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莱斯“合作原则”视角下《唐顿庄园》中台词的“会话含义”

2017-02-23徐丽莎

关键词:唐顿庄园唐顿维奥

徐丽莎

(中央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1)

格莱斯“合作原则”视角下《唐顿庄园》中台词的“会话含义”

徐丽莎

(中央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1)

语用学和文体学相结合的理论视角是戏剧对白分析的常用视角。基于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及其相关理论,对近年来风靡许久的英剧《唐顿庄园》台词进行分析,提炼台词的“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并以此窥探其中隐含的修辞手法,能够发现语言风格与特定社会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即剧中极具风格性的语言不仅是人物性格、戏剧情节冲突的需要,更是对所处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的反映。

格莱斯;唐顿庄园;会话含义;合作原则

《唐顿庄园》是一部近年热播的历史题材英剧,一经播出,风靡世界。全剧以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贴近历史的叙事,制作精良的画面,以及高艺术水准的配乐向观众展现了20世纪初英国贵族的华丽的庄园生活,博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剧中大量英国贵族阶层之间的台词对话,这些台词精雕细琢、优雅精致、内涵丰富、引人入胜,逐渐引起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

近年来,对于《唐顿庄园》台词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对台词的“会话含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现象的语用功能。例如,杨丹婷[1]关注了《唐顿庄园》中的“善意谎言”,对其进行语用分析,认为“善意的谎言是一把双刃剑”,它产生的言后行为有好有坏;张妍[2]采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研究的理论框架,探究剧中各种语言结构层面上的低调陈述对不同交际语境的顺应过程;董晓君[3]分析了委婉语在《唐顿庄园》字幕中的使用特点和交际功能,指出在字幕翻译时应注重英语委婉语的社会交际功能;刘艳杰[4]从文化语境角度视角对《唐顿庄园》的“会话含义”进行解读,认为读者或观众“要从说话者的社会文化语境去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以上的语用学研究虽然对影响戏剧台词中的行文、文化、社会等语外因素予以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但是对这些语外因素与语言表层现象的具体特点之间关系的解释存在不足。本文将社会语言学中的语用分析方法引入,以语言表层现象特点为研究焦点的文体学研究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文体学研究对于语言现象的解释力和语用学对语外因素的阐释力,选取特殊语言现象集中、风格鲜明的戏剧语言为研究对象,能将语言现象与其语外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化,以此来探究语言问题风格对其存在的特定时代精神的具体映射关系。

《唐顿庄园》背景设定在1910年代英王乔治五世在位时约克郡一个虚构的庄园——“唐顿庄园”,故事开始于格兰瑟姆伯爵一家由家产继承问题而引发的种种纠葛,讲述了当时包括泰坦尼克号沉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马尼可丑闻、西班牙瘟疫横行、爱尔兰独立运动在内的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跨度长达30年,呈现了1900—1930年期间英国上层贵族与其仆人们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的人间百态。与此同时,大洋另一端的美国,正在经历着属于他自己的“爵士时代”。20世纪初期,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发战争财,经济迅速崛起,社会各方面都因此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还产生了一个全新的社会阶层——新贵族。然而,对于向来以保守著称的英国而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又遭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曾经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逐渐走向衰落。但即便如此,英国人,尤其是贵族阶层,对于自我传统的保护意识依旧十分强烈。本文选取4个场景的主人公玛莎·莱文森夫人便是典型的美国新贵族。选文主要讲述了她来唐顿庄园参加自己外孙女玛丽小姐与马修·克劳利的婚礼的经历。玛莎夫人这位美国老太太的到来,在唐顿庄园掀起了一场“美国风格”与“英国风格”的强烈冲突。本文将“合作原则”这一语用分析法引入戏剧语言风格的研究,分析台词中“美国风格”与“英国风格”各自的语言特点以及冲突背后的相关社会因素。

一、合作原则

1967年,语言学家格莱斯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出了“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5],此后,该理论一直学术界的关注,并被广泛地应用于语篇研究。格莱斯在LogicandConversation一文中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4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即:

