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裸贷”对伦理道德的颠覆

2017-03-08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道德消费

丁 泽

“裸贷”是网络借贷在校园的一个变形,指贷款人拿自己的裸照或者裸露身体的视频作为抵押,向别人借贷,与此同时,贷款利息极高,当贷款人违约时,放贷人就以公开裸体照片和与借款人父母联系等手段要挟逼迫借款人还款。这一现象发酵已有半年左右,然而谈及于此,评论点多在法律层面,对于其内在伦理方面的分析并不多。加强对这一现象道德的探讨,对于树立健康、和谐、团结的社会新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一、“裸贷”对社会伦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裸贷”摧残了借贷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节约的品格,侵蚀了放贷人诚信的经商品质和做人底线,颠覆了社会优良道德风尚。这种行为背后扭曲的价值观念值得我们警醒。

(一)对借贷人道德的影响:贪图享受的泛滥

统计数据表明,现有“校园贷”案例中没有一例是因为生活费和学费去贷款的[1];如此来看,“裸贷”的钱都是以超前消费透支购买力为目的的。“裸贷”者以自己的个人隐私和未来作为抵押,其内心深处又是怎样畸形的伦理道德观念:“裸贷”者所贷一般为几千至一两万元,并且“裸贷”者的结局在极高利的圈套下一般都是落得被逼陷入社会底层从此不振或是失联,侥幸者还上贷款但是也声名狼藉生活从此蒙上阴影,在这样的利益衡量背后,“裸贷”者对自己的轻薄可见一般。

“裸贷”贷出来的钱既快又容易,“裸贷”者并没有付出任何相应的有价值的劳动,而是出卖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来轻松获得金钱。这样获得的“裸贷”的贷款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然而没有经过艰苦奋斗得来的财富终究只是暂时的,更恶劣的在于“裸贷”者经历了“快钱”之后丧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触碰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之后是底线丧失后更深层的堕落。没有经历艰苦奋斗的获得的“快钱”,“裸贷”者也必然不会珍惜,由此勤俭节约沦为妄谈和笑话,奢侈和攀比之风随之而起,贪图享受的恶劣品行在不良消费氛围中如洪水一样泛滥。

(二)对放贷人伦理的影响:见利忘义的盛行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孔子主张,当遇到个人利益时,必须要先考虑这种个人利益的取得是否符合道德原则。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一个人如果放纵自己,只顾个人利益,一味地去追求自己的私利,那么,就一定会招来许多人的怨恨。由此可见孔子并不反对“利益”,但是反对“不义之利”。

放贷者所图最直接的是为了高额的利息,更深层次的圈套设计在女大学生的人生自由上,剥夺她们的自由和名誉权,迫使其沦为自己的工具为自己产生出更高额的利息,其行为灭绝人性,设置消费陷阱蒙蔽女大学生,瞄准女大学生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对新生事物的认识不够、对风险的认识不足、特别容易受到他人的引诱的特点,用“低息”、“免息”、“上门办理”、“发展下线”等手段来吸引大学生上钩。

“裸贷”放贷者设置圈套欺骗借贷人谋取暴利,显然超出了正当的利益诉求手段,危害他人,见利忘义,丧失了其为人的底线。

(三)对优良社会道德风尚的颠覆:爱慕虚荣的蔓延

借贷者和放贷者都是基于爱慕虚荣这样的思想走上歧途的。爱慕虚荣的背后是当事人将自己的价值量化为了外在的物质,而物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益,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正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裸贷”行为背后是关于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义利之辨)的错误认识,是对中国传统优良社会道德的挑战。

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看,那些“裸贷”者所贷的钱和放贷者所赚的高额利息都是“不义之利”,其善恶昭然若揭,双方放纵自己追逐个人物质满足的行为,违背道德,是恶的,与幸福的目标相悖。这种行为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导向,为了追逐个人物质的满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简单的金钱关系,人所追求的只有金钱,人的价值也是通过金钱来体现,自己所拥有的金钱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为了体现出外在价值,人变得爱慕虚荣。肤浅的“裸贷”者就这样踏上了超过其自身消费能力的奢侈消费之路,简单地以为自己穿用都是名牌就高人一等,能获得幸福了。这样一种爱慕虚荣的行为会诱使一些价值观不够明确、是非不清晰的人跟从,于是在一定范围内爱慕虚荣颠覆我国传统的优良道德风尚成为可能。

