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述”到“他述”:细致描写训练的途径
——例谈苏教版四年级习作教材的使用
2017-02-27江苏扬州市育才小学
江苏扬州市育才小学 陈 群
从“自述”到“他述”:细致描写训练的途径
——例谈苏教版四年级习作教材的使用
江苏扬州市育才小学 陈 群
四年级处于承上启下的敏感级段,但其习作却常常言之无物。雾里看花的习作要求和乏善可陈的教学研究,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深入挖掘苏教版习作教材资源,从细致描写训练的角度善用教材,充实段落,将会取得夯实基础,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说来,基本可以抓住两个系列——“自述”系列和“他人”系列,展开细致描写的训练:1.“自述”系列抓特点,练外貌,写心理。①绘外貌,抓特点,多逡染。②录心理,多途径,换位想。2.“他述”系列记语言,描动作,摹神态。①记语言,刻性格,明意图;②描动作,慢镜头,多动词。③摹神态,抓“两官”,多想象。
“自述” “他述” 细致描写
所谓细致描写,即具体地刻画。它不同于细节描写,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细致”是精细周密,“细节”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是对人、景、事等表现对象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显然,对于初学习作的小学生来说,细节描写难度太大,还是学会细致描写更切合实际。
习作教材多从话题的角度启发小学生习作思路,但是如果仅从内容角度入手训练,学生很难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技能,进而举一反三,这也是小学生习作难的原因。四年级恰是承接刚刚习作入门的三年级,又奠定高年级习作基础的一个敏感级段,对于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形成,正处于“脖颈”般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如果我们深入挖掘苏教版习作教材资源,从细致描写训练的角度善用教材,充实段落,将会取得夯实基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习作里最常遇见的是写人记事,貌似人人有生活,应该有话可说,但实际情况却是学生们的习作常常言之无物,或者情节编织漏洞百出,或者埋首于事件 “进程交代”而使文章缺乏“血肉”。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尴尬的局面?
1.雾里看花的习作要求
习作成篇需要拥有坚实的段落基础,当小学生经历了三年级关于段落的初步建构训练之后,应该进行提高细致描写能力的训练,进而谋篇布局,步步为营,层层递进。但是四年级苏教版习作教材一般为半命题作文,落实到表达方法的指导上,仅对学生习作提出了诸如“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之类的笼统要求,缺乏针对性系统训练。此外,由于缺乏基本的完篇格式与完整的“跳一跳可以够到”的范文,导致小学生乃至一线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忽视,进而影响小学生习作的效果。
事实上,通过对扬州市某小学四年级200名学生作文抽样调查分析,发现四年级学生习作在细致描写方面存在问题的占167篇。认为通过课前读书预习自己还是基本不会有目的地细致描写的共计156人;认为通过课堂教学还是对细致描写不太有把握的126人。可见,深入挖掘、整合教材习作资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乏善可陈的教学研究
通过互联网络的电子资源搜索,在中国知网(截至2017年2月)中“主题”“全文”“论文摘要”为“小学细致描写写作教学”的记录均为0条,即便是与之经常被混淆的小学习作细节描写的研究也只有12858条、545条和93条,分别仅占“写作教学”研究的11.8%,0.04%,0.09%。 更何况细致描写是细节描写的基础,细节描写是更高层次的写作素养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这类初学习作者而言,必须先学会细致描写。
由此可见,小学生习作在细致描写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简单明晰的可模仿例文,导致学习进展缓慢,乃至严重影响其习作兴趣;教师不能有效挖掘教材资源,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导致教学效果一般;当前小学细致描写写作教学研究相当薄弱,需要更多关注,以指导广大一线教师的操作。
二、解决的途径