(1)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2)质的准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说话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练;井井有条[6]。

这4个原则(变量)是衡量研究文本遵循或者违反“合作原则”的标准。对话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根据格莱斯的理论,人们在运用对话进行交际时通常会遵循“合作原则”,以便使对话继续。《唐顿庄园》中,玛莎夫人初次与汤姆·布兰森初次见面的简单对话便是个例子:

玛莎:你就是那个司机吗?我总听人提起你。

汤姆:是的,夫人[7]。(第二场:玛莎夫人的到来 )

玛莎夫人与汤姆展开对话时,问话信息量充足,提供了她所知道的汤姆的所有信息,符合“量的准则”。此前,玛莎除了听身边人说起过自己的外孙女西比尔嫁了一个叫汤姆·布兰森的司机之外,并没见过汤姆本人。这是玛莎与汤姆的首次会面,所以她用了“you must be“这样的推测语气,忠于了她基于自己推测认出汤姆的事实。接下来,她在对话中增加了一个补充信息,“I’ve heard so much about(我常听人提起)”这句补充信息为上述的推测提供了足以令人信服的证据,符合“质的准则”。从信息相关程度看,玛莎的对话对象是汤姆,而他的陈述内容全是与汤姆相关的信息,因此,也符合“关联原则”。汤姆的回答虽然十分简短,但对玛莎的问话十分配合,提供了明确、充足的信息,符合了“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和“关联原则”,汤姆的陈述方式极富针对性,没有任何歧义,符合“方式准则”,因而对话得以顺利继续下去。

然而,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更多的情景下“合作原则”并未得到遵循,反而常常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这并不意味着“合作原则”毫无用处,相反,违反“合作原则”,能使对话交际更有意义。

二、会话含义

遵循“合作原则”中4个变量的现象总出现在那些较为理想的语境中,而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能总是遵循这4个变量讲话。但是,运用“合作原则”理论中的4个变量能将对话的听者带入到语言更深的1个层次,从而帮助听者理解其中的“会话含义”。以“合作原则”4个变量为基础,格莱斯提出了1个独立于这4个变量而存在的概念——“会话含义”。无论对话遵循还是违背“合作原则”,“会话含义”都存在于文本中。格莱斯认为:“说话人能暗示一种含义,并确信听者会懂。”[8]L·R霍恩认为:“在交际中很典型的一点就是,说话人想要传达的信息总是比她直接表达出来的要多很多;语言层面量的含义并不能充分传达需要被理解和传达的信息量。”[9]简单来说,“会话含义”便是这一种存在于文本字面信息以外的“附加含义”。在对话中,“会话含义”常常是交际目的的核心。因此,分析对话的“会话含义”是对文本进行语言学分析的重要手段。

三、“合作原则”的违反

(一)第一场戏中违反“合作原则”的 方面

《唐顿庄园》中的精彩对话常常让观众觉得引人入胜,回味起来拍案叫绝。这是因为这些对白大都并未遵循“合作原则”,而是刻意违反了“合作原则”,以制造出其不意的交际效果。运用“合作原则”的4个变量衡量这些对白,可以判断出这些对白是如何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从而创造更丰富的“会话含义”。以下是本文选取的第一场的对白:

玛丽:外婆什么时候到?

坷拉:她15号到了利物浦,所以她应该婚礼前一天到。

维奥莱特:真期待再见到她。每次见到她,我都能想起英国人的美德。

马修·克劳利:她不是美国人吗?

维奥莱特:没错[7]。(第一场:玛莎夫人到来之前)

