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守恒——生命文化及其审美

2017-02-28秦建鸿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性生活能量人工智能

秦建鸿



文化守恒——生命文化及其审美

秦建鸿

(上海大同学院,上海 200011)

论文进一步完善文化守恒的观点,文化守恒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文化审美的研究课题。文化守恒的观点把文化看作一个磁场,由外部因素萌发“文化的环境规律”和“文化的理念说明”两种力,进而促成两种力的“交互和传递”的互动,转化为文化守恒的审美能量。论文以时下“人机”和“人文”讨论为切入点,研究生命文化的守恒现象及其审美。提出生命文化的概念,解构人类生命体的基本要素——生命文化中性与欲两种力的产生与守恒现象,进而阐述生命文化中两种力的交互和传递的作用,转化为守恒的审美能量——唯美之爱,精神的眷恋使生命体有了超世俗的更高的追求。文章从另一角度阐明了生命文化的特质有别于人工智能,从而表述文化亦是人类自身的关怀,人文的价值所向。

文化守恒;生命文化;审美

引 言

关于文化守恒的研究进入第九个年头,适逢人机大战,AlphaGo毫无悬念大获全胜,于是刷屏了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大家热衷讨论,下一个被机器人淘汰的将是什么行业?人工智能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人工智能将何去何从?当大家津津乐道之时,物理学家霍金发表了让全世界震惊的演讲,主题是“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极其赖以生存的家园”,演讲中霍金尖锐指出,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史上重大事件,也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

因而,与其讨论人工智能是否取代人类,不如探讨人类自身的优势,人类该坚守什么,或将失去什么,以抵御人类文明可能的终极。

区别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界限很明了,人类是文化的人。人与机器组成了当下生活状态,构建时尚文化造福人类,而人工智能本身不具备文化特质。值得庆幸,文化守恒的研究恰逢人机讨论以及人文意识的讨论,这将大大丰富文化守恒观点的内涵,有助于研究的更深广展开,文化守恒的研究在今天显得尤为有趣而有意义。

为此,本期“文化守恒”研究的选题,探讨人类的特质生命文化及其审美。

一 刷新“文化守恒”观点

文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有机体,古老的习俗,积淀下来的感情习惯等等,所有与生活相关的一切现状抗拒着突然而来的变化,又在变化中延续。如果说文化守恒研究涉及似水流年的生活本身,不如说文化守恒研究更关注生活状态背后超自然的守恒现象。

“文化守恒”的观点,把文化看作一种磁场,在这个特定磁场中产生文化的两种力,即“文化的环境规律”和“文化的理念说明”。“文化守恒”的观点关注的焦点是此两种力的交互和传递,及其守恒能量。

(一)外部因素:两种力的萌发

“文化的环境规律”作为文化磁场的一种力,此力产生于特定的生活状态,受环境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就文化本源来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最初为适应生存而起,在特定的环境规律下生息,形成文化的张力。

“文化的理念说明”作为文化磁场的另一种力,这一力源自文化符号价值的意义,任何文化现象必有其说明的含义,正是围绕这种意味的表述,构成了文化的内涵。“文化的理念说明”指得就是人类能够在文化现象中自觉地意识到蕴含在其中的内核,丰富自身精神。

(二)内部作用:交互与传递

文化守恒的能量是“文化守恒”研究关注的焦点,作者把文化守恒的能量解释为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审美实质上是文化的核心力量。只有审美的沟通才能凝聚个体生命与社会,因为它联系着对所有人都共同之物,审美引领我们进入生命之上的境界,汇聚成文化守恒的能量。

在文化与生活的结构里,生活产生文化,文化又影响生活,这一结构的复杂与复合性,促成文化磁场中两种力的互动作用,产生文化守恒的审美能量。审美是对生命力的追求,在生活的直感性上倾注情感,从而产生精神的愉悦,超越世俗的力度源自文化磁场中两种力的“交互和传递”。

