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宝玉不宜做官论

2017-03-02宋志坚

杂文月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贾琏贾政汪先生

●宋志坚

汪强先生《论贾宝玉亲自系裤带子》(原载《杂文月刊》)有点意思,此文分列三“论”,一是“论贾宝玉首次亲自系裤带子时的年龄”,汪先生认为应在贾宝玉“初试”之后,上学之前,大约13岁左右。因为“初试”那天,大腿上有“冰凉黏湿”的一片,还是袭人为他系裤带子的,而上学之后,倘若再不会亲自系裤带子,想方便时也很不方便;二是“论贾宝玉为何老大了还由丫头系裤带子”,汪先生认为与他的身份有关,他是“某某公”的后代,“一个公的后代如果在14岁之前就亲自系裤带子”,那就“有失身份与体面”;三是“论‘亲自系裤带子’的提法并无不妥”,汪先生认为,贾宝玉可以让丫头为自己系裤带子时却自己系裤带子,那就是“亲自”,就像可以让秘书为自己写稿的领导自己写稿叫做“亲自”一样。一本正经地“论”,论的却是颇为滑稽的问题,此所谓寓谐于庄;论的是颇为滑稽的问题,却又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此所谓寓庄于谐。此文使人想起《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论“他妈的”》以及《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颇得鲁迅杂文之真传。

受汪强先生之启迪,作此《贾宝玉不宜做官论》。

或有人说,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在贾宝玉的眼里,“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他最喜欢在女孩子中厮混,最讨厌“仕途经济”,认为这是那些俗不可耐的男人的营生,他根本就不想做官。这固然言之有理,但也不要忘了,他是贾源贾代善的后代,他爸是贾政,他生在官宦世家,做官原是贾家祖传,那贾府(包括宁国府与荣国府)中,从贾演贾源起,四五代人中,哪一代没有做官?贾赦、贾敬、贾珍、贾琏,哪一个没有做官?贾政想要做官的香火代代相传,他之不满甚至打骂宝玉,还不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怨他不争气。我作此论,对象若是贾宝玉,那是没事找事;对象若是贾政一类,未必就是无的放矢。

我之所以说贾宝玉不宜做官,是因为想起了周公姬旦的后人鲁哀公。此公曾对孔子说:“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如果这句话出于贾宝玉之口,只要稍稍改动,例如将“寡人”改为“宝玉”,将“深宫”改为“贾府”,似也十分妥帖,除了担心林妹妹不睬他,他又何尝“知忧”?除了害怕贾政责罚他,他又何尝“知惧”?《汉书》的作者班固,在引述鲁哀公此言后感叹:“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无德而富贵谓之不幸。”他认为鲁哀公此言,出乎真心,合乎实情,却又认为,让这样的人当君主,想使国家不陷入危亡的境地也不可能,因为这种人,是靠祖上而不是靠仁德身居富贵之位,安享太平的,未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练,不知民间之疾苦,不知人生的艰辛。鲁哀公如此,贾宝玉又何尝不是如此?鲁哀公不宜为君,贾宝玉又何尝适宜当官?对于有志于经纶济世的人来说,身处底层的经历,也是一笔财富,“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的多才多艺,不是因为他的“高贵”,恰恰因为他的“卑贱”,贾宝玉却是要直到十三四岁,才能亲自系裤带子的。他要看到平民百姓忍饥挨饿,怎么就说不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的混账话?!

或有人说,贾珍、贾琏不也一样“生于贾府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为什么他们适宜做官,贾宝玉就不宜做官?此二贾确实也都是贾氏子孙,确实也都“未尝知忧,未尝知惧”。然而,他们与贾宝玉又有不同,他们不像贾宝玉那样率真而“未尝虚假”,不像贾宝玉那样单纯而“未尝阴毒”。贾珍、贾琏那一类人做官,是很容易瞒上欺下、胡作非为、以权谋私、以势压人的,只图眼前闹得欢,不顾日后拉清单。我说贾宝玉不宜做官,虽然未曾想过要他做多么好的官,但至少还得有条底线,有所敬畏,绝不是贾珍、贾琏之类可能做的那种官,这种官,贾宝玉也做不来,只要他还是那样率真,那样单纯,不会上下其手长袖善舞,只要他还是那样正事不会干,邪事不想干,常常处于困惑、郁闷与痛苦之中,实在也不宜在那种官场中生存。难保哪一天被那些破事弄得心烦了就由着性子说:“我找林妹妹去!”除非他“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地变得不再率真,不再单纯,甚至变得贾珍贾琏一般。班固引的是鲁哀公之问,说的却是汉代的事。“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淫失道。何则?沈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那些“骄淫失道”“沈溺放恣”的“诸侯王”,原先大致都属“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一族。但这样一来,我们议论的对象就成了贾珍贾琏而不再是贾宝玉了。

我将贾宝玉比作鲁哀公,因为他们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都是那样率真、单纯,要不,也就不会有如此毫无掩饰的“鲁哀公之问”。但鲁哀公又与贾宝玉不同,他是做了君主的人,不能厌恶“仕途经济”,不能不问政治。于是乎孔子与他说了一番大道理,最后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一语作结——顺便说说,常有人将此语当做唐代魏徵甚至唐太宗的专利,硬是掠人之美——并说“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这种实例当然也有,例如班固所说的河间献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这是史家对他的评价。但这不是普遍现象,因为“思危”的作用毕竟有限。“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倘若“寡人”都“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哪能不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我以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贾宝玉都不宜做官。

为国为民着想,贾宝玉不宜做官。倘若真要做官,起码也得到基层去摸爬滚打数年,不是涂金,而是真干。要不,难免误国误民,成为无所作为的平庸官,吃喝玩乐的安乐官。

为他自己着想,贾宝玉不宜做官。他既不想做官,就大可不必勉为其难,让他去做一些他想做而又能做的事,他既有吟诗的天赋,就让他去当诗人,即使写不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写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诗也行。

假如李后主不是“后主”而只是诗人,不亦乐乎!

猜你喜欢

贾琏贾政汪先生
停车挡道影响他人出行,要负法律责任吗
Optical spectroscopy study of damage evolution in 6H-SiC by H+2 implantation*
寻踪汪曾祺
依恋:《红楼梦》人物贾琏亲密关系探析
汪曾祺:老头很“抠”
依恋视域中贾琏的亲密关系探析
西门庆与贾琏的形象之比较
贾政也有温情时
贾政性格中的儒道互补
温暖而无边无际的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