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研究
2017-02-27李德全邓多文杨全海胡守敏
李德全,邓多文,杨全海,胡守敏
(重庆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2160)
■ “互联网+教育”笔会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研究
李德全,邓多文,杨全海,胡守敏
(重庆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2160)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新趋势,要求创建“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新模式要求在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方面符合中央精神和教育规律,构建课前网上学习、课中主题研讨和课后社会实践的教学体系以及适应该教学体系的全新评价标准和资源共享平台。基于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政策、学生实践和教师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必须构建多元实践育人机制、教师生涯发展机制和片区协同创新机制。
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协同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被社会大众所接纳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互联网+”理念深入人心,被社会所广泛关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在不断探索与互联网有机融合的新思路。
一、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存问题反思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渠道的比例达到了90.5%[1],互联网的普遍运用使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信息储备方面处于平等地位甚至优先地位,大部分学生习惯于通过网上的平等交流关注日常生活世界,接受多元的价值观念。这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达成面临巨大挑战,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微观结合不够,优化与集成作用发挥不足
互联网在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尽管有所运用,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素没有真正有机结合起来,还没有发挥优化和集成作用,线上与线下教学没有实现一体化运行。因而,以教材、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相对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教学内容难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教学方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扮演着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的角色,学生处于听讲者的被动地位,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交锋与交融,难以使价值观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在多样中凝聚共识,在多变中高扬主流。在考核评价方面,以一次性知识点检测为主,缺乏过程性考核,使得学生知行不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二)中观协调不畅,合力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与互联网相结合,创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新模式,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机构与学校的宣传、学工、人事、资产、网络管理部门以及其他二级院系协同创新。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仍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未能与学校其他部门形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合力。
(三)宏观政策配套支持不够
目前的宏观政策制约了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创建与实践。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以下简称《建设标准》)规定的“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必然要求大量的校外单位参与,对此高校无能为力,需要政府牵头,而这方面的工作还未实质性启动;二是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配备的师生比没有达到《建设标准》的规定,难以推进新模式所要求的小班教学改革,政府部门对高校编制使用督查不够;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培训上宏观层面的项目居多,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偏少,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提高;四是《建设标准》的相关政策在职称评审工作中未能全面体现,客观上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生涯发展。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契合时代发展新趋势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和《建设标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出了明确规定。“互联网+”模式在各行各业包括高等教育行业蓬勃发展,以开发MOOC课程、打造翻转课堂为抓手,创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的教学模式,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响应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彰显互联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适应了网络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网络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方式和学习知识方式的巨大变革。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仅是顺势而为,更是形势所迫。改革的切入点就是从学生的“真学”“学好”入手,带动教师的“真教” “教好”。为此,开发MOOC课程,打造翻转课堂,充分运用互联网对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可以充分激励和约束师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的实质性互动中实现教学的多维目标。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是紧跟世界教学改革潮流的需要
教学改革与互联网对接,反映了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趋势,MOOC课程、翻转课堂是这种趋势的典型代表。教育部正引导国内高校顺应这种趋势,各类网络课程在“爱课程网”“网易”等网络媒体上应运而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应网络新常态方面,清华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进行了MOOC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武汉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开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5门课程的MOOC课程已经登上国家级MOOC课程平台[3]。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跟上教学改革的世界潮流,创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的教学模式。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框架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基本框架设计,既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确保既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又要科学合理地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设计必须坚持党中央指导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