“交互和传递”是“文化守恒”观点的重要概念,以此分析文化磁场中两种力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从而产生文化守恒的审美能量。

文化磁场中两种力的“交互”作用指的是“文化的理念说明”拓宽了“文化的环境规律”的外延;文化磁场中两种力的“传递”作用指的是经由“文化的理念说明”拓宽的“文化的环境规律”,促使文化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规律,反过来不断变化着的“文化的环境规律”又增添了“文化的理念说明”的内涵。两种力如此交互和传递,文化得以绵延渗透于历史的长河里。

二 生命文化之守恒——性与欲的解构

基于文化是一种生活样式,围绕着人类及其与人类相关的现象形成文化。文化是人类的特质,正如戴维波普纳所说,区别人与黑猩猩,那就是人类有文化。同样,机器人没有文化,而是人与机器人,构成了21世纪人类共同的文化现象。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正在使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已成为一种生活样式,给人类带来生活便捷。人类也正在提升机器人的性能,某些方面人工智能已经超过了人类智能,围棋已定局。也许剩下有待解决机器人的生物性了,所有的不可能,或将都成为可能。

本文关注的乃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人类特有的文化特质。这里从文化的视角简要解释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人类智能是人类的扩展意识自身救赎,改变对象以适应生活,创建文化。人工智能则是人类为了更好的生活,创造了机器这样一个对象,并把自己的智能输送给机器,机器具备了人类的某些智能,成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目的是为人类服务,造福人类。

就目前为止,人类的生物性决定了人类的扩展智能。人类生物性的本质,按照弗洛伊德所说,就是性本能,(ld)“力比多”。的确“力比多”将人类脱离于其他生物的单纯性的繁殖功能。追溯源起,我们知道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人类从此有了性与欲。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刹那反映,匆忙间随手用无花果叶遮下体。易中天老师戏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内裤。无花果叶,无疑就是一个标识,开启了人类的性模式。在这之前,人类的生殖器只是生殖功能,繁衍族种,从此由緊殖功能转向性生活。也就是说,除了生殖之外,有了一种表述,知羞而识趣。这是一个转折点,更是一个关键点。

知羞而识趣,由此产生了生殖以外的东西。人类的生殖功能,在这个节点上丰富了内涵,即刻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生殖器之性和知羞识趣之欲。从此,人类单一的生殖功能,走向复杂的性生活,用一种特殊的追求方式分享生命的快乐。同时这份愉悦也促使性生活变得纷呈迷惑起来。性与欲最初意识表现为羞涩,(动物是不害羞的),于是就有了无花果叶遮下体。由羞涩进而识趣,预示了人类性生活以趣味为动力,成为人类悟性的原点。这是人类至关重要的由野蛮迈向文明的第一步,构成人类的基本生活形态,亦是生命文化的原始客体。

这一现象符合文化守恒的观点。按照文化守恒的观点分析,人类的繁殖功能,在偷吃禁果的作用下,萌发了性与欲两种力。性是物质性的,受环境规律影响,欲是一种意识,传递理念说明,以趣向为主导。性与欲,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性是欲之体,欲是性之用。

用无花果叶遮体的亚当和夏娃,如同站在新世界的入口处,充满诱惑,激情四射。于是,性与欲两种力的相互作用,浸润于人类生命中,从古至今所有男女日常生活存在的底线,形成人类生命文化的基因,绵延不断。

本文试图通过解析文学作品,论述生命文化中两种力——性与欲的守恒现象。

《诗经》开卷首篇《关雎》描写了男欢女爱的千古绝唱,奏响异性相吸性与欲的序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的动人之处表现了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状态,在劳动中在日常生活中,道出了凡胎肉身每个成熟的人都能体悟到性与欲的惺惺惜惺惺的文化现象。好男儿见到好姑娘怦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两性的自然状态。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矛盾文学奖作品金宇澄的《繁华》,开卷“引子”写到:

