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语境下绿色发展理念思考

2017-03-09曹康康

黄山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价值论文明理念

曹康康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230009)

哲学·历史

哲学语境下绿色发展理念思考

曹康康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230009)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重大现实课题的回答,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发展观”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沿着“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逻辑思路展开。基于本体论视野,绿色发展理念是“增长至上”向“自然优先”的本体回归;基于认识论视野,绿色发展理念是“主观意识”和“客观现实”的认识凝合;基于价值论视野,绿色发展理念是“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价值规整;基于方法论视野,绿色发展理念是“线性思维”至“系统思维”的方法重塑。

绿色发展理念;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

一、引 言

自从人类的手脚相分离,猿脑进化成人脑,人们就开始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原始社会自然图腾崇拜下的人类饱受来自异己力量的威慑,他们依靠动物式求生的本能过着采集与渔猎式的散漫生活。随着人类自身的进化与社会文明的积累,奴隶制与封建制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取代了原始文明。但是农业文明下的人类依旧怀揣着对自然界万物生灵的敬畏,他们依靠日益健壮的“体能”以及“人类手脚简单延伸”的粗劣的工具过着相对简单的生产与再生产生活。那时人类怀着对自然的敬意,与青山、碧水、蓝天时刻相随,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天然“和谐”的状态。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以及人类科学知识的积累,“人类神”战胜了“自然神”,自然的神秘面纱被科学揭下,人们对自然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将自然看作是“上帝”与“神”的馈赠,渐渐萌发了“反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日益分离甚至走向对立。机器大生产下的工业文明延伸了“人的手与脚”,加速了现代化的步伐,人们利用机器上天入地,无孔不入,物质生活得以极大丰富。此后,征服与控制自然的工业文明悄然诞生,工业文明下的人类揣着对自然的敌意与秃山、黑水相伴,人与自然之间暴露出极大的不和谐。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问题,人们开始反思自身在自然中的位置,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作为崭新的文明形态被人类向往。黄志斌教授形象地将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概括为:“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人对自然的实践史划出了一个‘人顺天—人制天—人和天’的辨证圆圈。”[1]52-57人对自然的改造史昭示着人类社会发展史沿着古代“绿色发展”、近现代“非绿色发展”、当代“绿色发展”的辩证轨迹展开,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杨多贵将人类文明史大致划分为4个时期,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从公元前200万年到公元前1万年的原始采集文明;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18世纪的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公元18世纪至20世纪的工业文明(黑色文明);迈入21世纪,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追求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绿色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2]20-23人类文明史的演进催生着绿色发展理念,呼唤着绿色生态文明,预示着人类对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绿色发展理念是“增长至上”向“自然优先”的本体回归

传统工业文明支配下人们推崇“增长至上”的发展理念,信奉“增长无极限”的歪曲论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大肆敛聚物质财富,将自然界视为人类私有财产,贪婪地向自然界无限度索取,无情地挥霍着自然界的资源,尽情地享受着极度奢靡的生活,从而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与生态失衡。“增长至上”理念背后的本体支撑是唯心主义世界观,主张自然万物是上帝的馈赠,人是上帝在世间的化身,人类拥有征服、统治自然的力量和合法地位。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笛卡尔从理性的角度论证人统治自然的合法地位,认为“人可以认识火、水、气、星球、天体以及包括人自身在内的所有物体的力量和作用,并可以在一切适合的地方利用这些力量,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3]25-30“自然优先”发展理念打破了唯心主义宣言的谬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和谐关系,其本体支撑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一方面强调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强调自然界的客观现实性,推崇“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对传统“天人分离”的资产阶级自然观作了彻底清算,实现了由“增长至上”发展理念向“自然优先”发展理念的本体回归。“自然优先”理念首先表现为自然存在优先于人类存在,人类及人类社会无法创造出“新物质”,人作为有大脑的“搬运工”,时时刻刻移动并转化着自然的物质与能量,创造着新事物。“自然优先”还表现为人类依靠自然界生存与发展,人从自然界中进化而来,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与生产资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4]53总之,绿色发展推崇“自然优先”的理念,破除了“增长至上”背后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实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本体回归。

三、绿色发展理念是“主观意识”和“客观现实”的认识凝合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正如马克思所说:“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5]24列宁也有类似的描述,即“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6]110绿色发展理念在概念上属于“主观意识”范畴,是人对社会实践能动的反映,它是“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凝合的产物。人口持续增长的压力迫使人们萌发了人口增长与自然演进和谐共生的理念,从而积极探讨绿色转移升级路径。据美国学者内斯(Ness)的一份研究表明,1985—2025年,全球CO2排放量的增加,有50%来源于人口增长,其中发展中国家的CO2增量有53%源于人口增长,发达国家为42%;2025—2100年,以上3个数据将分别为22%、39%和3%。[7]66-67另外,资源匮乏与环境恶化的现实呼唤着人类绿色发展意识的觉醒。我国虽然是资源储存量大国,但是实际上是“资源穷国”。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数大,消耗指数大,人均资源占用量有限,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相对落后,能量转换率与利用率相对较低,从而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2》研究表明:我国1亿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12.03万吨标准煤,大约是日本1亿美元GDP所消耗能源的7.20倍、德国的5.62倍、美国的3.52倍、印度的1.18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0%。[8]5-10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气候异常与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近几年格外突出。如黄河以北沙尘天气越来越频繁,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及淮河流域的干旱天气愈发频繁,暴雨洪水越来越凶猛,东南沿海地区台风登陆的频率和强度越来越大,全国大范围的雨雪冰冻天气越来越长,挥之不去的雾霾天气笼罩全国。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尤其是人的认识问题,正是由于人类主客观认识分离,从而导致全球性的环境与生态问题。总而言之,人口持续增长、全球气候变暖、资源严重短缺与环境不断恶化等生态现实打破了传统主客体相互分离的认识论,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客关系,谋求和谐共进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了社会的共识。

