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入主体之径:拉康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回归与超越

2017-03-08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心理现象拉康弗洛伊德

韩 拓

进入主体之径:拉康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回归与超越

韩 拓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海淀区 100081)

本文在理清拉康理论的理论根源的同时,对于拉康主体性理论的大致把握也就可以初见端倪。拉康主体结构的理论是通过对弗洛伊德的回归与超越而达成的。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清晰的看出拉康对于之前理论的改造,以及其所形成的主体性理论的框架。笔者认为拉康所说的主体就是:本质上是欲望的无意识,是构成主体的基础。

无意识;性本能;主体结构

在法国精神分析运动中,拉康始终处于权威之外。而恰恰是因为走出了这种精神分析的权威,才使得拉康理论具有了另类的权威——主体性理论的权威。但是这样的权威却依旧始于那句试图回到权威的响亮的口号:“回到弗洛伊德”。

一、回归“无意识”

拉康致力于精神分析学研究的时期,正是自我心理学占据着心理学界理论统治地位的时期。拉康的整个学术生涯都没有离开和自我心理学的斗争。这种斗争既有拉康为了树立自己在国际精神分析学界的权威所包含的政治目的,也有拉康理论和自我心理学在理论上的严重分歧。

1953年9月,在罗马国际罗曼语精神分析学家大会上,拉康作了一个著名的题为《精神分析学中语言和言语的作用和领域》的演讲。这次演讲可以视为是他与法国精神分析决裂、向自我心理学宣战的战斗檄文。这次报告后来被称为《罗马报告》,报告中拉康比较系统的阐述了自己对弗洛伊德的结构性分析,并对自己的主体不同界域的拓扑学理论进行了说明。《罗马报告》试图达到两个目标:从对自我的关注向对无意识的关注的回归;形成精神分析学的语言学转向。这样的两个任务又是怎么触及了自我心理学的底线呢?

当然,在说到《罗马报告》的两个任务之前,有必要说明:除了对自我心理学的理论底线的冲突之外,拉康在精神分析的技术和治疗上也对自我心理学的权威地位产生了动摇:拉康一开始就不认同自我心理学中分析师是“拥有理想的自我的人”的表述,而认为在分析过程中分析师与被分析者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参与谈话的双方之间并无主次型的二元医患关系。诸如此类的治疗原则的冲突并非我所关注的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和自我心理学的冲突根源。可以说,拉康真正的关注,也是笔者在本文中借以探讨人类自由问题是所关注的,即从自我向无意识的回归。

事实上,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和自我心理学最根本的矛盾点在于双方对弗洛伊德的自我的态度问题上。就弗洛伊德本人而言,自我概念在其前期理论和后期理论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在前期理论中,自我概念是作为阐述其“意识、无意识、前意识”的拓扑学的一个辅助概念,并不占重要的理论地位。在这一时期,自我就是主体在与外在现实接触时的适应装置。而在后期哲学中,自我却被置于重要理论地位,与本我、超我形成了新的拓扑学理论。这时的自我则是力比多向外和向内投注所形成的个体认同。不仅如此,在前期和后期的理论中,弗洛伊德对自我概念的意义阐释也不够清晰,甚至相互矛盾。就这种不清晰和矛盾而言,自我心理学家总是在寻求一种自我的统一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且强调要剔除自我中的性欲力比多成分。在这种自我中,只有一种对无意识的防御机制和我对现实的种种反应的整合功能。

拉康针对自我心理学家对自我的这种态度,在自己的很多文本中都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的核心就是对“自我的自主性”的批判。首先,拉康并不认同自我心理学家所认为的“自我是本我的产物”。因为,这样的判断在弗洛伊德后期理论中的自我概念中尽管可以得到佐证,但他却否定了弗洛伊德前期理论中对“自我是对无意识的压抑”。也就是说,正如拉康认同的那样,自我和本我本身都是无意识的产物。其次,自我心理学家认为基于本我而形成的自我,是具有相对于本我的自主性,即对自己的行为和欲望具有自我支配的能力。对于这种认识,拉康认为自我的自主性其实是自我对于无意识的镜像认同,即自我根本上是无意识主体的一个对他人认同的误认。最后,自我心理学认为自我是从未分化的本我中独立出来的心理机能,是主体自主形成的。拉康则认为:自我是被无意识构成的,而不具有个体的先天性。

