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转化视阈下的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变迁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考察范围
2017-03-07杨彬彬马玉婕
杨彬彬 马玉婕
(1.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
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思想基础,其变迁的轨迹直接映射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重心、具体任务和发展路径。这一变迁过程,是马克思主义阶级转化思想的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共产党不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不可分。可以说,阶级转化思想中国化的进程直接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转化思想中国化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转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阶级斗争理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到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过程中,阶级转化的思想都发挥着潜在且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总结革命胜利的经验时一般更多强调阶级斗争和党的建设的普遍价值,较少深入剖析阶级斗争得以有效开展和党的建设能高效推进的内在机制。而阶级转化思想及其中国化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阶级转化是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阶级阶层构成为前提的,涉及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无产阶级政党和怎么引导群众尤其是无产阶级进行武装斗争的问题。具体讲也就是党的建设与社会认同的问题,其主线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阶级斗争理论领导群众。
(一)阶级斗争思想的现实转化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P9)阶级斗争理论作为一种批判武器,其价值不能停留在阶级分析的认识论层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向现实实践的转化。阶级斗争思想现实转化的基础是社会分层的客观现状,而阶级斗争实践的发力基础是阶级分析,运行机制是阶级转化,承载形式是统一战线,实现目标是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思想本身是一个系统化的思想体系,不是简单的现状描述和主观的理论建构,是在客观的斗争环境中不断实践和调适而持续发展的思想成果。
阶级斗争实现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阶级转化的有效运行,这种转化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化。工人阶级只是身份和职业的转变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革命的力量,这就需要在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实现阶级觉悟的提升和斗争能力的提高,工人阶级才能真正意识到自身的阶级属性和历史地位以及历史使命。二是纳入到无产阶级政党中的不同阶级成员的持续转化。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通过共产党员来体现,而这种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言,“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2],因此,这种转化是长期性、具体性的。同时,因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3](P3),因此,党自身的接续性转化具有核心性、主导性,直接影响着其他两种形式转化的成果,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建设直接关系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败得失。三是统一战线层面的阶级转化。比较不同时期统一战线的策略可以看出,争取“中间势力”的一种基础性方式就是实现阶级转化,尤其在结合工农的转化标准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二)统一战线策略的理论基础
统一战线得以构建的基础是客观分析阶级分化的现状,阶级分析理论及其具体结论引导统一战线的构建过程和策略。阶级分析的核心是明确革命的对象和革命的依靠力量,这种斗争性阵营的划分使得统一战线的策略成为必然,而统一战线的稳固统一和高度凝聚就需要阶级转化的有力运行。“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P9-10)统一战线策略的实施不是主观设想就能达成的,首先是以理论的认同度为基础的,阶级转化思想就是以构建“价值认同体”的方式实现人心的凝聚和组织的壮大,这正是统一战线工作有效开展的理论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高度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一事无成”[4](P559)。这种认识的基础就是阶级转化思想。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具有强烈的依附性,与此同时,这一群体的高度觉悟性决定了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因此,知识分子的阶级转化就极为重要和关键。在此,判定知识分子阶级转化的标准不是口头上的信仰,而是以“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4](P560)为标准的,这一标准从根本上讲以政治立场和革命态度为表征。阶级分析思想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将革命立场纳入到考查标准是其鲜明标志,也为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动员提供了思想基础。
而毛泽东在1939年5月4日《青年运动的方向》中进一步将“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4](P567)作为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唯一标准,“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4](P567)。将阶级分析的标准单向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意忽视经济地位造成的阶级属性,强调思想转变基础上的阶级属性,这里强调的“结合工农”则不是形式上的结合,而是更加侧重实践层面的结合,这种强调本身充分体现着价值引导。
(三)科学革命理论的价值引导