四、绿色发展理念是“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价值规整

传统工具价值论支配着人类社会生活,人们将大自然形象地定义为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大仓库,自然界万物作为日常工具或者制造工具材料备受人类喜爱。人们不知自然的资源性价值是大自然无私的奉献,肆意捕杀万物生灵,肆意挥霍自然资源。西方经济学将“价值”视为对资本的追逐,在对资本的追逐过程中将资本以外的自然界甚至包括资本自身都异化为工具性的对象,将自然看作与人对立的“异化物”,不断扩大生产与再生产,实现价值增值,从而无限度追逐剩余价值,满足人的主观目的。正如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所说,人是“绝对价值”和“客观目的”。人拿着自己的“原理”,“非如学生之受教于教师,一切唯垂听教师之所欲言者,乃如受任之法官,强迫证人答复彼自身所构成之问题”。这就是康德所谓“人为自然立法”的理论。[3]25-30哲学视野中的工具价值论背后则隐藏着“力学机械论”的影子,它将自然界看作一台机器,甚至连操作机器的人自身也是一台机器,世间万物无不按照牛顿经典力学设想的那样不停运转,各司其职,物尽其用。从力学的眼睛看世界,一切都是工具,一切都可以成为人达到目的的外在工具,任何价值都是冷冰冰的外在价值。陶富源先生认为:“人们意识中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概念,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的‘价值’观念,到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再到哲学的‘价值’概念的提升过程。”[9]71-85“工具价值论”将人类引入了一个魔圈,在那个魔圈里自然不再那么慷慨,对于人类给自然留下的印记,自然都给予相应的报复。绿色发展理念既看到了自然的资源性价值,但更加注重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这里不是生态伦理学家罗尔斯顿所宣扬的“自然价值论”,而是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系统价值。系统价值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对“工具价值论”的辩证否定。综上所述,绿色发展理念是具有深刻哲学价值意蕴的概念,实现了由系统外在“工具价值论”向系统“内在价值论”的价值规整。

五、绿色发展理念是“线性思维”至“系统思维”的方法重塑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下的线性思维从单一的方向简单看事物,一切都随着初始条件的给定而给定,一切都是确定的和可预见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下的系统思维实际也就是非线性思维,主张从多向度系统地看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和新颖性。“线性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一个量的变化总是引起其他量按照固定的比例改变。非线性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不同量之间的变化不成比例关系,一个量的微小变化可能导致其他量的巨大甚至于灾难性的变化。”[10]94-102“线性思维”支配下的人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线性关系,依据叠加原理,按照机械力学预先计算好的结果去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直接导致解决问题简单化与直观化,忽视了系统内部联系和要素结构的变化。换言之,线性发展只是各个相关发展要素之间简单的线性叠加,这样的累加只会是“物”在量的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忽视了系统整体演进的综合效益。生产要素叠加式的增长是单一的封闭的发展模式,势必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等问题。“系统思维”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天然的大系统,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天然的大循环,推崇发展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由“线性思维”主导方法论向“系统思维”支配下方法论的重塑,不再主张单一经济增长主体,而是经济、社会与自然统一的综合性主体,强调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自然演化的有机统一。这种开放式、系统化的发展方法才能消除现实危机,谋求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提倡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以及“自由人的联合体”等目标。

六、总 结

“理念”通常属于人们的思想层面,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11]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将“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和贯穿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等其他发展理念之中,为当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方向,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社会暴露的问题的理性反思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语境下的绿色发展理念蕴含着“本体回归”“认识凝合”“价值规整”与“方法重塑”等四大理论要义,对于重新反思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建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社会,对于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高度统一”的生态文明,对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黄志斌.人顺天·人制天·人和天——人对自然的实践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2]杨多贵,高飞鹏.“绿色”发展道路的理论解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6(5).

[3]罗文东,张曼.绿色发展: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2).

[4]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8]邓子基.低碳经济与公共财政[J].当代财经,2010(4).

[9]陶富源.价值论及马克思主义价值论[J].理论建设,2015(3).

[10]苗东升.非线性思维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

责任编辑:吴 夜

Reflections on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in the Context of Philosophy

Cao Kangkang
(School of Marxism,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

The concept of“green development”put forward during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is an answer to the major practical questions of“What is development?”and“How to develop?”,which is another profound change of the“development concept”under the new situation,and the creativ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of development.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is the logical choice of“ontology”,“epistemology”,“value theory”and“methodology”. On the basis of ontological vision,the concept is an ontological return from “growth first”to“natural priority”,and based on the epistemological vision,it is a combination of“subjective consciousness”and“objective reality”.Based on the view of value theory,the concept is a regularization of“instrumental value”and“intrinsic value”,and based on methodology,it is a remodeling from “linear thinking”to“systematic thinking”method.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ontology;epistemology;axiology;methodology

B0-0

A

1672-447X(2017)01-0031-04

2016-09-20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KS013)

曹康康(1990—),安徽安庆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哲学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价值论文明理念
更正说明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陈洪音乐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