针对四年级小学生习作细致描写存在的问题,执教者该怎么办?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梳理苏教版四年级教材,基本可以抓住两个系列——“自述”系列和“他述”系列,展开细致描写的训练。
1.“自述”系列抓特点,绘外貌,录心理
苏教版习作教材从小学生本位出发,以第一人称视角“内视”,希望解决习作无话可说问题,所以三年级起,直至四、五年级都有各种名目的“自述”。但是,只有有目的地指导,才有可能加强小学生观察目的性不明,描写粗略的问题,真正做到让每一次习作都能够有所得。
(1)绘外貌,抓特点,多逡染。
梵高对镜割耳自视,留下绝世名画,究其原因,是真实地还原了自我。对于“自我”这个人物的塑造,其基础首先就是外貌描写。可以说,抓住了外貌的特征就是抓住了人物的某些性格特征,因为外貌特征是性格特征的投射。因此,学会抓住特点,反复逡染,是小学生学习人物形象塑造的第一步。
如何训练?以学定教。小学生关于人物外貌的习作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只在文章开头出现,与下文脱节;一个是面面俱到,以“美”为美。只在文章开头出现,是为了交代外貌而写,写完即“扔”,即便删除,也与原文关联不大。这样的外貌描写可以说,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它没有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而面面俱到,以“美”为美,则是小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审美观的调整问题。机械模仿的经验让他们以为外貌描写必须面面俱到。因此,抓住例文或者结合课文中的外貌描写加以赏析,他们会很快意识到外貌特点对塑造人物形象的帮助。此外,受小学生阅读经验、词汇量,乃至审美与词汇准确对应关系尚未建立的限制,初习外貌描写的小学生会认为美词一定能够 “美”人,而不顾及生活的真实。甚至“指鹿为马”,张冠李戴,把明明白白的三角眼写成“大眼睛,双眼皮”。所以,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乃至引导深度阅读,使他们明白实事求是即是美,准确即是美是非常必要的。此外,习作评改环节中优文的引导与错例的反面警示需要着重强调。
教学习作第七册 《请为我竖起大拇指》《××的自述》和“用卡通人物重新编故事”时,就可以在第五册“自我介绍”和第六册“给别人画张像”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外貌描写的逡染训练。比如 《请为我竖起大拇指》通过对个人特长的介绍,塑造自己的形象。这就要求先明确自己的特长,然后考虑与特长相关的外貌,再落笔时就会有意识地选择材料创作。有学生写自己画画好,怎么利用外貌来衬托自己的这个特长呢?回想第六册“给别人画张像”的例文,发现酷爱篮球的同学的外貌描写就只能是“喜欢穿一身蓝球衣”。因此,爱画画的“我”一定有一双“多姿多彩”的手,上面要么是五彩斑斓的颜料,要么是画素描时留下的黑乎乎的铅印。抓住了特点之后,还要反复逡染,才能进一步帮助塑造形象。因此,习作除了开头之外,还应该在事件叙述过程中,乃至事件结尾反复叙写这个赋予特点的外貌,并且有所不同,乃至有所递进,才能有效地达到外貌描写帮助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
(2)录心理,多途径,换位想。
第一人称的文章,除了增加了真实感之外,最重要的是细腻可感的心理活动的传神描摹,能够显著地帮助塑造人物形象。而这恰恰是小学生极易忽视的,因此,针对心理活动展开段落训练,为今后习作夯实基础对于四年级这个处于继往开来的级段来说极为必要。
小学生在这方面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以为只有心里的想法才是心理活动,不知道感受、情绪也在考虑之列;二是不会描摹微妙感觉;三是难以设身处地,不知道别人的感受。至于没有想法、缺乏心理活动等思维问题,留待学生在阅读、优秀习作仿写中解决,这里不做研究。显然,小学生关于心理活动问题的习作重难点在于如何描摹微妙感觉。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设置体验环节,通过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现场体验自己的微妙感觉,以方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感觉,这一点许多名师的经典习作指导课已经给出范例。其次是多途径感知,即调动身体各部分感官的感知记忆回顾心理历程。然后训练联想,学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努力把实写与虚写结合起来,把感觉这种可感却不可触的玄而又玄的东西落实到句段上,做到虚实相生。最后,是学会换位思考,以己之心度人,方能真实、具体。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换位思考”,不仅是揣度文中人物心理的活动,也是“创作意识”的一种投射。刚刚学习习作不久的小学生会认为文中的“我”即是真实的我,所以哪怕是有所想法,但只要是对塑造自己正面形象不利的都不会提。因此,教学中需要教师提醒:文中的“我”与现实的我是有区别的,它来源于生活中的我,却不全是真实的我,但一定是符合生活真实感的我,即生活中一定会有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定会这么想。
