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与高校教学方式融合路径研究
2017-03-01李科张梦婕
李科+张梦婕
摘 要:作为当下新兴的教育模式,慕课已成为教育界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领域,它给传统的课程教学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客观理性的认识慕课,才有可能合理地利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该文总结了慕课发展困境和影视艺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慕课与传统课堂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具体的课程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后的调查分析,认为慕课与传统课堂融合势在必行,但只有从慕课和传统课堂两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才能让两者达到真正的融合,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慕课;影视艺术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自2012年開始,慕课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都把慕课作为研究或践行的方向,中国也概莫能外。慕课是否适合所有的学科专业的教学规律值得商榷,作者在多年的影视艺术教育实践与反思中,发现慕课的教学特点的确在某些方面能够弥补传统影视艺术教育的不足。本研究旨在将慕课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融合,从而改进当前影视艺术专业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学效果,并最终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
一、慕课的兴起及其发展困境
慕课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也就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网络课程,2012年被誉为“慕课元年”,Udancity,edX,Coursera并称为“慕课三驾马车”“慕课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平台,不同于传统远程教育平台的是,慕课为资源提供了一个‘过滤机制,对于优秀的教学资源采用激励机制,从而确保了课程平台上资源的质量”。
慕课的兴起有其自身的特点:“大规模;开放课程;网络课程;‘沉浸感:这是MOOC与传统在线教育的不同之处。在拍摄上,传统在线教育给人的感觉是在给录制现场的学生上课,而观者只是一个旁观者。然而慕课的拍摄采用面对面交谈的方式,会让观者一位老师只在给其一个人上课,他的眼睛一直注视着观者。这种拍摄的角度弥补了传统在线课程的距离感,营造了一种沉浸式学习环境,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互动性强”。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慕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自然也有其利弊。理性地认识慕课,有利于更好地结合具体的学科,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改革,从而促进教学的进步。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从传播学角度而言,慕课不是单向的信息传播,“传播的过程是不断反馈的循环模式,包含学生之间的循环和师生之间的循环。”这显然更符合教育的本质,也应该是慕课的优势。慕课发展至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和影响力,但在对慕课的研究与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境。
(一)学习评估机制模式化
学科特点不同,评估机制也应各不相同,幕课主要是采用计算机评估、学生之间相互评阅、以及网络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但这种评估机制明显带有过于模式化的问题。因此它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学科,尤其是在人文学科的评估过程中,人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建立更完善的评估机制,弥补某些学科计算机无法评估的不足。
(二)无法替代的人际传播
慕课本质上讲属于网络传播的范畴。而网络传播与人际传播必然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些差别决定了慕课不可能取代以人际传播为基础的传统面授课程。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不单单是显性的信息交流,更重要的是其潜在的精神与情感的交流互动。教育的本质也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它还包含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言传身教”的感染力通过网络是很难实现的。德国鲁尔大学哲学研究所终身教授汉斯马丁.萨斯(Hans Martin Sars)认为,“慕课这种网络授课形式对于化学、数学等学科足够,但对诸如生命伦理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就不够,因为这些学科更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讲授和现场交流。”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形成的人际交流方式,以及师生之间在课堂、课间和课下的交流互动在慕课中很难做到。
(三)课程体系方案不健全
高等院校各专业都有比较具体和系统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群与课程群之间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关系,它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的规律,也必须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但幕课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具有很强的主动与自主性,所有的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因此,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并且符合专业学习的规律就成为了问题。这必须依赖相应的专业教师团队,为广大慕课学习的学生建立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课程体系方案,让学生对整个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有可能科学的选择具体的慕课课程。
(四)网络虚拟学习环境的局限性
慕课的优势在于依托互联网,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入网络课堂进行学习,而讨论区的设立和社交网站评论、分享的入口也致力于设计得更加人性化、社会化。然而,网络公开课的学习毕竟不能代替现实课堂环境的学习。“教育传播学者迈克涅斯等人针对一个慕课学习项目的研究报告显示:仅14%的参与者完成了该课程。他们指出,学生被论坛中的大量信息淹没,仅讨论论坛就有1000多帖子,由学习该课程的2200多人中的560人发布。学生对恶劣行为和高人一等的说教性跟帖产生了负面影响。虽然技术促进了联通,却不能保证互动。”而传统课堂“可以使信息传播着和信息接收者都集中注意力投入到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中去,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二、影视艺术专业课程教学独特性与现状反思
(一)影视艺术专业教学的独特性
