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的历史思维

2017-03-07刘新华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党史中华民族历史

刘新华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习近平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识,并善于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透视现实,显示出深邃的历史思维能力,表现出自觉的历史担当。对其历史思维进行归纳和梳理,将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历史提供宝贵的指引和借鉴。

一、深厚的历史意识

习近平深厚的历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历史功用的深刻认识及对历史学习研究的高度重视。

(一)强调历史功用

习近平非常注重历史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他对历史的功能作了一系列概括性的论述。他认为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营养剂”和“最好的清醒剂”,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他认为学史是智慧的事,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

“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1]具体来讲,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创业发展史,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与思想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败荣辱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学习它可以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中国近现代史记录了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磨难、感天动地的奋斗和彪炳史册的伟绩,学之可以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及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增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大自信。党史国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将中国革命和建设及改革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学之可充分认识到党在90多年的历史中所展示出来的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关联紧密。近代以来的世界一体化历史中,充满了先进与落后、正义与邪恶间的较量。近代以来的中国道路,必须放在世界环境中考察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学之可以开阔视野、锤炼胸襟。

习近平还强调历史的借鉴功能。习近平注重以历史的镜鉴来指导治国理政。他对中外历史博闻洽记,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在他的讲话、文章中,典故运用比比皆是,“用典”是习氏语言的重要特色。他引述历史、分析历史、总结历史,都是为了服务现实,为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服务。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他处处重视以史为鉴,向历史要智慧。2012年,习近平率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班子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以此凝聚民族共识,向世界宣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关于党风廉政建设,他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的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2](P390)在纪念抗日战争爆发七十七周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反复强调举行纪念活动的宗旨,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要以战争的镜子,昭示和平的珍贵,以民之痛、国之殇,以历史的教训,坚定捍卫和平的决心。

(二)重视历史的学习研究

习近平反复强调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他号召全党干部学习历史。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同年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2010年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他就党史研究和宣传工作作出全面指示,并将学习历史,如何对待历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3](P3),“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4]。

习近平还提出了学习研究历史的具体内容和目的。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自觉地学习中国历史、中共党史以及世界历史知识。读史最重要的目的是“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学习研究党史的途径方法。习近平提出了加强党史学习要着力抓好两个重点对象,即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少年。他强调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努力增强党史学习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发挥党校高校党史教育、研究、宣传重要阵地的作用,发挥党史教育基地的作用。 课堂教育之外,要组织学生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学习革命英烈的事迹。他还强调为学习党史创造有利条件:要把党史学习和建设学习型政党结合起来,形成学史好氛围;强调编写高质量的党史教材和党史读物。

习近平这些具体详尽的论述不仅把对学习、运用、研究历史的重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为学习研究历史指明了具体方向。

二、深刻的历史思维

习近平同志善于以深厚的历史素养和强烈的历史意识为基石,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思维,用历史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把握现实,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远的历史眼光。

(一)正确的历史观

首先,他强调不隔断历史。强调“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5](P8),这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是一个客观历史进程科学观点的坚持。他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对邓小平的评价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并强化了“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的表述,这都体现出了“不隔断历史”的客观态度,以及抛开历史包袱的超然与创新。

其次,他重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他认为不论经历过什么挫折,不论出现过多少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这是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科学观点的坚持。

第三,强调正确认识、科学对待我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首先,提出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习近平强调,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不懈奋斗的历程,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围绕这一主题主线,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伟大胜利,所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及其理论成果,所进行的党的建设及其成就,就是党史的主流和本质。习近平遵循了历史认识中的党性原则,也使我们从历史中加深对党的历史功绩的认识,坚定对党的信仰。其次,提出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的失误和曲折。他指出,对于我们党在艰辛探索的历程中出现的失误和曲折,“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应重在分析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剖析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汲取教训,研究防止重犯的办法、措施和制度。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走向胜利的道路。这种科学的历史观,在分析和阐述如何看待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错误时更是得到集中体现。在201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他在坚持以往党中央对毛泽东同志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对毛泽东同志作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等新的评价,用四个“创造性地解决”和一个“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高度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历史上建立的不朽功勋。

习近平同志对历史尤其是党的历史所秉持的科学态度和方法,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增强了包容性和开放性。这种历史观有助于人们在历史研究和认识中,坚持科学的立场,坚持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为全党正确对待党的历史作出了榜样,指明了方向。

(二)深远的历史眼光

习近平还以深远而犀利的历史眼光从历史中引出对现实的分析,从现实中展开对未来的设想,显示了其杰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这种深远的历史眼光体现在对一些重大事件意义的分析上。在讲到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时,他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3](P3)。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时,指出“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2](P39)。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更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时空广角、中国和世界的宽广视野、政党和领袖的辩证关系,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深刻而富有新意的论述,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揭示了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这种深远的历史眼光尤其体现在他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历史的分析上。他指出这两个历史时期 “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是一个整体,“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6]。“两个不能否定”的根本要求,把人们的认识统一到党对历史问题的基本结论上来。它不仅符合历史的基本面貌,符合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的要求,更是站在政治现实高度思考解决历史问题得出的科学论断。这一重要论述,为全面地、联系地、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的历史乃至整个党的历史和更好地推进深化改革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自觉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他在深入剖析中国历史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之后,得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为之付出全部智慧和力量”[2](P17)。“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2](P170),这就把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自觉的历史担当。

(一)提出这个历史担当就是对民族、对人民、对党的责任

上任伊始,习近平就表示,“对我来说,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2]({409),“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P101),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承诺担当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他指出,这个对民族的责任,就是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对人民的责任,就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对党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提出承担这个历史担当就是依靠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为此,他要求每一个中国人尽其所能承担起历史重任。要求全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积极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克己奉公,廉政勤政,为人民办实事;英雄的人民军队,要发扬传统、继往开来,有效履行肩负的历史使命;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发扬劳动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回馈社会,造福人民。他对青少年的培养工作特别重视并寄予厚望,提出“要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 “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他还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P4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他要求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他要求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他指出,“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2](P400)。

(三)提出深化改革是当下自觉的历史担当

首先,习近平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同时指出,“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2](P101)。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2](P101)其次,习近平提出了必须有务实的改革举措。他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光有立场和态度还不行,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提出改革举措要慎重,“但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2](P87)。这体现了自觉的改革担当,这种担当强调充分论证和评估且符合实际。

总之,习近平的历史思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也为我们实现中国梦、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习近平致信祝贺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23/c_1116344082.htm,2015-08-23.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美]熊玠主编.一介儒生的文化情结——习近平时代(选载)[N].学习时报,2016-06-13(A3).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李章军.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001).

猜你喜欢

党史中华民族历史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次学党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党史上的今天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