首先,党中央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设计必须遵循的首要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一基本的指导思想。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进一步践行大教学观、大德育观、大实践观,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为主线,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为核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和毕生难忘的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规律是其教学新模式设计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第一,以学促教,教学相长。从“教”的改革向“学”的改革转变,学生真学马克思主义、会用马克思主义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教师真信马克思主义、真懂马克思主义和真教马克思主义,在师生平等互动中使学生从单纯地听转变到听得进、说得出、写得好和行得正;教师从单纯地讲转变到讲得精、评得准、导得巧和管得住。第二,系统设计,分步推进。方案设计注重系统性,处理好学生认知与行动、教师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统筹好学生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环节,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环节,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创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服务模式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优化和改革。实施过程坚持稳中求进,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师生接受程度结合起来,在总结一门课程或部分师生的教学改革经验之后,再逐步推广改革成果,构建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长效机制。第三,各方参与,协同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各利益相关者切实履行自己的相关职责,把《创新计划》和《建设标准》规定的政策落到实处。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对各利益相关者的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工作系统良性运转。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设计必须要有明确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首先,明确的总体目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实效能否达成的重要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分步进行,即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4门课程分步开展,逐步实现4门课程全部开发MOOC课程,建成翻转课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运作,构建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长效机制。
其次,通过目标分解确定目标达成的主要任务,以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推进过程中的监督与评价。第一,以MOOC课程和翻转课堂建设为抓手,统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建立课前、课中和课后一体化教学体系。第二,以《创新计划》和《建设标准》为依据,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的基本准则,建立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体系。第三,以建立小班教学管理机制、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机制、改革成果转化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MOOC课程、实践教学和师资资源的共享机制为依托,完善改革的条件保障体系。
(三)在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新模式的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
1.开发课前学习的MOOC课程
(1)开发目的。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MOOC课程,旨在通过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突破传统课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浓厚兴趣,而且通过同步跟踪性考核,建立约束学生的机制,使学生在课前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学习,为课中的思想认识力培育和课后的实践能力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2)学段学时。学生在一年级、二年级的每个学期学习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年级学习“基础”和“纲要”,二年级学习“原理”和“概论”。“原理”“概论”“基础”“纲要”课前环节安排在相应学期的整个学期,学时分别为12学时、16学时、8学时和8学时。
(3)专题设计。将“原理”“概论”“基础”“纲要”分别通过14~16个专题开发精品教学视频,“原理”“概论”分别含有“案例分析方法与报告写作”和“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报告写作”2~3个专题的精品教学视频。
(4)考核机制。学生课前线上知识学习的同步考核,占综合成绩的30%。
2.打造课中研讨的翻转课堂
(1)打造目的。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构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把原来的课中知识传授翻转到学生课前线上知识学习,课中环节就转变为问题研讨场所,其目的在于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师生的交流讨论,建立平等互动机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2)学段学时。“原理”“概论”“基础”“纲要” 课中环节安排在相应学期的整个学期,学时分别为32学时、48学时、24学时和24学时。
(3)考核机制。教师组织讨论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对学生的参与表现进行全程考核,每个教学班的两位主讲教师各给出20%的综合成绩(课中问题研讨考核占综合成绩的40%)。
3.构建课后实践的操作体系
(1)构建目的。在课前知识学习、课中思想认识力培育之后,还必须通过课后实践提升操作能力,只有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的有机统一,才能改变知行不一和理论脱离实践的困境。
(2)学段学时。“原理”“概论”“基础”“纲要”课后环节均安排在相应学期后8周。将“概论”的32个实践学时和“基础”的15个实践学时统一安排,平均分配给“原理”“概论”“基础”“纲要”4门课程,每门课程的课后实践学时均为12学时。
(3)实践项目。为有效衔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课中的内容,将4门课的实践项目作为课后延伸。对于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实践项目,以适应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实际,有步骤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后实践项目的有效推进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见表1)。
(4)考核机制。学生线上发帖研讨实践问题、线下撰写实践报告,两项分别占综合成绩的15%。
4.建立全新的教学评价标准
创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其教学评价要突破传统教学评价的桎梏,在“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基于成效的教学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系统化、过程化和多元化的原则,构建全新的教学评价标准(如图1)。
表1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后实践项目
图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
5.设计资源共享平台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有序推进、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1)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质课进行MOOC课程化,或者学校分工协作完成各自所承担的MOOC课程并放入此平台,各参与高校都能共享此平台的MOOC课程,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
(2)实践资源共享平台。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加入此平台,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资源,以供平台内所有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使用。
