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研究进展
2017-02-25肖全田理
肖 全 田 理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研究进展
肖 全 田 理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贝尔面瘫是原因不明的急性周围性面瘫。大量临床报告表明中医针灸治疗此病较西医有优势。近些年针灸治疗此病发展较快,各具特色且临床疗效显著,本文从辩证治法、针刺手法、针刺部位、针刺方式及基础研究等方面概括针灸治疗进展情况,为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了多种思路。但目前缺少针灸基础、原理类研究,多数文献报告的深度及广度不够,且针刺操作标准化存在争议,仍需进一步研究。
针灸;贝尔面瘫;综述
贝尔面瘫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周围性面瘫。西医认为寒冷刺激、过度劳累以及精神创伤、糖尿病、妊娠、遗传等为诱发因素,目前病因尚不确切[1],其病因学说主要有:①血管痉挛学说;②病毒感染和免疫学说;③压迫学说;④遗传学说等。中医认为贝尔面瘫属“口眼喁斜”范畴。治疗上根据2001年美国神经病学会颁布的贝尔面瘫临床指南,西医以类固醇激素抗炎、阿昔洛韦及面神经减压治疗为主;中医则以针灸为主,长期临床实践及大量文献表明针灸治疗面瘫具有独特疗效。有循证医学报告说明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疗效优于西药。美国医学会于1998年1月也将针灸疗法纳入《通用医疗程序编码》;近年西医治疗贝尔面瘫无突出进展,而中医针灸在临床研究上取得很大进步,总结出许多有确切疗效的针灸方法,现综述如下。
1 治法上
1.1 分期针刺:周围性面瘫分为三个阶段:发展期(发病后1~7 d)、静止期(7~20 d)和恢复期(7~20 d)。有研究将12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分组对比,治疗组针对各期特点施以不同针灸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疗法,结果治疗组的愈显率为90.32%,对照组为70.0%,提示针灸分期治疗相对常规针灸治疗效果更好。
1.2 辩证论治:针灸辨治面瘫病的三因四法,即导致面瘫病理因素的风、热、虚三因和治疗面瘫的疏风、清热、补虚、通络四法,并举出各型辩证取穴的要点:如针泻合谷、曲池以疏风散邪;针泻合谷、内庭、足三里以泻阳明热;针补合谷、三阴交以补益气血之虚;针补合谷、足三里以补中益气,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较好疗效。
2 针刺手法
2.1 短针浅刺:采用短针浅刺法治疗贝尔面瘫急性期55例,选用长度25 mm,直径0.30 mm一次性针,以平补平泻法浅刺,总有效率92.7%[2]。
2.2 透刺:旁氏通过历代文献及临床实践,总结透刺法具有协调阴阳、疏通经络,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免伤卫气、增强针感的功用,将其分为竖透法、横透法、斜透法、围透法四类,认为此法具有取穴少、针感强、疗效好的特点,值得推广[3]。
3 针刺部位
3.1 经筋刺法:此法是石学敏教授根据《灵枢·经筋》有关理论及自身经验总结而来。相关研究显示用此法观察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针刺主穴为阳白四透、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颧髂、太阳透地仓。与30例无排刺组对比,结果经筋组愈显率为92%,对照组则为60%,提示经筋刺法有确切疗效[4]。
3.2 腹针:学者博智云认为,经络分为先天经络与后天经络2个部分,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存在着一个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即神阙经络系统,这个系统对全身具有宏观调控并创建了腹针疗法[5]。
3.3 腕踝针:腕踝针是一种皮下针刺疗法,治疗时通过刺激腕踝皮肤下的化学及牵张感受器,产生针刺信号沿外周的神经肌肉纤维传到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治疗效果。
3.4 局部取穴:有研究采用平衡阴阳针刺法,在常规取穴基础上,加督脉之水沟和任脉之承浆调和阴阳,总有效率达100%,较常规针刺组93.8%及西药组71.9%有显著性差异[6]。
4 针灸方式
4.1 电针疗法:有研究将140例周围性面瘫为患者分为电针组及常规针灸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电针治疗组对受损伤的面神经的恢复疗效优于常规针灸对照,认为电针疗效好、疗程短的优点,具有推广价值[7]。
4.2 刺血疗法:刺血疗法具有祛除外邪、化瘀通络的作用。用针刺配合放血疗法,治疗48例贝尔面瘫患者,治愈44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8.0%,认为刺血疗法可活血通络,疏调面部气血,有助于面肌功能恢复[8]。
4.3 心理干预:有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分别对39例和63例贝尔面瘫患者进行心理健康评价测试,结果提示面瘫患者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认为心理干预有利于面瘫患者身心恢复[9]。