“沪生经过静安寺菜场,听见有人招呼,陶陶说,长远不见,进来吃杯茶,进来看风景。沪深勉强走进去。陶陶的老婆芳妹,低鬓一笑说,沪生,我出去一趟。看芳妹的背影,婷婷离开。沪生说,身材越来越好啦,老婆还是人家的好,一点不错。陶陶说,我是烦。上下本《春兰秋蕊》,清朝人写的。沪生说,不晓得。陶陶说,雨夜夜,云朝朝,小桃红每夜上上下下,我根本不相信,讨了老婆,相信了……”

沪生与陶陶寻常巷陌间离不开的乃是性与欲,这种文化现象可谓接地气了。就如柏拉图所说,世上有这三样东西,一样可以视为与自然事物有关,第二样与理智事物有关,第三样.与哲学的道德有关,人就是这样一种方式创造出来的。性本能就是一种自然状态;欲念属于第二种状态,知羞而识趣的理性述求;第三种哲学道德状态,包裹了丰富的生命内涵,从文化守恒的观点分析即产生审美能量的状态。

三 生命文化的守恒能量——唯美之爱

对于上述文字的总结,毋庸置疑,人类的性生活所包含的性与欲,两种力的相互作用是普遍的,恒久的,这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形态,促成了人类生命文化。性生活是生命文化客体,我们从文化守恒的观点进一步切入文化守恒的能量。文化守恒观点认为,守恒的能量,经由文化磁场中两种力的交互和传递,产生出审美意识,是人类作为一种生命体的更高级的精神诉求。

本选题研究的人类生命文化中性与欲两种力的交互和传递间,产生文化的守恒能量——唯美之爱,只有人类具备的一种纯粹精神之美。

这里,我们也借用文学作品作假设,阐述生命文化守恒的审美能量。

假如只有性生活没有爱,会怎样?假如只有爱没有性生活,又会怎样?文化守恒观点所关注的,恰是人类生命文化性与欲的神秘之处,及其审美的奥妙。

我们以畅销全球的经典小说《廊桥遗梦》(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所著)为例,展开分析。小说如是描述:

“一个生命从零度空间跌落,与另一生命激情相拥。他们连续做爱一小时,可能更长些,到天亮时他稍稍抬起身子来正视着她的眼睛说‘我在此时来到这个星球上,就是为了这个,弗朗西丝卡。不是为旅行摄影,而是为爱你。我现在明白了。我一直是从高处一个奇妙的地方的边缘跌落下来,时间很久远了,比我已经度过的生命要多许多年。而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向你跌落’。……就在这个女人身上,在他肚皮紧贴着她,探进她体内深处的女人身上,罗伯特·金凯长年的寻觅终于有了结果。”

故事的叙述中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弗朗西斯卡已有一双儿女家庭和睦。此后漫长的25年间,伯特·金凯和弗朗西斯卡居然没有任何纠葛互不往来,但却活在个自的心中。他们知道性生活固然重要,但绝非包含一切。弗朗西斯卡留给孩子们的信中这样写道:

“事情就是这样矛盾,如果没有罗伯特·金凯,我可能不一定能在农场呆这么多年。在四天之内,他给了我一生,给了我整个宇宙,把我分散的部件合成了一个整体。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想他,一刻也没有。即使他不在我意识中时,我仍然感到他在某个地方,他无处不在。”

伯特·金凯和弗朗西斯卡的精神眷恋,最终战胜了世俗的性与欲。

《廊桥遗梦》传递出的唯美之爱,论证了文化守恒的观点,性与欲两种力,在人类生命文化的磁场中不断交互和传递。欲作为理念说明,传递出一种渴望,渴望灵犀相通。从零度空间坠入的肉体,才能与之结合。这也大大拓宽了性生活的局限,超常的性结合,只是为了更完美的性生活。于是,性的肉体结合又变得似乎很重要,没有如此性与欲的激情交融,不可能注入生命的不朽中。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和宽容又超于性生活。如此转换绽放生命文化的守恒能量,呼之欲出的爱,进入纯粹精神状态。即便此后不再相遇,此香永留心间。作品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故事本身,足以展示人类生命文化的终极支柱,精神的唯美之爱。

