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2017-02-27江苏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魏宝平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8期
关键词:对话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 魏宝平

例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 魏宝平

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直觉。就像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英语有“语感”一样。数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基本的数学素养。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也不是靠一堂课、一个单元的训练就能培养起来的,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实践和感知后逐步形成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知、发现,很多生活中的问题需要用数学的方式方法去思考、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因而,学习用数来概括表示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能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这是培养数感的有效途径。

数感 情境 估算 应用

构建有效对话,让阅读教学“有滋有味”

安徽省怀宁县江镇中心学校占新海

摘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为载体,找准对话与教学中的融合点,构建有效对话,架起文本解读的桥梁,阅读教学的语文味就会愈来愈浓。

关键词:对话 激发意识 丰富内涵 珍视感受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围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来提高教学的效益,是摆在语文教师的面前一大难题。有效对话是突破并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教者与编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编者、学生与学生进行有效“对话”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对话”已作为一种核心理念,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为载体,找准对话与教学中的融合点,构建有效对话,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对话,让阅读教学“有滋有味”。

一、注重“意外”对话,激发思维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阅读教学中,每位教师都会精心预设好每一节课,都会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都会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海洋中领悟文本潜在的魅力。但课堂教学并不会按照你的预设走下去,往往会碰到一些“意外”,教师要及时把握知识迁移的度,让学生的“意外”发现有“意外之喜”。

在学校举行的年级示范课上,一教师执教《丑小鸭》一课,当丑小鸭经历了各种苦难,终于变成白天鹅时,他情不自禁地感叹:“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在指名学生朗读时,发现了一个现象:

一个学生把“啊”读成二声,另一个学生把“啊”读成四声,学生反映不一。备课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课堂上出现了,教师迅速抛掉自己的预案,组织学生细细品读,通过自读、引读、互读,然后让学生结合丑小鸭的遭遇,来推敲学生读“啊”的不同声调下面潜伏的情感。

通过与文本对话,学生揣摩出了把“啊”读成二声,表达出丑小鸭知道自己是白天鹅时吃惊、不敢相信的心情;把“啊”读成四声,表现出丑小鸭知道自己是白天鹅时惊喜和激动的心情。这堂课没有预期完成,成为了一节半拉子课。在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时,教师没有一带而过,而是通过组织学生有效学习,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发展。

示范课虽然无疾而终,但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设“意外”对话,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意识,给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意外”之中也表达出了不同的情感体验,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到个性的张扬,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语文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对这样的课堂不感兴趣?不充满期待?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忽视了动态资源的“意外”生成,惧怕突如其来的“意外”对话打乱了自己的阵脚。有时,只要教师擦燃一根细小的火柴,就可能点亮学生知识的火把,这火把照亮的不仅仅是某个学生,而是几十个学生的星空。

二、指导“补白”对话,丰富文本内涵

由于受知识水平、阅读经验、生活经验的制约,文本中看似普通却又匠心的语段,学生往往凭借自己的喜好在阅读中匆匆掠过,悟不出构思的精巧,也品不出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学生的思维浅尝辄止。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创设思维平台,通过挖掘文章的文眼处、空白处、内涵处, 教会学生进行正确的有效对话,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丰富文本内涵。

如 《圆圆的的沙粒》教学片段(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

1.出示问题:大家为什么对沙粒的话议论纷纷?

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理解词语:议论纷纷(自由读、指名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出示两句话,对比着读

他再也看不见阳光、海景,听不到涛声了!

他再也看不见美丽的阳光、奇妙的海景,听不到滚滚的涛声了!

(自由读、指名两名同学各读一句)看看那一句话最能表现你的心情。

3.学生观察第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除了这些,你们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小沙粒还看不见什么了,听不到什么了?同学们之间相互说一说。(同桌交流一分钟)

★填空练习:他再也看不见( )的( ),听不到( )的( )了!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空白结构,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欲言又止,留有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想象。学生通过教师的“补白”对话,对沙粒钻进贝壳后的情景进行想象,填补课文空白,进过几分钟后分别写出了如 “它看不见波光粼粼的海面了,也听不到白鲸那欢快的歌声。”“它看不见岸边盛开的鲜花了,也听不见树林里清脆的鸟叫声了。”等补白对话。这样的“补白”对话,拓展、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与意蕴,是文本对话的一个独特视野,让学生置身其中,如身临其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感悟文本。“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空白,指导学生进行适时巧妙的补白对话,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捕捉到丰富多彩的生成资源,落实了文本情感目标。

三、创设“个性”对话,珍视独特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追求整齐划一的教学效果,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个性对话的地方,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思维得到创新。

如《游园不值》教学片段(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

师:理解了诗意,诵读了诗文,你对《游园不值》还有什么困惑吗?

(这时,一个平时爱看书、爱动脑的学生站了起来)

生1:这首诗的内容与《宋诗八十首》上的《游园不值》不是这样的。

师:哦?能读给大家听吗?

生1: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扉九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1:(急切地)老师,编入教材时为什么改动呢?

师:你真是一个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来比较一下,看看做了哪些修改?

生2:“嫌”“十”“九”分别改成了“怜”“小”“久”。

师:哦,那么大家对这样的修改有什么想法呢?

生3:我认为“嫌”字用得好,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作者的情感。

生4:“怜”“嫌”都从正面表明了作者对苔藓的态度,但“嫌”字有厌恶、不满意的意思,这样不好。

生5:我认为“怜”“嫌”用得都非常好,嫌的不是苔藓,而是屐齿“印”在苍苔上。

生6:原诗中的“十”和“九”写出了诗人敲门太过于焦躁,显得不够真诚,不礼貌。

生7:用了“小”“久”可以显示出诗人是个有修养的人,有耐心。很符合电视上播放的顾问人那种惯有的儒雅。(一边说,一边做出古时文人的样子。众人笑)

生1:作者轻轻地敲了许多此门,最终“有人”来了,那就是伸出墙外的红杏,给人有种柳暗花明之感。

师:同学们能结合生活经历,采用对比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有理有据,相当精彩。请同学们把自己刚才的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明天的活动课就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开展。

上述片段中,老师看似被学生牵着走,其实老师实际在采用先扬后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学生进行有效对话,是让课堂上的 “个性”对话更加精彩。如果老师囿于自己的教学预设,做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的教学独行者,那学生在课堂上再也不敢来一个“个性”,那语文教学就会失去活力。应该说,只有让“个性”对话更精彩,学生禁锢的思维才会得到彻底的解放,语文学习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从此以后课堂上出其不意的答案精彩纷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时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积极构建对话,让有效对话架起文本解读的桥梁,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我们的阅读教学的语文味就会愈来愈浓,学生语文素养会得到整体提高。♪

猜你喜欢

对话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对话,让学生做文本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