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供血机构建设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实践经验*
2017-03-07杨惠颖任爱民
杨惠颖 任爱民 郑 静 邱 艳
采供血机构建设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实践经验*
杨惠颖 任爱民 郑 静 邱 艳
输血技术是输血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采供血机构与高等院校通过合作办学、建设教学基地,是输血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北京血液中心在教学基地建设、教学工作内容和教学基地管理工作的介绍和经验总结,为采供血机构开展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工作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采供血机构 教学基地 输血医学
实践性强是医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实践约占整个教学实践(五年制或六年制)的50%,医学理论课时数与实验、见习和实习时数之比约为1∶1[1]。在高等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临床教学对于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至关重要,而临床教学的实施离不开临床教学基地[2]。输血医学作为现代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同样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要推进国内输血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而建设临床教学基地是重要途径之一。采供血机构拥有完善的采供血业务系统,具备独特的血液免疫学科研工作平台、完整的血液制备体系,以及血液检测实验等多种现场教学资源,成为输血医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实践领域,可以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通过建设教学基地促进输血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2009年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开始与北京大学医学部(以下简称北医)接洽协商建设教学基地事宜,2011年正式成为北医教学基地。同时还与首都医科大学(以下简称首医)、北京协和医学院等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开展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工作方法上积累了以下经验:
1 教学基地的设立与管理
1.1 设立教学基地的主要程序 一般来说,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设立需通过以下主要程序:①根据培养学生所需条件,在满足实习基地建设的前提下,寻求有合作意向的教学基地单位;②由教学基地所在单位根据自身办学条件提出申请,提交校方;③校方根据建设基地的必要性、科学性和是否符合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条件进行论证并给出批复意见;④审核批准后,由学校与基地依托单位根据双方合作意向正式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教学基地挂牌[3]。
1.2 设立组织机构 为保证教学工作质量,中心成立了教学管理小组,由分管科研教学的中心领导为组长,外聘合作院系的系主任为教学顾问,集体商讨教学相关重要事宜。以科研教学办公室为教学管理的秘书机构,由专人负责学科教育事项的具体落实,并遵循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和制度组织实施教学工作的日常管理。
1.3 建章立制 为有效严格地管理教学相关工作,理清各个部门的职责,中心颁布了《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合作教学管理办法》,内容涉及教学质量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建立、教学总结与评估、资料存档和经费管理等方面,使基地教学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做到有章可循,确保教学质量。
1.4 师资队伍管理 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中心教学基地参照北大医学部教育处(2004)教字第1号文《临床医学理论授课资格准入制度》、北医三院(2008)教字第52号文《临床医学见习带教资格准入制度》的相关规定,在《合作教学管理办法》中规定医学理论授课教师资格需具有硕士学位的高级职称人员或博士学位任职满3年的中级职称人员。每年度新入教师须自行完成教案,交教学管理小组成员审核后,进行20 min模拟试讲,由教学管理小组从教案和授课两方面进行评估并不记名投票,通过后方可获得授课资格。实习带教教师应具有大学学士学位的中级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学位且任职满2年初级职称人员均可作为新入实习带教备选教师。每年度新入实习带教备选教师须经科内带教小组培训,评估合格后才能入选。
为建设一支专业过硬、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中心教学基地根据北医和首医的教学纪律和教学要求,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培训,组织全体理论课主讲老师、实习带教老师参加北医和首医举办的青年教师培训和中心的集体备课会,以老带新,加强新进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积极推荐其作为主讲参加外地或中心举办的市级、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使其在不同形式的讲台上得到锻炼,积极参加北医和首医组织的教学评估和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及时将学生及校方的评价反馈给老师,帮助其弥补不足,提高教学水平。
1.5 教学流程管理 按照合作办学院校的教学要求,为完善血液中心教育教学的实践平台,中心教学基地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教学工作流程,包括:按标准选配专业相符的师资;组织教学培训;明确教学目的,编写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召开教学备课会;撰写教案,将教学内容具体到每一分钟;认真组织授课,强调教学纪律,课前提醒教师授课时间和地点,杜绝教学事故;建立考试题库,并根据当年的授课内容及时更新题库;组卷设计注重难易适中,根据授课时数和授课内容的重要程度合理分布考题范围;考试现场督考,严肃考场纪律;分析考生成绩,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评估教学质量,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意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不定期抽查教案、随机到课堂现场听课等手段,保障稳定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2 教学基地的主要工作内容
2.1 理论授课 目前中心教学基地承担了北医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临床输血学检验》课程,以及首医临床检验专业本科《输血技术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北医《临床输血学检验》的授课内容包括:绪论、红细胞血型系统与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血型系统与检测、血液成分制备、临床输血治疗技术、临床输血、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传染病、输血管理等,共18个课时;首医《输血技术学基础》的授课内容包括:献血、血液的采集、血液及成分血的保存、成分血液的制备和特点、细胞治疗技术及其应用、红细胞血型系统、人类白细胞抗原、血小板血型、红细胞血清血型学技术、输血前检查和血液选择、血液监控系统等,共26个课时。课程内容设计既能深入浅出讲授理论基础,又能将输血医学的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如临床输血治疗技术、细胞治疗技术、血液监控系统等。这种由高校教师与采供血机构专家共同教授输血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弥补了过去输血医学教育的不足,避免高校中从事输血教育的任职教师大多未接受过系统的输血专业知识的熏陶和培育,只能靠自身知识积累和检验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4]。