我们再从另一部作品作进一步论述。喜马拉雅的群峰间,回荡着天籁之音: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唱出爱的旷世之恋,姻缘相续从前世到今世及至来世。一切那么平淡,又那么浓烈。人世来去匆匆只为一个缘,刻骨铭心感动天地。人是由灵魂和肉体构成的,这一点确切无疑,性与欲的交互传递的反转之中显示守恒能量之爱。于是乎,让我们感动的仓央嘉措的诗篇,超越了性与欲,是性非性,是欲非欲。在生命文化的磁场中,不断拓宽了性的环境规律和欲的理念说明,乃至进入唯美的精神状态,一种痴迷与追求。

现实生活也确实如此,没有爱的性生活是不长久的;反之没有性生活的爱是残酷的。那种感觉是人类至今最无法言喻的精神复现,黑格尔曾说,我们所爱的对象并不与我们对立,而与我们融为一体。我们只有借由所爱的对象才能看到自已,然而我们和他却有所区别,这是我们永远也无法了解的奇迹。本文把这称为生命文化守恒能量的奥秘所在。

“一个人能给予别人最珍贵的东西,是分享他的生命力。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而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让接受者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

这是弗洛姆《生命力的分享& 创造爱情的能力》名言,作者惊讶发现仿佛为生命文化守恒的观点所论。弗洛姆之精辟,看到了在这个以生存竞争为主导的世界里,爱才是真正令人流连忘返的场所。只有当你被爱的时候,可以表现你的脆弱,不需要故作坚强。人类的强大源自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唯美之爱是精神眷恋和性与欲的结合,它是普遍的,因为这两大要素对人类的生命至关重要,并积淀为厚重的生命文化。

或许有人会说已经有人工智能伴侣了,但这仅是一个性伴侣而已,当你拥抱着假想的梦中伴侣,你可能满足了一时的性,而你的欲念将会更加强烈,这是因为缺色的是灵魂相惜的精神眷恋,人工智能带来的只能是审美的危机。

无疑,生命文化守恒的能量迸发出爱,是性与欲二者的融合,是赤裸性本能和复杂欲念的和谐交织。爱所传递的对生命的维护和追求,成为理想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注定了文化的共同性,普遍性及恒久性。

结 论

文化属于社会学领域,美学又是哲学范畴,但这并不妨碍作者的跨界研究。研究文化审美的本质意义,是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关怀,从中发现找到一些规律,超时空的某些东西,它影响人类精神,企盼更理想的生活。注定优别于人工智能。

文化守恒的研究显示出人类生活状态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在特定的外部因素的推导下萌发两种力,同时形成两种力的内在相互作用,文化得以绵延演进,转化为守恒能量。并在研究中感受到文化守恒的能量——审美的核心价值,人文的不朽关怀。

为此孜孜不倦。

[1][英]特里·伊格尔顿(宋政超译).文化与上帝之死[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

[2][德]柯依瑟尔,舒拉克(张存华译).当爱冲昏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美]马克·霍华德·罗斯(刘萃侠译).冲突的文化——比较视野下的解读与利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美]戴维·巴拉什(吴宝沛译).神秘人——人性进化之谜[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5][丹麦]克尔凯郭尔(京不特译).人生道路诸阶段[M].北京:商务印务馆,2017.

[6]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祖先[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

[7][英]维罗妮卡·莫捷(刘露译).性存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责任编校:张京华)

I199

A

1673-2219(2017)08-0039-03

2017-07-13

秦建鸿,女,江苏无锡人,上海大同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艺学、美学。

猜你喜欢

性生活能量人工智能
能量之源
性爱和谐有秘诀
2019:人工智能
性生活有“ 八 忌 ”
人工智能与就业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几个月没有夫妻生活正常吗
开年就要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