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鲜明标志就是指导思想的不同,建立起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以科学理论为旗帜,还要真正践行这种理论的价值追求。共产主义价值理念的践行需要在最广范围、最大程度上建构起“价值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仅仅由革命的政党以及领导阶级组成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价值引导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同向创造,这也是人民史观的基本体现,阶级转化是“价值共同体”构建的基本路径。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转化思想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和阶级斗争现状的表象性描述,同时揭示了这种转化的深刻社会动因和转变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进行了阶级斗争层面的理论建构,将客观现状的总结与主观引导的方向结合起来,实现了阶级转化的价值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价值性的体现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就是阶级转化的基本内容,工具性的体现就是阶级转化直接推动了统一战线的建立和阶级斗争的开展。
其中非常关键的是,实现党的组成成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建党,这是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遗留问题所造成的。仅仅实现党自身的转化并不能实现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理论掌握群众才能实现真正的革命的社会动员。因此,还要推进革命力量的阶级转化,实现工人阶级由自在向自为的转化,同样也要实现知识分子的转化。
二、阶级转化思想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的体现
知识分子的阶级转化存在两个层面,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内部知识分子成员的接续转化,另一个是对待党外知识分子的态度与立场。第一个层面是从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的角度来着手的,第二个层面则是不同历史时期调整统一战线的策略性考虑。前者集中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上,后者则集中体现在如何争取“中间势力”以扩大统一战线上。
(一)阶级分析视角中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定位是小资产阶级,毛泽东在1921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认为“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3](P9),从经济地位和革命态度双重考虑确认知识分子是统一战线的对象,并且在其后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强调革命态度的重要性,尤其是强调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作为判定其归属的突出依据。
在革命初期已经认识到党的成分的构成及其影响,同时也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1927年共产国际关于改造中共中央的命令起到了直接性的作用,当然这种指令性的调整因冒进造成了革命的曲折。其中基于阶级分析对党的成分改造的思想是明确的,受“八七会议”之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影响,红军建设与党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对红军的革命性强化中可见一斑,“争取有斗争经验的工农积极分子加入红军队伍,改造红军的成分”[3](P94)。这次主动调整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因为“中国武装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P115),对于知识分子占据很大比例的党的成分的改造不仅借助这种外在形式的方法,还借助于阶级转化的方式进行思想再造。
阶级分析是党自身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分析判断的结果直接决定着知识分子政策的差异,也决定着党的组织建设中吸纳知识分子党员以忠实程度为重要衡量标准,同时对待“广大的同情我们的党外知识分子”[4](P620)以统一战线和文化工作为联系机制与其紧密结合起来。
(二)革命组织净化中的知识分子
党的组织是由众多的各阶级、阶层的党员组成的,而如何实现全部党员“是工人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就需要从思想理论上提高全体党员的觉悟,这是将思想建党作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的基础动因。
党的思想建设首先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与其他阶级的思想进行了明确区分。早在1929年毛泽东在分析党内个人主义思想的时候就指出:“个人主义的社会来源是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思想在党内的反映”[3](P93),并提醒“党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说明这一点”[3](P93),不仅要警惕党外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还要明确这种思想的来源。对盲动主义的分析则认为其“社会来源是流氓无产者的思想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的综合”[3](P95),都强调了小资产阶级的影响,而当时党将知识分子归入小资产阶级之中。
(三)统一战线主张下的知识分子
统一战线层面的知识分子政策集中指向党外的知识分子,从统一战线的层面出发看待知识分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则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由于知识分子依附性和软弱性的特点,对待依附于不同阶级的知识分子采取差异性的政策。
国民大革命时期,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上,团结一切致力于革命的阶级,包括知识分子阶层。而在“四·一二”事件之后认定资产阶级叛变了革命,对待来自不同阶级的知识分子的态度差异更加鲜明。在这一时期学生运动的兴起,尤其是学生运动与工人罢工日益紧密结合,对国内政治局势和政治格局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方面加强同进步知识分子的联系,另一方面主动引导青年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
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价值认同和思想引导下,强调“知识分子的工农群众化”[4](P620),并将其与“工农干部的知识分子化”[4](P619-620)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出培养“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而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的造成,也决不能离开利用社会原有知识分子的帮助”[4](P620)。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将知识分子的阶级转化与无产阶级骨干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引导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实现阶级层面的转化;同时也强调领导阶级和可靠同盟的知识化,尤其是共产党员两个层面的强化,不仅要更加密切结合工农,也要不断推进自身的转化。这样就将阶级转化基础上的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深入结合,共同指向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的领导权和领导能力的提升。
