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伯爵》中的叙事特点与艺术特色分析
2017-03-08谷薇
谷 薇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法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大仲马是法国文学大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者具有“把历史变为生动的现实的艺术才能”而深受历代读者的追捧,使其在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创作于1844年连载在法国巴黎的《议论报》上,共出136期,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作品的连载创作。在这里不得不说报刊连载小说为19世纪法国小说的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形式促使19世纪成为小说的黄金时代。
《基督山伯爵》一书,情节曲折,叙事巧妙,作品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将故事背景设置在波旁王朝复辟和七月王朝时期,展开了具有政治意味的开场描写,在人物对白中,完成了戏剧性的转化,仿佛书中人与读者对话,把读者拉进到故事之中。本文旨在对作品的叙事特点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对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
一、《基督山伯爵》的叙事特点
文学是微观的历史,可以反映现实中人们的实际生活。《基督山伯爵》故事发生在1814年至1838年的法国和意大利。保皇党和拿破仑党争相要把路易国王和拿破仑推上法国统治的宝座。拿破仑从厄尓巴岛逃出,返回巴黎,建立了百日王朝,结果滑铁卢战役失败,路易登上了法国皇位。书中主人公唐泰斯被人诬陷是拿破仑党人而被当局逮捕,那么拿破仑党人为什么会被当局逮捕呢?不但是从大仲马的作品中,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朗热公爵夫人》中也有提及,纵观法国文学,描写在保皇党党政时期的作品中,拿破仑党人大都被描绘成极端、勇猛、刚毅、狡猾甚至是有些变态的偏执的形象,如《基督山伯爵》中的诺蒂埃,《红与黑》中的于连。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可以说拿破仑党人即造反者以及危害社会治安与稳定者。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绝不会允许有这种人群的存在,故而会出现唐泰斯的情敌费尔南向当局举报,当局即刻作出反应,才有了之后的冤案和后来的复仇。
18世纪末期,法国爆发了欧洲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史称“法国大革命”,艾因·兰德的客观主义认为在个人的道德上,资本主义是唯一道德的经济体制。书中贿赂教皇的桥段是一种对金钱作用的思考与讽刺——靠金钱可以换取一个死囚的命,生命在金钱面前是如此单薄。在中世纪的欧洲,宗主与骑士成为时代的主流,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大革命之后的法国,是否在社会中还存在骑士精神是社会中的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前强盗头子古古密坨的暴行,还有罗杰·范巴的发迹都充满了中世纪骑士时代的很多时代色彩。大仲马在这里为人们展现了欧洲中世纪的某种精神在现在社会的复苏。
戏剧性是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意志及其他心理因素)通过外部动作、台词、表情等直观外现出来,直接诉诸观众的感官。在特定的情景下,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动往往体现出作者的指向性,也体现出作品的因果链条性。人们在谈到戏剧性的时候,还常常涉及偶合、骤变等等现象,特别是当人们把这一概念作为生活用语时,往往取这种含义,这是戏剧性的原始的、外在的含义。所谓戏剧性,就是那些强烈的、凝结成意志和行动的内心活动,那些由一种行动所激起的内心话;也就是一个人从萌生一种感觉到发生激烈的欲望和行动所经历的内心过程。
《基督山伯爵》不是一部戏剧,但是大仲马在写作方式上采取了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虽说没有戏剧在一天之内一个场景多个矛盾冲突全部爆发,但是他的这种形式已经可以搬到戏剧舞台进行第二创作。虚构的人物和场景能使得现场观众通过情感渠道得到共鸣,使之发生兴趣。在2013年,好莱坞传来消息,由于剧本荒,好莱坞决定再次翻拍《基督山伯爵》,可见此书的可塑性以及戏剧冲突性足以支撑整个戏剧始终。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是对戏剧最通俗解释。书中无论几个人,作者都力图把每一次的对话场景描摹得充满起伏和矛盾冲突。作品中的人物之间通过语言的直接较量比作者的客观陈述更具有张力和创造力。大仲马初登文坛的角色即为浪漫派剧作家,他在1829年创作的《亨利三世及其宫廷》获得极大的成功,显然他把戏剧创作手法融入进了《基督山伯爵》的创作之中,甚至有的评论家说他在写小说时仍然是个戏剧家。人物之间的对话流畅自然,故事情节因此而展开,他在作品中几乎没有通过客观叙述的方法来展开情节,都是用对话来进行,有的回忆片段也是如此,如贝尔图乔叙述维勒福企图埋掉私生子的事。大仲马对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刻画细致,忠诚、善良、凶残、狡猾都通过各自的话语展现出来,跃然纸上。如在作品的开头唐格拉尔在酒店里与费尔南的对话,唐格拉尔挑起了费尔南的嫉妒心,在细致入微的话语描写中,尽情的展现了唐格拉尔诡谲狡诈的性格特点,为了借费尔南之手除掉唐泰斯而不择手段,与此同时也展现了费尔南野蛮残暴的内心本质,害人之心历历在目。人物形象的内心状态和性格本质都通过戏剧性对话的描写展现出来。