(3)师资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此平台的运行,将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纳入共享资源库,在必要的时候通过互联网实现交叉任课。
四、风险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风险分析
1.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形式和方法上构建一套全新的教学体系,会导致在执行《建设标准》的规定时,部分指标无法全面落实,但在实践中可以在新模式中找到替代指标。如果替代指标不能代替实际指标,会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上级评估中的认同问题。
2.翻转课堂教学如果在教学安排、资源配置、课堂管理和教师素质等方面达不到要求,容易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翻转课堂教学中对各方资源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对参与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但实际效果不一定能达到翻转课堂的要求。
3.学生课后社会实践工作全面推进后,实践岗位、项目提供、学生安全管理以及学校与实践单位的沟通机制建立的难度增大。实践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社会的延伸,但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主客观条件各异,使其在具体实施中难度较大。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互联网技术人员难以密切配合,影响教学改革的推进效率。教学新模式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技术支撑,互联网技术人员的工作在这一模式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技术人员必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完成,而对于一些年龄偏大、对网络认同度低和对互联网技术了解太少的老教师存在较大难度。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控制潜在风险的政策建议
1.建立各方参与的实践育人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参与合作。一是要明确学生实践内容和达到的具体要求,如要求学生开展案例分析和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并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报告等;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实践进行方法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社会实践困惑,开发MOOC实践课程;三是学校的学工部门要组织好全校学生的课后社会实践,二级院系要负责本院系学生的课后社会实践;四是政府部门要在政策上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实践育人;五是各类社会组织要承担社会责任,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平台和机会。
2.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生涯发展机制。一是政府部门的教师编制管理和职称评定等政策要与《建设标准》规定保持一致,同时将各高校落实规定的情况纳入高校领导班子考核并定期进行督查;二是各高校要将《建设标准》规定落到实处,不打折扣;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要通过主题教研活动、专项培训和公开课制度化等机制,引导教师钻研教学,提升素质。
3.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片区协作机制。各高校都在按照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要求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但由于分布范围广,难以聚集共商教学改革大计,因此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片区协作机制成为务实选择。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拿出片区协作机制的实施方案,鼓励各片区先行先试,在适当的时候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片区协作机制研讨会,推广思想政治理论课片区协作改革的经验。
[1] 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2-06-12)[2016-12-04].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6/P020120612484947936403.pdf.
[2] 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引进“线上”教学[EB/OL].(2014-12-04)[2016-12-04].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4-12/04/content_150120.htm.
[3] 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9月26日正式开课[EB/OL]. (2016-09-30)[2016-12-04].http://www.icourses.cn/gjjpkc/sy/yw/20160930/t_10432.html.
(责任编辑 杨慷慨)
Research on the New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Internet Era
LI Dequan, DENG Duowen, YANG Quanhai, HU Shoumin
(SchoolofMarxism,Chongqing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Chongqing402160,China)
The problems and new trend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Internet era, requir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eaching mode of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pl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e new teaching mode must be in accordance with CPC’s spirit and the law of education, in which the teaching system consisting of pre-class online learning, subject discussion in class, and after-class solial practice, and the corresponding new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should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risks existing in the policy, student practice and teacher’s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mode of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the multi-practice education mechanism, 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ternet pl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new teaching mod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2016-12-20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改革试点”(20158);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创建与实践”(151016)
李德全(1969—),男,重庆北碚人,重庆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论研究; 邓多文(1974—),男,四川大竹人,重庆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杨全海(1979—),男,四川自贡人,重庆文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胡守敏(1979—),男,四川广元人,重庆文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德全,邓多文,杨全海,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7,5(1):28-33.
format:LI Dequan, DENG Duowen, YANG Quanhai, et al. Research on the new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internet era[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7,5(1):28-33.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7.01.006
G641
A
1673-8012(2017)01-00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