这场戏的前2句台词,讲述的是玛丽小姐询问自己母亲坷拉外婆到唐顿庄园的日期。母亲坷拉的回答准确提供了外婆到达的日期,并提供了“15号到了利物浦”这样的证据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回答,符合“合作原则”4变量。因此,对话正在顺利地进行着。突然,与此对话并不相关的维奥莱特插入对话,打破了对话中的“关系准则”。维奥莱特的台词是:“真期待再见到她。每次见到她,我想起英国人的美德。”从整体结构上看,台词的前半部分明确地陈述了维奥莱特的观点,后半部分是为她自己观点提供的补充证据。看似情辞恳切,合情合理,却为下文戏剧性的变化埋下伏笔。初来乍到,对唐顿庄园家族并不甚了解的马修对此表示奇怪,他并没有见过玛莎,只是听说她是美国人,因此便对维奥莱特的证据表示怀疑:“她不是美国人吗?”维奥莱特简短有力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没错”。由此可见,维奥莱特提供的“想起英国人的美德”与“玛莎是美国人”的事实性信息并不相关,与维奥莱特“期待再见到玛莎”的陈述形成矛盾。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在和维奥莱特的对白中,其前半部分陈述与事实相反,违背了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后半部分提供的证据信息与事实无关,违背了“关系准则”。观众或读者因此需要注意到这一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台词的深层“会话含义”,即维奥莱特运用“反讽”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玛莎的厌恶态度,认为她身上并没有任何英国人的美德,自己并不想见她。从整场戏来看,玛莎尚未出场,便已成为话题。观众可以通过克劳利一家人在餐桌上的闲聊对玛莎夫人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这为下场戏玛莎与观众的正式见面做了铺垫。

(二)第二场戏中违反“合作原则”的方面

在《唐顿庄园》中,第二声戏的对白:

玛莎:战争来了又去,唐顿依然屹立,克劳利一家仍然住这儿啊。

玛莎:坷拉!

坷拉:母亲,见到你真高兴。

玛莎:高兴就好。罗伯特,不来给我个吻面礼吗?

罗伯特:十分荣幸。这车哪来的(指向玛莎的红色新车——宽敞,耀眼)

玛莎:我在利物浦买的,怎么啦?

罗伯特:我还以为可能是美国政府捐赠给英国的战后扶持物资呢。

玛莎:卡森和休斯夫人,上次见完面以后世界都变了。

卡森:夫人,我们也跟着变化。

玛莎:真的吗?英国人能接受变化?这也太奇怪了。休斯夫人,这是我的贴身丫鬟莉德。西比尔,孩子出生的打算得跟我说啊,我们美国这方面条件比这儿好得多。伊蒂丝,还没如意郎君?别在意,跟美国摩登女孩取取经。玛丽,我最亲爱的玛丽。快跟我说说婚礼计划,我看我能不能改进一下[7]。(第二场戏:玛莎夫人的到来)

这场戏的第2至第5句台词中,玛莎邀请罗伯特行吻面礼,在给出明确地肯定答案之后,罗伯特违反了“量的准则”和“关系准则”问了玛莎的新车的来历。玛莎遵循“合作原则”给出了答案以后,罗伯特的回答十分有趣。他明知这辆车是玛莎的私人座驾,不可能是美国政府对英国捐赠的战后扶持物资,却故意违背这个事实,将“政府捐赠物资”与玛莎私人座驾相提并论,形成讽刺的修辞手法。要更深入理解罗伯特这段台词的“会话含义”,观众必须具备理解对话参与者双方共同拥有的社会背景知识。语用学家乔治·尤尔认为:语篇分析中一个关键部分就是运用背景知识深入理解我们听到或者读到的信息《唐顿庄园》这个场景设定在20世纪20年代,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英国作为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中的最强国,曾称霸世界,殖民地曾遍布世界各地。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却损失惨重。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整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走向衰落,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然而美国却因为远离战争主战场,经济发展环境稳定,对内向西开疆拓土发展工农业,对外又趁一战期间大发战争财。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美国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一跃成为世界最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控制欧洲,美国打着援助欧洲的旗号,在军事和科技方面向欧洲提供了大量资金和军火设备支持。玛莎只是纽约的一个富商,她的私人座驾当然不会是美国政府战后援助物资的一部分。而罗伯特将这辆豪车与美援物资作比较,包含了以下两层“会话含义”:首先,这句话包含了对英国失去世界霸主地位,战后经济发展竟然要依靠曾经的殖民国来捐助物资这一现象的自嘲。其次,他这句话暗讽了玛莎这辆先进的私人座驾太过奢华,表现出他对于过于媚俗肤浅和过度铺张浪费的美国生活方式的嘲讽态度。

