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的德育功能及建设策略
2017-03-04杨婷婷薛晓阳
杨婷婷+薛晓阳
校史馆不仅仅是陈列校史档案的地方,也是研究和编研学校历史的机构,具有“存史、育人、沟通、资政”的价值和功能,这和档案馆的存储、保管和利用功能同工异曲,相得益彰。[1]作为学校的文化名片,校史馆是研究学校历史、展示学校历史发展的场所,汇集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成果、社会服务等珍贵资料。随着历史档案文化逐渐被重视,校史馆已经成为构建校园文化和弘扬学校精神的重要窗口,更是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从教育的角度看,校史馆不仅是校史展览及校史教育的途径,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形式。对于校史教育的意义,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和研究。但对于校史馆本身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教育形式,其发挥的教育功能,我们还研究不够,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挖掘。
一、校史馆的德育功能:一种独特的资源
(一)文化陶冶:校史馆教育不同于课程德育
文化的影响是内在的,并且是热烈而持续的,通过文化浸染和熏陶,可达到凝聚学校德育特色、熔铸学生道德品质的目标。校史不仅是学校的发展史这么简单,它包含一个学校人文精神和教育传统的积淀过程。“一所学校就是一部历史,她积淀着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生活,记载和延续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发展可视为这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开拓。”[2]校史文化资源是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对师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校史馆作为学校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对学校文化氛围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其蕴藏的文化资源无形地熏陶着学生。一般的德育课程注重道德概念的形成、道德知识的记忆以及相应的理智训练,这种课程德育方式在道德知识学习方面比较有效,但在文化熏染、情感陶冶方面却有所欠缺。如果学校德育课程能够与校史文化结合起来,或许可以发挥“1+1>2”的效果,同时,校史教育的生动鲜活,有助于学生对学校的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关于学校文化的德育功能问题,有研究者认为,道德教育应当以人为核心,重视对情感、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情感因素的长期培育。[3]而校史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正是贯彻了以人为核心的思想,通过将校史与传统文化结合,对学生进行文化的陶冶,让学生对道德观念有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其培养人生信念和树立正确价值观,从而有利于学生将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达成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教育特色:校本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校史文化是学校文化传承的基石,而学校所处的地方社会,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校史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是校史馆发挥道德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厦门大学在形成廈大精神和“嘉庚精神”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地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推动校史文化与地方文化相互交融,使校史文化及其精神内涵成为了厦门的一张城市名片。可见,校史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不仅是校史馆建设的内在需求,更是形成校园精神文化氛围的推动力所在。而这种精神文化氛围的形成,其实是校史馆道德教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外在体现。
普通德育教材是共性且统一的内容,体现的是国家的教育意志,它难以发挥地方文化特色的教育作用。而校史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体现了校史馆在校本德育方面的特色,弥补了学校德育的单一化缺陷。从某个层面来看,校史馆及校史文化本身就是一部校本德育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又保留着地方的文化特色。“校史是一部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乡土德育教材,在德育教材建设上注重乡土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是目前我国德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利用校史进行德育乡土教材的开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4]因而,校史文化教育进课堂,不仅是校史馆德育建设的一种趋势,而且也可成为校本德育模式的一个途径。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应该重视校史馆的文化存在和德育功能,这是学校德育工作改革与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之一。
(三)生活化教育:德育生活化的重要途径
校史馆是宣传学校文化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实际上进行的是课堂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变。校史馆具有的文化陶冶作用,恰恰是改变学校以单纯课程育德的一个良好途径。学校德育的生活化过程,有许多途径和方法,而校史馆的教育方式,是一种简洁、有效的形式。在了解和学习校史的过程中,体验学校的精神文化,这正是生活德育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校史馆中展示的楷模和榜样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融合,对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促进其道德成长有良好作用。一方面,校史资料中革命先辈浴血奋战、舍己为人、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可以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校史中的学校创办历程、杰出校友的学生生活和光辉业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对其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的选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校史馆作为学校文化及生活方式,为学校德育提供新的文化形式。校史馆以生活化教育为切入点,让学生对其宣传的道德观念感同身受,从而促进其道德成长。
二、校史馆建设与学校教育:发展与问题
