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次分明,教学相长

2017-02-23李大艳石军辉张晓娟

文教资料 2016年30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

李大艳+石军辉+张晓娟

摘    要: 诗歌教学是英美文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本身特点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言处理能力,更要求学生应用相关基础知识分析和理解诗歌。《一朵红红的玫瑰》是苏格兰民族诗人罗伯特·彭斯根据苏格兰民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本文对《一朵红红的玫瑰》的教学进行三个阶段的分析和探讨,尝试把认知诗学应用在英美文学教学中。

关键词: 《一朵红红的玫瑰》    诗歌教学    认知诗学

作为前浪漫主义作品的代表,《一朵红红的玫瑰》这首诗中洋溢着“爱,幽默,怜悯和对于自然的呼应——自伊丽莎白时代之后再也没有如此动人心扉的诗歌情怀了”(吴伟仁,249)。诗中的爱深情且热烈,此生不变,直到“海枯石烂”,同中国汉乐府民歌《上邪》中的坚决和悠长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在语言上,这首诗汲取了苏格兰民谣和方言的优点,用词质朴,简洁明了;在音律上,自然顺畅,朗朗上口;在主题上,直接鲜明,热情奔放。英美文学教学中不仅应引导学生阅读和把握诗歌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意图,还应激励学生深层次探究作品的韵味和精妙之处,做到层次分明,教学相长,合理安排,逐步提升,一气呵成。本文试图对《一朵红红的玫瑰》进行三个阶段的教学探讨,呈现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完成对一首诗的逐层把握。

一、基础把握阶段——阅读

此阶段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通过“体验式阅读”和自主讨论,学生可基本了解诗歌的主题内容和形式韵律,明确以下两点:1.主题美。《一朵红红的玫瑰》是一首爱情诗,歌颂爱人的美好和爱情的坚贞,凸显了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旋律。第一诗节讲述了“我”深爱之人的美,第二三诗节展现了“我”炙热浓烈又永恒的爱,最后第四诗节进一步表达了“我”对爱人的依依不舍情怀。全诗紧紧围绕爱和爱人完成,高度倾诉了情感,渲染了情绪。2.音律美。全诗由四个四行诗节组成,延承了传统民谣的基本形式,即前两节采用了abcb(rose,June,melodie,tune;lass,I,dear,dry)的尾部押韵模式,后两节演变为abab(dear,sun,dear,run;luve,awhile,luve,mile)的押韵模式,每一行又应用抑杨格的音步形式(每一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使全诗抑扬顿挫,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既体现出声韵的和谐呼应又实现情韵的回环荡漾,达到“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的效果(谢榛《四溟诗话》第一卷)。在此阶段,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大声诵读,体会“三分诗,七分读”的乐趣,读出诗歌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并体味诗歌抒发的情感。

二、语言基本功提升阶段——语言手段

基础把握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成,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英美文学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26)。在第二阶段,教师应发挥教的引导作用,唤起学生已知的语言知识,通过文本细读,发掘诗人应用了何种语言手段用寥寥数行却让读者对诗作有如此清晰的认知和如此强烈的共鸣:1.比喻和意象的运用。“红红的玫瑰”是全诗中最高的意象指征,通过细读分析学生可感悟“玫瑰”和“爱情、爱人”之间的意象关联;比喻和意象贯穿整个诗行,诗人把“爱人”比拟为“玫瑰”和“旋律”,在视觉和听觉上由外向内描摹出一個美丽动人的爱人画像,涌现出浓浓的甜美爱意。诗作第二三节中“大海”、“太阳”、“岩石”这样的大自然意象转化为“海枯石烂”的喻义,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超越时空的绵绵情意。2.反复修辞的使用。诗中第二节最后一个诗行同第三节首行对“Till athe seas gang dry”的重复,第二节第三行同第三节第三行对“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的重复,同第四节第一行同第二行对“And fare thee weel”的重复,达到了荡气回肠、一唱三叹的语言效果,浪漫又执著。3.倒装和虚拟的运用。诗中第二诗节第一二行“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So deep in luve am I”运用了倒装,强调了“fair”和“deep”,盛嘉骏译为“你国色天香,姑娘/我对你情深意长”。倒装的巧妙使用呈现了爱人是如此美而“我”是如此深爱着你的意境。在诗的第四诗节的最后两行“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Though 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中使用了虚拟语气,强调了距离永远都不能阻挡我同爱人相聚的决心和依依不舍的情怀。