在这场戏最后,玛莎夫人的一段长台词也违反了“合作原则”。在玛莎的这段台词中,她不停地向见到的人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西比尔小姐、伊蒂斯小姐和玛丽小姐都是被询问的对象,因此,她们应该都是对话的参与者。但玛莎自己自说自话,反复强调美国生育医务条件优越,年轻女性思想开放等信息,并没有给对话的其余参与者回答的机会。由此可判断,玛莎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均为设问句,暗含了丰富的“会话含义”。显然,提问者提问的目的并不是向对话的其他参与者寻求信息,也就是说,玛莎并不是真正关心她3个外孙女的生活状况,她只是想用这种方式表现自己并显示出自己来自美国的优越感。玛莎已多年未回唐顿庄园,她向身边人逐个寒暄,既是为了尊重在场所有人的感受,表现出自己的礼貌,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吸引在场所有人的注意,成功成为在场所有人注目的焦点。综上所述,根据“合作原则”中的4变量,玛莎的这些设问句分别违反了“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和“关系准则”。

(三)第三场戏中违反“合作原则”的方面

在《唐顿庄园》中,第三场戏的对白:

玛莎:再跟我说说,你是怎么跟我们家沾上亲带上故的?

马修:恐怕关系比较远了。我的曾曾祖父是第三代伯爵的小儿子。

玛莎:天哪,我得用笔记下来,仔细研究研究。[7](第三场:玛莎夫人在客厅与众人聊天,第一小节)

这一小节三句对白是玛莎和马修关于马修身世问答。在这次问答中,对话参与者双方共享的背景知识是英国的继承法。要想深入了解玛莎话中暗藏的“会话含义”,必须了解唐顿庄园的继承法案。当时的英国法律规定,伯爵的继承人必须是男性。罗伯特·格兰瑟姆伯爵从自己父亲手中继承了唐顿庄园,但那时庄园已经由于资金匮乏而风雨飘摇。罗伯特娶了美国富商玛莎的女儿坷拉,获得了丰厚的嫁妆,唐顿庄园的生命得以延续。但罗伯特和坷拉只有3个女儿,并没有直系合法继承人,因此,便需要在旁系亲属中寻找合法的男性继承人。1913年,与克劳利家族最为亲近的一个侄子在泰坦尼克号事故中失踪,罗伯特不得不寻找新的合法继承人。经过多方打听,克劳利家族仍有一位远亲有资格继承唐顿庄园,即马修·克劳利。马修·克劳利来唐顿之前是位中产阶级律师,与唐顿的贵族们依靠继承遗产而生活完全不同,他是靠自己的工作赚钱,却因此受到了保守贵族们的轻视。了解到这一社会背景知识之后,玛莎和马修的对话中的“会话含义”就更容易理解了。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玛莎希望马修向她再次解释以下他和“我们家”之间的关系。这句话表面是对马修提出的请求,实则暗含了以下信息:尽管她是第一次和马修见面,但她已经知道马修是唐顿未来继承人的这一事实;她希望马修解释自己和“我们家”的关系,这说明她将马修排除在克劳利贵族家族之外。

其次,当马修依据“合作原则”给出准确回答之后,玛莎的回复同样出其不意,与“质的准则”和“关系准则”相违背。她说:“我得用笔记下来,好好研究研究。”这一陈述与事实相反,她并不是真的想记下来马修的身世好好研究,暗含的“会话含义”是马修和克劳利家族的关系太过疏远,不仔细研究根本看不出有任何的联系。作为美国人,玛莎认为英国“传男不传女”的继承法太过死板,以至于家中有众多年轻貌美的女儿都无法继承遗产,而去找一个与家族关系如此疏远的外人来继承依靠自己女儿嫁妆维持的庄园,这样的做法十分荒谬。所以,在这句话中,她用了讽刺的修辞手法此对英国死板教条的遗产继承法表示嘲讽。