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苏教版第八册《一次体验活动》,及第九册的“心里话”的习作指导教学,就应该关注心理活动描写的训练。事实上,也只有关注了心理活动的描摹,才能够把文章写具体。比如《一次体验活动》的例文“护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写作时容易只关注过程的交代,而忽视对某一环节的具体记叙,从而“造就”一篇篇“流水账”。因此,“切口”可以再小些:体验盲人吃苹果——这个环节当场即可完成,一方面有利于小学生回忆当时的细微感觉,并且同伴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对体验的关照,另一方面同伴语言、联想的暗示有助于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其学会运用联想及已有的相关词句,有意识地积累相应的词句。
2.“他述”系列记语言,描动作,摹神态。
作为写人记事的文章,最常见的还是第三人称视角的记叙。这种文章属于 “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便于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事件,符合小学生叙事的认知视角,易于掌握。但是,如何把握教材用足这一视角,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是习作教学需要关注的问题。
(1)记语言,刻性格,明意图。
人物语言由于外显,应该是小学生最易于掌握的。但是,小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会存在以下几种问题:①不会围绕中心有选择地记录人物语言; ②虽然没有“跑题”,但是所记叙人物语言违背其性格特点、年龄特征,或者职业、性别等方面特征;③不会使用语气词、拟声词传神地描摹人物语言状态;④不会使用提示语,及正确运用相应的标点符号。其中,关于提示语的运用,笔者在 《例谈苏教版三年级习作教材的使用》(发表于人大复印资料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4第五期)一文中已经具体谈过,不再赘叙。
苏教版第七册习作4要求写“一件事或者一个场景”时明确提出运用拟声词的要求,但是没有提及对人物语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拟声词、语气词的运用训练。其实,这些词语的运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关键点是改变其认为这些词语不如实义词重要,乃至可以忽略的错误观念;然后教给他们正确的书写,很多学生愿意用,然而由于不会写而故意“跳过”。另外一点在于要告知:放慢写作时心中那个人的语速,然后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包括语气、停顿和任何嘴里发出的声响。如此一来,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去运用语气词、拟声词,达到逼真还原人物语言,帮助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与此同时,结合阅读教学,训练小学生在动笔之前明确写作意图,行文时才能围绕中心有选择地记录人物语言,努力帮助学生树立主题意识。
苏教版第七册习作7“推荐雏鹰奖章获得者” 与之呼应,但是习作训练的侧重点在于:展开甄别、勾连人物语言与人物性格特点、年龄特征、职业及性别等方面的训练。比如写“阅读章”的获得者,主角一定是个爱阅读的学生,那么这个学生的语言一定是生动活泼,积淀丰厚的。有习作是这样写的:“伏尔泰说过,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亲爱的爸爸,您怎么能够不允许我读书呢?”他绝对不会“边哭边闹,说: ‘不行,我就要看,就要看。’”就这样,带着明确的写作目的与训练目的,小学生习作能力才能稳步提高。而第九册习作1《我的老师》中人物语言的描写虽然不再是训练重点,但一定是一个检验、融会的好机会。
(2)描动作,慢镜头,多动词。
对动作的描摹乃至动词的运用,一直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宛若家常菜中的“盐”一般平凡而不可或缺的东西。由于小学生需要把动作这一影像转换成书面语言编码,加之现实生活中动作的司空见惯,反而造成小学生这部分注意的缺失,再加上小学生对动词的积累不够,就平添了动作描写的难度。