5 基础研究
5.1 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fMRI技术能动态显示脑功能区被激活的区域不同脑区出现相应的信号降低或升高;并且信号变化的脑区多为语言中枢与听觉中枢,推测与合谷穴治疗失音、耳鸣耳聋等有一定联系。所以穴位刺激与人脑各区域的确存在一定相关性,受影响的大脑区域与穴位的功效、主治作用密切相关。
5.2 红外热像技术:依据“面口合谷收”取穴,利用红外热像方法,取面部22个部位1430对温度数值,观察65例面瘫患者针刺合谷穴前后的面部温度变化,结果面部75.8%为升温变化,面正侧、左右面及其他19个部位温度均有所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红外热像方法可作为针灸治疗面瘫效果的判定指标,具有使用推广价值。
6 小结与展望
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已经十分肯定。各地学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多种各具特色的针灸疗法,并取得确切临床疗效,为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了丰富的思路指导。但是大多数报告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及个人技巧上,临床观察、研究类文献多,而基础实验类文献少,缺乏对病因病机、诊疗原理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以及缺少大样本、规范化量表评分的研究,研究的深度及广度不够,当根据循证医学的方法进一步改进,增加报告可信度。同时,治疗上也存在许多争议,包括针刺介入时机、取穴部位、针灸手法和针刺轻重的选择等,说法不一,缺乏客观、统一的操作规范,所以操作标准化的相关研究也有待深入。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在治疗方式上的改进外,更应该加强对其机理的探讨,利用现代影像学、生理生化学、细胞学等,研究面神经生理结构,从组织、器官、细胞乃至其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去探讨针灸作用的机制,为针灸治疗提供现代科学的理论基础,更好地发展针灸。
[1]史文峰.贝尔麻痹的病因学说和治疗方法回顾[J].中国医药指南,2008,3(1):3-4.
[2]全世明.贝尔面瘫治疗指南[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30(7):274-276.
[3]梁繁荣,余曙光.针灸治疗贝尔麻痹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J].中医杂志,2004,45(8):584-586.
[4]朱春华,林学武.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J].中国针灸,1994,14(4):223-224.
[5]苏云玉.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的选择[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1):23-25.
[6]刘宜军.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10):677.
[7]王子臣.“分期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1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7):453-455.
[8]赵忠顺.针刺治疗面神经炎三原则[J].江苏中医,1997 18(8);29-31.
[9]刘涛,季守贤.远取足三里、厉兑结合面部深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12):821-822.
[10]梁进娟.用“脾胃学说”指导针灸分期治疗青年贝尔氏面瘫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导报纸,2013,19(7):68-70.
[11]王舒.“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0,21(3):155.
[12]许凯声.经筋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3):169.
[13]李桂平.经筋排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2,1(2):58-62.
[14]陆斌,周俊灵.盛氏面三针治疗Bell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0):568.
[15]赵根生.电针半月神经节为主结合温药酒涂擦治疗面瘫68例[J].陕西中医,2007,28(3):303.
[16]潘华.电针与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8):531.
R245
B学科分类代码:32010
1001-8131(2017)01-0082-02
2016-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