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金钥匙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教育深化改革促发展
2017-02-25刘巨广
◎ 刘巨广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金钥匙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教育深化改革促发展
◎ 刘巨广
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是榆林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榆阳教育规模庞大,现有各类学校 463 所,2012 年前,榆阳区和其他地方教育存在许多共性问题,一是义务教育城乡二元结构异常突出。城区学校设施先进,名师集中,质量优先,导致农村部分学校规模严重萎缩,生存极度困难。二是城区家长择校、择班、择师现象异常突出。领导写条子、家长找路子、校长躲猫子,出现了诸多教育乱象。三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矛盾异常突出。由于过分追求考试成绩,抹杀了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同时也推波助澜加剧了学校两级分化。四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矛盾异常突出。每年群众满意度测评,教育系统排名垫底,我们开展工作非常被动。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办学体制僵化、人事制度落后、招生制度死板、教学管理机制陈旧。为此,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打出一组政策组合拳,拍出改革连环掌,对教育体制和机制弊端进行彻底改革,推进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为彻底打破学校封闭办学机制,促进校际资源共建共享,建好学校联动发展的“立交桥”,2015 年起,榆阳区在义务教育学校推行发展共同体办学模式。榆阳区组织、编制、教育、人社、财政五部门联合出台了我区《关于推行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实施方案》,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采取“一拖一”和“一拖二”的办法,将城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组建成发展共同体。共同体内部实行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师生交流、督导考核五个一体化运行机制。共同体学校成立管理委员会,优质学校校长任委员会主任,薄弱学校校长任副主任,委员会下设不同工作部门,负责落实具体工作。委员会实行主任负责制,统筹负责共同体建设规划、决策部署、资源整合、内部管理等工作。委员会统一制定教师培养目标和措施,广泛开展师资交流活动。三年内优质学校没有农村从教经历的教师必须在薄弱学校任教不少于一学年,薄弱学校所有教师必须在优质学校交流培训不少于一学年。优质学校教师评优树模、晋职晋升、提拔任用,必须要有一年以上在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共同体内部建立年级、班级、教研组、备课组四级共同体,每学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示范教学、观摩学习、质量监测等活动,定期选派学生学习交流、互动体验、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区教育局与共同体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一年一督导,两年一评估,三年一考核,在常规管理和办学效益评估上,实行捆绑式一体化考核。推行此项改革后,全面盘活了学校资源,共同体学校实现了学校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携手共进,薄弱学校提升迅速,成效显著,稳住了农村生源,分解了城区压力,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优化校长人事改革
多年来,我区城区中小学校长全部由组织部门任命,校长是正科级行政级别,校长参与区党政事务活动多,应付各级部门检查督导多,行政干扰严重,无法静心办学。因其具有行政职务,往往以官员自居,缺少学习研究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给自身专业成长和学校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克服校长行政化带来的严重弊端,加快建成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实现校长队伍专业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4 年我区率先在全省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组建了校长后备人才和专家评委两大资源库,凡是符合竞聘校长岗位条件的人选,经本人申请,并通过区教育局资格审查后,均可进入校长后备人才资源库。区上聘请省市教科所专家、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高校教授、省市区名优校长组建专家评委资源库。竞聘前,区教育局对所有竞聘人员进行综合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取消竞聘资格。竞聘中,严格按照国家公务员面试程序和操作办法,竞聘人员现场竞职演说,现场进行问题答辩,专家评委现场亮分,竞聘结果现场公布。竞聘期间区上四套班子领导、纪检、组织、人社、编制、财政、教育六部门全程参与。新聘校长实行任期聘用制、职级等次制、结构工资制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四项硬制度。新聘校长一律取消行政级别,每届聘期三年,副校长和中层干部全部由校长聘任。校长职级等次分为四级七档,特级一档,高级、中级和初级各两档。校长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职级工资三部分构成,职级档次不同,职级工资标准不同。区教育局与校长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年对职级制学校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校长解聘续聘、晋级晋档、职级工资发放、评优树模的主要依据。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为一大批理念新、能力强、业务精、懂管理的优秀人才走上校长岗位,提供了便捷,搭建了平台,扩大了校长办学自主权,激活了学校人事机制,学校办学效益快速提升,推行职级制的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短短3年时间,摘掉了贫困帽,一跃成为全区的优质校。
三、强化教师人事改革
