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通俗化”概念讲解教学
2017-02-24栾富海
栾富海
● 案例背景
在校本教研、组内推磨课时,笔者上了一节名为《形状补间动画》的研究课,该课是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第一章“动画设计与制作”第三节制作Flash动画的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逐帧动画的制作,所以笔者为本课确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①理解“补间动画”的概念;②掌握将位图转换为矢量图的操作方法;③学会“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同时提高赏析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及制作方法。
● 案例描述
第一阶段情境导入环节:中秋将至,从一个“月亮的故事”开始,笔者展示自己的半成品,给学生提供故事的开局,让他们去构思故事的结尾,并用动画的形式来“续写”自己的创意。
第二阶段新知学习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开局中的动画效果,开展形状补间动画的学习,学生在边学边做中完成两个形状补间动画实例的制作。
第三阶段应用新知环节:笔者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制作自己创意的故事结尾。
第四阶段展示与交流环节:师生从制作的内容到技术方法的应用,再到画面的美感、故事的完整性等角度开展生生评价与师生评价。
本节课对重难点(补间概念)的突破环节,教学片段如下:
师:你们看出这些对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形状发生了变化,由弯月变成了圆月。
师:用你们已经学过的本领,会如何完成?
生:一幅一幅绘制,我们可以使用逐帧动画来实现这一效果。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种更简便的动画制作方法——补间动画:我们只要制作头尾两帧动画,计算机会自动帮我们生成中间的过渡画面,这样的动画我们称之为“补间动画”……
学生操练,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体讲解。
在“分离”(文字矢量化)这一重难点的突破上,笔者是这样安排的:学生完成由月牙到月圆的形状补间动画后,接着应用“形状补间”来实现文字到图片的动画效果。学生尝试操作,遇到问题——画面跳闪,而非“渐变”的动画效果,由此引出文字的分离,对多个字一次分离还不够,要分离两次。学习后,学生再实现该动画效果。
……
临近下课,学生基本上已经完成指定的操作任务,进入课堂小结环节,笔者请学生说一说对“补间”和“分离”的认识、理解(①“补间”动画与逐帧动画的区别、优势以及为什么要对汉字进行“分离”?②“形状补间”动画的一般制作步骤是什么?)。学生能说出步骤,但问题①没人能回答出来。
● 案例反思
课堂上,教师操作示范讲解后,95%以上的学生都能完成两个形状补间动画的实例制作,75%以上的学生能完成自己的创意故事。单看操作任务,达成率相对较高,但回头看教学目标,却又有未达成之嫌——笔者虽确立了“理解补间动画的概念”这一教学目标,但教学过程中并未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只是只言片语简单提及。这最终导致学生无人能说出“补间动画”的概念,操作过程中多位学生提到“将哪一帧设置为形状‘那个”这一问题,正体现了学生对“补间”词语的生疏以及对其概念的不理解。笔者再详细翻看教材,发现設置“形状补间”动画书本给出的答案是第1帧。(笔者觉得稍有不妥,因为明白了补间的概念和原理的人知道:在起始关键帧和结束关键帧之间的任何一帧都可以设置补间动画)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专委会2012版)中提出: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版)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提到:信息技术课程要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与应用的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方法、技能……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概念,了解了原理,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具体操作,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但初中学生因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在信息技术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上,教师若仅从专业理论入手讲解,往往会导致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台下呆若木鸡,反应冷淡,甚至出现教师越讲学生越糊涂的尴尬局面。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方法等,但很多时候概念、原理显得深奥、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它们变得鲜活、形象、直观、易于学习者接受,即为通俗化的任务,这也是笔者所理解的“通俗化”教学。在信息技术概念“通俗化”讲解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下四种简单的办法。
1.添字扩词法
也许是软件汉化、字词缩写的缘故,信息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是新生词汇,显得生疏、晦涩,适当添字扩词、还其原貌,学生自然豁然开朗。例如,在本案例中的“补间”一词,教师可以添字扩词理解为“补(充中)间”:补间补间,补充中间,谁来补,Flash软件自动为我们补,我们所要做的是建立起始和结束两个关键帧。教师这样解释后,学生对“补间”的概念认识清晰、理解透彻。又如,“进制”一词,教师可以加字扩词理解为“进(位)制”,小学数学已对进位进行了深入的学习,逢十进一位为十进制,逢二进一位则为二进制。
2.解词释义法
有些概念借用了相关词语的原意,教学中教师可以翻阅字典,追根溯源,这在讲授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人文知识积累。例如,动画制作中的“帧”,原意是指书画、书刊的装潢设计,一幅字画叫一帧。又如,图片处理中的“层”,原意解释是:①重叠起来的东西,重叠起来的东西中的一部分,如表层、大气层等;②重叠、重复,如层峦叠嶂、层出不穷等。由词语的字面意思引申到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瞬间领悟其原理及思想。
3.实物演示法
实物演示法是指教师采用有关实物、教具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性强,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的一些概念、原理教学中亦可巧妙使用该方法。例如,动画制作中的“遮罩”,教师可以在白纸上打印图形并抠图做成实物教具,用实物来演示“望远镜”动画效果和“彩虹文字”动画效果。学生对原本混淆不清的内容在看完教具演示后便顿悟了。又如,在图片处理的合成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层的上下关系,教师也可以辅以实物——透明胶片,打印并抠图、剪裁好相关的图片。
4.形象类比法
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果采用单纯的讲授方式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也容易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反之,如果教师适当地运用比喻,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恰当处理,能够把呆板的概念、原理讲解得妙趣横生,学生便会对之记忆深刻。例如,把VB程序设计中的对象、属性等概念,类比成机房里的桌椅、计算机屏幕、学生等,这些都是对象,桌椅的长、宽、高,同学的姓名、性别、身高等,这些都是对象们的属性。又如,在图层蒙版中,黑色表示图层的透明部分,白色表示图层的不透明部分,对于这一知识很多教师在理解记忆时也存在偏差。在教学中,笔者把图层蒙版比喻成哈利波特的魔法衣,披上黑色魔法衣——隐身(透明);出现白色或者灰色,笔者则比喻成魔法衣破了个小口子——局部暴露(不透明)。
在信息技术概念、原理的讲解中,教师运用“通俗化”教学,可降低概念、原理的枯燥和抽象的消极影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学习目标的实现,形成与信息素养内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识与能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