罗伯特:查一查我们的族谱,上面有马修的。

玛莎:好啊,因为我想知道为什么是他来继承我丈夫的财产。

马修:我知道,这挺有意思的。

玛莎:不是每个人都有跟你一样的幽默感。[7]

(第三场:玛莎夫人在客厅与众人聊天,第二小节)

第三场戏的第二小节仍然继续之前关于唐顿庄园继承者的话题。玛莎想继续讽刺英国继承法的荒谬之处。罗伯特插入对话前来救场,确认马修的名字就在族谱上。玛莎并未表示反对,并为自己的观点提出充足的证据“因为我想知道为什么是他来继承我丈夫的财产 ”。其实,这句话违反了“质的准则”,玛莎并不会真的去查族谱,她也不怀疑马修的名字确实被写在了族谱上这一事实,她台词中的“会话含义”其实是她不明白为什么如今血缘关系如此疏远的远房穷亲戚可以继承她丈夫用来维持唐顿庄园的巨额财产。从这里可以看出,玛莎作为新式美国人,对于英国守旧、迂腐的传统习惯有着很强的优越感。即便后来马修试图用自嘲缓解气氛,说“这挺有意思的”,而玛莎却并不接受,说:“不是每个人都有跟你一样的幽默感。”从表面上看,玛莎违反了“关系准则”,将话锋由唐顿继承人问题转移为了马修的幽默感问题。这看似是在抨击马修的幽默感,其实暗含的“会话含义”是玛莎一点都不情愿马修将来继承自己丈夫的巨额财产。

玛莎:你就是那个司机吗?我总听人提起你。

汤姆:是的,夫人。

西比尔:汤姆现在是个记者(journalist)了,祖母。

玛莎:哦,好,好。我总听人在我耳边说起那些私奔的风流韵事(journeys)。在这里也能听到也挺高兴的[6]。(第三场:玛莎夫人在客厅与众人聊天,第三小节)

在这段对话中,玛莎和汤姆·布兰森展开对话。如前文所述,该场戏的前三句对白是符合“合作原则”的。但玛莎在这里重提汤姆以前的职业也是有深一层“会话含义”的,因为汤姆以前只是个给唐顿庄园小姐开车的司机,玛莎想要表现出她对汤姆以前极为卑微的社会地位的嘲讽和蔑视。但是,汤姆的妻子,西比尔小姐,顺势违反了“关系准则”,直接插入对话,并转移话题,提出汤姆现在已经是一名记者了。在当时,记者的社会地位比司机要高出很多。所以西比尔这句话暗含的“会话含义”是希望玛莎能够让不要再提汤姆的过去,而是关注一下他现在体面的职业——记者。尽管西比尔插入对话,另起话题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关系准则”,但她提供的信息准确,阐述方式简洁明了,还是符合“质的准则”和“方式准则”的。但玛莎接下来的回答却出乎了西比尔的意料。玛莎故意利用“记者”一词在英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来表现自己的真实的“会话含义”。“记者”一词在英文中是“journalist”,与表示“旅行”的“journey”一词词根相同,均为“jour”。而“jour”这一词根源于法语,最初的含义是“一天”的意思。后来“journal”一词就被用来表记录每天所发生事件的笔记,也被称为“日记”。而经常四处游历,并记录旅途经历的人被称为“journalist”,随后,从事记录和报道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奇闻逸事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个职业,因此“journalist”便有了记者的意思。也就是说“journalist”最初是指周游世界各地旅行的人,后来也用来指记者这一职业。这样一来,玛莎便有理由她故意曲解的西比尔小姐话中“journalist”的所指含义,所以她所提的“journey”就有了双关的意义:既指西比尔口中所提的“记者”职业,又指她路上见到的年轻男女为爱私奔的风流韵事。玛莎这么说其实是在讽刺自己贵为千金的外孙女西比尔竟然不顾家族反对和社会地位的巨大差距私自下嫁一个司机,并与之私奔向爱尔兰。玛莎的后半句台词说“在这里也听到也挺高兴的”与事实相反,违反了“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因此制造了一种反讽的语气。玛莎话中其暗含的真实“会话含义”是不论汤姆现在是什么职业,西比尔和他的婚姻本就不合适。