二、“裸贷”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为我国复兴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随着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在今天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物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中资本的逐利本质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受到了冲击,而西方文化中的糟粕乘虚而入,不负责任的舆论煽风点火,这是“裸贷”行为之流得以在当今社会盛行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

在市场的活力越来越蓬勃、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的今天,作为象牙塔的校园也没有能够逃离社会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日益呈现,这些不良消费行为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甚至出现了道德沦丧。

“裸贷”滋生的前提正是不良消费引起的消费者囊中羞涩,在大家量入为出、理性消费的背景下,“裸贷”是不会有需求的,甚至不会产生的。“裸贷”和不良消费行为相互助力,“裸贷”出来的钱助长了不良消费的能力,不良消费行为扩大了“裸贷”的市场,因为,不良消费行为带来了更多“急需”资金的年轻人。

在“裸贷”和不良消费的市场背后,实质上是资本的逐利,资本有其增殖的内在动力,“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资本不讲人性,“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2]放贷人的行为不亚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初的原始积累,不同的是彼时的国外贩卖的是黑奴,而这些放贷者贩卖的是女大学生,背弃了作为人所特有的善和理智,将利益看成至高无上的甚至不惜设计害人。放贷者的灵魂被资本绑架,他们所追求的是资本的增殖,忽略或者完全无视了外界的或者其内心深处的道德谴责。他们是市场中资本的奴隶,没有人性,磨灭了自己为人的善心,只留下了资本的趋利性。

(二)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侵蚀

思想的变革是时代变革的先导,改革开放首先开放的是人们的思想,我国对国外先进文化知识的吸收速度超出过往,与此同时,西方以其发展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作为最有力的证据打击了一些人群的文化自信,以至于社会上有人对金钱、物质、享乐过度追求,这一现象到目前为止可以说与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形影相随。

在大国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过程中,那些不以人类社会整体进步为目标的思想也夹杂其中,一时间鱼龙混杂。在一定历史阶段,一些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然而作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其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根本意图没有改变。以功利主义为代表,边沁的功利主义是以法国唯物主义内快乐主义的趋乐避苦作为论证功利主义的根据的[3]。他把快乐和痛苦看作是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标准,把道德判断的标准归于人的苦乐感觉,快乐就是善,痛苦就是恶,“快乐”与“善”在他这里是同义词,然而当代我国的一些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简单地认同了以快乐作为人的行为标准这一概念,甚至将简单的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并且将这种快乐定义为简单庸俗的快乐,走向享乐主义的方向,在这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了追求享乐提高自己的购买力,可以说一些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这应该是在主观片面地吸收了西方文化之后的一种道德趋向,是社会中拜金主义不良风气的思想源头。

(三)不完善社会舆论的错误引导

受不良舆论伤害最深的是借款人,这部分人选择了不良消费方式,选择了扭曲的价值观。对于诚实、厚道、有良心、不损害他人和社会、遵纪守法等社会基本道德这些借贷者几乎是完全不认可的。用身体和尊严作为抵押,妄图隐瞒家人和朋友,以“拍裸照”贷款的方式挑战现代文明社会的道德底线。她们放弃了自身的道德修养,放弃了对于善的执着的追求,迷失在了社会灯红酒绿的伪“善”中,心中没有信念,看到网络上类似“许自己一个人的浪漫旅行”“女生就应该活的奢侈”等等不考虑现实因素就煽情的“鸡汤文”,就认不清现实分不清美丑。不顾父母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凑读书费,自己还在想着好的化妆品好的名牌包。当不顾虑自己消费能力而为了几千元铤而走险,以自己乃至家庭的名义作为抵押时,这些人心中的灵魂就成为了社会不良舆论的傀儡,丧失了自我而追逐了错误的方向。

