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块糖”法打造幼儿的良好个性
2017-02-24江苏省苏州市虎阜幼儿园任琴芳
江苏省苏州市虎阜幼儿园 任琴芳
用“四块糖”法打造幼儿的良好个性
江苏省苏州市虎阜幼儿园 任琴芳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生动展示了陶先生的教育艺术: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打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时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了,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不到五分钟的谈话,却让男生心服口服,一生难忘。
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难免会做出让成人一时不能理解的行为,如何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其个性健康成长?陶先生“四块糖的故事”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尤其在当今社会,我们的孩子生活条件好,备受家人宠溺,又见识多,个性突出,更加需要老师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修炼自己的教育水平,让幼儿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笔者根据多年的幼儿教育经验,精心提炼了几点打造幼儿良好个性的方法。
一、尊重篇——巧妙处理偶发事件
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很多的偶发情况,正如瑞吉欧所讲:“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跟1/3的确定性和2/3的不确定性在一起”。所以教育不是一种对确定性的追求,相反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把理论的知识具体化,在确定中发现不确定性,从中生成可以探究的问题。
在一次社会活动“乘车安全”中,老师组织孩子们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当敏敏小朋友扮演小鸭子乘汽车时,却没有按故事情节摔跟斗。这下孩子们急了:“快摔跟斗呀,要摔跟斗了……”可敏敏就是不摔,一边嘴里还说着:“我抓牢的,我坐好的。”老师没有强求孩子一定按照故事情节继续表演下去,而是顺势而为,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只小鸭没有摔跟斗呀?”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从应该摔跟斗而转移到这个问题上来,开始讨论、交流。其实,问题的答案就在不摔跟斗的“小鸭”身上体现出来了。这样孩子们对问题的感受将会更灵动与深刻,比按部就班地在表演完之后再来总结乘车的安全常识更易于让孩子们接受。
不可否认,即使在充分的预设环节中,也常常会发生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既要按教育、教学的规律办事,又必须有相当的灵活性,正视孩子的特点,顺应其天性,调整教育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反观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也体现了陶先生对学生的尊重,没有一味地批评教育,而是在调查了事件的原委后,用奖励的方式发掘了学生的优点,最终结果是学生主动承认了错误。整个过程,陶先生都对这位学生充分尊重和肯定,这样的教育是容易接受的,远比批评教育获得更好的效果。
二、开放篇——给予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获得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以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新的教学观也告诉我们:教学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创造机会让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不要太多地干预其自主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孩子更有望得到更多的东西,其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一次小班美术活动“好吃的糖果”中,我没有按平常的方式示范包糖果的方法,而是给每个孩子提供了一颗包好的糖果,让他们通过自己小手包糖果,来感受糖果的制作方法。这一开放式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小心翼翼地包裹,有的麻利地完成,有的随意摆弄。在交流包糖果的方法时,孩子们想表达得可多了。这个说:“包住了卷。”那个说“要这样!”边说边用动作演示拧糖果“耳朵”,还有人说:“糖要放在中间。”最后,老师总结幼儿的操作经验,把包糖果的过程演示出来。整个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活动效果更活泼,幼儿个性得到发挥,收获更多。
放手,使老师和孩子同样收获精彩。我们不禁感叹,孩子是有潜能的,他们的能力往往超出我们的估计。陶先生的“四块糖”也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方式,从多方面肯定了学生的优点,给了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让其反思了自己行为的对与错,最后主动承认了错误。陶先生的教育思维现在来看仍是前卫的,值得我们品味学习。
三、激励篇——教师与幼儿的积极互动
老师和孩子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育是老师和孩子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饭后散步时间,老师和孩子们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双鞋子,于是,小朋友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这鞋子是爷爷的。”
老师问:“为什么是爷爷的?”
“爷爷的鞋子是黑黑的。”
老师回答:“嗯,有道理。那我们幼儿园里有没有爷爷?”
“门口有保安爷爷。”
老师提问:“鞋子是不是保安爷爷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去问问。”
老师:“好呀,去问问!”
老师带领幼儿去问了保安爷爷,结果鞋子不是保安爷爷的。老师激励幼儿继续寻找,通过集体的探讨和问询,终于在厨房找到了鞋子的主人,孩子们欢呼雀跃!
在这里,没有所谓的老师的“权威”,老师只是倾听孩子们的见解,激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寻找鞋子的主人,孩子们尽情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得到了令人欣喜的结果。
在这样轻松、融洽的互动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孩子的现实,更能看到他们的可能。而激励,正是让孩子自我表现,自我超越的关键。
陶先生给学生的四块糖,每一颗都是一次激励,他肯定了学生的本质,支持了学生正确的行为,进而看到了学生的自我超越:主动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这是一次成功的师生互动,陶先生没有做“权威”式的“批判者”,而成为学生认识自我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循循善诱,激发了学生自我修炼的意识。
四、修身篇——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
幼儿好模仿,幼儿老师是孩子们的启蒙者,幼儿老师的一言一行乃至气质观念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孩子的个性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次体育游戏,我指导幼儿学做解放军匍匐前进的动作。由于示范这个动作要在全班孩子面前把整个身体趴在垫子上爬行,我觉得难为情,做起动作来不免有些扭捏。不料在后来的练习中,不少幼儿也像我一样不敢大方尝试,你推我搡,嬉嬉笑笑,完全没有了勇敢向前的体育精神。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我赶紧调整自己的情绪,拿出解放军叔叔的威武气势,大方地示范动作,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个动作中解放军叔叔勇猛的精气神,顿时改变了氛围,孩子们大胆尝试匍匐前进,争做小小解放军。此活动让我感到,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要让幼儿拥有阳光健康的气质,首先要自己先阳光健康起来。
陶先生在给学生第一颗糖时,就表扬他:“你比我按时到了。”言外之音,我们可以感受到陶先生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四块糖”的谈话过程更是在一种平和的氛围中处理了一件原本严重的事件……陶先生的教育故事,警醒着我们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教育水平。
让我们也像陶先生那样,多用一点心思,尊重、开放、激励幼儿,同时修炼自己,努力地探究、寻找、尝试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创造条件去激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孩子的个性朝着健康、阳光的方向生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