杜威指出,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探究”是主体在与某种不确定的情境相联系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行动。因此,训练动作描写可以设置课前游戏“心有灵犀”:一人背对屏幕,另一人站在这个人前面面对屏幕,并根据屏幕所闪现的词语通过动作演示或者语言提示,给背对屏幕者猜词语。这个游戏是当下小学生经常在综艺节目中看到的、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同时它激发了小学生对于动词与生活经验中动作相应关系的注意,并且暗示性地给予了该篇习作可能会用到的动词,也避免了“硬灌”对学生思维造成的伤害。
除了增加动词的积累,加强动作和词语之间对应关系的建立,还应该教给小学生进行动作描写的方法:写作时边回忆人物动作边描写,边放慢镜头边描写;除非是需要强调某一个相同的动作,尽量运用不同的动词,并且是保证一定数量的运用。
具体训练时,可以结合语言描写中的提示语的练习展开,教学第十册《喜欢/崇拜的一个人》时,这两种细致描写应该基本能够运用起来了。当然,如果把这三篇习作相对集中训练,效果应该能够呈几何级数放大,学生的相关概念也会得到固化。
(3)摹神态,抓“两官”,多想象。
神态描写的难度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亚于动作描写,因为它同样具有一过性,同样需要相应词汇的积累和写作经验的体验。而且由于它的变化幅度较小,比动作描写更难掌握。但是,如果完全忽视神态描写,长此以往,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就会有所缺失,甚至会形成许多“平面人”。而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揉合起来,从提示语的写作开始练习,并且紧密勾连外貌描写的练习,让富于个性特点的外貌与神态在事件的推进过程中,不断重复,不断变化,进而在反复中刻画人物形象,那么其掌握难度与效果会发生明显改观。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习作6“用卡通人物编故事”时,就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把卡通人物乃至小动物的神态作放大变形,从而便于练习。于是,就有了这样灵气十足的孙悟空:“悟空急得抓耳挠腮,布满金毛的脸庞上也浸出了汗珠,一双火眼金睛此刻居然瞪得通红,仿佛滴出血来。”“悟空板着个脸,高扬起下巴,从鼻孔里哼出声儿来。” 就有了这样慵懒悠闲而富于烟火气的加菲猫:“刚从睡梦中醒来的加菲咕哝了几个音节,响亮地咽了几下口水,半睁半闭着眼睛,缓缓地翻了半个身——他那肥硕的肚子有效地阻止了翻身动作的下半程,当然,他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毕竟,他是加菲嘛。可是,就在这时候,他的鼻子却诡异地耸动起来。接着,头也昂了起来。然后,他’啪’地睁大了双眼,迅速地随着两只高耸的不停转动的耳朵搜寻起来。不用说,他一定是又闻到了’可恶’的鱼腥味啦!”
当然,对于初学神态描写的小学生来说,抓住五官中的富于个性特征的“两官”,多回忆生活场景或者根据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进而描写人物神态可能更加可行。比如苏教版第七册习作7“多幅画看图写话”,指导学生抓住鸟儿的眼睛和面庞入手描摹,文章所塑造的母子/夫妻情深的形象就深入人心了。“它那一贯清亮发黄的眼睛此刻死死盯着一动不动躺在那儿的妈妈身上,虽然不会流泪,可是那呆滞干涩的眼球无不告诉人们它的悲伤与无奈。它的绒毛在微微抖动,不知是风吹过,还是伤心到了随时可能倒下的地步。
综上所述,四年级这个肩负承上启下重任的级段,必须紧密结合苏教版现有习作教材,从自述、他述等角度入手写人记事题材,立足表达方法的训练,真正落实细致描写,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习作素养,为今后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2]杜 威.学 校 与 社会 进 步[A].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C].王承绪等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杜 威.确 定 性 的探 究[A].罗 伯特.B·塔利斯.杜威[M].彭国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4]杜 威.民主 主 义 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