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听·记忆·传承
——评王矿清、李秀娟新作《女娲的传说》

2017-03-08郑一民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涉县女娲百姓

郑一民

涉县自古以来就保存着丰富和悠久的女娲文化,有建筑史上的奇迹娲皇宫,有各类求子祈福的民间习俗,有庄严热闹的朝顶仪式,当然也少不了口口相传的女娲神话传说。对于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传承是当地每一位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由河北涉县西戌镇文化站站长王矿清和涉县文化馆馆长李秀娟两位同志编著的《女娲的传说》,立足于民间立场,搜集、整理了河北涉县当地广为流传的女娲民间传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流传于涉县当地的女娲神话传说的一次最为全面系统的整理。该书的出版于2016年12月正式出版,使得这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记录和保存,为学界的进一步展开研究打下了基础。这是涉县文化事业的一件大事,也是河北乃至全国女娲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件喜事。

两位作者都是生活在涉县,是倾心学术的女娲文化研究专家,热心当地文化事业,创作出版了不少以涉县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和学术文章。作为文化站馆的负责人,他们也把各项文化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多年前,作者之一的王矿清谈到涉县的女娲文化时,就曾经提到:涉县虽然是女娲文化信仰集中地,关于女娲的神话传说大量存在,可是却缺乏系统的搜集整理。当时,普遍流行的两种本子。一是李亮、王福榜的《女娲的传说》,二是史安昌的《走近女娲》。前者出版时间最早,影响也最大,收录了涉县当地流传的比较重要的女娲神话传说。但是该书虽名为“女娲的传说”,却并非专门搜集整理女娲传说之作,其中收录更多的是当地的其他传说故事,其中涉及女娲的神话传说仅有8篇。后者是专门辑录女娲神话传说的书,从所记录的故事内容和语言文字来看,其记录神话传说的主要方式是以典籍文献为基础,加之当地风物,以文人化的语言和思维编写而成,很少看到来自民间口头讲述的痕迹。两本书存在的共同倾向是,文人在编辑整理的过程中对来自民间的神话传说进行了较多、并且是有违民间文学原生态面貌的改编。这意味着读者很难从书中窥到女娲传说的原生态。民俗工作者所应持有的态度,是要立足对民间文化和传统的尊重,以平等的态度看待百姓的民俗文化,用心去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感受民间活泼泼的生活的力量和热度。“女娲是神更是人,祖祖辈辈传到今。民间自古有高手,岂容文人屋内编?”王矿清如是说道。

现在这本新作《女娲的传说》,他们在调研和搜集整理时,遵循了“怎么讲的,就怎么记录”的原则,少有大的改动。百姓讲述传说,因为讲述人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别。例如有些讲述人社会阅历丰富,爱好讲故事,能够熟练运用民间文学的各类故事类型和元素,其讲述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细节丰满、人物生动形象。书中收录的《娲皇山顶柏树、金牛洞、掉洼的传说》,讲述人是当地已故著名的故事大王陈水旺老人。陈水旺讲述的这则传说内容丰富、情节动人,人物形象丰满,是当地女娲传说中的佳品。当然,有些讲述人只能够讲述故事的基本情节,缺乏从细节上进行渲染和情节上加工。整理者也是如实记录,并未进行更多的加工。像这样的传说在书中还有不少,例如众乡老求子、维首捐粮、唱戏、天地分离、糅石补天等,篇幅极为短小,百字左右,仅仅是陈述故事梗概。例如由杨林翠讲述的糅石补天只是炼石补天神话的基本情节,并未有更多的想象和加工。如果与史安昌搜集的炼石补天故事相比,当然不够丰满,但确是百姓自己的讲述,保留了传说的原生态。

当然,书作者在尊重并注意保存原生态的传说的同时,并不是只是被动地对待讲述者和其讲述的内容,作者也注重文末记录时间、地点等搜集传说的基本信息,并进而分析了故事的风俗背景、讲述人对故事的理解等。可以说,这是对民间文化和俗民生活的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呈现。顾颉刚认为民俗学的最高学术理想就是知识分子代言制的终结,而民俗学学科的最终努力就是要“使民众说话”,而不是为民众说话。多年来,文人在深入民间文化时,有意无意地怀有文化精英意识,对所谓的民间文化采取的是俯视视角,尤其是对存在于当下的民俗生活更缺乏一种平视视角下的认真对话、交流和呈现。而本书作者对女娲传说的搜集记录和整理,则秉承了“使民众说话”的理念,这是此书对民俗文化保护和研究的最重要意义。