师资实力是决定校际均衡的根本因素,没有均衡的师资力量,学校的内涵差距就难以明显缩小。为了促进城乡和校际师资力量实现均等化,2014 年以来,榆阳区率先在省内推行教师交流轮岗,建立划片、自主、定向三级机制,推行市区、城乡、片区、校际四级交流。严格规定带完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和初中九年级第二学期课程且没有农村从教经历的教师必须跨校交流,每次交流轮岗期限为三年,每年参与交流轮岗人数不低于应交流总数的10%,教学骨干教师达到了应交流总数的 30%。交流轮岗人员在交流期间,年度考核评定为优秀等次者,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评优评先、骨干评选等方面优先;到农村交流轮岗的城区教师,交流轮岗期间享受当地乡村教师工作补贴。通过政策强力推动,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骨干教师为流入学校送去了管理新举措,输入了教育新理念,带去了教学新方法,极大提升了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四、推进招生制度改革
“十二五”以来,榆阳区先后实施了“双高双普”、创建省级教育强区、建设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三大工程,区上累计投入 47 亿元,实施了151 个教育建设项目,新增了 23 所义务教育学校,所有学校办学条件达到了标准化、优质化和信息化,全省领先。虽然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了均等化,但新老学校在文化底蕴和学校管理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择校现象仍未彻底根除。为此,我区从 2014 年起,在全省率先改革城区小学招生制度,在招生方案制定上,区委、区政府和区上有关部门、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问题、征求意见、研究对策、完善方案。按照就近划片免试的原则,划定学校招生范围,限定学校招生人数,借助市区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招生政策,让招生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确保招生工作规范有序、公开透明,招生过程采取网上报名、联合资审、入户调查、电子派位、分段录取五个环节。电子摇号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部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新闻媒体、公证部门以及学生家长全程监督,招生过程公开透明,招生结果公平公正。新生编班采取男女搭配的办法,通过电脑系统自动编制,科任教师随机生成,班主任随机抽号确定所带班级和班级科任教师。严格做到了班级生源、男女比例、师资搭配、设施配置“四均衡”。招生制度改革后,择校现象杜绝了,优质学校负担减轻了,新建学校资源充分利用了,所有班额人数降低了,家长不再为孩子上学问题发愁了,校长和局长开学不再躲藏了,所有学生享受公平的入学机会和平等的教育资源,彻底杜绝了不正之风,真正实现了就近上学。
五、配优教育信息资源
2011 年榆阳区教育工作会上出台了《榆阳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配套文件,确立了“2013 年实现班班通全覆盖,2015 年建成三通两平台,2018 年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成立了项目建设、设施配置、技术指导、教学视导、督导考核 5 个工作小组,局机关领导分组负责,划片包抓;教研、师训、督导、电教四位一体,有效推进。
五年来所有学校建齐了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和校园网络系统。先后购置信息类图书 110 多万册,中小学分别接入 200 兆和 100 兆宽带网络,配置了 8000 台计算机和 1800 台触控一体机,生机比、师机比分别达到 5:1 和 1:1,实现“班班通”和“校校通”全覆盖,共同体学校构建远程互动网络课堂,使农村学校可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实现了图书管理数字化,技术装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在信息资源的运用上,严格要求教师和学校周周学、堂堂用,一月一培训,一季一总结,半年一考核,一年一兑现。全面推行信息化建设“四个一”工程,每年举办一届教育信息论文评选、交互一体机教学应用大赛、微课制作,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大赛等活动,全面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上晒课活动,充分用活了信息教育资源,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六、创新教育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法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13 年榆阳区出台了《办学行为规范和办学行为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严格限定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家庭作业数量、学期考试频次,取消了小升初毕业考试。
制定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建立了薄弱学科质量监测机制。每年对所有学校体音美和综合实践等薄弱学科进行一次抽样监测,抽测结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全面推行每周一天“无课日”活动,让所有学生参与自己喜爱的兴趣社团,发挥个性特长,提高整体素质,缓解学习压力,激发兴趣爱好;建立了素质教育展示和实验教学两大监测平台,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素质教育和实验教学监督考核机制;采用电子仪器测试体质体能,外聘专业评委考核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彻底改革了中考体育测试和实验考核方式;通过上述举措,强化了薄弱学科,推进了素质教育,推动了基础学科均衡发展。
全面推行“四评三测”民主评议活动。2014 年以来,全面推行“四评三测”民主评议活动。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两代表一委员”、校长代表、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教育工作评议会,通过公众微信服务平台、行风建设网络平台和电信服务平台,每年开展一次教育系统政风行风测评、学校工作满意度测评和最满意学校评选活动,全面推行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家长评学校、教师访家长“三评一访”活动,各项测评结果作为学校、校长和教师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切实规范了办学行为。
在市区每年组织开展的群众满意度测评,榆阳区教育局连续五年位居所有行业部门榜首,榆阳百姓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逐年攀升,2016 年满意率达 98.3%。2015 年榆阳区高标准建成陕西省教育强区;2016 年全省 20 个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验收认定,并以97分位居第一。
(作者: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孙燕兰]
G511
B
1673-9949(2017)05-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