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建设达斡尔民族特色村的思考
2017-03-08娜仁其木格
娜仁其木格
保护和建设达斡尔民族特色村的思考
娜仁其木格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保护与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自然、历史等各种原因使达斡尔族试点村经济发展滞后、文化保护面临了困难。特色文化与产业同步发展模式、静态和动态保护传统文化相结合模式推进了达斡尔族试点村的建设工作,创建文化、经济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和谐村落。
保护与建设;达斡尔族特色村;文化、经济同步建设
少数民族特色村保护与建设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1]2009年,为促进贫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财政部会同国家民委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指出“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工作以来,全国28个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共确定1000多个试点村寨,内蒙古自治区先后选择了43个嘎查(村)分期分批开展了保护与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工作。由于自然、历史等各种原因,少数民族村文化保护与发展仍然面临了困难,少数民族地处偏远,多位于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问题突出。开展试点工作的村寨不仅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文化保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进。
一、达斡尔族试点村现状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主要围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民居保护、特色文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四个方面开展。在全国保护与建设达斡尔族特色试点村共有7个,这其中内蒙古自治区试点村有4个,分别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尔拉镇阿尔拉村、腾克镇腾克村、阿荣旗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满都村;黑龙江省共有3个,分别是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雅尔赛镇哈拉新村、富裕县塔哈乡东塔哈村、富拉尔基区长青乡库勒村。民族村是民族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时空聚落,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基本单元,也是民族文化的原生地。达斡尔族长期居住在嫩江两岸的广袤土地上,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许多村,建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达斡尔族建筑,多种生产方式创造了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村保留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但这些村经济发展较滞后,有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传统民居保护、文化保护工作不容乐观。
(一) 经济发展落后,有部分贫困人口
选择试点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村落;另一方面经济欠发达村落。“特色产业培育”是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达斡尔族试点村都以农业为主,虽如今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较高,但受人均耕地面积少,种植品种单一,耕种期短,种植技术含量低,农产品收购不稳定,没有形成农产品产销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靠种地生活的农民收入并不高。据我们调查,腾克村是尼尔基水库移民村,部分农民的耕地由于修建尼尔基水库被淹没,部分农民已经失去了耕地,耕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的生存面临了困境,靠民政、扶贫救济的人口占移民人口的40%,还有一定程度的贫困人口,要靠低保金维持生活。有必要借助保护与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的机遇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民“脱贫”,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 传统达斡尔族民居被毁,保护面临困境
全国7个保护与建设达斡尔族试点村历史悠久、达斡尔族人口聚居密集,曾经都居住在达斡尔族的传统民居。1998年发洪水时哈拉村被洪水淹没,由全国政协捐助重建了哈拉新村;2005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实施“三少”民族危房和草皮房改造工程,改造了阿尔拉村的83栋达斡尔族危草房,全旗共改造达斡尔族危房和草皮房屋4200栋;[3]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共有13个达斡尔族村移民,[4]腾克村是其中的一个村,由于洪水、移民、危房改造等原因哈拉新村、腾克、阿尔拉这三个村的达斡尔族具有传统特色的民居全部被毁,在村落中已经没有传统达斡尔族房屋的痕迹,这对于保护特色民居带来了难度。为了保护达斡尔族传统民居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腾克镇政府在腾克村恢复重建了具有达斡尔族特色的传统民居,达斡尔族民居保护工作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达斡尔族传统民居现如今屈指可数,保护传统民居面临困境。
(三) 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力度不够
达斡尔族传统文化是保护与建设达斡尔族特色村的核心,要在挖掘、整理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保护、传承、弘扬、利用达斡尔族文化。“特色文化发展是根基、灵魂,因民族特色村落保护与建设离不开该民族的文化做出支撑,特色村寨建设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当地各种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文化要素为基础,以产业开发为支撑实现当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5]达斡尔族文化保护工作在举办文化活动、组建文化队、教学中传承、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中开展。但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工作没有普及,没能形成规模,少部分人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知识,部分传统文化没被挖掘,更是挖掘民间艺人、文化人才工作不够全面,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较欠缺。
二、 保护与建设达斡尔族特色村模式
保护与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是兴边富民工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继承,保护与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不仅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要注重文化保护工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 民族村的建设要突显“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并举模式,本着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培育特色产业思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步伐。
