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教策略”与“教表达”的阅读教学
——《铁丝网上的小花》同课异构教学例谈
2017-02-27浙江杭州市萧山区盈丰小学汤晓龙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盈丰小学 汤晓龙
指向“教策略”与“教表达”的阅读教学
——《铁丝网上的小花》同课异构教学例谈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盈丰小学 汤晓龙
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们未来独立文学欣赏的能力,蒋军晶老师与汤晓龙老师的《铁丝网上的小花》同课异构试图给出一个方向——我们要教孩子什么,才能有助于孩子们独立文学欣赏能力的提升。其中,从阅读策略、文学表达、个性思考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哪些是我们的孩子缺乏的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通过课例分析,重点对应的是教策略、教表达两块内容,对我们今后阅读课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文学欣赏能力进行探讨。
文学欣赏 阅读策略 文学表达 个性思考
经合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界定中提出三个维度——A.能互动地使用工具;B.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C.能自主地行动。而第一个维度中的具体内容是:1.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及文本的能力;2.互动地使用知识与信息的能力;3.互动地使用科技的能力。其中,前两项内容就直指文学欣赏能力,即利用自身储备的各类知识内容,读会、读懂、读透各类文学作品(包括文学、电影、艺术等)。这里就涉及知识内容的攫取、储备、内化、再构等步骤。在阅读课教学中,我们要教孩子什么,才能帮助这些素养的养成与提升呢?才能帮助培养起独立的文学欣赏能力呢?笔者有幸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同课异构绘本教学 《铁丝网上的小花》,试图给出一个方向——在一课一得的基础上,重教策略,重教表达,重教思考。
一、文本简介
《铁丝网上的小花》是意大利伟大的插画家罗伯特·英诺森提创作的,以独步当代的透视技巧,细致描绘犹太人在二次大战纳粹极权下的悲惨遭遇的战争主题绘本。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德国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名叫罗斯·布兰奇的小女孩,很偶然地在郊外的铁丝网里看到了一排瘦骨伶仃的人——那是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天真善良的女孩冒着生命危险给他们送去面包,可有一天却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
其中书中的图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整本书是一种灰冷的色调,让人压抑、窒息。与这种可怕、绝望的氛围格格不入的是两片刺眼的红色:一个是纳粹市长手臂上的红袖标,一个是女孩头上鲜红色的蝴蝶结。那红袖标,无疑是战争的血腥与罪恶的象征,而那鲜红色的蝴蝶结,则是一抹生命的亮色。故事的结尾凄美感人,女孩死了,她生前曾经站过的土地上,星星点点地开出了与她那红色的蝴蝶结一样鲜红的番红花。
二、分析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不足
“这是一本让人看过之后会战栗、连心都会哭泣的图画书”这是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一句书籍推介词。其中“战栗”“心都会哭泣”两个词语是推介词中的关键词。但质疑的是,有多少孩子看了这个绘本之后,会在内心有这两个词的反应呢?
孩子们是能看明白故事的,但是否会有心灵更深的激荡这就未必了,或者说只有少数孩子能有推介词中的感受。但是美国图书馆协会用这样的推介词,肯定是基于大部分群体阅读的感受,所以这里我们的孩子或许还缺少点什么?也许是绘本中的某些隐含信息学生看不懂,比如:图画色彩的搭配、某些细节的隐喻、其中一些二战的历史背景知识(黄色六角星、条纹睡衣、希特勒崇拜、犹太人的历史等)。也许是绘本中的文学表达——象征意义,孩子们还不是都能理解到位。
这样的例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诸多文学名著、艺术电影,甚至艺术作品,我们的孩子都会像看这本绘本一样,存在着一定的模糊区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不具备看懂的自身知识储备
学生本身知识储备不足,无法进行作品欣赏。这些知识储备有自身阅历、社会经验、文学储备、信息储备等,汇集各方面的各类信息。把个体比作一盒颜料,本身就空空如也,如何绘出出色的画作呢!