(四)第四场戏中违反“合作原则”的方面

有了前三场戏的铺垫,第四场戏是这4场戏中最为精彩的一场。在第1场戏中,玛莎到来之前,唐顿庄园的老妇人维奥莱特就已经表现出对她的厌恶,而观众此时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玛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和维奥莱特见面会是什么样?”。看完第2、3场戏之后,观众会对玛莎·莱文森夫人的傲慢、毒舌的想象印象深刻,也会心存这样的疑问:“这位美国来的老夫人似乎对唐顿的一切都不满意,这是为什么?”因此,观众会更期待两位老妇人最终的正面冲突。本文选取的第四个场景,就是这一段玛莎·莱文森夫人和维奥莱特·克劳利老夫人之间的对话:

玛莎:维奥莱特

维奥莱特:哦,我亲爱的。

玛莎:看起来战争恐怕让我俩都变老咯。

维奥莱特:哦,我可不这么觉得。我可是很注意防晒的。你这次回来,对唐顿什么感觉?

玛莎:还跟以前一样。说真的,跟以前太一样了。算了,我不想破坏眼前的喜事儿。

维奥莱特:你怎么能干那样的事呢?[7](第四场:玛莎·莱文特夫人和维奥莱特·克劳利的正面交锋,第一小节)

在对话的开头,玛莎想要和维奥莱特套近乎,她努力地寻找二人的共同话题:两人都在战后变得苍老。但维奥莱特却在有意避免和玛莎的亲近,她反对玛莎的说法,并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我可是很注意防晒的。”,这一点符合“质的准则”和“量的准则”。维奥莱特并不想继续年龄这个话题,所以就违反了“关联准则”,试图转换话题:“你这次回来,觉得唐顿怎么样?”玛莎的在回答中重复了两次“跟以前一样”,违反了“量的准则”,因此制造的“会话含义”是唐顿庄园不应该在这么长时间以来始终一成不变,应该向前发展。随后,她又补充说:“算了,我不想破坏眼前的喜事儿。”其实,玛莎并不是想放弃批评唐顿庄园太过守旧这一话题,她这么说其实违背了“质的准则”,却暗含了反讽的意味,表现出她对唐顿始终一成不变的强烈不满,仿佛一提起来就会毁掉玛丽的整个婚礼。

玛莎:跟我说说,你觉得哪个洛钦瓦尔来的小伙子怎么样?他可是既拐跑了我们的孙女又能拿我们的钱?你认可他吗?

维奥莱特:你了解他的话,就不会这么说了。

玛莎:他回家更衣了吗?

维奥莱特:不,今晚都见不到他了。婚礼前一晚上,新郎新娘是不能见面的。

玛莎:你们这种人真是永远都不会改变。即便革命爆发,王朝覆灭,新浪新年还是不能在婚礼前见面。

维奥莱特:你们美国人永远不懂什么是传统。

玛莎:不,我们懂。我们只是不让传统奴役我们。历史和传统让你们整个欧洲都深陷战火。是时候放手了[7]。(第四场:玛莎·莱文特夫人和维奥莱特·克劳利的正面交锋,第二小节)

这一小节的开头,玛莎仍对马修的继承人身份心存怀疑。随后,当她从维奥莱特口中得知马修今天提早离开的真正原因,便开始嘲讽英国人保守的旧传统。“光荣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统治,使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这一史实与英国传统的婚姻习俗并无直接联系,但玛莎却故意将二者相提并论,违反了“关系准则”,其“会话含义”为现在已经不是封建王超时代了,守旧、愚昧的婚俗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英国人也因该学会与时俱进。由此联系前几场戏的内容便不难发现,玛莎其实并不是对唐顿庄园不满,真正让她不满是英国人始终一成不变的保守生活方式。从社会环境角度看,玛莎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那时的美国,虽然民众因为战争而情绪低落,但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几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对于一个每天都在经历着革新的美国人来说,玛莎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改变的。而大洋另一端的英国却十分注重维持和尊重保守的传统文化。维奥莱特站出来为英国人辩护,她认为保持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相反,丢失了传统美德,只会变得越来越庸俗。这也是为什么身为英国贵妇的维奥莱特如此讨厌玛莎这样金钱至上的美国“新贵族”的原因。