此书在编写体例上非常有自己的特色。以往此类书籍多是按照题材和内容进行传说分类,例如地方风物类、历史人物类、动物类等,但是本书却从地域上对传说进行了划分,共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会里女娲传说、唐王峧沟女娲传说、西戌符山女娲传说、沙河女娲老姑女娲传说、弹音女娲传说、上河峧女娲传说、下河峧女娲传说、青阳山女娲传说以及涉县周边女娲传说。划分原则是故事讲述人在哪一区域或村落,就将传说归到哪一地域或村落。虽然划分的原则比较简单,便于内容的安排,但是细读之下就会发现,作者的这种体例编排其实并不仅仅是只是考虑讲述人所在地,更反映出作者对涉县女娲传说流布特点的独特认识。涉县女娲文化历史悠久,文化遗迹众多,单大小女娲庙宇就达上百座。围绕着不同的女娲文化遗迹,广大的涉县地区及其周边形成了不同的女娲文化圈。这些文化圈既具有该地区女娲文化的共同特征,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弹音村说他们供奉的是女娲大奶奶,村的庙是娲皇行宫;沙河村叫女娲为老姑,自称是女娲二奶奶的娘家;而小曲峧村自称供奉是女娲三奶奶。这些个性鲜明的女娲民俗文化在涉县地区就形成了更小范围的女娲文化圈。每个文化圈流传的女娲的传说也具有各自的特点。沙河村就产生了《女娲娘家为啥在沙河》这样的传说。弹音村村名的由来,与女娲造笙簧的传说联系起来。至于传说与村落的地貌风物紧密结合的更是常见。而且该书作者发现,每个故事圈产生的故事的内容,还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例如西戌镇符山女娲故事圈,以符山女娲圣母庙为中心,周围分布着矿井,因此该故事圈的传说更多体现了依山、依矿衍生的特点。当地铁矿石资源丰富,人们就说这些矿石是当年女娲炼石补天后剩下的石头,称为“女娲石”。类似的现象在各区域女娲传说中都有体现。作为当地的文化学者,他们在长期的调研考察中,对当地的女娲传说的地域特征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以往某地区传说普遍被看作是反映了某地区整体的风俗人情,不再做更为细致的划分和体认。但是他们却能在把握涉县女娲传说的总体特征的基础上,发现起源于该地区不同村落的女娲传说的个性化特征。这种细分在典型的民间文学聚集地是非常必要的,丰富了当地的女娲传说的研究,不得不说这是其独特的贡献。

河北涉县作为全国典型的女娲信仰集中地,历来受到研究界的关注,近年来关于该地的女娲文化研究也在逐渐走向深入。笔者认为,今后当地的女娲研究最具有价值的方面,就是研究价值取向的整体性转换:即从精英主义的立场出发关注民俗事象移位于关注民俗的创造者俗民及其日常生活世界。因为所谓民俗学的生活世界是由俗民主动创造的,对于生活世界的研究和阐释,其实就是对于民俗主体俗民的心灵和生活行为的关怀和把握。因此,应对俗民日常生活世界和俗民的思维方式保持充分的理解,并对其进行客观科学分析。这种科学分析一定是人文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分析,是建立在对人的充分尊重上的分析。尊重人类对于所处世界的积极建构意义,避免使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以追求规律和真理为目的的科学实证的分析方法。因为,如果用后者来分析俗民生活世界,就会以暴力的方式对待俗民建构日常生活的能力和方式,简单粗暴地指责其愚昧和无知。这当然非常轻松,使研究工作变得简单,而且会显示出文化上的优越感,但是却显示出学者的浅薄和可笑。女娲文化研究,就是要考察俗民基于自身的生活建构女娲文化的过程和状态,关怀其心灵,理解其思维方式,阐释其日常行为,真正实现对于民俗主体的关怀。并将俗民信仰生活与其物质生活、地理空间等作为密切相关项联系起来,或者说将俗民信仰生活置于其产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的整体中去理解和阐释。由此发现俗民信仰的合理性及其存在价值。

笔者还认识另一位从事女娲研究的大学教授常玉荣女士,她说,在多年的研究中,才渐渐明白“女娲”一词在民间所具有的特别内涵。女娲不是外在于百姓生活的一个高高在上的神灵,而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你随便找个当地人聊聊天,都会感受到女娲老奶奶与百姓的亲密关系。她说她记得为了去青阳山奶奶庙,曾到山脚下的王金庄。王金庄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至今村里人仍然要依靠旱井存雨水来满足日常用水的需求。一位大妈说,这个地方太缺水了。旧社会天旱的时候,要走很远的路去打水,甚至要跑到漳河去。因为路太远,还得拿着铺盖卷在途中过夜。为打水累死冻死的也是有的。天旱不下雨的时候,村子的人就到山上奶奶庙求雨。说是求雨,其实就是到奶奶跟前唠唠嗑,唠叨唠叨今年的苦日子,让奶奶看看百姓的疾苦,再不下雨,百姓就吃不下饭了。你看,百姓多么单纯啊!其实,女娲之于百姓是一种与苦难抗争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冀,体现了当地百姓那颗努力建构生活的美丽而勇敢的心。女娲已经成为百姓遭遇人生挫折时的精神支撑,是无限失望和百般无奈的心灵抚慰,是振奋,是鼓舞,并与百姓的生活水乳交融。作为研究者,除了震撼,就是要倾听、记录和传承百姓努力创造自我生活的过程以及由此展现出的精神的高贵和灵魂的伟大,让百姓及其他们所创造的文化成为珍贵的记忆,宝贵的财富。这些女娲研究者的感言,来自于研究实践,其说服力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望更多的民俗研究的工作者们,都能像这些作者一样,踏实深入,坚持学理,这样的研究才是坚实的脚印。

猜你喜欢

涉县女娲百姓
女娲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女娲造人
加强地标产品保护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河北省涉县市场监管局推进地理标志工作发展纪实
女娲造人
百姓看家“风”
涉县“差评被拘”是法治中国的反面典型
女娲造人
邯郸涉县方言的“子”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