影视艺术专业教学有着较大的学科独特性。“大量的知识内容是经验性的,感性的,而非逻辑的,理性的,它非常需要言传身教,并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悟性和出色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1.注重案例教学
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作用极为明显。例如《影视作品分析》课,必须通过大量的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的观摩与解析,才能让学生更为清楚艺术创作的理念,从这些案例中去模仿、创新。单纯的理论讲授,难以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而在艺术专业教学中,感性认识是极为核心的环节。
2.注重课内外讨论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讨论过程实质是艺术观念更新,亦或是艺术灵感碰撞的过程。传统教学中师生面对面的讨论交流,在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此外,影视艺术专业属于人文学科,人文社科教育的传统除了课程内容讲授,还须注重师生之间理念与情感的交流,以及人生感悟的分享。
3.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影视艺术专业教学最核心的特点。影视艺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就是既要懂理念,更要掌握实际创作能力。因此,影视艺术专业具有有大量的实践课。以影视编导为例,就包括了《影视摄影》《非线性编辑》《纪录片创作》等十幾门实践性突出的课程。对于这类课程,学生需要通过老师示范指导,才能完成课程目标。学生在实践类课程中对于设备的使用及创作的疑问也不尽相同,这些问题只能由授课教师逐一解答。而在慕课模式之下,无法进行面授指导。因此,实践类的课程无法采用慕课教学。
(二)当下影视艺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及交流缺乏
由于招生人数太多,导致师资、设备等均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即使学生进行了创作,课内的时间也难以让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2.现行教育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影视艺术专业培养方案大都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五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课程,这类课程课时多,且大都安排在头两年。学科基础课是学生必修的文化类课程,如文学史、基础写作等。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才是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但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占学生4年课时量接近50%,导致专业课程课时量极为有限。在这样的状况下,课堂教学只能保证基本理论的讲授,以及少量的实践教学,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与讨论。这种教育体系难以保障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3.氛围不足,学生兴趣与学习主动性欠缺
纵观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其特点各不相同,但内部的艺术氛围都非常浓厚。氛围更多的就体现在交流与互动的广度与深度。只有当师生都沉浸在艺术的思考与创作中,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生以及优秀的作品。而当下很多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大小不同,学生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导致整体艺术氛围不足。这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就在于缺乏一个大范围、无空间和时间限制的交流平台。
三、慕课与传统教学融合的路径选择
(一)慕课模式在影视艺术专业传统教学中的作用
1.慕课为传统的影视艺术专业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慕课中广泛使用的作业互评方式就可运用于传统教学中,让学生代替老师的位置,对同学的作业做出评价。同时,慕课教学把教学内容分为几分钟到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运用于传统教学,通过在每一个小知识点的完成之后设置相应的考察知识掌握情况的小作业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
2.通过慕课平台,强化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虽然人文学科教学中,人际传播具有不可替代性。但作为需要大量交流与讨论时间的影视艺术专业,仍可以利用慕课这一平台,在课堂教学之外,让大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交流。这也从侧面提升了整个艺术学习与创作的氛围,并且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专业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
3.慕课的核心是充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传统的影视艺术专业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职责不是教授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二)慕课与传统教学融合的路径
慕课与传统影视艺术专业教学融合,主要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来实现(见图1),在不同阶段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
1.课前学习阶段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制定教学任务。之后,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视频资源,并将已有其他类型的教学素材进行分类汇总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索引资料等,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前,充分的熟悉视频资源,并能结合相应的辅助材料,进行反复思考与学习。
2.课堂教学阶段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师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及课堂分组练习。教师只对核心的知识点进行讲授或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慕课平台上的内容,已经对涉及的相应知识点有了整体的认识,同时还记录下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或心得,然后才进入到课堂学习阶段。此时的学生是带着问题和思考的内容来到课堂。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与重点讲解,师生共同的交流与讨论,学生更容易将知识内化,并在课堂内获得更大信息量的内容,同时提升了自学能力。
另外,“教学需要弱化以往统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使教师能够灵活的驾驭课堂”。根据影视艺术专业的特点,学生还会在课堂上进行分组的练习。例如:涉及很多的创意与策划,都需要学生以分组方式进行团队的创作。课堂内,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由教师适时的抛出一些创意与策划项目,让学生课堂内进行讨论,通过脑力激荡,来锻炼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3.课后巩固阶段
