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政治生态研究综述
2017-03-07解红晖
孙 雪 解红晖
(1.2.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211)
2014年6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此后,习近平多次强调政治生态的重要性。“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据统计,在习近平的公开讲话及文章中,“政治生态”一词被提及20多次。“政治生态”成为媒体和学界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之一。强调政治生态,也是现实所需。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大大小小的关系网、“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政治生态正在遭受污染。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团组审议时多次就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提出要求,强调“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有良好政治生态”。因此,关乎党和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的政治生态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关于政治生态的理论研究也更加丰富。
一、关于政治生态内涵及构成要素的解读
(一)关于政治生态内涵的界定
第一,从宏观上来看,部分学者认为政治生态是各种关系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政治状态,主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体现。比如,史林认为,政治生态是相对于环境生态、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等社会生态而言的一种政治状态,它是对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政治大环境”、“软实力”的一种形象表述。政治生态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到我们党风、政风、社会风气。[1]欧庭宇、尹德志认为,政治生态是指政治系统中的诸要素在运行和互动过程中所形成和显示出来的整体状态。[2]同样,孔云峰也认为,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综合体现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领导干部从政的环境。[3]
第二,从政治生态与相关内涵的区分来把握政治生态的内涵。比如,杜运泉指出对政治生态内涵界定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政治生态泛化为政治生态系统,甚至误读为生态政治;二是把政治生态窄化为从政环境、政治风气或官场生态。对此,他提出政治生态是对政治系统内众多政治现象、政治实践、政治生活的概括与抽象。[4]而郝宇青从对政治生态与政治环境的差异出发,指出环境是静态的,生态更多强调的是动态的、有机的;环境是可以量化的,生态则是质性的[5],以此来对政治生态的内涵进行深刻剖析。
(二)政治生态的构成要素
纵观大多数学者对政治生态构成要素的研究,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和多维度性特点。比如,郝宇青认为,政治生态的构成要素包括政治主体的静态和动态要素,“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方式,以及在此政治环境下养成的政治习性”,属于政治生态的静态要素;“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属于政治生态的动态要素。夏美武认为,政治生态的构成要素主要囊括了时空要素、权力要素、结构要素、制度要素、主体要素、文化要素、生产力(经济)要素、生命要素、法理要素这九大核心要素,并要求我们应从政治社会系统整体和系统要素间关联的高度去看待某一具体要素的发展变化,而不是孤立地对待任一要素。[6]政治行为体在制度和价值的双轮驱动下发生互动关系,相应地,对特定政治系统的政治生态,也就可以从制度、行为、价值的三重维度进行评估和分析,并指出制度、行为与价值三个维度是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不是单方面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熊光清认为:“良好的政治生态主要包含三个要素:良好的政治制度、规范的政治行为和健康的政治意识,并将政治生态分为三个层面,即政治制度层面、政治行为层面和政治意识层面。”[7]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政治生态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联系的紧密性,这对我们今后分析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完善路径等方面拓宽了思路。
二、关于政治生态与四大热点关系的探究
(一)政治生态与全面从严治党
第一,全面从严治党是良好政治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打虎拍蝇”,大力推动反腐败斗争,着力净化政治生态。从近年来查处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看,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政治生态严重恶化,政治风气、社会风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广大干部群众怨声载道。因此,刘守旗表示政治生态的核心,是党员干部的党性、觉悟和作风问题。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离不开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建设良好政治生态,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8]郑智超同样认为,政治生态的好坏问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衡量国家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的重要标志。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在于管党治党是否从严、是否到位。[9]
第二,构建良好政治生态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的促进和提升。郑智超从思想、制度、实践三个方面出发,指出构建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过程就是促进和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的能力和水平的过程。只有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各级党组织才能够团结一心、坚强有力,中国的政治生态才能够“山清水秀”。高振岗、苏鹏也表示,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客观上需要全面从严治党,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清理阻碍改革的势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问题,不断优化政治生态。因此,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过程,也正是对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改善、优化的过程,可以说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二)政治生态与党内生活