三、知识升华阶段——理论应用和分析

第三阶段为文学教学中的高级阶段。在此阶段,教师是主导,肩负着学生文学理论鉴赏能力的培养及学术分析和研讨能力的培养的重任。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从事本学科理论、应用研究的能力是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主要体现在本科学术毕业论文撰写中,因而在教学中融入文学批评理论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姜淑芹在《认知诗学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中指出“不同的文学研究理论对文学教学理念和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指出认知诗学“在学生的日常认知体验与文学认知体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118)。对诗歌《一朵红红的玫瑰》的认知诗学解读,既让学生接触了一门新兴学科——认知诗学的理论观点和术语,又让学生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理论分析方法的认知:1.玫瑰和旋律是源域,通过相似性作用,映射出目标域“爱人”和“爱”。玫瑰是英国国花,在英国的六月里盛开得最美,诗人用“六月的玫瑰”作为源域映射自己的爱人,“其复杂的对称性,其柔美,其绚丽的色彩,以及在春天开花的这个事实,几乎在所有神秘传统中,它都作为新鲜、年轻、女性、温柔及一般意义上的美的符号、隐喻、象征而出现”(安贝托·艾柯68);紧接着“我”又用生活中人们都渴求和喜爱的“优美旋律”再次映射自己的爱人,优美的旋律和曲子千万种却都有一个共性——愉悦人心,用魔力的语言勾画出每一个“我”心中的她各自妖娆且美好的画面。从“玫瑰”到“优美旋律”,从一个图形焦点转移到另一个图形焦点,诗人构建了一个又一个隐喻,构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丽爱情,甜蜜、舒坦、幸福又难得”(郝春雷,王鹏,164)。2.在诗句“So deep in luve am I”中,“luve”就是容器,表达了诗人沐浴徜徉在爱河中的美好和满足;而紧接着在接下来“Till a the seas gone dry”和“While the sands olife shall run”的诗句中,“seas”和“sands”慢慢流走,由满至空,实现了从“Full”到“empty”的图式模式,通过认知体验,读者可以感受到爱情同生命之间的矛盾对立,更彰显了生命虽短暂,但“我”的爱却可以永远延续,达到永恒。3.全诗在绚丽的“玫瑰”、“旋律”、“海枯石烂”、“万里远行”这种动态及时空背景下,“luve”及替代词“dear”图形在每个小节中至少两次反复出现,完成图形―背景理论的功能实现,“luve”的爱情主题在背景下凸显,绚丽夺目(李金妹,397)。

对《一朵红红的玫瑰》这首诗的教学方式可以有千万种可能和尝试,以上三个阶段的呈现是这首爱情诗歌教学的其中一种思路和探讨。认知诗学在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当然,除此之外,教学中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如汉乐府民歌《上邪》的比较研究,从翻译层面对不同翻译版本的比较研究,或者新批评视角下的文本研究,等等。每一种模式都可以根据整体课程的进程和安排调整。通过以上呈现的由浅入深的三段式学习,由简入深,从学生自主学习到教师主导传授,如流动的涓涓细流慢慢融入学生知识海洋,不失为很有价值的教学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安贝托·艾柯,斯特凡·柯里尼.王宇根,译.诠释与过度诠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郝春雷,王鹏.爱与时间的交融——《一朵红红的玫瑰》隐喻模式与意象图式模式[J].作家,2015(2):164-165.

[4]姜淑芹.认知诗学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外国语文,2010,26(5):118-121.

[5]李金妹.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英语诗歌[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396-397.

[6]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一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7]谢榛.四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教学的隐痛和矫治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反思
以读代析,让诗歌教学富有诗味
感悟意境,走进诗歌教学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