简而言之,在前3场戏的铺垫下,这场戏表面上是玛莎和维奥莱特两位老夫人的言语冲突,实则反映了美式创新主义和英式守旧主义这两种针锋相对的社会现象的冲突。

四、 结 语

会话含义理论,为话语分析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拓宽语言学研究的新路径。而“合作原则”无疑是格赖斯会话含义核心内容,为解决遵循准则尤其是违反准则注入新的视角,使语用学在研究日常语言应用方面起到了更加积极、重要的角色。然而,会话含义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也是不断在更新、发展中更加成熟起来,它和后来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一起形成“新格莱斯理论”,使其理论日臻完善,从而在语言学界引起普遍好评。英剧《唐顿庄园》的热播在全世界受到各界的好评。剧中编剧精心设计的台词内涵丰富,是该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合作原则”四变量入手,分析了剧中一些精彩桥段的台词的“会话含义”,得到了以下两点结论:第一,在节选对话中,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多于遵循的现象。原因是,相较于遵循“合作原则”来说,违反“合作原则”通常能够丰富隐藏于对话深层的“会话含义”。通过对于选文“会话含义”的探究可以看出,《唐顿庄园》台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反讽,讽刺等修辞手法,使得其语言风格鲜明,引人入胜。第二,在对于对话中“会话含义”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探究和了解相关社会背景信息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节选台词突出体现了当时英美两国迥然不同的社会环境,成功地表达出剧中任务在当时场景下的社会关系。由此可见,文本语言的风格和特点与其存在的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分析《唐顿庄园》台词必须将文本信息与必要的社会背景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探究出了选文深层的“会话含义”。

[1] 杨丹婷.唐顿庄园中善意的谎言的语用分析[J].海外英语,2016(14):211-212.

[2] 张妍.顺应论视角下《唐顿庄园》中低调陈述的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4.

[3] 董晓君.刍议英语字幕翻译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以英剧《唐顿庄园》为例[J].英语广场,2016(10):5-7.

[4] 刘艳杰.从文化语境解读《唐顿庄园》中的会话含义[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4(1):98-101.

[5]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C]//COLEP,MORGAN J. Syntax and semantic.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1-58.

[6] YULE G. The study of language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45.

[7] FELLOWES J. Downton abbey script book season[M].London:William Morrow Paperbacks, 2010:2-28.

[8] AARTS B, CHALKER S, WEINER 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grammar [M]. 2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223.

[9] HORN L R. Implicature [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s ltd,2008:2-5.

[责任编辑 王晓雪]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selected lines ofDowntonAbbey

XU Lisha

(SchoolofForeignStudies,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1,China)

In light of both pragmatics and stylistic, this paper, based on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theory, intends to reveal th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of the lines in Downton Abby by evaluating the text with the four Maxims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 of its stylistic features and its surrounding social environment. It is found that, in this drama,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selected lines are produced not only to present the character’s personal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s, but also to reflect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spirit of that special time.

Grice;DowntonAbbey; implicatur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1.014

2016-11-21

徐丽莎(1990—),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E-mail:xls27@126.com

H319

A

1673-9779(2017)01-0078-07

徐丽莎.格莱斯“合作原则”视角下《唐顿庄园》中台词的“会话含义”[J].2017,18(1):078-084.

猜你喜欢

唐顿庄园唐顿维奥
想在唐顿庄园过夜吗?
奇了!机器人也炒了鱿鱼
《唐顿庄园》影响中国婚纱照
《红楼梦》与《唐顿庄园》贵族精神对比
《唐顿庄园》(和其他的电视剧)
《唐顿庄园》在圣诞节落幕
黑客盗走《唐顿庄园》大结局剧本
由传统礼仪看中英传统人伦道德观念异同——以英剧《唐顿庄园》为例分析
从《唐顿庄园》解读英国“楼上楼下”式的主仆关系