第一,严格的党内生活是良好政治生态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常武显提出,严格的党内生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保证,并从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力量源泉,是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三个方面作进一步论述。[10]王黎明从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有助于锤炼党性、统一思想,有助于提升形象、凝聚众心两个方面表示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解决党内问题的重要措施,保证党的建设健康发展,更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之节。[11]崔建州同样认为,构建良好政治生态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但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无疑是良好政治生态的基础,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必须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起。[12]
第二,严格的党内生活对建构良好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王黎明指出,要充分发挥党内政治生活对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作用,并表示,在历史的关键时期,营造纯净的政治生态,一定要抓住关键少数,牢记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创新党内政治生活形式。胡宇齐表示,在政治生态系统中,每个人都是环境的“影响因子”。每位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都要积极为政治生态的正向发展贡献力量,与生态系统互相促进、相辅相成。[13]
从大量的政治生态与党内生活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仅仅关注党内生活对政治生态的意义与作用,但鲜少研究政治生态对党内生活所起到的促进及制约作用,除此之外,在多数学者的研究中把政治生态和党内政治生态混为一谈,并没有对相关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
(三)政治生态与腐败
首先,腐败行为严重恶化了政治生态。王恩江主要从腐败行为削弱制度效力、扭曲社会对政治的认知、导致社会运行机制的部分异化、激发社会矛盾等方面,来论述腐败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会消解掉制度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带来的积极后果,从基础上侵蚀政治生态的建设成果。[14]曹利芳指出,“苍蝇式”腐败严重污染政治环境,她认为,政治生态具有整体性,同时它也是一个复杂有序的层级系统,政治生态的好坏受子系统生态的影响,子系统生态出现了问题,也必然会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影响。[15]
其次,不良政治生态滋生了腐败行为。阎德民以县域为研究单位,认为一个地方政治生态不佳或者恶化,不正之风盛行,势必助长领导干部邪念的产生,成为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温床,并指出不良政治生态是县域官员腐败的重要基础,县域官员腐败是不良县域政治生态开出的“恶之花”。[16]同样,胡守勇从反腐斗争的复杂性看,反腐倡廉的深入推进受到了不良政治生态的掣肘,并指出,受到多年潜规则“暗流”滋润建成的不良政治生态,消解了“吏治改革”管理制度的效力,误导了干部的心理与行为。[17]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何将反腐败斗争提升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因为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高压反腐工作,才能不断优化政治生态。只有政治生态清明,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才能培育优良的廉政文化,以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政治生态与互联网
一方面,政治生态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孙萍、赵海艳认为相对于传统的政治生态而言,网络放大并激活了传统政治元素,从功能上实现了政策需求的处理、政策的推行和各主体之间的权利均衡,这种博弈均衡促进了网络政治活动的有序进行。他们指出网络政治生态主要由网络政治主体、网络政治环境、网络政治规则和网络政治过程四个要素构成,具有结构的整体性与动态性、主体的多元性与平等性、信息的交互性与议程自我设置性、自组织性与他组织性等特点。[18]史达认为,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公众表达政治意愿和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渠道,而且也给我国的政治安全带来重大挑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互联网政治生态系统与实体政治生态系统相仿,但又兼有互联网自身的特征,主要由互联网政治主体(网民、手机用户)、网络社群、电子政府、网络政治规范与行动以及传统媒体等要素构成,并对互联网政治生态系统的模型框架进行了研究。[19]
另一方面,互联网对政治生态的影响。李明德、黄安站在大众传媒的视角,提出良性政治生态构建过程离不开传媒的建设性作用,政府、社会、公众三者借助传媒平台公开信息、参与决策、修复分歧、协调方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良性政治生态构建过程中大众传媒扩大政治公开、促进政治参与、完善政治修复、增强政治协调的作用。[20]孙会岩、郝宇青也指出,互联网在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平衡、政党政治繁荣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指出互联网的信息爆炸、去中心化、泛娱乐化和数字鸿沟等特征也使执政党的政治生态面临一些新的风险和挑战。[21]刘婵君和李明德指出,以互联网传播为基础的社会化媒体,从工具性与文化性两方面对政治生态系统发挥作用,打开了公众政治参与的新局面,但同时指出了缺乏代表性、表达非理性与参与无序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2]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的作用在不断地被放大,作为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会产生积极的效应,利用不当,负面效应将会随之而来。因此,我们应当在认识互联网对当下的政治生态建设具有推动作用的同时,更加关注二者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形成政治生态与互联网的良性互动。