当然,拉康对于自我心理学理论上的批判的文本和论断不胜枚举,以上这三点已经包含了本文将要采用的、拉康对弗洛伊德理论回归中体现出关于主体性的论点。如此看来,尽管回到弗洛伊德有其浓厚的精神分析领域政治斗争考量,但依旧抹杀不了拉康对自我心理学直戳要害的批判,以及对弗洛伊德理论正本清源的理解。拉康通过对自我心理学的批判,把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理解重新引导到了对无意识的关注之上,这不仅使得拉康扭转了精神分析学的方向,而且也为自己的主体性理论奠定了基础。在弗洛伊德无意识的基础上,拉康取得了一次重要的理论超越。

二、超越性本能

一经《罗马报告》问世,实际上所有拉康理论中有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概念,便已经成为了杂交物,他的一部分基因自弗洛伊德便有之,但是另一部分被烙印了拉康的旨趣——本体论的旨趣。

在此,我们需要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上费点笔墨了。正如车文博所说:“(包括古希腊哲学在内的弗洛伊德之前的哲学对他的理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1)心理的内涵是什么?把心理只归结为意识层面对不对?无意识深层心理结构是否存在?价值如何?(2)心理的动力是什么?把事物发展的原因只归结为外在的力量对不对?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有何作用?”①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背景至远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可以看出古希腊哲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核心理论具有发生作用。当然,弗洛伊德也从诸如恩培多克勒的“爱”、“憎”的根本动因的理论、柏拉图对于爱欲论和有关性的描述中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和梦境说中,提炼出了为己所用的理论片段。后来,弗洛伊德又受到了布伦塔诺和莱布尼茨等哲学家的影响。从莱布尼茨的“微觉”穆念那里,得到了自己无意识概念的启迪。在师从布伦塔诺学习哲学课程期间,弗洛伊德又渐渐接受了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的部分理论,特别是心理现象的意向性、能动性的观点。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弗洛伊德通过自己从事心理治疗的心理医生的实践经验,逐渐从经验到理论上形成了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

按照车文博在《弗洛伊德主义论评》中的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含四个理论:潜意识论、本能论、性论和梦论。在这四个理论中,潜意识论是弗洛伊德发现和找寻人类心理动因的入口。从这里开始,弗洛伊德进入了人类意识压抑下的无边无际的异域——无意识领域。而梦论中对梦的成因和效果的分析则是更倾向于提供一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特有的治疗方法的理论根据。在四个理论中,对拉康主体性理论影响最深刻的当属本能论和性论了。其中本能论是对人的心理现象形成的原初动因的考察和分析。性论是弗洛伊德理论中人类最为原初的本能,即形成人类心理现象的最初动力之所在。当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目的在于澄清心理现象的发生学机制,从而明确心理官能症状或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原因,以便通过一系列手段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可以说,弗洛伊德理论还停留在他作为心理医生,至多是心理学家的简单的职业目的和事业追求之上。

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超越,首先体现了拉康在职业目的和事业追求上的超越——一经他心理分析家的道路被权威的话语所截断,拉康的追求就已经超越了作为一个普通的心理分析家或者心理医生,而成为了一个具有哲学思考的学者。那么,拉康的主体也就超出了作为精神分析家眼中的主体——患者,成为哲学家眼中的主体——人。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拉康为何对自我心理学所关注的自我嗤之以鼻:自我心理学家永远脱离不了不完美的自我——病人,而以“完美的自我”——分析者——的姿态自居。

