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共生,构建有意思有意义的课堂生态

2017-02-26

初中生世界 2017年16期
关键词:常识共生言语

读写共生,构建有意思有意义的课堂生态

■赵道夫

读写是课堂生态组成中最关键的两个元素,既相辅相成,又共生共赢。如何才能读写互促呢?首先,在认识上,教师要回归教育常识,让学生学会思考,热爱写作,培养学生的敢写意识;其次,在行动上,要回归“过日子”的常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主体个性,加强督促指导,注重随笔习作的养成。

读写共生课堂生态随笔习作

读写是课堂生态组成中最关键的两个元素,既相辅相成,又共生共赢。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用规范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是提升学生言语思维和言语智慧,学习说好话、写好文的过程。所以,学生在阅读之时,要学会处处留心,用心体悟,善于发现,把书读进去;在阅读之后,要学会尽可能地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书中的故事,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还要尽可能地把书中汲取的言语表达智慧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只有这样做,才会读写互促,共生共赢。

这方面,广大教师虽然认识到了,但在实践中因无抓手和着力点而苦恼。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用了6年时间研究“随笔生态写作的实践研究”课题,探索随笔生态写作,探寻抓手和着力点,着力过程,读写共生,共享共建课堂生态。

实践表明:随笔生态写作既契合学生心灵,又如“一桥”牵引了“读写”两头。学生写得好又多,既增强了自信,催生了兴趣,又促使学生读得多又好。随笔生态写作让读写融合,成为构建有意思有意义的课堂生态的有效抓手和突破口。

一、在认识上,回归教育常识

当下教育三种常识紧缺:

1.思考。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作文的过程必然是思考的过程。但由于教育的功利性,许多教师忽略了学生思考的环节,学生压根儿不会想,思维变得程式化、模板化,没有生活体验、没有思想、没有情感,说空话、套话自然就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

2.热爱。

写作的至高境界是热爱写作,一个人能爱写作,视写作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写作对他而言是生活的必需内容,一天不写点东西就恍恍然不知所之,这样的写作已不追求所谓“成功”,而成为生活的乐趣,是真正的写作。

3.敢写。

斯宾塞说:“在根本上,写作是孩子自己的事,也只有把写作变成他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的能力。”作文教学需要把写作的权利交给学生,培养他们敢写的意识,只有敢写,才可以在不断的写作中达到熟写。所以,我们主张要营造宽容和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写作。其实,写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眼前有什么,心中有什么把它写下来,没有走样;拿给人家看,能使人家明白你眼前的、心中的是什么,这就行了”。(叶圣陶语)总之,一句话:敢写,就好办了。

如何让这些教育常识成为学生的自觉?我认为应该实施并推进随笔生态写作。

随笔生态写作,有助于培养学生敢写、真诚写作的品性和习惯,培养学生热爱读写的情感。

随笔生态写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思考与表达。

因为随笔最讲究真诚,它特别强调关注日常生活和读书生活。随笔生态写作往往从生活中和书本中得题,多为信手拈来,借题发挥,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书写心灵,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脑子想,用自己的笔来书写“我”的生活、“我”的想法和“我”眼中的社会。这样一来,学生的视野就会比较开阔,在谈天说地中传出深刻独到的人生体验,获得“左右逢源”的渊博知识。它特别强调真诚。它即兴而生,不求自得。其行文如汩汩山泉,顺势而下,意到笔随,不拘一格;它的思路绝不拘泥于某一点静观不动,而如行云流水般运动不止,条理畅达。其题材可大可小,其篇幅可长可短,顺势而成,发乎自然。在这里可以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品尝人性的温醇。

二、在行动上,回归“过日子”的常态

教育常识更需常态化行动来落实。只有见之于常态化行动,久久为功,理想才能照亮现实。所谓常态化,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持之以恒,恒久绵长,像过日子一样。随笔生态写作就像过日子,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我这样指导学生随笔写作:

1.承认差异,尊重主体个性。

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对写作基础好和差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在随笔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写作的技巧上也要有所追求;而对那些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要求:一是量可减少,二是文章可长可短,三是可以自由选择写作内容,并且可随时向教师请教。即使他的文章表达不好,立意不高,甚至文章思想出现偏差,只要有可取之处都要予以肯定。等他们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浓厚的写作兴趣后,再逐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

2.顺应规律,加强督促指导。

顺应人的言语生命生长规律,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的言语人格为目标,以随时随地、随形随意的随笔为日常写作方式,以随笔本检查、随笔写作教材、随笔周刊读悟为抓手,以读、评、改、展为促进手段,以顺应、养护、培植、激励、磨砺为基本原则,先写后导,先写后读,为写择读,以写促读,读中自悟,读写互动,在日常随意写作和课堂有序修改的有机结合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人的写作潜能,实现真切、自信、个性、畅快的表达。从储备作文素材,培养写作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主动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品质和习惯,培育立足生活、关注现实的文风等多方面,强本培源,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3.研制工具,注重随笔转化。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研制了必要的工具:随笔写作教材、随笔周刊、随笔训练本、随笔经典课型模式案例选编、调查问卷表格。

我们特别注重随笔习作向考场作文的转化指导与训练。

转化的样式有:有一则随笔向一篇的转化,多则随笔向一篇的转化;一则随笔向多篇的转化。

只要我们能找到(或提炼)一根主题线,串起随笔片断,或者加长随笔情节或丰富随笔细节或将不同的随笔糅合在一个故事构架中。同时,加以点题之笔,和适当改动细节,就能使随笔实现华丽转身,完成向考场作文的转化。

这样,随笔生态写作,着力过程,既助力考试闯关;又以写促读,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

当然,教师的努力和作用,虽很关键,但独“木”难支课堂生态的构建。因为有意思有意义的课堂生态构建,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政策的有效支撑,社会的包容与理解,评价的与时俱进等。

(作者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盱眙县教育局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

猜你喜欢

常识共生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靠不住的常识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常识:哪杯更冰凉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