三、关于政治生态研究的热点问题及不足之处
(一)政治生态研究的热点问题
归纳起来,学术界对于政治生态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十大热点问题上:政治生态的内涵解读、政治生态的构成要素研究、政治生态建设的时代价值研究、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政治生态的优化路径研究、政治生态与全面从严治党的研究、政治生态与腐败的研究、政治生态与互联网的研究、政治生态与党内政治生活的研究以及构建县域政治生态的研究。
对于上述十大热点问题的研究,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极大丰富了政治生态的相关理论。首先,对政治生态的内涵认识越来越清晰和深刻,从起初单一地对内涵进行定义到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去解读和认识政治生态,给接下来的相关理论研究打牢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其次,政治生态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包括对县域政治生态的研究、互联网与政治生态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打开了政治生态研究的新视角,为深入研究政治生态提供了新思路;最后,与政治生态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越来越丰富,比如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党内政治生活理论、党内监督理论及腐败行为等,深入探讨其与政治生态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在关注取得的大量成果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当下仍存在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领域,需要我们投入更大的精力去深入地挖掘和研究,以形成更具有全面性、深入性和学术性的理论成果。
(二)政治生态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对于相关概念的梳理仍不够清晰。比如,对政治生态内涵的界定仍存在分歧,未形成专门的学术定义。除此之外,很多学者把政治生态和党内政治生态混为一谈,这是源于对政治生态概念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学者包心鉴指出,政治生态大体区分为政治内生态和政治外生态。政治内生态是指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生态联动;政治外生态则是指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生态联动。[23]因此,对于基本的政治生态的内涵应更加重视,这是研究政治生态的前提和基础,也为今后我国政治生态学的发展夯实基础。
第二,缺乏对政治生态的整体演进历程的研究。参阅大量文献后发现,只有个别笔者对延安时期政治生态建设的研究,而几乎没有学者对政治生态的演进历程进行研究。因此,在研究政治生态的完善路径部分也缺乏对以往我国政治生态建设取得的经验的借鉴,使得对策建议缺乏针对性。
第三,缺乏对政治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今,对政治生态的理解都是停留在较为抽象的层面,很难去量化一个地区的政治生态,对于政治生态的好坏、优劣难以衡量,因此一些政治生态建设的目标也显得流于形式和口号,缺乏可操作性。
总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政治生态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且在今后的研究中,不仅要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经验,而且要不断弥补以往研究的欠缺之处,相信国内学术界对政治生态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将会不断拓展,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为具体实践指明科学而明确的前进方向。
[1]史林.我国政治生态问题探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6,(04).
[2]欧庭宇,尹德志.政治生态的内涵及意义刍论[J].行政与法,2016,(10).
[3]孔云峰.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的内涵意蕴与实践要求[J].清江论坛,2014,(04).
[4]杜运泉.话语·内涵·结构:政治生态的学术辨析[J].探索,2016,(03).
[5]郝宇青.深刻理解“政治生态”的丰富内涵[N].新华日报,2017-04-13(011).
[6]夏美武.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4.
[7]熊光清.如何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J].探索与争鸣,2015,(08).
[8]刘守旗.全面从严治党与良好政治生态建设[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6,(04).
[9]郑智超.全面从严治党与良好政治生态的构建[J].福州党校学报,2015,(06).
[10]常武显.严格党内政治生活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12).
[11]王黎明.严肃党内生活净化政治生态[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
[12]崔建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夯实良好政治生态的基础[J].前进,2016,(11).
[13]胡宇齐.以严格党内生活涵养良好政治生态[N].北京日报,2015-05-22(003).
[14]王恩江.反腐败与政治生态建设[J].理论视野,2014,(12).
[15]曹利芳.政治生态视阈下“苍蝇式”腐败及其治理[J].传承,2016,(07).
[16]阎德民.防止县域官员腐败与优化县域政治生态[J].中州学刊,2013,(02).
[17]胡守勇.净化和重构政治生态: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根本方略[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08).
[18]孙萍,赵海艳.网络政治生态界说[J].探索,2016,(04).
[19]史达.互联网政治生态及危机治理[J].电子政务,2011,(10).
[20]李明德,黄安.大众传媒与良性政治生态构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21]孙会岩,郝宇青.互联网时代执政党政治生态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探索,2017,(01).
[22]刘婵君,李明德.社会化媒体与政治生态研究谱系:内涵诠释、现实表征与关系构想[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23]包心鉴.论优化党内政治生态[N].光明日报,2015-05-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