以这样一种意向上的超越为基础,拉康对弗洛伊德实现了理论上的超越。首先是对本能论的超越。弗洛伊德的本能论目的是要建立一种“稳固的本能理论②”,即建立一种能够说明人类心理生成的原动力的理论。在对本能论的阐述中弗洛伊德首先是区分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随后,基于“本能是由本我构成”③,弗洛伊德又进一步将本能划分成了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他说“有生命的个体有机物是受两种意向支配,即自我保存和种族保存”④。当然,弗洛伊德对于性的热衷,也是基于其身为心理医生的职业经验而谈,正如弗洛伊德所说“首先必须说明,我的所有经验表明,这些精神神经症均源自于性本能力量。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性本能力量构成了病理特征,而是想说明:性本能力量是神经症的最重要的唯一持续性能源,对于这些人的性生活便在症状中表现出来”⑤。由此看来,弗洛伊德一直把性本能看作是精神神经症的原初动力。

拉康对于本能和性的理论超越,是在肯定了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基础上实现的。即拉康接受了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现象的动力说的观念,他相信人的心理现象的形成具有一个原初的动力。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1)就心理现象的原动力,即本能而言,他并非来自于人的内部或人自身,而是来自于一个外部结构,是被这个外部结构构成的。(2)性本能力量仅仅是依据临床经验,他只能表明病人的症候构成原因,却不能说明人的所有心理现象的本能力量。(3)拉康关注的不再是精神神经症的患者,而是作为主体的人。他试图去寻找一个普遍的人类心理和主体生成的本能。这种本能来自于无意识,拉康所讲的“回归弗洛伊德”站在口号格言和政治考量的角度是对弗洛伊德的回归,但是在理论创新的角度上却是“超越弗洛伊德”。因为,在拉康看来,无意识才是构成主体的发生学根源。而这一根源恰恰是要摘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有色眼镜,来重新审视无意识。拉康说:“如果弗洛伊德出乎意料的发现了或者重新发现什么有意义的事,那这件事就是有能指的替换所决定的主体的行为、命运、抗拒、盲目、成功和宿命,不论他们(主体)的天赋和学识,也不论他们的性格和性别……”⑥。除此之外,拉康认为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尽管不是人类本体形成的本能力量,但却是这种本能力量的一个方面或者一个表现——即原欲的一个方面或者一个表现。

正如拉康在《终于谈到主体》一文中所说:“无意识赋予主体的那个基础不大能让它被归结于就与精确仪器的关系而言的主观错误——要补充说,精神分析学不是独有一个更可靠的主体,它只是应能在其他科学的路径上也可说明的主体”⑦,“无意识是我的历史中被空白所标记或者说被谎言所占据的一张:他是被查禁的一章”⑧。在通向主体的路径上,拉康逐步偏离精神分析学的道路,而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主体领域。

[1]拉康著,褚孝泉译.拉康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弗洛伊德著,廖范云译.弗洛伊德自传[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

[3]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4]弗洛伊德著,苏晓离、刘福堂译.精神分析引论新讲[M].沈阳: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5]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M].长春:长春出版社.

[6]JscquesLacan,translated by Bruce Fink,Ecrits,2002,W.W.Norton& Company,Inc.

[7]Jacques Lacan,translated by Bruce Find,Ecrits,2002,W.W.Norton& Company,Imc.

注释:

① 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论评》,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59页

② 弗洛伊德著,廖范云译,《弗洛伊德自传》,东方出版社,2005,77页

③ 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537页

④ 弗洛伊德著,苏晓离,刘福堂译,《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110页

⑤ 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长春出版社,2004,24页

⑥ JscquesLacan,translated by Bruce Fink,Ecrits,2002,W.W.Norton& Company,Inc,p.21

⑦ 拉康著,褚孝泉译,《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1,236页~237页

⑧ Jacques Lacan,translated by Bruce Find,Ecrits,2002,W.W.Norton& Company,Imc,p.215.

责任编辑:王静

2017-06-18

韩拓(1984-),男,蒙古族,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2015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B565.59

A

1009-4601(2017)06-0080-03

猜你喜欢

心理现象拉康弗洛伊德
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以《创造101》粉丝集资应援现象为例
“网络社区”与心理现象及研究展望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中职学校“两后生”自卑心理现象及对策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有人说过“大他者”吗?
新闻传播效果异化与受众认知心理现象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