然矣。然虽有元简长者、刑部之贤,罔克救矣。按图至此,良用心恻,夫以十世三百年之和风,一夫起而改之,遂寥寥以至今日者,抑亦未思夫保家之道欤?为今之计者,岂必千余指而后可耶?”汪宾认为祖宗和风三百年,而“一夫起而改之”是当时先人未考虑好保家之道的原因。汪宾承认义门解散有偶然性,但没有详备的保家之道,遂致一人捣乱而全部散伙,即使是今天众人全部都指责他,但已经于事无补,只能“遂寥寥以至今日”。
《义门汪氏世书序》中认为义门“败于财、败于田宅”,并认为“万物盈天地间,有聚必有散,惟有德言功劳、诗书义方,才能历万世不朽”:十世而后忽败于元 幹之子,何哉?败于财不败于义、败于田宅不败于诗书也。吁,万物盈天地间,有聚必有散。石有时以防水,有时以凝山,有时以泽良田、美宅、浑金、璞玉。无聚而不散者,惟德言功劳之著,诗书义方之教,历万世不朽尔。
嘉神佑七年,义门分散,汪祖琳《始祖渐公十世同居系图》按语中只记载了当时的迁徙情况:“自十世同居后,或迁本邑、或迁邻郡、或远迁外省、或世居新建,合而计之,一百六十八族,附迁一十八族,其里名各载本支图下,班班可考”。可能知道的具体解散步骤即首先义门被分成三十八份(元简“于是合其子弟若侄聚火于炉,使之既燃,复析而三十八之”。因义门是由十一“文”而发展成三十八“元”……),然后具体再如何细分,资料没有显示,但可以肯定,从此不会再共或鸣鼓会食,而是各个小家自烧自饮了。
细查导致义门分散的汪舜元世系:54世令规有三子;55世文政行一、文照行五、文谅行十;56世元简为文照的长子,元 幹为元简之弟;元 幹有子二,即57世概、舜元,谱系图中注明“舜元,此人析义门”(可见后人对他的不可原谅);舜元子58世孚,领乡学;孚子二,即59世随、密,其中随领乡学;随子60世嗣靖,领乡学,特赐国学助教靖子61世肃,乡学贡士。
根据以上内容,认为舜元解散义门的原因可能如下:
首先,可能为祖父文照鸣不平而为。文政为“文”字辈十一兄弟之首,为族长,其接受朝廷的赐封,青史留名;文谅在十一兄弟中排行老十,但监书阁的建成等功劳皆记为文谅所为,所谓“史收其名,有献以得赐金曰文政;以书归相其家,有德于人,人至今不忘者文谅云”(《义门监书阁记》)。而身为家中亲兄弟的老二(十一兄弟中排行老五)却一无所得,其儿子辈倒能以大局为重,但孙子辈可能都愤愤不平。所以舜元才不顾一切,执意解散义门。
其次,可能族内确实存在物品分配不公现象。谱中曰“斗粟之忿”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当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物品多有剩余,人心难免不古。不然为何“以十世三百年之和风,一夫起而改之”⑥?当然,文政作为族长足以威慑全族,死后或许就没有这样的人物了。《义门汪氏世书序》中认为汪氏义门“败于财、败于田宅”顺理成章,正所谓上文所引汪齐之诗:“祖祢阴功未有涯,奈何群小好奢华。几年义聚千余口,一旦星分数百家。造孽未除心下火,贪财惟爱眼前花。”
再次,汪氏义门解散或许还有特殊的政治原因。江州陈氏、浦江郑氏莫不如此。据毛策先生《孝义传家——浦江郑氏家族研究》表明,浦江郑氏从元代至大四年(1311)首次被旌表义门后⑦,多次受到元代和明代的嘉奖,特别是洪武十八年(1385)和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分别钦赐“江南第一家”和“孝义家”扁,使郑氏在政治威望上达到顶峰,但天顺三年(1459),郑氏义门却“火灾族散”。一场火灾,烧毁了祠堂,按说可以再建,但却成了族散的直接原因。其深层原因,曾电函浦江当地的老者,原来和明政府在明成祖朱棣后对郑氏义门不再扶持有很大关系。不扶持的风向一旦刮了起来,义门解散只会是个时间问题,一场大火只是它的一个诱因。[8]284而《江西通志·义门记》载:江州义门陈氏,自唐至宋,聚族三千九百余口,并未分异,朝廷屡次旌表,嘉 祐七年,以义门盛大,下矜存保全之,诏江南东路转运使谢景初、都牧吕诲、湖口镇巡检范彬,临门监护分析。[9]卷159可见嘉祜七年,朝廷下诏,抚慰保存了义门陈氏之声名,同时又令官员临门监护分析。而汪氏义门分散的时间也恰恰是嘉祐七年,虽没有江州陈氏的3900口那么盛大,但至少也应该有1500口(1020年1300口,1062年应该有1500口),一人带头,特殊时期,全族被迫解散。不然当时汪氏最大官(以进士及第知韶州)汪齐(五十七世,文政之孙)分家都没回来,可见一斑。若以他的地位,如果坚持让汪舜元不分的话,应该没什么问题。而查汪舜元世系,发现舜元后裔,多儒学之士,当初析义门,应该不是他的无赖之举。当然,义门宗族作为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群体,在后代不断繁衍的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数的增加、人口规模的扩大和血缘关系的疏远,其内部矛盾势必会增加,发展到一定阶段,解散是必然的。