到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思想更趋成熟,将政治立场和结合工农的标准结合起来,提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极大地吸纳了各阶层知识分子的支持与认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的认识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4](P620),同时突出的是从阶级转化的层面积极引导知识分子阶层的与工农大众的结合。
三、基于阶级转化视阈下知识分子政策变迁的时代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不断调整的,这是对革命形势和统一战线具体工作客观分析的主动调适,也是阶级转化思想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特殊表现。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待知识分子阶级转化的历史作用不能采取简单化、片面化的观点,而要立足具体的历史环境与阶段性任务,将阶级分析方法与历史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汲取阶级转化的经验教训,为新时期的阶级阶层转化提供方法论指导。
(一)阶级分析标准依据变迁的历史影响
阶级分析思想得以有效付诸实践的内在机制就是阶级分析标准的存在,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考察,这种标准并不是刚性固定的,而存在一定的弹性范围,这是以标准的构成为前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阶级划分是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为标准的,这种标准体系本身是客观条件与主观态度的结合,其中革命态度的主观性标准就为阶级划分可以调适提供了空间。主观评定标准的存在为统一战线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条件,也正是这种主观判断的随意性造成了负面效应,甚至是不可控性,这种反向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有突出的表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不同历史任务对阶级分析标准不同方面的强调也有所不同。进而不断完善这一标准体系。阶级分析标准的划定直接关系到阶级转化的对象与策略,随着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将与工农结合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准,甚至在特定的时期将其作为核心标准或者唯一标准,这种单向化的强调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根本原因就是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以现实的政治表现和客观实践为依据的。不是依据简单化的口头信仰,而是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与政治态度结合起来。这就启示我们,阶级阶层标准的划定要从具体实践和基本价值出发,不能单向性依赖主观标准。
(二)知识分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
从阶级转化的视角来看知识分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角色与作用,应该坚持辩证思维。知识分子历史地位的确立与阶级转化的标准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党内外知识分子的转化路径不同,但是其转化的根本方向是一致的,党的建设不仅存在大批新党员“布尔什维克化”的问题,“对于老党员,也发生了提高水平的问题”[4](P603),概言之,就是党的成员的接续转化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十八年来,党的建设过程,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是这样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的”[4](P605),而党的政治路线是统一战线策略的基础,政治路线决定着统一战线工作的具体开展与扩大,对于党外知识分子的团结与争取,就是在统一战线机制上进行的。
因此,从根本上讲,阶级转化思想贯通着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三者紧密联动的思想基础,也是三者有效协同的理论指导。同时,知识分子对党的政治路线认同与否,尤其是在对待阶级转化的工农结合的标准时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知识分子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作用。
(三)阶级转化视阈下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再思考
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其基本的导向就是强调“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4](P618),这种吸收具体体现在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两个方面,一是将具备党员条件的知识分子吸纳入党,二是“对于不能入党或不愿入党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应该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共同工作关系”[4](P619),这就是统一战线的层面,这两个层面的引导转化,其基本面是积极的、良好的。
我们在认识阶级转化及其中国化的进程时,也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在看到这种积极转化产生的正向效应极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的同时,也要认识到阶级转化的缺位、偏移甚至迷误所带来的历史教训。阶级转化的实效、缺位、偏移和迷误是阶级转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四种呈现形式。阶级转化的实效就是这种思想运用和价值引导带来的正面效应;阶级转化的缺位是指由于转化力度不够带来的价值引导的缺位,包括党内成员的脱党甚至叛党行为;阶级转化的偏移和迷误主要是指过度依赖阶级转化和阶级转化标准的泛化及过于主观化造成的历史挫折。因此,要用辩证思维认识阶级转化及其成效,将其合理、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运行机制运用到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去,尤其是对待信息化时代的知识分子要不断推进政策的时代性、回应性和科学性,为推进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广阔背景下凝聚一切力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和选择路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1.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