目前中心教学基地共有18名教师,组成了上述2所大学的2门理论课程的主讲、备讲团队。输血技术学覆盖领域广泛,从血液采集、制备和保存到临床输血治疗。因此中心教学基地采用一门课程由各领域专家分别授课的形式,保证每位授课老师不仅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与所授课程相符,更可以为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该领域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最新发展前沿。
2.2 实践课实习 除理论课外,中心教学基地还承担了首医《输血技术学》实验课的授课任务,包括不规则抗体鉴定试验、吸收放散试验、成分血液制备、血液中心参观观摩等,共6个课时。承担了北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导论》实践课程实习任务,教改前课程名称为八年制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专业的《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课,由北医教学医院和北京血液中心、北京急救中心共同承担授课任务,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进入临床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学生进行初步职业教育和全科医学理念培训,增加学生对我国卫生医疗体系、对医学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职业兴趣;构架基础和临床学习阶段沟通的桥梁,加深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为此,中心教学基地建立了23人的实践课教师队伍,分别承担讲座授课、实习带教及工作协调等任务。其中,观摩血液中心共4课时,包括讲座《输血的历史、现状与展望》,实地参观血液中心的献血者招募与管理、血液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型鉴定与配血、白细胞抗原分型与临床应用、血液储存与供应、血液质量管理等9个部门,让学生初步了解用于临床的血液从采血、检测、制备、储存到发放的全过程工作流程、技术手段和管理要点,增加学生对我国采供血行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人文关爱精神,为培养学生今后在临床输血医学实践中的能力奠定基础。
2.3 毕业实习 中心教学基地还接收医学院校输血医学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毕业实习任务。毕业实习是医学院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是校内教学的延续,而且是校内教学的总结。中心教学基地接收输血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熟悉采供血行业的基础知识外,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学生实习大纲的要求,编制科室轮转实习计划,安排学生在血源管理、献血服务、供血、检验、成分、血液研究等岗位实习,加强实习学生的考核评价等各环节工作内容,建立完善实习档案管理体系,指导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就业的过渡,为今后的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研究生培养 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医学系在输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引入“双导师制”——第1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第2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实现输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双重要求[5]。 高层次输血医学人才的培养是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部分,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成都输血研究所签订输血医学专业研究生双导师制合作协议,选派研究员担任输血医学专业研究生的第2导师,从研究生第4学期开始,与其他临床教学单位共同指导临床输血实践,培养目标包括:熟悉采供血行业的工作流程及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掌握临床输血涉及到的各类成分血的功能、保存方式和疗效评价;掌握各类血液成分的制备、特点和适应证;掌握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和输血反应的诊断、处理和预防;掌握输血治疗理论和方法技术;掌握血液管理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掌握输血行业相关法规制度,掌握输血医学伦理的基本知识。双导师制培养输血专业研究生的模式,为我国培养高层次输血医学人才的实践进行了有益尝试。
2.5 接收香港大学生实习 2012年京港洽谈会上北京市团市委、青年联合会与香港青联正式签订合作项目,旨在提升青年人才综合素质,加强京港两地青年交流,促进香港大学生对首都及内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了解。为配合团市委的工作,中心设置了包括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献血招募和血液采集等2个实习岗位,实习时间4~6周,接收生命科学、社会学、护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港籍大学生来京实习,帮助香港大学生体验内地采供血机构的工作模式,增加对内地采供血机构及医疗卫生行业的认识,同时也使得中心的教学基地进一步夯实教学能力,具备融合不同地区不同文化间教学交流的能力。
3 中心教学基地已取得的工作成果
3.1 理论课教学 中心教学基地已顺利完成了北医医学检验专业本科2009~2013年级5届本科生的《临床输血学检验》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人数共计114人。根据历年学生的反馈,教师教学水平较高,教学目的明确,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合理,能够合理结合临床实际;教学态度认真负责,教师上课注重启发和引导,师生互动活跃;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准确,课堂秩序良好;教学手段多样,多媒体手段使用得当,课件制作精美,能够合理运用双语教学。从已毕业的2009~2011级北医检验系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看,除继续攻读国内外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外,参加工作的共18人,其中有3人到医院输血科工作。同时,完成首医临床检验专业本科2010~2013年级《输血技术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共计96人次数。
