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世言畏童言
2017-11-14侯国平
●侯国平
1949年5月,李敖跟着父母,从上海来到台湾,那年他14岁。父亲经人介绍找到了一个职业,在台中市一中当国文教员。李敖也考取台中市一中,就读于初二甲班。
清早,李敖就和父亲一同出发,由台中西区走到北区的市一中。中午就在学校吃便当。因为初到台湾,还不知道当地的便当盒是个什么样子,就想当然地买了一个上下几层圆的饭盒。第一天上课时,李敖背着书包,手提上下多层的圆饭桶走进教室时,一下子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同学们七嘴八舌,都说这个阿山(指外地人,有贬意),原来是个饭桶,不然怎么吃这么多。李敖窘得脸上发烧,看着同学们的便当盒,原来是长方形的一个小盒,饭和菜皆在其中。再看着自己圆而多层的饭盒,就像吃酒席,吃大餐一样,怎么看怎么特别,怪不得惹同学们的耻笑。一生秉持反潮流的李敖,在同学们的笑言中屈服了。第二天,他就扔下圆而多层的饭桶,换上了和同学们一模一样的便当饭盒。他要和同学们笑成一片,不想搞特殊。
李敖的便当盒随了大流,原因是童言可畏。那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稚嫩的哄堂大笑,是最具力量的,让你不能不屈服。世言可畏与童言可畏比较起来,李敖更惧怕后者。
李敖的特立独行在初中二年级就显露出来。有一天,他突然提出要移风易俗,就是不过农历新年。他认为要顺应世界潮流,就不要过农历新年。因为农历新年,夹杂着太多封建迷信色彩和落后习俗,是一种不进步,违反现代化。所以,他就向父母宣称,他不过春节了。李敖的父亲倒很开明,认为年轻人玩点新花样是可以理解的。就说,好小子,你不过就不过吧,你不过,我们过。
到了农历新年,一家人兴高采烈,忙前忙后,准备年夜饭。又是包饺子,又是七大盘子、八大碗鸡鸭鱼肉全端上了桌。但李敖都坚持不上桌吃饭,要和平日里一样,只吃一碗蛋炒饭。家里人熬夜守岁,他偏要早睡,鞭炮也不肯放了,要父亲亲自动手,到院里燃放。父母送来了糖果、瓜子和压岁钱,他一概不要,坚决退回。父母都用惊奇的眼光看着他,也不说什么。因为在道理上讲,愿意过农历新年,还是过公历元旦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过很少有人愿意冲破世俗罢了,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并不是闹着玩的。
李敖凭着自己的年轻气傲,坚持不过农历春节到了第五个年头。那一年,父亲不幸病故,母亲陷入了寂寞的境地。当又一个农历新年到来的时候,母亲又忙里忙外,做好了一大桌子的大鱼大肉,然后又去认认真真炒了一碗大米饭。这时候,李敖没说一句话,悄悄推开了那一碗蛋炒饭,又回到了大鱼大肉的年饭桌上。
童言可畏,让李敖放弃了圆形饭盒,他不敢标新立异,独来独往,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风华绝代的群体。然后,李敖立志反潮流,坚持不过农历传统春节,家里人都没有反对,好像只是父亲说了一句话,好小子,你不过,我们过。如今父亡母在,当母亲默默地为他端出一碗蛋炒饭时,李敖又改变了主意,又要和大家一起过春节了。
此起彼伏,在一个方面退却了,但在另一个方面就会有所突进,他那颗反潮流的心,一直在跃动。到了他父亲的葬礼上就喷发了。
李敖的父亲是台中市一中的中文科主任,教了六年的书,又教过补习班,算是一个好老师。公祭的时候,场面很大,有千人的规模。作为家中长子,按照公祭主持人的要求,李敖要披麻戴孝,要扛哭丧棒,还要见人就下跪磕头。
李敖不吃这一套,他说要改革,丧礼破除封建迷信。主持人要他扛哭丧棒,李敖就是不扛,看也不看。主祭人要他向来宾磕头答谢,李敖一律不磕,只是握一握手,点一点头。要他烧香点纸,更是连摸也不摸。牛不喝水怎么硬按头呢,主祭人无可奈何,只好随他去。众人也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李敖顽强抗争,把自己家里的移风易俗进行到底。
葬礼上的人们没有当面说李敖是阿山,但背地里却放出一个谣言,说李敖是个不孝子,硬把他父亲气死了。
李敖听了只是一笑,他想为自己辩解,但又觉得无此必要。一个离经叛道的人,怕的不是这种封建遗留的口诛笔伐,而是那一片亮晶晶的眼睛和稚嫩无邪的嘲讽,童言才是让他最可敬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