教师课堂上布置的作业,或留下的团队创作任务,学生可通过慕课平台提交作业,然后进行老师点评或学生互评。学生之间可不受时空限制,对创作任务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与交流,最终更好地完成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和任务。此外,学生还可将自己完成的影视创作作品,放到慕课平台上进行分享,并与老师和同学进一步的讨论沟通,以此提高作品创作的水平。
四、慕课与传统教学融合的教学案例分析
本研究结合慕课与传统影视艺术专业教学融合路径,对笔者所担任的《影视导演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主要利用“拍电影网”慕课平台上的课程资源,结合学院网站平台进行授课。之所以要利用学院网站,主要是笔者发现慕课平台上的资源不能与所授课程内容完全对接。因此,又依照课程内容自制了相应的多媒体内容,并上传到学院网站。学生主要的学习资源来源于“拍电影网”和学院网站两个平台。
(一)教学内容
《影视导演基础》课程是影视艺术类专业核心课程,共计4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与实践学时各占24学时,每周4学时,共计12周课程。主要内容为影视导演的基本素养与能力、场面调度、悬念的应用、剧本创作,影视剪辑六个部分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导演知识与前序专业实践技能进行影视作品创作,在实践中研习导演创作的能力。学生要通过该课程掌握编导原理以及导演技巧,并最终独立编导一部影视作品。
(二)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阶段
为了能够结合慕课平台上的内容进行教学,在课程准备阶段,先将慕课平台上的资源进行归纳分类,分别设置到课程的六个部分中,以便学生按照教学计划来使用平台上的资源。
2.课前学习阶段
在课堂教学前一周,教师将要学习的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上传到学院网站上,然后通知学生自行在慕课平台和学院网站上学习,并在平台上留下相应的思考问题和练习作业。教师在这个阶段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提供与课堂教学阶段匹配的学习资源。以“场面调度”部分为例,先将场面调度的理论知识(概念、功能、类型等)上传到学院网站,此外在慕课平台上的“场面调度”课程中提供了大量的影片案例,供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观摩。
3.课堂教学阶段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通过归纳课前学习阶段学生在慕课平台上提出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回答。学生普遍感觉这种方式比传统教学方式,更能掌握重难点的知识。此外,老师还将运用相应知识点结合平台上的影片片段进行更深入地分析,并提出新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和讨论。
4.课后巩固阶段
学生会将课堂上布置的实践作业完成后上传到慕课平台上。这一点对活跃创作氛围起到了显著作用。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作业上传到平台,这些作业不单老师可以评阅,其他同学也可以观摩,并在平台上进行评论和讨论。这一开放的平台无形中给每一位同学都提出了更高的创作要求。学生的作业水平也明显优于过去。更重要的是,讨论的氛围逐渐形成和壮大。老师在这个阶段更多的是启发和组织讨论。
5.考核阶段
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学生提交作品到学院网站平台上,然后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两个部分构成学生的最终成绩。其中,学生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70%。
(三)教学效果
为了掌握学生对本教学模式的看法,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问法,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表题。本文将所有题项按得分均值的高低排序(见表1)。
由表1可知,学生认同慕课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改变了过去闭卷笔试“重理论,轻实践”,且只有老师评分的问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课堂上面对面的互动,学生更接受在平台上的互动交流,学生认为在平台上交流更自由,更能无拘束的表达自己的看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觉得慕课平台上的课程资源虽然对自学阶段帮助很大,但还是不能和课堂教学内容完全对接。这反映出慕课教学要与传统课堂教学融合,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慕课平台的资源建设上。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做进一步的改进。
五、结语
慕课与传统课堂相融合符合影视艺术专业特点,是该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在两者融合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转变传统课堂的角色。具体而言:
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转换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传统角色,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变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和评学者”。其次,为了找到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慕课课程,教师要在慕课平台上不断收集、保存有用的慕课资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做出调整,从而使得慕课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在慕课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了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是学习者通过社会交往、互助合作与积极互赖來逐步实现能力内化的过程,慕课深度且大量的互动特点及其强大的平台支持功能,将互动的范围和层次不断拓展”,有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姜艳玲,国荣,付婷婷.翻转课堂与慕课融合促进教学资源均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2]穆丽缘.2010—2014近五年有关“慕课”的文献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9).
[3]陈淼.传播学视角下的大学M O O C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4]贺艳.试析慕课背景下新闻传播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
[5]徐武生.互联网翻转课堂:慕课模式的教育传播学思考[J].当代传播,2015(2).
[6]周玉兰.高校大学生影视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2).
[9]李军峰,刘立军.慕课与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4(11).
[10]陈冰冰.MOOCs课程模式:贡献与困境[J].外语电化教学,2014,(3).[11]柴改英.MOOC之于外语教育场域的思考——惯习冲击、协作创新、价值共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