3.2 实践实习带教 中心教学基地顺利完成北医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专业2012级、2013级《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课程实习任务,带教实习学生320余人,完成临床医学专业2014级、2015级《临床医学导论》实践课程实习任务,带教实习学生人数480余人。学生实习反馈表明实习课程安排合理,通过实习增强了对采供血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了解了血液从采集到临床供应各环节的具体内容,对日后的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2015年顺利接收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方向毕业生1人到血液中心进行为期10周的毕业实习。从2012年起接收5批共9名香港实习大学生,分别来自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理学院生物系、护理学等专业。
3.3 教学教材 适宜、系统、前沿的教材是输血医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教学质量,中心教学基地组织师资参与输血医学专业教材编写和编译工作,目前已出版的教材包括全国高等学校“十二五”医学规划教材《输血技术学基础》和《输血技术学基础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输血管理》和《输血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版),输血医学专著《血站管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编译输血医学参考书《血液管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版)。授课教师在立足上述教材的基础上,及时将所授课程领域内的前沿知识补充到课件中,最终形成中心教学基地的自有讲义,为教材进一步修订完善积累经验和奠定基础。
3.4 合作办学促双赢 中心教学基地贯彻教研一体的原则,以科研优势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同时以教学工作带动科研的进一步深入。2012年以来,中心各级各类在研课题94项,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216篇,组织参与编写论著5部,参与行业标准修订4项,取得国家技术专利2项。科研工作的开展,使中心教学人员始终保持着输血医学学术发展前沿的嗅觉和灵敏,同时也很好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兴趣,为实习学生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其他兄弟教学医院、科研机构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发挥了各自优势资源的作用,也带动了输血医学学科的建设发展[2]。
中心教学基地作为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教学质量、教学条件直接影响学生培养效果。为此,中心教学基地积极配合北医接受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认真总结作为北医教学基地开展的各项工作,包括检验专业本科生输血相关课程的教学、临床早接触课程实习等内容,并向来中心现场考察的国内外高等教育专家们进行汇报,教学基地的工作不仅得到认证专家们的认可,也有力支持了北医医学教育认证工作。
总之,高等医学教育具有学制长、实践性强和职业素质要求高等显著特点,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关键时期,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医疗机构的教学经验表明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6]。近年来,北京血液中心立足于输血医学学科建设,与北医、首医、北京协和医学院成都输血研究所等相关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为采供血机构建设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做了大量探索工作,在规范教学管理、改善教学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经验。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中心教学基地的教学内容仍显单薄,教学广度有待挖掘。
1 许新东. 浅谈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医院管理,1984,4(5): 7-10.
2 线福华,陈嬿,蒋建民,等.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医学教育,2005,25(1):43-44.
3 茹士学. 预防医学本科生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探讨[J]. 中国医学装备,2010,7(12): 11-14.
4 尤海菲,尹文.国内外输血医学教育初探[J]. 中国输血杂志,2016,29(5): 535-538.
5 汪强,高蕾,颜珂,等. 输血医学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初探[J]. 中国输血杂志,2016,29(6): 646-648.
6 普娜,黄云超,李文辉,等. 医学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96-98.
Practice Experience in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inical Teaching Base by Blood Transfusion Services
YANG Hui-ying,REN Ai-min,ZHENG Jing,et al.
Beijing Red Cross Blood Center 100088
Blood transfusion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blood transfusion medicine educati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blood transfusion services and medical universities through clinical teaching base is a key step for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in blood transfusion medicin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orking content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the clinical teaching base constructed by Beijing Red Cross Blood Center,and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feasibility and exploration of blood transfusion services carrying out medical universities' teaching work.
Blood transfusion services Clinical teaching base Blood transfusion medicine
R457.1
A
1671-2587(2017)02-0190-04
2016-10-22)
(本文编辑:王虹)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29
*本课题受2012年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卫生人才专项(京卫人字[2012]22号)、2013年北京“215”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训专项基金(No.2013-3-101)资助
100088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
杨惠颖(1982–),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经济师,主要从事采供血管理研究,(E-mail)yanghy04@126. com
邱艳,女,博士,主任技师,研究员,主要从事输血医学研究,(E-mail)1368120183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