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有效活动,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2017-02-25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老舍中心小学王玉辉

数学大世界 2017年36期
关键词:内角正方体长方体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老舍中心小学 王玉辉

设计有效活动,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老舍中心小学 王玉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涌入了小学数学课堂,而活动化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因此,教师应精心为学生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新知,发展思维,提升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活动;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句话充分说明了“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让学生在“动”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而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沿用的是一讲到底的课堂模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更是毫无兴趣的、低效的。因此,教师应注意扭转这一局面,应依托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学生精心设计活动,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设计猜想、验证活动——深化理解

数学知识逻辑性、系统性很强,前后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的主动建构的活动。因此,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找准学生知识的现实起点,为学生设计“猜想、验证”的活动,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融入课堂,顺学而导,从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拿出一副三角尺,微笑着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把三角尺的内角和吗?”三角尺的内角度数学生很清楚:90°、45°、45°;90°、60°、30°,很快便计算出这两把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180°,如果此时教师就告知学生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则无法令学生信服,他们会认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们通过思考,自然会猜想是180°,教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进行验证,学生立即投入到了验证活动中。教师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运用量角器,先测量出自己所画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然后相加;也有学生用剪刀将自己所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然后看能否拼成平角;还有学生将所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在一起,看能否拼成平角。通过验证活动,学生们发现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上述案例,教师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巧妙设计猜想、验证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索出了规律性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设计比较、概括活动——凸显本质

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比较是人最珍贵的智力宝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总要通过比较从而被人们所认识。”数学知识抽象、难懂,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还不强,容易被相类似的现象、知识所迷惑,而无法把握问题的要领,掌握知识的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比较活动,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比较中明晰本质,实现有效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乘加或乘减的混合运算时,教师出示例题:“笔记本每本5元,书包每个20元,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水彩笔每盒15元,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在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5×3+20、50-15×2,解答例题中的问题后,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也没有直接告知学生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而是为学生设计了比较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5×3+20”和“50-15×2”进行比较,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们经过比较、讨论,发现不同之处是:前面是乘法和加法,后面是乘法和减法。相同之处是:①它们都是综合算式,每个算式都有两个运算符号;②不管哪个算式,都要先算乘法。教师顺势揭示在一道算式中,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不同运算,叫作混合运算。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比较在乘加或者乘减的混合运算中,应该怎么算呢?学生们比较后归纳出:在乘加或者乘减的混合运算中,不管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然后算加法或减法。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比较、概括活动,为学生的思维拓展了空间,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水到渠成地概括出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的过程远比教师简单告诉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设计操作、推理活动——完成建构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源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指尖智慧,丰富学生的表象,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及时上升到理性思考,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新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运用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看看自己所拼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自己运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所拼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听了老师的话后,学生们很是兴奋,纷纷投入到了动手实践活动中。不一会儿,便摆出了自己所满意的长方体,并争着汇报所拼的长方体:①长4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一共运用了16个小正方体,体积是16立方厘米;②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一共运用了60个小正方体,体积是60立方厘米;③长4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一共运用了48个小正方体,体积是48立方厘米……教师让学生列表整理数据,思考长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经过整理,自然地得出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上述案例,教师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深入,使学生跳出直观的操作,推断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和价值。

总之,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师应重视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有亲身参与、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实现全面发展。

[1]姜威.浅谈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5(11).

[2]马春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24).

猜你喜欢

内角正方体长方体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三角形分割问题
拼正方体
抓不变量巧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