二、《基督山伯爵》的艺术特色
(一)小说在内容上将浪漫主义与现代性相结合
通俗历史性小说,典型的特点就是广泛描写一整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而作为作品本身的浪漫主义特征自然而然的与现实中的现代性相结合。借助于特定的历史风貌的铺陈,本部小说设定在16世纪宗教战争到19世纪七月王朝的历史时期,画面宏大,内容丰富,视野的广博性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巧妙融合,与传奇性也密切相连。浪漫主义色彩通过社会大背景下的五光十色展现而出,如通过描写地方异域的色彩斑斓和异域风情,展现历史性的同时喷薄而出。这种写法对后期的世界各国的通俗文学都起到了典范作用,中国当代通俗小说中的众多作品明显受到了其影响,如张恨水的通俗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这种描写将浪漫主义和现代性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读者,通俗易懂。这也是通俗小说阅读量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情节展现不落俗套,新颖独立,满足了不同阶层的阅读需求,将浪漫主义与现代性相结合。
(二)小说在结构上构设完整,浑然天成
长篇小说历来写法众多,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立意角度会对文本进行不同程度的构设。有的作者喜欢开枝散叶似的写法,支线众多,向不同的方向角度辐射,像牡丹花开一样花团锦簇;有的喜欢以主人公的发展经历为引子,引出其他的人物和他们的活动,呈线条式结构推进,往往其他的人的活动与主人公的活动息息相关,整体上比较严谨,这是一种非常常规的写法,具有众多的优点,可以使文脉清晰,层次鲜明,重点突出。如《约翰·克利斯朵夫》和《克里斯汀》等,《基督山伯爵》采用的是类似于第二种结构模式的构设手法,以主人公的主要活动经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但其间也有众多小的插叙插入其中,但总体上以主人公被害和复仇为中心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其中后半部复仇主题占据大部篇幅,与前面被害情节形成因果关联,使构设完整。在复仇的情节中更是采用了多条线索并进的结构布局,相互独立,相互融合,互相推动,最后汇合于完美复仇的主题下。有意思的是,这部小说中有一处前后呼应的结构预设,小说前半部中出现了一群绿林好汉,他们是一群有着鲜明原则的贼寇,类似于《水浒传》中劫富济贫的梁山好汉般的盗贼,本来在故事情节描写中他们的出场已经结束,但是在基督山伯爵结尾的复仇阶段,他们以一种巧妙地形式重新出现呼应,给读者以一种出乎意料之感。
(三)小说在描写方式上细致入微,全面紧凑
《基督山伯爵》这部小说在描写上近乎百分之九十的笔墨侧重在人物的语言描写上,旨在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细致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在本质,通过这种直观的视听感受触动读者的内心之门。如在第十九章节《第三次发病》中法利亚神父在发病去世前对主人公有这样对白:“您是我悲惨的生活中唯一的安慰,上天把您赐给我晚了一点,但毕竟还是给了我,您是无价的赠与,我要为此感谢上天:正当我要和您诀别之际,我祝愿您大富大贵,理应得到锦绣前程;我的儿子,我祝福您!”这段话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法利亚神父的善良本质和对主人公的祝福感激之情。类似于这种对人物形象性格塑造的对话描写在文中数不胜数,是这部小说在描写上的重要特点,也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紧凑,节奏欢快,富有阅读性。
综上所述,《基督山伯爵》作为大仲马中期的代表性作品,在叙事特点及艺术特色上已日臻成熟,促使通俗历史性小说的模式日渐健全,无论是在内容手法还是结构构设上都展现了高超的思想性和技术性,尤其是历史性和戏剧性的叙事特点更为其作品增添了色彩,为其之后的小说创作和戏剧创作都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1] 大仲马著.郑克鲁译.基督山恩仇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03
[2] 张旭春.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研究论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3] 陈果安.小说创作的艺术与智慧[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