现代社会网络发达,社会舆论渠道多元化,网上充斥着“毒公众号”、“水军”这些颠倒黑白是非、以“博眼球”和盈利为目的的媒体,如果不加以规范和整治,对于三观尚未形成的人群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少年,其影响“细思极恐”。借款人主观意志的不坚定、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给予了不良社会舆论可乘之机,这些受害者也可谓“哀其不幸,恕其不争”,但是不分是非的社会舆论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矫正“裸贷”现象的基本途径

迫于“裸贷”现象对于社会上伦理道德的颠覆,矫正“裸贷”现象势在必行。

(一)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腐朽思想的能力

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清者自清。这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市场也是自由的市场,而借贷双方的行为作为个人的行为,是个人自己的选择,因此加强主体自身修养有其现实意义。

作为个人,作为当代大学生,为人、为学是避不过的话题。做人自当从学做人、学知识开始。为学须静,而大学作为人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缓冲带已然不是完全的象牙塔,多少受到了社会的一些影响,有一些学生就受不住、坐不下,浪费了几年时光。《中庸》《大学》中以十六字概述学习与成长心路与轨迹,其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即其中的一半,说的就是人之为学之理与要求。国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思想上道德信念的形成——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并不是消极的对象,而是为在自己的灵魂中确立某种东西的积极斗士。”[4]可见,修养崇高的道德情操乃至实现人生目标,是只能依靠自己,凭借静下心来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实现的。浮躁而从众必然走不出属于自己的路,不断通过学习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不是靠着外在的名牌,这才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正确路径。

(二)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认知能力

现代经济系统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物质富裕,但与此同时,金钱成了一些人心中的上帝。人们沉湎于市场所创造出的物质繁华中,忽略了对于自身精神的追求,并且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

伦理道德教育在社会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部分人甚至无知地将伦理道德视为封建残毒,而一味倡导西方所谓的个人主义。这其中道德认知能力的低下可见一斑。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是一个传统的话题,但是在今天却有了崭新的意义。首先,家庭作为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对于个人的道德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家长应该承担起给子女营造和谐舒适的家庭环境、传授最基本的消费知识、初步培养良好消费道德品质的责任。其次,高校的教育应该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放到很重要的地位,从源头上遏制“裸贷”的侵入,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典范。

(三)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

招标代理机构的服务专业性程度往往能够在招标文件的编制上体现出来,而招标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业取决于招标文件的严谨性。但是通过研究调查发现,不同代理机构的大部分招标文件在结构与正文上基本一致,没有结合招标项目的自身特色进行文件的编辑,抄袭严重,缺乏特色,很难从招标文件上看到招标代理机构服务上的专业性。从招标文件可以看出,招标代理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的培训,对专业知识也不具备透彻理解的能力,合同、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率较低,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招标代理机构服务的专业性。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离开了社会谈道德修养是不现实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必不可少。

社会舆论营造出的消费导向随处可见,某一部流行的影视作品中主角使用的手机、包包、汽车等等都可能让年轻人趋之若鹜。而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社会舆论里关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声音显得那么不接地气,影视作品也多半被打上了教育片的烙印,一部分年轻人排斥接受这些观点。与此同时,诸如“极简主义”、“素食主义”等等一些新潮的“主义”背后却有着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果将这些新潮的“主义”加以引导,来对抗社会上的奢侈享乐之风有其积极意义,并且也被年轻一代所乐于接受。社会舆论的引导必须得从方法上改进,不能让金钱的声音占据上风,充分认清年轻人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进而改变消费环境,遏制“裸贷”的市场。

现阶段,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而发展迅速,而社会上的一些矛盾也日益凸显,社会处于转型之中,同时,西方敌对意识形态有意识导入其所宣称的“自由”,放大金钱的光环,破坏国家的安定、家庭的和谐、个人的幸福。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一代主力,当代年轻人肩负着国家和历史赋予的神圣且光荣的使命,应该做到不盲目不跟从,学会甄别美丑,加强文化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自己的贡献,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注释

[1] 人民网.马建斌回应“校园贷”:这是简单的经济纠纷吗?[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527/c367001-29305349.html,2017-05-2

[3] 罗国杰.伦理学名词解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99~300

[4] 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1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猜你喜欢

道德消费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40年消费流变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
消费数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