(一) 特色文化与产业同步发展模式
保护与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是一次对少数民族村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的工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与发展当地经济有机结合的模式推动民族村的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有利保障。经济发展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达斡尔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保护与建设达斡尔族特色村为契机发展达斡尔族文化产业,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探索文化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如开发文化旅游、发展民间手工艺,多渠道多途径同步发展的模式,加快达斡尔族特色村经济发展。
(二) 静态、活态保护传统文化相结合模式
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为突破点,坚持保护、开发和利用并重,挖掘、传承和创新并举的原则保护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化的碰撞与交融下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面临了极大的挑战,“静态”、“活态”保护相结合的模式对现有的文化开展保护,不仅要注重博物馆式“静态”保护,更要注重“活态”保护。设立的“达斡尔族特色试点村”在“静态”保护达斡尔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哈拉新村达斡尔文化展览馆,腾克村民俗陈列馆,阿荣旗音河乡勒莫格日达斡尔民俗风情园,这些对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静态”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活态”保护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一方面要对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民间艺人、民间文化人才的保护同步开展,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为达斡尔族村储备文化人才。另一方面参与性保护,调动村民、年轻人参与民族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鼓励参与具有达斡尔族特色文化活动,参与文化活动中了解、传承、保护达斡尔族文化,弘扬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使民族文化得到切实地保护与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停留在保护、传承层面,应加强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 保护与建设达斡尔族特色村的思考
保护与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达斡尔族特色村的保护与建设工作比较艰巨,建设中工作方式方法要得当,政策贯彻落实要及时,完善各个环节的各项工作要稳步开展,确保保护与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努力探索有效的建设途径
发展产业还是文化保护工作都要依据科学,建设中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探索有效的建设途径。试点村所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在了解掌握试点村人口规模、贫困程度、保持传统文化程度的基础上,从该村实际出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文化发展途径。结合地域特征、历史背景和发展水平,实地考察是否适合发展文化旅游业、民族手工艺、农家乐等特色产业,要选择好优势、特色产业,壮大当地产业规模。如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满都村“黑木耳”产业,扎兰屯在林区有便利的条件培育“黑木耳”。积极探索符合当地的特色产业,使得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形式推进
政府、村民、社会团体等是少数民族特色村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先领导思想认识要到位,充分发挥政府在少数民族特色村保护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要在总体规划、舆论宣传、基本保障、工作指导、统筹协调等各方面发挥作用。其次各个部门要积极配合协同,保护与建设特色村工作仅靠民委是难以完成,需要政府各个部分的密切配合,凝聚各个部门的合力,共同逐步完成。其三村民是民族村的主人,对村民的宣传工作要深入,让村民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特色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提高自觉保护民族文化意识,积极参与保护与建设的各项工作,特色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民村收益,始终要把握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 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全面系统稳步开展工作
科学规划方案是有效开展特色村保护与发展工作的重要保障。编制好规划、方案要从各村长远发展与当下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相结合。制定规划方案要征求多方意见,在吸纳专家、村民的意见建议中不断完善,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保护与建设特色试点村建设任务大,投资多,设计面广,要广泛筹措资金,整合建设资源,统筹各方资金。仅靠建设试点村的专项资金远远不够,整合新农村建设、扶贫等项目的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
达斡尔族试点村的建设突显了达斡尔族特色,激起了农民对达斡尔族文化的认同,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展保护与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的目的就是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促进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2-12-10.
[2][3]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史志编纂委员会.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志(1993—2005年)[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4]李忠斌,李军,文晓国.以文化为内核的特色村寨遴选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5(05).
[5]周健.关于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几点思考——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EB/OL].中国民族宗教网:www.mzb.com.cn,2015-07-31.
责任编辑:乌晓梅
2017-06-16
娜仁其木格(1976-),女,蒙古族,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达斡尔族研究。
C95
A
1009-4601(2017)06-00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