2.不具备看懂的信息提取能力
有些学生其实知识储备还是蛮大的,信息浏览量也很广泛。但是,却也空空如也,无法明白或更进一步的理解。这是为何,因为他们不具备使用知识与信息的能力,无法从浩渺的信息流里进行连接、建构,同样也会出现文学欣赏的疲态。
3.不具备有效的内容表达能力
也有些学生,有储备,也有连接,但是却无法优质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或者更好地进行文学表达。我们说,优质的表达不是家常的对话。而是通过内容获得,进行内在消化,从而取得个性的理解,再进行文学的表达,发表或阐述属于个体独一无二的想法与见解。这些学生却在使用语言、符号及文本的能力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所以,完备的文学欣赏能力是不能缺少表达这一环节的。
4.不具备深度的个性化思考力
所谓个性化思考力,就是具备自身审视角度,具有强烈辩证思维的思考能力。这个能力是在前三个能力的基础之上逐渐训练而形成的。现如今,学生们在这个能力上还是非常欠缺的。而蒋军晶老师倡导的在复杂情景中的思考力训练,是对这个能力非常好的训练。在下文中,我们会看到蒋老师利用群文方式进行这样的思考力训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上述四个方面的欠缺或者不足,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文学欣赏水平上无法提升到一个较好的层次。同时这四个方面也是逐层递增,相互环绕的。在《铁丝网上的小花》的同课异构中,我们就能看到基于这些不足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教学过程的实施。
三、课例谈——指向阅读策略的教学
要达到较高的文学欣赏水平,首要条件就是具备较强的信息提取能力。说白了就是能通过文学、图画、语言等外来信息,进行内化建构,达到个体理解、共通、重构的目的。而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就无从谈起。比如说,学生读人教版中的诗歌《中华少年》,其中“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诗句中“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如果学生没有《夜泊枫桥》《使至塞上》的诗歌储备及理解,那你对整首《中华少年》表达之意,就会大打折扣,你的知觉能力同样是要打折扣的。
同理,《铁丝网上的小花》这个绘本中,穿插了大量的二战的历史背景知识,如果没有这些历史背景知识的支撑,你的阅读将会较之更为空洞、肤浅。这就涉及我们日常阅读过程中的阅读策略。我们平时阅读的策略有很多,一节课不可能教授很多。
1.适应真实的阅读材料
我们现实阅读环境中,可以有完整的、连续性的文学作品。也有跳跃的、非连续性的文本,如电视新闻、史料记录、人物口述等。而课堂设计中的材料,其实就是一种模拟,让学生们学习整合散乱无序的信息,把信息提升为有利于理解文本的知识,有效地比较,做出自我最准确的信息分析与决断。就我们现代的阅读者来说,不具备这种阅读策略,我们就会毫无目的,毫无方向,在浩渺的信息海洋中丢失指南针,彻底沦为碎片信息的奴隶。
材料设计中的量也是好多观摩老师的不解之处。10分钟阅读时间,5000字左右的材料。两者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当然,10分钟时间内大部分学生是无法完全看完,这就要考验学生的信息提取与筛选能力了。所以,这个教学设计就指向“提取与筛选信息”的阅读策略。
2.提取与筛选信息
面对大量的材料时,如若我们再选择朗读这样的阅读方式,就会显得捉襟见肘。我们知道,20世纪以来,信息处于爆炸增长的阶段。资料统计表明,人类文明发展前5000年的文献资料,还不如现在一年出版的多。而人80%的知识是通过阅读获得的,传统逐字阅读方式已无法适应知识量的增长。现代人更多采用默读、浏览等无声视读。所以,当学生们面临如此大的文本,且有明确问题指向的阅读背景时,选择阅读方式,便是学生们首先要考虑的阅读策略。通过默读、浏览、跳读等方式,在指定时间内进行阅读,如此不断练习反复,是提升他们阅读速度的很好方法。
