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错误资源 激发思维的活力
2017-02-25江苏省高邮市界首实验小学杜桂军
江苏省高邮市界首实验小学 杜桂军
巧借错误资源 激发思维的活力
江苏省高邮市界首实验小学 杜桂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认知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要使其“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就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出现错误并逐步纠正错误的过程,也就是经历“去错误”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错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教师应细心捕捉学生的“错误”,尊重这些“犯错”的学生,善于对待这些“错误”,让这些“错误”成为可贵的教学资源,从而创建一个有活力的、高效的数学课堂。
课堂学习;错误资源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先不要急于向学生透露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而是给学生留一些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交流中主动寻求解题策略,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然而这种精彩不仅是因为有感情交流、思维碰撞以及创造力的迸发等,更因为有“错误”才使课堂呈现别样精彩。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一、正确对待课堂中的“错误资源”
1.自主纠错——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或产生问题时,教师要有容错的气度,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让学生坦诚说出自己的想法,耐心听他们的表述,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与学生一起经历挫折,不断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高昂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然而在现实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不少错误常常被忽略。有些是由于教师对正确答案的期待使他有选择性地知觉到了“正确”,而对错误“视而不见”;有些是由于教师认为个别学生的错误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来处理,对其他学生而言是浪费;还有些是由于对学生出其不意的发言,教师常常不能做出准确及时地判断而不知所措……种种原因导致这些错误最后未作处理,学生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关于正确与否的或含蓄或直接的反馈。
抛砖引玉,自主查错。我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只看不改,看完后告诉学生有几处错误,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查、去纠正,使学生明确计算的首要目标是正确,其次才是合理巧妙,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就能促进他们认知结构的重组,将各种思维向深入推进,为他们形成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2.化弊为利——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首先是人,而不是神。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需要深入备课,精心组织,努力避免课堂上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另一方面,动态的课堂中往往出现意外的错误,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意外,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思辨能力。
3.把“错误”作为提高学生参与热情的“诱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陷入其中,使学生经过周折,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二、正确利用课堂中的“错误资源”
1.提供学生探究素材
案例: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和少几”的应用题时,出示例题:学校里栽了45棵柳树,比杨树多20棵,栽了杨树多少棵?要求学生自己读题,寻找出条件与问题,进行解答。有的学生列式85+37=122(棵),有的学生列式85-37=48(棵)。
应对策略:让学生自己再认真读题,想一想柳树和杨树比,谁多谁少,求多的还是少的。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要立即给予否定,首先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其次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2.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把一块木条锯成5段,每锯一段用4分钟,求多少分钟可以锯完?一开始,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20分钟。”
应对策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答案。结果有的拿纸条折,有的用小棒折,有的画图分析,还有的列表,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寻找错误原因,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才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能体现真实性。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优化评价,善待“错误”
案例:找规律一课的教学中,前三个并排的方框里已经按照顺序分别放置了1、2、4只苹果,要求给后面的方框加苹果,使这些框里的苹果数看起来比较有规律。第一个孩子上场了,答案是:7、11、16。规律是:前后两框苹果数之差在逐个增加;第二个孩子也上场了,答案是:8、16、32。规律是:前一个框苹果数重复相加即为后一个框的苹果数。两场精彩的表演结束后,老师又耐心地等了一会儿,也许看到预设的标准答案都已经浮出水面了,估计不会再有人上场了,就准备进行下一个题目。没想到还有一个孩子上场了,只见他哆哆嗦嗦地在黑板上把原题中的数字重写了一次:1、2、4。
应对策略:教师不能因为这个规律创造得太简单而否定它,它也是一个规律,也是小男孩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得出来的。当学生的思路超出或者偏离了我们预定的设想时,我们不能急于下结论,而应先听听学生自己的分析。即便真的错了,那也是一次有价值的经验。这里有一个观念上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是为了既定的课程服务,还是为学生服务呢?
三、巩固强化,让“错误资源”不再重现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有着各自的特征,但他们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共性,甚至有着相同共性的“盲点”。所以,我在平时教学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特征等都做了记录,同时也记录了一些学生常出现的典型错例。
如:在教学简便算法98×36时,当我们师生对一个数和整百数相乘计算简单达成共识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98转化为含整百数的算式,并且还等于 98?”经过思考,生1把手举得高高的,急于回答。这是一个反应很快,却很马虎的孩子。 “100+2。”他大声地说。这显然是错的,我当时没有立即否定他,而是对他说:“你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错!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我用眼睛环视着每个学生。有的学生没想出办法或是不太理解我所提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心里没有把握,怕说错,没有勇气说,“100-2。”生2说。我把这两种答案都板书在黑板上,提出讨论交流的问题:“你同意哪种想法,为什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探讨。等到小组汇报时,所有的同学都同意100-2 ,连生1自己也推翻了自己的想法,也举手同意100-2。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我笑,我微笑地望着他,说:“你能不能给大家讲一讲100-2为什么对?100+2为什么不对?”他说:“因为100-2还等于98,100+2等于102,我把题都改了。我的做法不对。”“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同意!”“当我们将接近整百的数转化为含整百数的算式时,最应注意的是什么?”“算式的结果不能改变原数。”接着请学生出题,考一考同学们,看谁的水平高,能考倒大家。像这种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挖掘“常出错的原因是什么”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每个星期都要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一次交流和讨论,交流大家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错误,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学生对此兴趣浓厚,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重复错误没有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同学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总之,错误是一种学习资源,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相信它能给我们的课堂画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相信它能给我们老师、给学生带来一笔无形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