学校作为培养人的阵地,应该用文化来塑造和引导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校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理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近年来,各学校对校史馆的建设逐渐重视起来,从小学到大学,掀起了一股校史馆建设热潮。2002年,历时五年兴建的北京大学百年校史馆正式对外开放,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校史馆题写馆名。在这之后,许多大学开始意识到校史馆的文化陶冶和教育功能,开始新建、扩建或重建校史馆。与此同时,这一做法不仅在许多高校形成潮流,而且不断向中小学校扩展。
在许多中小学,校史馆也得到高度重视,并建设得相当完善,成为基础教育名校的名片。比如,杭州高级中学在兴建校史馆的基础上,在校园内修建一系列带有纪念性的人文景观,包括文化长廊、文化讲坛等,同时,杭中还开展了一系列以校史为内容的纪念活动。在平时的校史馆管理中,除了让学生担任校史陈列馆讲解员外,还结合校史教育,组织开展各种班会活动及社团活动,把校史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来做。
然而,大部分中小学对校史和校史馆建设还重视不足,许多学校的校史馆还处于空白状态,已建校史馆的学校对校史馆的使用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装饰作用大于教育作用
校史馆作为学校的重要建筑,是学校展示风采、传播品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人文历史厚重的百年名校,往往都把校史馆作为不可多得的宣传资源,成为学校对外交流、招生宣传、领导视察时学校的耀眼光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校史馆往往难以发挥应有的文化陶冶和德育功能。比如,许多学校的校史馆,利用模式相对单一,主要针对新生入学教育,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开放时间有限,主要用于领导视察、学者访问时使用,使得校史馆的展示功能大于其教育功能。
(二)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脱离
在许多学校,校史馆尚未与学校德育工作充分结合起来,而只是单一的展示功能。就校史而校史,即使能发挥教育作用,也仅仅局限于校史本身的宣传和传播,而不是对学生品德的激励和培育。学校德育是一条线,而校史馆利用又是另一条线,两者没有任何关联。学校德育工作很少关注校史及校史馆,很少把它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资源去开发和利用。德育工作总是局限于政治、时势和上级的指示来做,更多情况下是按照德育课程与教材来实施“知识德育”。校史馆建设及校史教育在许多时候,似乎是完全独立于学校德育、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之外的行政工作。
(三)独立于学校文化建设之外
校史馆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许多学校,校史馆建设及校史教育并没有纳入学校文化建设整体结构之中。在一些学校领导的眼中,校史馆工作被作为纯粹的行政工作来管理和使用。试想,如果尚未意识到校史馆潜在的德育意义,而成为招生宣传、对外交流、领导视察时的面子和光环,那么,把校史馆作为单纯的行政工作来看待,就是必然的结果。从实践来看,许多学校的校史馆使用之所以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其原因就在于缺少对校史馆所包含的文化教育功能的深刻理解。
三、校史馆建设策略:教育功能的发挥
(一)校史馆建设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
校史馆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学校对校史馆建设及校史教育的重视。发挥校史馆的教育功能有许多工作可做。从新生入学教育、校史文化入课堂、开展校史文化课外活动等方面入手,促进校史教育模式的多样化。通过这些方式,把校史教育與德育课程结合起来,避免两者的分化和对立。有学者认为校史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内部,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加强学校校史馆建设,使之成为德育新课堂,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对社会的进步将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5]参观校史馆,铭记校训、校徽和校歌,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和办学成就,熟悉校园历史建筑应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以此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校史馆的历史空间和文化氛围,将各种教育活动诸如校史讲座、校训讲解、校史知识竞赛、校史演讲比赛等搬入其中,以促进学生对学校文化和精神的认同感,发挥校史馆的道德教育功能。
(二)以教育性推进校史馆建设的专业性
校史馆建设既是一项行政工作,又是一项教育工程。在投资、设计、人员聘用等方面,都要思考和研究,但最为重要的,应当是校史馆教育功能的发挥问题。比如,校史馆工作人员不仅应具有校史方面的丰富知识,也应该具有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对校史的教育价值有深刻的了解,懂得如何利用校史资源有效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他们能够深入挖掘出校史中具有教育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故事,通过这些激励人心的榜样故事引发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校史馆的德育功能。然而,许多学校的校史馆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在校史资料整理上,以历史沿革、历任校长、杰出校友等表层记录为主,内容过于单一,缺乏深度加工;同时讲解人员一般都没有德育工作的意识,难以带着教育者的眼光去介绍和讲解校史。
(三)以数字化提升校史资源的利用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数字化、电子化手段逐渐在校史馆的布展和陈列中被广泛运用,电子图片和声音的使用增加了校史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从平面到立体、从无声到有声,能增加校史的感染力,增强学生对学校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并从校史的杰出典型中获得感动和激励。同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建立数字化校史馆。数字化校史馆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功能,这种功能是对传统静态校史馆的文化传播功能的几何级放大,以充分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提高校史资源的利用率和开放性,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校精神传递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朱玉玲.论高校档案馆校史馆一体化建设[J].中国档案,2009(5):42-43.
[2]李延保.校园文化与现代大学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2(13-14):16-17.
[3]林宇.非理性方向:略论高校管理的思路[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07-110.
[4]李昌祖.高校数字化校史馆的功能解析及其建设要求[J].高教与经济,2009(1):38-41.
[5]孙剑云.加强校史馆建设,开辟德育新课堂[J].档案与建设,2009(2):22-23.
【杨婷婷,扬州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薛晓阳,扬州大学教科院,教授】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