选择好阅读方式后,如何进行信息筛选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阅读策略。像笔者这样的课堂中,已经明确问题指向,是一种线索引导式的筛选。根据问题指向的线索,迅速排除大量的无效材料,选择类似或者有可能找到答案的材料,再进行细致寻找。这样的方式就给学生带来极高的阅读效率。当然,不同的学生筛选的方式会有不同。但是,阅读课中呈现的此类教学环节,就是教者基于信息提取能力训练的着重思考。
四、课例谈——指向文学表达的教学
真正达成学校欣赏的感官最佳享受是我们能反复咀嚼文学作品,回味文学作品,甚至,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达到模仿、演绎的地步。即信息的内化重构后,与自身生活经历、阅读经验、人生思考发生完美冲击,产生新的感悟,并可以以文学语言的形式表达与叙说。这种能力映射到学生阅读中,那就是学生们的优质表达能力,更准确说是较强的文学表达能力。蒋军晶老师的《铁丝网上的小花》课例就直指“学生的文学表达”,也是这堂课蒋老师着重要教的部分——学生有效的文学表达。下面,让我们看看蒋老师从“资料与文学的辨析”到“关键事物象征意义的说明”再到“诗歌的表达形式”,线性的教授 “如何进行优质的文学表达”这一教学目标。
板块一:资料与文学的辨析
(1)结合下发资料讲述绘本的背景。让学生提取关键词。关键词有——
纳粹、残忍、杀戮、犹太人、法西斯……
(2)再读绘本,需找哪些信息也讲述了“战争”?关键词有——
天空、坦克、铁丝网、红色袖章、枪
(3)其中哪些信息也表达了“希望”?关键词有——
天空、蝴蝶结、小女孩、春天、花
这个教学设计蒋老师通过资料阅读与绘本阅读,从关键词中去辨析什么是“资料”,什么是“文学”,从原始的词语中,让学生明白文学的特点。这是站在唯物基础上的起点。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文学表达,才能够呈现文学表达。进行这样的比对,学生从最简单的形式中了解到绘本就是比那些资料更为集中,更结构化的一种文学表达形式。特别是绘本中呈现的这些“天空、蝴蝶结、小女孩、春天、花”,这些也是文学表达的一种内容。
板块二:关键事物象征意义的说明
看各类电影的图像资料。重点看其中绘本中出现的诸多意象,如,黄色六角星《钢琴课》《辛德勒的名单》,条纹睡衣《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钢琴家》,鲜艳的红《辛德勒的名单》。
蒋老师有意识地在这里放置这些图像与凸显这些意向,是在学生文学符号认知的前提下,明白事物的意象化特点,表明绘本中的那些关键词或者画面中的小细节具有的象征意义。这恰恰是我们文学表达的重要发起点。只有明白了这些意象,我们才能组织文学表达的内容。说白了这些便是我们文学表达的材料与内容。
板块三中蒋老师呈现了两首同龄人的诗作,先呈现部分意象,说明诗歌的组成部分,然后出现整体诗歌,进一步说明,事物的意象可以成为我们文学创作的组成部分,前提条件是你能够理解,或者用好这些事物的象征意义,这样学生就能进行文学表达。从 “资料与文学的辨析”到“关键事物象征意义的说明”再到“诗歌的表达形式”,线性的教授“如何进行优质的文学表达”这一教学目标。通过一个课堂,传递了文学的、诗性的语言体验对学生们的意义深远这个信号。
这样的教学设计,诠释了“任何普通事物个体”都能够成为“文学表达重要内容”。只要你掌握其“优质文学表达的方法”。台湾李玉贵老师如此评价蒋老师的课——蒋老师就像剥洋葱般,领着学生一次又一次带着不同的目的,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实现高效率的教授引导。
阅读策略、文学表达、个性思考,是我们阅读推广者需要借用课堂来传递或者教授的三大重要教学目标。我们不能再拘泥于咬文嚼字、拘泥于歌功颂德,要真正培养一个独立的具有文学欣赏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