注释:
①《宗族志》第三章《宗族结构与组织》中有《宋史·孝义传》旌表数世、同居事例一览表,序号第47,记载如下:地区:安徽宣州;家长:汪政;同居代数:空格;人口数量:空格;旌表年代:空格。
②《汪氏通宗世谱》中的相关资料全部摘引自《义门汪氏校正世谱》。
③笔者按:本文下文出现多篇文章,如非另注,皆选自《汪氏义门校正世谱》卷一,为行文方便,不再赘注。
④笔者按:《始祖渐公十世同居系图》应为明代汪氏后人所作,非宋代作品:一方面因为此系图有明代隆庆汪湘、汪宾按语;另一方面因为宋代“元”字辈兄弟共三十八人,而此系图却有四十人,故清代汪祖琳在此系图按语中说“阅前谱旧序,所载遗缺二元”,由此可想此系图多出的“二元”,当为明人作此系图时所冒加。另:《义门监书阁记》之作者为宋代孙觉;《义门汪氏世书序》为宋代董升珑;《义门文谅公行述》为宋代汪方晨;《汪齐小传》为明代人,作者不知;
《旌德义门谱序》为明代隆庆汪泓。
⑤此名为笔者所加,《义门汪氏校正世谱》中只有文中内容,合小传体例,故命名。
⑥汪宾《始祖渐公十世同居系图》按语。
⑦笔者按:《宋史·孝义传》卷四百五十六载“浙江婺州浦江郑绮,九世同居,(北宋)政和初得到朝廷旌表”应该为误。按毛策先生认证,郑绮为南宋人,1193年卒。这样,浦江郑氏义门不应该出现在《宋史》中。
[1]黎小龙.义门大家庭的分布与宗族文化的区域特征[J].历史研究,1998(2).
[2]王善军.关于义门大家庭分布和发展的几个问题——与黎小龙先生商榷[J].历史研究,1999(5).
[3]常建华.宗族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元)脱脱.宋史·孝义传[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清)汪玑,汪嘉祺.汪氏通宗世谱[M].乾隆五十二年(1787)木刻活字印本.
[6](清)汪祖琳.义门汪氏校正世谱[M].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7]南陵呈祥汪氏宗谱[M].丙辰民国5年(1916年)刻本.
[8]毛策.孝义传家——浦江郑氏家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9](清)谢 旻.江西通志·义门记[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责任编辑:曲晓红
An Addendum of Wangshi Yimen for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Wu Zhaolo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Wangshi Yimen is clearly record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but only with few words and a mistake.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lan elder’s name,the formation,scale,influence and dispersion of the clan in Revised Pedigree for Wangshi Yimen can be an addendum to Records of the Song Dynasty.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Wangshi;Yimen;causes for dispersion
C913.11
A
1672-447X(2017)01-0035-05
2016-11-1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1&ZD09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ZS035)
吴兆龙(1978—),安徽霍邱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